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脱离实践的教育是不可取的刘银行

发表于-2013年04月25日 晚上9:44评论-0条

教育,作为教与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的过程,离不开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自我实践。对于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而言,怎么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呢?怎么才能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呢?唯一的方法就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说,最为有效的教育总是与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学生的自我实践紧密相连的。只有保证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保证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从而唤醒其主体性意识,确立其主体性地位,获得其主体性发展。从这一点上讲,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自我实践既是整个环节的基础,又是整个环节的核心。没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自我实践,一切教育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的。如:对于知识有用性的怀疑构成知识无用论的立足点,而很多学生深受知识无用论的负面影响,导致其对知识的怀疑、对学习的怀疑,以致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那么,怎么才能破除知识无用论的这种魔咒呢?怎么才能消除知识无用论的这种负面影响呢?唯一有力的方法就是证明知识的有用性,证明知识就是力量。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证明上述的论断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实践,正如马克思哲学所言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毋庸置疑的。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自身已经习得的知识去有目的地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从而获得对知识有用的信心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经习得的知识解决相应的现实的问题,也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自身的相应的问题,破解学生最为关注而又一时一筹莫展的疑问和难题,在这种实践中,他们将获得对于学习和知识的全新的亲身的体验和看法,从而不断地加强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学生对于外在世界和自身的认知,增强其主体性意识,唤醒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用事实说话的目的。

这就是教育过程中,如何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自我实践的重要性之所在,这种主体的自我实践对于主体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所确立的立足点和一切问题的核心所在。

假如没有主体的自我实践这一环节,我们的教育将陷入怎样的境地?也就是纯粹的理论和思维的境地,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沼。从本质上讲,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要通过实践这一根本途径,任何主体性意识的觉醒都是主体通过自身的自我实践和自我思考的结果。学习,实质上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主体进行自我实践的创造性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主体的进步和主体意识的觉醒便是建立在主体解决这些问题和对此进行思考总结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获得对客体和自身的不断深入的认知,获得主客体交互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的认知,发现自己作为实践主体的主体意义,从而觉醒主体意识。反过来,主体意识的觉醒又推动主体的自我实践活动的更为有效的进行,提高主体的实践水平和实践效率,促进主体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从这一层面上讲,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的自我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的,任何一个方面的提高对于另一方面来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刘银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因为教育最终要转换为生产力,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所以,脱离实践的教育是不可取的,双方都应主动在各自的关系中把握自身、反省自身、映照自身,主动谋求与对方的对话、结合,必须对实践和理论进行双重反省,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