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苇席四季闻文

发表于-2013年05月12日 下午6:57评论-6条

“从南方来了一只羊,四个犄角顶着墙。”这是故乡人老少皆宜的一则谜语;

“织席子,编篓子,跐溜溜剌一个大口子,光药擦了一小斗子……”这是老家人哄孩子时习惯哼唱的一个童谣。

织苇席是故乡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业。编织的苇席多用来铺在家乡的土炕上,也用作搭棚和苫盖。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和苫盖替代品的出现,这种工艺即将失传……故乡人通过谜语和童谣口口相传着古老的“席子”文化。

说起织席子我并不陌生。在寂静的夜晚,芦苇和苇席时常掠过思绪,将温暖和甜蜜久久留存在心头。

北方苇席盛行,所有土炕上铺的芦苇席子都出自故乡这一带。要说“席子”的历史可能要追溯至明朝——大移民时期。明初,吴姓哥俩由山西搬迁至此,发现一条碧水微澜,水草丰美的小河,就此停驻下来,比水而居。哥哥住在水的东岸改作“武”姓,弟弟择西岸而居,就是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龙落湾。村名源于村东的小河,小河南北纵贯几十里,尤故乡这一带水域宽阔且湿地较多,传说远古时代,曾有龙在这里修行而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名”,或许是沾了“龙”气,故乡不仅土好,水也好。

故乡的土,色泽黄色,土质细腻,手感柔润粘性大,是烧制陶器的上品土质。小河湿地旁有一座老砖窑,砖窑烧出的青砖,青色纯净,质地优良,能卖到最好的价钱;

故乡的水柔和甘甜,这种感觉在离开故乡后尤为明显。四十年岁月,也去过了不少地方,任何地方的水也不及家乡的水好喝。故乡水熬出的米粥黏稠口感好,故乡小河出产的鲫鱼也很有名,鳞片银白,刺软骨酥,味道鲜美。

湿地那片深深的芦苇荡,端午时节,芦苇长势茂盛,苇叶肥厚,故乡人打了苇叶包粽子,粽香飘满小村庄。时至今日,端午卖苇叶依然是故乡人的一种行业;秋后打苇子,故乡人把苇子进行加工,编成苇席。苇席铺在北方的火炕上,直接传递着冬暖夏凉的炕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单单故乡村东的小河这一片水域也养活了一代又一代故乡人。我的父亲,爷爷虽然不靠织苇席谋生,他们也都是织苇席的行家,他们是从小就受了他的父亲、爷爷的熏陶的。

从我记事起,母亲也是编织席子的,按奶奶的话说,母亲算是“半破子手”。母亲的娘家虽然距离几里地的距离,他们那里却不靠编织席子营生。母亲是嫁过来后跟奶奶学的,故乡的方言就把半路学徒叫“半破子手”。

那时为了编席子挣工分,为了赚得家里一年所有的开销,母亲要忙忙活活一年。我们家的屋里院子一年到头都是热热闹闹,堂屋里铺设着永远也编织不完的席子,院子里飘着常年不落的芦苇花;厢房里满满登登:备的穿好的苇子、碾好的篾子,织好的成捆的席子,还有角落里那个孩子们都感觉神秘的陈年的木制工具箱。

那个粗制工具箱里放置的都是精工细制的东西,各种型号的穿子(穿苇子的工具)和夹子(剥去芦苇皮的工具),这些工具由于长年使用磨损,光滑的木制透着光可鉴人的亮色,它始终对我们小孩子充满着无穷的诱惑力,总想研究和把玩,可是每当我们有了要动它的心思,总是适时受到大人威严的警告:不能动它!玩坏了就是砸了饭碗。从大人的口气里,我对那些工具有了种由衷的敬畏,它成了我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器。

每年的秋后分了苇子,奶奶就把这些苇子进行分拣,方言称为“投苇子”,这是编织苇席的准备工作的第一道工序。奶奶按照粗细长短分类,以便量身定做,统筹利用这些原料,做来年的编织计划,长的可以编苗子(席子的宽度)高的。席子的长度可以无限延长,而苗子的高度却是由篾子的高度决定的,所以挑选这一关是至关重要的,绝对不能因疏忽而大材小用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编织席子也在春天就打下一年的基础。穿苇子就是编织席子的准备工作的第二道工序。春天来了,阳光无私地撒在院子里,窗前暖洋洋的,这时正是穿苇子的时节。穿苇子是技术活,一般都是找成把式来做。生产队时,是队里分配穿苇子的把式的,后来土地承包后,自己单干时就是备了好酒好菜雇人来做的。

