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大人死了,遗体穿戴整齐后被装进棺材里,大红的棺材停放在院子中央早已搭好的灵棚内。大舅哥(媳妇的哥哥)一家,将为死去的岳父大人操办发丧仪式。
1、支客、阴阳先生、吹鼓手和扎彩
我们那塞外山区的丧葬、寿辰、婚嫁、乔迁和开业等“红白喜事”都是要迎宾宴客的,事前十天半月就要去预请一位支客。支客一般都是业余的,但不是任何人都能够胜任的。一位够格的支客在人品、知识等方面都是有过人之处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强、思维应变能力要好。过去,大多由村子里的教书先生和有威望的长者充当此任。现在也有例外,由年轻能干的晚辈担任。
支客的基本职责,就是代表事主全方位主持“红白喜事”之中的一切事宜,包括对宴席的标准,事物格局的策划,每项议程的设计,每个具体环节的安排实施监控。如对内外帮忙人员工作的分配,对所有客人的迎送,对各项具体事务的全权处理,发号施令,说出事主想说而不好说的话,办理事主想办不便办理的事,掌握工作节奏,调节现场气氛,协调主客之间的关系,相关人员都直接与支客交涉而不去问事主,所以在操办“红白喜事”的过程中,有支客为事主当家的说法。
支客大多都是免费的,也有事主过后拿一些烟酒之类,答谢支客。
“红白喜事”之中的丧葬事物,是离不开阴阳先生的,不管死去的是十八岁的少年,还是八十岁的老人。
阴阳先生,多指懂些风水、阴阳八卦、五行命理的一类人,早期多从道教演化而来,为人推算祸福吉凶、生老病死等等。在我们那里为人看阴阳宅风水的人、专业从事丧葬事物的人都叫阴阳先生。
阴阳先生不是免费的,工钱的多少是根据丧葬事物的难易程度而定的。但难易的程度基本上是由阴阳先生自己说了算的。诸如,阴阳先生通常会说,这家的死者犯“重丧”、那家的死者“克四邻”、又一家的死者忌属相等等。在我看来,这些说道,也就是阴阳先生为了拿到更多的工钱,而为事主设置的障碍而已。破解的方法也就是用朱砂画一些符咒,贴在门、窗和墙壁之上,或者缝在小孩的荷包里,要不就是杀一只白公鸡用鸡血辟邪,最后的鸡肉被阴阳先生自己拿回家吃掉了事。
阴阳先生的人选是由支客来决定的。包括阴阳先生的吃住和最后的工钱,都是由支客一手操办。
完事的时候,支客会问阴阳先生要拿多少工钱。大多时候,当阴阳先生说出数目后,支客会说,太多了。于是,开始讨价还价。关键的时候,支客会亮出底牌,如果阴阳先生你这次不给面儿,我便在这个村子封杀你。这时阴阳先生便会做出让步,因为阴阳先生知道,如果支客真的在这个村子里封杀自己,那是能够说到做到的。
最后成交,阴阳先生得到的工钱,一般以一个昼夜四百元为上限,以此递增。
“红白喜事”之中的丧葬事物,同样是离不开吹鼓手的。
过去,一班吹鼓手基本由四人组成,两个吹唢呐,一个打大鼓,一个拍“镲镲”。现在大多扩至六人,并附带一些音响、扩音设备、电子琴、笙、箫及小号等等。自然,这些大都是劣质的。以前在整个丧葬仪式中,吹鼓手是干吹;现在有了这些劣质的音响设备大大减轻了吹鼓手的工作量,每当吹鼓手吹累了,便以那些劣质的音响设备发出的“噪音”代替。
吹鼓手的工钱不用讨价还价,“来兵去将”,每人每天二百,外带“喜钱儿”。“喜钱儿”的多少是由支客决定的。
在我们那里,不管死去的人年老年少,只要不是孩童,一套“扎彩”也是必不可少的。
扎彩,又叫纸扎。扎彩分为神品和冥品,冥品就是用于死人的丧葬活动的。听说古时候借鉴满族的风俗,其品类有灵亭、像亭、铭旌亭、棺罩亭、帛幡、引魂幡、金山银山、摇钱树、花篮、奈河桥、聚宝盆、金童、玉女、方相、方壁、开路神、狮、象、鹿、马、车、船等33种。大户人家,还要扎制庭院、床铺、箱笼、桌柜、器具及乐器玩物等等。
