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我在娄底。想去上海,一个人。这是刚上大一时的个性签名。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上海有无可言喻的喜欢,那些原因,从未解释。如若愿意,无须燃张爱玲的一炉沉香屑,请给我一首歌的时间,在悠扬的踏歌声中将那些梦想娓娓道来。
故乡是坐落在群山怀抱里的小城,晨起推窗,可以看见大片大片的黛色。望着那些连绵不绝的青山,我常常在想,山的那边是什么?是中学课本里王家新写的那篇《在山的那边》中说的:山的那边是海?还是依旧是连绵不绝的山脉?或者会有另一番与众不同的繁华与热闹?这些疑问始终没有得到回答,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始终呆在这个小城里,不曾离开过。幼时,喜欢看《百家讲坛》。尤其喜欢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讲的课。依然记得他讲过的《玄奘西游记》,真实的历史画面,一点点刻录在当时年幼的心里。
于是心里有个小小的梦想在萌芽:我要走出这群山环绕的小城,去看不一样的风景,去上海那样的城市,成为像钱文忠教授那样优秀的人。这个信念一直坚定着,我始终坚信我可以实现。
有人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时候不禁苦笑地想,这大概是我的真实写照吧。随着学识的慢慢增长,我开始意识到我的那个梦想是多么遥不可及。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再普通不过的中学。多少年才会出一个考上北京、上海的名校的学生,而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生来聪慧的学生。高三时教室后面有一面理想墙,我甚至都没有勇气把我要去上海这个理想写上去。害怕别人嘲笑我好高骛远,害怕自己最后实现不了,害怕面对即将到来得种种磨难与挫折。
我只能是一个人默默地努力着。通常会一个人在很迟的晚上,走很长的路。起风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极了一片落叶。这是十六岁最深的感触。通常会一个人坐在教室里,面对不如意的成绩,拼命忍住眼泪,用红笔把答案誊清。我知道眼泪是廉价的东西,是会让别人同情或是嘲笑。可是我还是学不会坚强,所以选择一个人难过。于是会一遍又一遍地听那首《最初的梦想》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坚持,再苦再累也要走下去。那时的我,没有时间去看一本喜欢的书,种的燕子掌也没来得及欣赏,阳台上的水仙只能是空许流年。没有时间去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直到有人问我喜欢什么时,除了书,竟别无其他。我只来得及赶上晨跑的哨声,连鞋带都没来得系。桌上的资料似乎永远都写不完。
我就那样很傻很执着地为了那个一直以来的梦想努力着,只是结局来得那么现实,来得那么无情。我依旧在湖南,来到另一个城市。没有上海的繁华,永远都是慢半拍的生活,这让当时的我甚是失落。
略带荒废地度过了大半个学期,直到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参加了一个英语晨读班。十位不同系别,不同年级的伙伴。在她们身上,我感受到了正能量:她们不怕一个人的孤独,不在意别人不理解的目光,并学会一个人为梦想坚持。而我开始重拾那些曾经的梦想,也许就如汪峰所唱的那首歌一样: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 ,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 。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 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
开始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那些美好。在我们学校,有复旦大学的博士,有很多知名的教授。他们学识渊博,谈吐风趣。只要用心,一样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而我们的图书馆有众多的书籍,让我流连忘返。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我的梦想。在每一次想要放弃时,想起属于那个梦想的美好,再多的委屈与抱怨也化为乌有。
开始安安静静地在图书馆里许一个人的浮世清欢,开始慢慢喜欢上海派文学,喜欢苏青和张爱玲。依旧义无反顾地坚持着最初的梦想,我想,我会考研考到上海去的。不管别人信或者不信,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我都会好好的坚持。
现如今,习主[xi]提出了中国梦。我的梦想很小,并不够轰轰烈烈。但是每个人小小的梦想,也就汇聚了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在中国这片辽阔而美丽的土地,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梦。
音乐停了,灯光暗了,而那些梦想依旧还在。不曾离去,不曾忘记。亦不曾停止过追逐。
-全文完-
▷ 进入兮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