我是烟雨人 ▷

由美女到资源魔咒刘银行

发表于-2013年04月25日 上午11:13评论-1条

对于美女,给人的总体印象总是有点冷淡,冷淡没有什么不好。观察美女的经历,总是让人感叹,感叹就显得有些不太好。

不知是美女的关注度较高的原因,还是美女自身的原因,把美女比作花瓶的例子比比皆是。花瓶,给人的感觉是表面绚丽,实则没有什么内容可言。这种比喻,除了是一种正常的修辞手法外,在我的感觉里还带有某种别的意思。这种意思,我想是不言自明的。

事实上,我的关注点不是美女的印象,也不是美女的冷淡,更不是这种花瓶的比喻。我对这种表面上的东西不感冒,或说没什么兴趣。嘴在别人那里,发布任何评价,有时是别人的自由,即便不是自由,也不能奈何别人,说了也无益,莫如随他去吧。我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评价,什么原因让人们有了这样的看法,形成这样一种非正式的舆论,或刻板印象。

思来想去,有一点是不可回避的。任何评论,或者风波,多是无风不起浪,尤其是长久的,经过时间考验的,必有其原因。所以,我时常本着“追寻原因,先责自己,再问别人”的原则,先求其内,而后再纠其外,我觉得这是一种态度,一种思维方式。

从这一点出发,人们对于美女的这种看法和评论,首先也应从美女自身分析。从资源的角度讲,美貌实际是一种资源。一个人拥有别人所没有的资源的时候,如不能自我认识,出现一种自我膨胀的优越感是常有的事情。这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自我认识和思想感觉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能是外界的原因,外界的种种造成了主体的变化。

形象一点讲,譬如举一个脾气不好、不学无术的花瓶作为例子来探究一下其原因。一个好好的美女,为什么会变成一个脾气不好、不学无术的花瓶呢?从内在的原因分析,多原因自身的优越感。一个人,尤其是女人,拥有别人不曾有的美貌,那种自信、那种优越感有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可一世。久而久之,她就会变得肆无忌惮,就会之中外表而不重内在。而这种变化,和外界的反应密不可分。一个女人的美貌,总能换来外界一致的献媚,吹捧,获得其他人所没有的空前的待遇,而这种待遇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心理上,总会加重她的病态。她渐渐地会认为,美貌就可以获得一切,而无需其他。既然不劳而获能够获得想要的一切,又何必辛辛苦苦呢?既然态度不好,也有人恭维赞美,又何必对人笑脸相迎呢?

人的本性,说白了,就是趋利避害,就是利己。

一个女人,可以不考虑其他,就获得一切。这种获得的轻易性,不断纵容一个人的懒惰、虚荣、无所顾忌,不断纵容一个人的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使一个人的劣根性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讲,劣质的东西,总是容易泛滥的。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叫做“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就像现在的新闻报道一样,正面的新闻关注度可能不是很高,有时很少有人关注。相反,某些负面的新闻,花边的新闻,则更容易获得很高的关注度,很容易传播和扩散,就像病毒成几何式繁殖一样,由一生二,二生四,成倍数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变异,成为更容易传播的异种。

在这一点上,人的劣根生长也是一样,甚至有过之无不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学坏容易,学好难”,所以刘备临终前嘱托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后来,刘禅的作为证明了刘备的担忧是对的,刘禅终究从一个乖小孩变成了一个“乐不思蜀”的亡国之主,贻笑大方。

美女的某些不良习惯,也多有这方面的原因。好的习惯没有养成,坏的脾气不断见长。特别是在外界环境,较为适应生长的情况下,这种坏东西会一发不可收拾地生长。这一观点可以在现在很多中国家庭的教育中可见一斑,从而得到验证。计划生育造就了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一代,这一代人在上下三代的关怀下成长,按理说应该成长的更好,但事实有时却恰恰相反,不但没有更好,一部分反而变得不成样子,人不人鬼不鬼,或者人模狗样,但没有人的内涵和实质,空有一个躯壳,开口就暴露无遗。

这一点不是现在所独有,也不是“我爸是李刚”、“我爸是双江”之流所特有。在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富不过三代”。从正常逻辑出发,富人有更好的环境,更优越的条件,更能培养好自己的后代,应该更上一层楼,不断取得新的辉煌。但现实与逻辑推理相去甚远,富而早亡,富极成贫往往成为历史的真实写照。朝代的轮回、人世的变迁无不伴随着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无不伴随着兴衰的更替。