我家的苇子都是大爷爷(爷爷的哥哥)穿(这里方言是读扬声)的。大爷爷在当院里阳光充足的地方放上麦秸拧的墩子,拿了各种穿子放在墩子旁,搬来一捆苇子,散开,坐定就要开始工作了。大爷爷往手上啐一口唾沫,一手拿穿子,一手拿苇子根部入进穿子里,随着咔咔的脆响,圆圆的苇子就被分成几瓣出来,这就是苇破子。苇子的瓣数是由穿子决定的,有三瓣,四瓣,五瓣的,把式根据苇子的粗细选择穿子。

苇子穿好就要进行第三道工序——剥苇子。剥苇子是奶奶的工作,我们小孩子放学没事干也会在奶奶上厕所时一试身手的。奶奶把庭院打扫干净,把吃饭的炕桌侧放在院子里,把一捆苇破子尖朝上斜搭在上面,左手一把一把攥住,用右手里的两片竹制夹子夹住,随着夹子的上下晃动,苇破子欻欻地从夹子里穿过,芦苇皮像雪花一样徐徐飘落。被剥去皮的苇破子光滑而白净。

碾苇子是准备工作的第四道工序,剥好的苇破子经过碾子的碾压变成篾子,也是编织席子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碾苇子一般都在夏季进行,进入伏天,苇子变得柔软,这时碾出的篾子好用不回生。

村里有三两个碾苇子的场子。场子是土制的,高出地面十几公分,长约5米,宽1.5米,夯实、整平,备上石碾子就成了。石碾子一米见宽,两边有轴,套上驾耕(直径一寸左右的木柄,一头8号铁筋围城半圆固定在柄上)就可以使用了。石碾子是公用的,驾驭石碾子的驾耕是自备的,每家都有的。

使用一年的篾子都在伏天碾完,那时的场子白天黑夜都是忙碌的。那时,家里大人怕耽误编织,占场子就成了小孩子的活计。我们一边在场子边上玩耍一边侦查,跑着给大人通风报信。

有了前面四道准备工作,编织才顺理成章。编织起头叫“摆条子”: 这条子顾名思义是条状的,在一尺宽的条子中,已见席子的雏形,边、带,经纬。我从小就会跟着母亲“导直角”(编织中间简单的花式)。

一年里只有到了年末,母亲才会扎作(方言,结束工作)。席子商把母亲编织的席子拉走,把一沓钱交到父亲手里,这样的场景总是令一家人欣喜的。堂屋里现出少有的宽敞,我们免不了还要进行一番彻底的清扫。

总是挑选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搬搬挪挪,我和母亲收拾,父亲负责打扫,晾晒的晾晒,拆洗的拆洗,忙活一天,终于窗明几净,屋子里四致和洁净,显得宽敞和亮堂,院子里也终于四角清爽。

随着母亲的收工,过年的序幕就这样逐渐拉开。母亲会带着我去赶集,赶集对于一年忙碌的母亲来说是责任重大的,针头线脑,日常所需,更重要的是过年酒菜肉食的储备,而我们欣喜的是终于可以添置一身新衣服了。

物是人非,世事变迁。故乡的小河水面越来越窄,湿地也消失了,芦苇不复存在。然而那些关于芦苇的记忆却清晰如昨。

远离了故乡才觉出故乡风土人情的醇厚,远离了故乡才品出故乡水的甘甜。

谨以此文纪念那些消失的风景和即将消失的席子文化。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闻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梦海晴空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梦海晴空点评:

席子,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我们何曾这样细细地去留意过它的制作过程呢?
透过作者娴熟而从容的文字,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席子的制作经过,也看到了关于席子的特殊文化,
如今,远离了故乡的风土人情,我们才知道故乡的席子,故乡的山水有多可爱。欣赏美文,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6]个
梦海晴空-评论

席子,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我们何曾这样细细地去留意过它的制作过程呢?透过作者娴熟而从容的文字,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席子的制作经过,也看到了关于席子的特殊文化,如今,远离了故乡的风土人情,我们才知道故乡的席子,故乡的山水有多可爱。欣赏美文,问好作者。at:2013年05月12日 晚上9:30

文清-评论

夜晚的繁星,陪着你的幸福入梦,晚安,好梦!at:2013年05月13日 晚上11:31

一啸长歌-评论

一幅优美民俗民情、有历史变迁厚重的风情画卷;对家乡的爱于字里行间,细细地浸润,浓浓的故乡情节感染着读者。读此篇我想起了《白洋淀》里对苇席的描述,很迷人的景象。拜读、学习了。问好闻文朋友!at:2013年05月14日 凌晨0:32

燕语千千-评论

欣赏佳作!at:2013年05月14日 清晨5:37

真是老季-评论

拜读,问好!at:2013年05月14日 清晨7:02

理闻-评论

苇席的史诗!欣赏并问好……at:2013年05月30日 晚上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