现在基本简化为引魂幡、车、马、金童、玉女、摇钱树、聚宝盆,外加一对金库、银库和九九八十一串儿九莲灯。如死的是妇女,要加糊牛一头,说是妇女一生糟蹋水太多,如果阎王爷罚她喝脏水时,好让牛替她去喝。也有时尚的儿女们,在此基础上添加高楼大厦、小轿车、冰箱、彩电洗衣机等等,自然都是纸糊的。这些,他们死去的父母不知是否真的能用。
我们那里的习俗,老人死后购买扎彩的费用基本由女儿承担。
岳父大人死后,支客来了。
在支客的招呼下,阴阳先生、吹鼓手和帮忙的人们都来了。岳父大人的发丧仪式开始了。
第二天一大早,媳妇和我的两个大姨姐(媳妇的姐姐)共同出资购买的“扎彩”送来了,花花绿绿的摆满了院里院外。
2、浆水
按照我们那里的风俗,人死后活着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点浆水(也叫送浆水)。
早年的时候,浆水是由清水、面粉和小米等混合而成,装在壶里。现在,有的壶里装的是清水加大(小)米饭和米汤等,也有的壶里只装清水,总之,都叫做浆水。
点浆水的仪式比较隆重,通常由死者的大姑爷(大女儿的丈夫)一手提浆水壶(装满浆水的水壶)、一手拿着纸糊的里边点着蜡烛的灯笼在前面开路,死者的其他亲属按照男女长幼的次序排列成行,手持香火纸钱尾随其后。来到村子西面的小庙前,领头的大姑爷把浆水壶放在早已准备好的供桌上,把香火集中起来插到香炉里,然后一边烧纸钱,一边往供桌前浇浆水。同时,大家齐喊:“某某(点浆水的人们各自对死者的称呼),我们给你送饭来了。”
点浆水的目的一是给死去的人送饭,体现孝心;目的二是告诉死去的人,你已经去世了,不能回家里吃饭了;目的三是怕死去的人的灵魂无处依附,到处游荡,所以时时召唤,让他暂时呆在小庙里,等到举行完重要的仪式——接三后,到西天去。
在点浆水的过程中,去的时候人们是可以放声大哭的,但哭的内容大体一样。其实,哭的最真实的也就是死者的亲生闺女等,哭的内容也不外乎是“我那苦命的爸爸(妈妈),你怎么就死了啊,死了也好,死了你就不受罪了啊”等等。即使死者生前根本就没受过罪,大多也是这样。回来时,是任何人都不能哭的,原因是怕死去的人的灵魂看到亲人在哭泣后会恋家跟着回来。
点浆水在人死后要连点三次,以后要在发丧期间的每天的早、中、晚饭之前各一次,至出殡时以九遍为上限。如果一个人从死去至到出殡,正好赶上九遍浆水,说明这个人有福(不知道是指生前还是死后)。
岳父大人死于晚上的十点以后,这样算下来,当天晚上三次、第二天全天三次、第三天早晨出殡之前一次,共七次。如按传统习俗,以三、六、九递增,将减去第三天早晨出殡之前一次,就是六次。
也许,死去的岳父大人没福吧。
3、开光、入殓和陪灵
三遍浆水过后,就是开光、入殓了。
这里的开光,不同于佛教和道教的开光。
为死去的人开光,不过就是死者的闺女们用棉球蘸上香油擦拭死者的五官、四肢和胸部,边擦拭边口里念念有词,内容千篇一律,不过就是开眼光:看前方,三条大道走中央。开鼻光:闻米香,来生会比今生强。开耳光:听八方,人间烦恼全忘光。开嘴光:吃供香,子孙不会把你忘。开手光:拿衣裳,西天大路不怕凉。开脚光:走四方,一路顺风上天堂。开心光:亮堂堂,冥府有座在正堂。不同地域也有不同。
开光过后就是入殓了,遗体穿戴整齐后,由死者的长子抱头,其他子女协助,将遗体抱起安放在棺材内,盖棺。
至此,开光、入殓的仪式结束了。
陪灵也就是守灵。相比于其它,陪灵就简单了。一般由死者晚辈之中的直系亲属轮流陪灵,死者的姑爷(女儿的丈夫)们多为主力。
深夜,陪护在岳父大人的棺椁旁,我想,被装入棺材的岳父大人,外面的仪式看是看不到了,能听到吗?