于是,孟子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说的有道理,但是原因不详。

讲到这里,可以看到,某些不良的东西,多生长于优良的东西之上;某些坏的东西,多孕育好的东西之中。

从世界历史上看,也逃不过这一规律。中东自古是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作为欧亚大陆的轴心,犹如心脏一般,其地理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这本是好事,也是优越性所在。但正是这种“好事”,使得中东自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历代野心家展现雄才大略的地方。亚历山大建立庞大的帝国,罗马横跨欧亚的版图,波斯辽阔的幅员,蒙古征服天下的雄心,无一不要通过征服中东这块热土来实现,无一不给这块热土带来巨大的伤害,无一不到处都是流血牺牲,生灵涂炭。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掠夺世界的横行更是以“石油、黄金、象牙”为重点,不断打开一个有一个和平国家的大门,敲诈善良的人们,摧毁他们的家园。中东的石油也不例外,从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到德意志德国的飞机坦克,到苏联人的红色革命,再到山姆大叔的兼而治之的经济与大棒策略,无一不令中东地区饱受凌辱,尝尽苦果。直到现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矛盾重重,伊拉克和阿富汗依然民不聊生,恐怖分子横行,连叙利亚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中东众多国家成为美国的摆布对象,任其凌辱。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多家皆是美国攫取石油的工具,也是分而治之的策略,更是以乱治乱的一部分。

讲这一点,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说明一个观点,资源是一把双刃剑,能伤人,亦能自伤;能取利,亦会损己。

就美女本身,也是一种资源。美女是一道绝佳的风景,养眼不说,也能调剂氛围,更能作为政治用途,如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王昭君之出塞匈奴等,皆成就男人所不能为之事,成千古佳话。但自古也有“红颜祸水”之说,妲己误商纣王,褒姒烽火戏诸侯,西施侍夫差,杨贵妃乱唐玄宗,陈圆圆与吴三桂之孽等,也数量庞大,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就像文人们,这么清高自负的一个群体,也对美女有不一样的钟爱。从《诗经》、《楚辞》到《洛神赋》、《美女篇》,从以四大美女为题材的诗歌、戏剧,到小说《红楼梦》、《西厢记》、《金瓶梅》,文人对美女的关注度之高、写美女的作品之多,不言自明。

上下对美女的这种关注,证明欲望之多。一种稀缺的资源,总称为争夺的对象。每一种争夺都包含着或明或暗的斗争,有时像平静水面下的浪涛,有时就是直截了当的赤luo裸的搏杀,“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这个层林规则世界的永恒定律。

作为这种资源的本身,这种美貌拥有者本身的美女,也难免自持清高,自命不凡。这一点就像中国的读书人一样,有点学问,会舞点文弄点墨,就不知天高地厚,就能骄傲的把头仰到天上去。这种不良的毛病,成就了中国读书人落魄的病根。他们内心渴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不愿意或不能去适应社会,不能适应领导者,结果大多落得一个流落江湖或断头渴死的命运,最好的结局恐怕就是隐退江湖,归隐田园了。

另一个典型的资源就是权力。权力,这个东西,国人对之有特别的感情。事实上,一个人拥有权力,就像头上悬了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随地都可能会掉下来,然后毙命。一个拥有权力的人,必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有这种敬畏之心,才能存在长久。至于得意忘形、毫无忌惮的那些人,多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自掘坟墓,自寻死路,多惨遭唾弃,不得终了。

还有一种典型的资源案例,可能就是文化或知识了。知识作为一种资源,虽不能在某种程度上发挥像权力一样的魔力,但依然不可小觑。自古以来,读书在中国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甚至处于不可企及的优越位置。

于是,中国的读书人把知识作为一种资本,用以换取权力的魔杖,用以攫取经济利益的杠杆,用以获得社会地位的阶梯。科举制度开了这么一道口子,让古代的读书人看到了一束希望的曙光,在这束光的指引下,他们用血肉之躯过刀山火海,从青春年华到垂垂暮年,只为通过那一道独木桥,走上皇帝的金殿。

