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文之苦细听秋语

发表于-2005年03月08日 凌晨0:22评论-0条

一直很欣赏余秋雨先生的学者风度,十年前在校园里买了一本他的《文化苦旅》,可总是读不懂它蕴藏的文化底蕴,干脆拿它当一本旅游日记读了。最近想起来重新看了一遍,好像读出那一点点人文山水及文人之苦。

文化,是一个如此抽象的概念,没有人能做出近乎完美的解释,然而令我们欣慰的是,文化在我们周围又无处不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没有文化的民族只能称之为野蛮部落。一个民族的成长历程总是一波三折,上下起伏,如黄河之九曲,尤其华夏之千年历史文化,悠远流长,魅力无穷。而当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那山重水复,苍苍茫茫的大地上时,其内涵底蕴才更让人心醉;当自然山水被有悟性的文人用笔把它的文化内涵倾泻而出时,才更让人心驰神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朝辞白帝彩云间”……使得“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风雨天一阁、白发苏州……”这些很少有变化的自然景观,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与人、历史、自然熔乳相交,形成这美丽无穷的人文山水。正所谓“卢沟晓月”是历史,是文化;暮鼓晨钟何尝不是诗,不是我们文化洗礼的见证?

而将这人文山水赋之于生命色彩的,正是苦苦跋涉的历代文人。常闻人言黄莲最苦,然而与文人所历经的苦楚相比,正如郁达夫笔下之南国之秋与故都的秋的比较。古之文人,十年寒窗,曾经向往的是京都的那种嘈杂。然而,当“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弱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他们又开始行迹万里,苦苦追寻那天赖之音,而这时,文采华章才又重新凝入心灵。陶渊明之“桃花源记”,林和靖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些,都是他们踏遍千山万水,苦苦追寻,后之真情流露。“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归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征的怒目,烈烈于塑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正是亲自踏入这渺无人烟的古战场,才使余先生赋予这荒原如此生动的色彩。因此,旅行虽是件美事,但对于想要挖掘那大地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文人而言更多是一件苦事。

于我,更愿成为这修习文化的苦行僧,无怨无悔。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细听秋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流泪的木偶点评:

文笔不差,只是思路好象有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