4、吊纸、开门纸和关门纸
吊纸就是吊丧的意思。古时因吊丧时要自带纸钱,故有吊纸之称。《儒林外史》第七回:“一连开了七日吊,司、道、府、县,都来吊纸。”张慧剑注:“吊纸,吊丧。自携香和纸钱去吊唁,是古时吊丧的礼节,后来虽然不一定这样,一般习惯,仍旧把吊丧称做‘吊纸’。
这里先一下开门纸和关门纸,死去的人在家停灵发丧期间,每天早上在灵前烧的第一次纸就是开门纸;每天晚上在灵前烧的最后一次纸就是关门纸。开门纸和关门纸大多由死者的女儿们来烧,如死者没有女儿,那便由死者的儿媳或孙女等直系女性亲属来烧。
停灵发丧期间,来给死者吊纸的,除亲朋好友外,大部分都是乡里乡亲和街坊四邻。乡里乡亲们在一个村子里住着,平时是很看重礼尚往来的。今天这家娶媳妇你拿去二百、明天那家生孩子你拿去一百,轮到你家有事时,乡邻们便会想方设法的还回来,以做到礼尚往来。例外的是,如果有幸你是主管一方的地方高官,那就另当别论了。想必我不说,你也知道吧……
大部分乡邻来吊纸只是个由头,来死者家里上上一二百块钱的礼金才是最主要的。
亲朋好友来死者家里吊纸是不定时的,随到随烧。定时的只有乡里乡亲和街坊四邻。准备晚上接三的那天早饭后,鼓响三通后,随着吹鼓手悲悲切切的喇叭声响起,支客便会借助吹鼓手的扩音设备大声宣布:各位乡邻注意啦,现在开始吊纸了。有没听到的,希望大家相互转告。这时,有来得早的乡邻已经在大门外等候了。
院里灵棚内,棺椁两旁,死者披麻戴孝的儿孙们早已按照大小长幼和辈分排序跪在地上,准备给来上香烧纸后给死者磕头祭拜的乡邻们磕头还礼。
屋里火炕上的八仙桌边,坐着账房先生和现金掌管(现金掌管多由事主的直系亲属担任),准备收受乡邻的礼金。
吊纸的仪式在吹鼓手悲悲切切的鼓乐和喇叭声中,有序地进行。
吊纸的过程是这样的:吊纸的人进院时,支客高喊“客人某某到”;当吊纸的人来到灵前,支客再喊“请客人上香”,这时会有专人将早已准备好的三炷香递上,吊纸的人便会将从家里带来的纸钱顺手放在灵前的供桌上,将三炷香接过来,借助供桌上的长明灯的灯火,点燃,手举香火三次鞠躬祭拜后,将香火插在灵前的香炉内,然后,双漆跪在灵前,打开放在供桌上的纸钱,开始烧纸,边烧边嘴里念念有词:某某收钱吧,我给你送钱来了,放声痛哭者有之;纸烧完后,支客又会高喊“请客人三叩首”,于是,吊纸的人头碰地,向着灵前的牌位磕三个头,在支客“孝子还礼”的喊声中儿孙们同时向着吊纸的人磕三个响头还礼,这时支客高喊“礼毕”,专门等候在两边的人,便会把吊纸的人搀起来。最后有专职扯孝布的人过来,将孝布条用长明灯的火焰熏烤后扎在吊纸的人腰上,叫戴孝,至此结束。
这一切都是在鼓乐和喇叭及那些劣质的音响设备发出的“噪音”声中进行的。
最后,有专人引导吊纸的人去屋里火炕上的八仙桌边上礼。
岳父大人的吊纸仪式整整进行了半天,至中午开席时才结束。
5、宴席
丧葬宴席是葬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源于满族的“六六席”“八八席”已经很少见了,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盘子和装在盘子里的鸡鸭鱼虾等等。酒水是必不可少的,白酒、啤酒和各种饮料。
哪怕死去的人正值壮年,宴席上的酒也是照喝不误的,只是顾忌到主人的心情,不便闹酒罢了。
如果死去的人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我们那里称之为“喜丧”。这时的丧葬宴席上,人们仿佛忘记了停在院中灵棚内棺材之中的死者,一桌桌围在一起大吃大喝起来,有好酒的会行起酒令。就连死者的儿孙们也会端着斟满各种酒水的酒杯,穿梭在席间,轮番为客人敬酒。席间,喝醉酒的大有人在。