知识在赋予他们力量的同时,也牢牢地束缚了他们的头脑和思想。

现在的许多读书人也是一样。有的人读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书,毕业了到社会上做不了什么。有人会说,这是社会的问题,这是教育机制的问题。但失业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也不是这个时代独有的。民国大学生少吧,区区数所像样的大学,但一样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同样一张文凭,有的人能找到工作,有的人不能找到工作,有的人能工作很好,有的人却不能适应。这里面更多的原因,恐怕要反问自我,反省自己。自己是否驾驭了这种资源,还是被资源所束缚,是否很好地运用了资源,还是使之成为一种装饰和摆设。

装饰和摆设,是中国读书人读书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中国的理念里,读书不是为了寻求真理,也很少有人为了服务社会,他们更多地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为了更好地高高在上,成为所谓的“人上人”。他们自以为读了点书,就不能做劳动人民做的工作了,就要骑在劳动人民的脖子上,就要作为高人一等的人存在。这是多么幼稚的想法,多么愚昧的思想!

于是现代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这样的人,读了书依然什么做不了,读了书更不愿意做事了,读了书便扭曲了思想,变得既要做妓女又不肯承认自己是b*子,既要挣钱又不肯出力。事实上,他们就是被束缚了思想,自绑手脚。一个这不肯那不愿的人,一个挑肥拣瘦的人,一个自命清高的人,一个不合群的人,是不能适应社会群体生活的人,也是不能在群体中有所成就的人。当前,很多人读书中毒了,出来找不到工作,找到了又不能适应社会,最后回炉到学校继续读书,完了谋个教书匠的工作,继续毒害下一代,就是这种恶果的铁一般的明证。

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源即魔咒,资源也是束缚,也是另一种约束。

这一点也可以从现代企业理论中找到很好的证据。现代企业追求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与之对应的还有另一个词,叫做“核心刚性”,即一个企业在某方面做的十分突出,具有特别的竞争优势之后,会形成“路径依赖”,一旦外界环境有个风吹草动,有所变化,它变很难适应,很难从以前的惯性思维和竞争模式中解脱出来,就会出来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情况,这就是“刚性”。这说明了一个优点或优势,也可能成为一个缺点或劣势,并且随时可能成为,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样,转一面就完全换了另一番天地。

就像“富不过三代”的故事,原因何在?富是一种资源,为后代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一切便利条件,但也剥夺了他们真正去经历社会、体会人世的机会,没有经历不懂珍惜,没有挫折难得参悟,没有一定自我修养的人难成大事,甚至不能守业。连皇帝的基业都不能久远,更何况一个“富”呢?这就是原因,也是富的魔咒,富的另一面。

这一里面就有一个资源转化的问题,如何正确看待资源,如何将资源转化为优势,并正确运用资源,才是一切问题的关键。也只有转变了对资源的看待方式,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心理,以坚定的正确道路引领发展,始终坚持一种辩证地看待资源的思想,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才能更好地把握对资源的应用问题,更好地转换思路,并逃离资源魔咒,使资源成为一种优势,一种可供驾驭的成功助力,而不是受制于资源,成为一种祸根,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刘银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为什么会觉得美女受到的待遇不同,在指责美女诸多不好的同时,可曾思考过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更严重些。
只是,一旦将美女视同资源,在这个资源奇缺却还在无止境的浪费的时代,我们浪费了多少知识,多少财富?如何正确运用资源,如何将资源转化为优势,才是一切问题的关键。

文章评论共[1]个
山野文選-评论

我经常去电器商场,对那些新出现的小型电器非常感兴趣。它们的身价就像美女那样鄙视着我的口袋,它们的美貌就像美女那样吸引着我的内心。很多时候,我不知道到底孰对孰错。是自己的内心错了,还是电器的价格高到太离谱,反正跟这个时代脱节了倒是事实。或许转过头来,看看社会上的人和事儿,其实就那样,每一个领导都以为他是个香饽饽,应该人见人爱,可这哪成呢?人见人爱的是钱又不是人,何况还都是些趾高气扬的人,就更不招人爱了,再说,即便这个世界上真有人处处招人爱,要是没钱也活不下去的。最后总结吧:人首先是物质畜牲,然后才是虚伪的“人”。at:2013年04月25日 下午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