宴席上,我想,这样丰盛的宴席,岳父大人是再也吃不到了。
6、接三、招魂
接三,即旧时死了人,三天之夕必须接三,也叫"迎三","送三",说人死三天其亡灵就要到地府阴曹去了,或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金童玉女迎接去了。
另一种说法,是为死者举行的招魂仪式,于死后第三天晚间举行,人们认为人死3日,已登“望乡台”上望乡,因此,需要让死者知道,家人已等了3日,死者已不可能复生,只能由僧、道诵经超度,这是和家人的最后一见了。
再一种说法,人死亡后,灵魂当然就要离开*体。但是茫茫的阴间,从哪里走呢?于是下一个程序就是由活着的人来给他“指路”。“指路”就是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灵世界里,亡灵的“回归”需要巫师的帮助和引导。首先,先上一条道,继续向前走去,就分出许多岔道,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别设的小道。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要渡过一条河,那里有许多白骨。在这种作法下,据说可以安全渡河。
过去的大户人家讲究在家停灵七天,六天接三,七天出殡。贫户在家停灵五天,四天接三,五天出殡。还有的赤贫户仅仅停三天,所以来个两天接三,三天就出殡了。
现在,我们这里为了省事、省钱,接三大多在人死后的第二天晚上进行,第三天早上就出殡了。
接三的仪式开始前,需将暂时呆在小庙之中的亡灵先领回家里来,以便由女儿们梳洗打扮后送他(她)上路,这就是领魂。过程说起来好笑,神神叨叨阴阳先生早已找来破旧的已经不能再用的埽除疙瘩,用葫芦头或者一沓厚厚的纸钱包上棉花,绑在埽除把儿的末端,在上面画上五官,充当死者的头颅,埽除疙瘩上裹满被剪得零零碎碎的纸钱,充当死者的身体。
天将黑的时候,由死者的儿孙们躬身抱着被打扮成人形的埽除疙瘩,其他亲属怀抱纸钱簇拥着,前面由一对点着蜡烛的九莲灯引路,后面有吹鼓手吹吹打打,一路缓慢地向小庙走去。来到小庙,队列全体绕行小庙三圈儿,同时人们高喊:“某某(领魂的人们各自对死者的称呼),我们接你来了,跟我们回家吧,回家梳头洗脸,好送你去西天大路啊。”返回的路上,一路有人接续着燃烧纸钱,行进的速度更加缓慢。
回到家里,放在土炕上的炕桌上,早已准备了盛满清水的水盆、镜子、梳子等梳洗用具,少数还备有化妆品。
“死者”最后一次上炕,由他(她)的女儿们梳洗打扮。
“爸爸(妈妈)给你梳头洗脸了,梳完头、洗完脸好去西天大路啊。”边说边在画着五官的葫芦头上做梳头、洗脸的动作。有搞笑的女儿会说,“爸爸(妈妈)西天大路上风吹日晒,给你擦点防护品吧。”边说边在葫芦头上做模仿动作,自己都在忍着笑。
给死者梳洗完毕,院外的扎彩早已按照顺序列队,等候用纸糊的马车(轿车)送死者去西天大路。
埽除疙瘩做成的死者被以坐姿放入“车内”。
天黑了,黑暗的夜空下,在九九八十一串九莲灯组成的“灯阵”的引导下,载着死者的马车在纸扎的童男“中用”、纸糊的童女“丁香”的陪护小,缓缓地向着庄外的小庙“驶去”,车马和纸人自然是由人抬着的。吹鼓手吹吹打打的在后面伴奏。
来到小庙前,经吹鼓手一通吹吹打打之后,九九八十一串九莲灯和载着“死者”的马车连同“中用”和“丁香”被垛在一起,付之一炬。
冲天的火光映照下,死者的大儿子站在高高的板凳上,手持扁担(两头被削尖的,挑柴火用),直指正西方向,高喊着:“爸爸(妈妈)去西天大路吧,你要一路走好,不要恋家啊。”
“送行”的人们,面朝西方,跪在地上,痛苦失声……
在岳父大人的“送行”仪式上,我想,死去的岳父大人如果真的有灵的话,在去西天的路上,会留恋尘世吗?
7、辞灵、装库、哭的表演和“拿天鹅”
出殡前一夜,十二点钟前后,子女亲属,按顺序在灵前鞠躬上香、跪拜磕头,就是辞灵。方式和吊纸的情形大同小异,这里不做赘述。
将前文之中提到的扎彩之中的金库、银库装满纸叠的元宝、纸钱、钢镚、各种糕点和饺子等等的过程,就是装库。
在我们那里,装库分为悲装和喜装。
所谓悲装就是在吹鼓手如泣如诉的喇叭曲的伴奏下,装库的人不扭、不跳,将金库、银库装满纸叠的元宝、纸钱、钢镚、各种糕点和饺子等等的过程,就是悲装。多用于年轻的死者。
喜装同样是在吹鼓手的伴奏下,但吹出的曲子不一定如泣如诉,可以是欢快的,如东北秧歌调等等,装库的人蹦蹦跳跳,边扭边装。这种方式多用于死者为老人的“喜丧”。金库、银库放在开阔的场地里,扭动跳跃的两个人相向按八字绕行金库、银库一周,往里装一次,过程较慢。装库的人大多是花钱雇来的,他们不仅进行装库,同时还能进行哭的表演。哭的表演就是代替死者家属在接三以后辞灵中代哭,以活跃气氛。他们哭的随专业,但同时也会闹出笑话。在我的朋友为他的妈妈举办的发丧仪式上,在哭的表演中,表演者在如泣如诉的表演中,愣是将朋友装在棺材里的“妈妈”哭成了“爸爸”,气得站在一边观看的朋友父亲大叫:“喂喂,哭错地方了,爸爸我在这儿呢。”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一切结束后,夜已经很深了。吹鼓手将中国北方地区一些有名的唢呐曲组合在一起,连续吹奏。辽阔的夜空中,那曲调声,是那样的悠远……
我想,这就是从小就一直听说的唢呐曲“拿天鹅”吧。
走在去往西天大路上的岳父大人,这专门因你吹奏的唢呐曲,你听到了么?
你是否会埋怨我们:“我都走了,你们还装那金库、银库有什么用?”
原谅我们吧,岳父大人!
你知道的,咱这里的风俗就是这样。我们不敢轻易更改啊!
这些金银元宝、纸钱、聚宝盆和摇钱树等,我们明天等你下葬的时候,会烧在你的坟地里。如果你在西天极乐世界里呆够了,那你就回来用吧。
8、下葬
第三天的早晨,当不再属于岳父大人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岳父大人的棺椁被徐徐下进头一天挖好的墓穴里。
开馆,最后瞻仰仪容。
岳父大人安静的躺在棺椁中,向睡着了一样。
盖棺、填土……
岳父大人的一生结束了,彻底的结束了。
这就是“盖棺定论”吧!
但是,还没有完,活着的人还要给岳父大人“过七”。
死去的岳父大人,还有两个重大的节日——逢单的一、三周年。
到那时,不知道是在天堂、还是在阴曹地府的岳父大人的魂灵,还会回来吗?
(本文为原创,文中部分资料借鉴百度。文中的“仪式”以我家乡宽城县部分地区的丧葬习俗为蓝本,地域不同可能略有区别,欢迎文友相互交流。)
2013年5月18日完稿
-全文完-
▷ 进入暮雪夕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