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光明网》,圆了我的文学梦郭军平

发表于-2013年05月20日 凌晨2:11评论-2条

《光明网》,圆了我的文学梦

文/郭军平

与《光明网》结缘也是偶然的事,第一次印象很深的是自己在《新华副刊》发表的一篇文章《一张白纸的断想》被《光明网》文学品读栏目转载,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转载该篇文章的责任编辑是辛忠老师,这应该是我在《光明网》文荟频道上第一次的亮相。

到了后来,我在《新华副刊》上发表的文章又有几篇被《光明网》转载,这就让我对《光明网》产生了兴趣。于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我就常常浏览《光明网》,品读她上面的精彩文章。读着读着,我就发现她上面的文章有转载报刊的,也有发表的原创文章,这就让我也产生了投稿的愿望。可是当时不知道怎么投稿,于是自己在《光明网》上找了个邮箱,投了稿子,可是几天都不见动静,仔细浏览,原创的文章依然每天都有,可就是不见自己的稿子被刊登。开始我还以为自己投过去的稿子质量有问题,于是把在《新华副刊》上发表的重磅文章也投了过去,可是几天还是不见动静,而她上面的原创文章依然每天都在更新。这就让我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情急之下,我就拨通了《光明网》站编辑部的电话,询问投稿怎么投,没想到《光明网》站编辑部的老师很重视,给我把《文荟频道》的邮箱说的很清楚。我这才发现自己起先投的邮箱不对,有问题。于是,我按照编辑部老师给我提供的邮箱,立马就投了一篇文章。到了第二天,晚上当我打开《光明网》时,立马就看到了自己的文章已经被编辑老师发表了。当时那个喜悦真是难以言表的!

后来,我在向《新华副刊》投稿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一些文章向《光明网》文荟频道投递。有时能看到一天两个网站同时发刊文章的好消息,这给了我生活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因为自己毕竟是业余的文学爱好者,不是专业的作家,所以有没有稿费倒无所谓。开始,妻子还说一些风凉话,“没有稿费的熬得那眼弄啥哩!”朋友里也有“写的那文章干啥哩,不嫌费脑子!”而我总是回答:“业余爱好嘛!”

是的,对于文学的爱好我是从师范时候产生的,当时自己写了不少诗歌,还受到了文选老师的好评。细细回想,我们这个班级里爱好文学的同学还的确不少,在当时就有两个同学诗文写的特别好,恰好他们俩的风格不一样,同好者常常冠以“杜甫”和“李白”称赞他们俩。而我呢,和“杜甫”“李白”的关系都比较好,和“杜甫”的座位是一前一后,和“李白”是同室舍友。“杜甫”经常以深沉性的笔触发抒个人见解,文字凝练,笔触深刻,我当时就很佩服。而当时我们的年纪还尚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我当时就想:凭“杜甫“的实力不几年就会在文坛上混得不错。

而“李白“呢,的确文学功底也很深厚,他读的书也很多,都是一些世界文学名著之类的。因为我们关系比较好,我记得”李白“喜欢写诗,箱子里常常就压着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诗集,另外还有《海涅诗集》。“李白”喜欢写诗,一次在校刊上写的一首诗竟然引起了我们学校才子老师张文典(我们的校歌歌词的作者)的注意。那是一次课间操,我们做完操,我记得张文典老师恰好站在了学校橱窗前。“这首诗写得好。”“布谷声罢…..”听着老师读出了声,我就知道老师赞许的正是我们的“李白”同志。有着“李白”同志的热情,像我们宿舍的几位舍友竟然也爱好上了文学。“李白”喜欢买《小说月报》之类的杂志,我们就也能“借光”阅读。按照李白的才气,我当时也对他的前途看好,想想用不了多久,“李白”也能大名远扬。

师范的三年一闪而过,我们都回到了家乡,分到了基层。这样彼此间就很少联系。当美好的理想被冰冷的现实击碎时,也许这时就是命运考验你的时候了。九十年代依然是一个有很多机会的时候,进修高等学历的风气一浪高过一浪,我们国家的继续教育搞得很好,这给予了追求上进的人们更多的机会。在文凭至上的年代,为了继续深造,就得不断地参加学习。这样,像我们这些过早地吃上了“皇粮”的人,几乎是不奋斗是不行的,如果抱残守缺满足现状,恐怕真要被时代淘汰的。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也只好边工作边学习,就连平时爱好的文学也没有功夫去搞,那时是一门心思要搞学历。幸而九四年我以高分考就被学校推荐参加脱产学习,而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也正是自己喜爱的中国文学系。这正好给了我驰骋的机会。大学开阔的视野和专业化的学习,才让我感到以前的文学知识的不足和贫乏,于是我如饥似渴的泡在了图书馆和阅览室,为自己充足了电,积蓄了丰厚的养料。随后,一路高歌猛进,我毫不喘息,一鼓作气,奋勇再考,这样,在新千年之前,我拿到了中文本科文凭,也成为了一名响当当的高中语文教师。

而后来关于“杜甫”和“李白”的情况,我们基本上也联系上了,“杜甫”凭借笔杆子进了政法委,后来做上了法官,当了庭长。“李白”做了某初级中学副校长。而关于他们俩人的文学成就我却也再没见哪位同侪说过。这倒让我有点为他们惋惜,以我个人之见,只要他们不离不弃,坚持写作,一定会有不凡的成就的。只可惜,他们半途而废,入了仕途,弃了文学,最终成了成为文学上的“仲永”,这我只有在这篇文章里为他们发点伤感和遗憾了。

而我重新拾起写作也是源于学校的提倡,学校办了两个刊物,一份《学报》,一份《论坛》,提倡教师们写,并且发放稿费。开始我也是懒于动笔,但是随着写一写竟然也把年轻时的那一种文学热情调动了起来。越写越爱写,可能有道理;而越不写越不想写,的确也有道理。也许文学上的事情,有时需要的是厚积薄发的机缘。从给学校《学报》《论坛》写稿,到后来给《新华副刊》投稿,再后来给《光明文荟》投稿,我的文学梦也越来越快实现了。看着《学报》《论坛》里的文章,有的同事说:“你写得越来越好了!”我说:“熟能生巧,多写一写就会写了。”

也许《新华副刊》和《光明文荟》的名气都比较大,而且审稿都比较严格。我发表在上面的好多文章都被报刊转载了,有的报刊还给我寄来了样刊和稿费,看着我每到年终拿了那么多的报刊样刊汇总时,同事们就羡慕地说:“郭老师简直成了作家了。”我说:“业余爱好,就这还能算作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2012年陕西省的中考散文阅读题竟然是我写的《游司马祠》,我推想了一下,《游司马祠》怎么能被陕西省中考命题组选中呢?这篇文章2008年发表在《渭南日报》旅游栏目上。这被陕西省的语文专家们见到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渭南日报》毕竟是市报,影响的范围有限。那么,另外一个可能性较大的就是这篇文章发表在2012年3月31日的《光明文荟》上,当时的责任编辑是宫辞。我越想越有可能。因为《光明网》本身就是《光明日报》的延伸,是党和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网站。正像百度上介绍的“光明网定位于“知识分子网上精神家园 权威思想理论文化网站”,“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是《光明网》结合中央对《光明日报》、《光明网》的定位和自身的资源优势,所提出来的建设理念。新闻视野”体现的是《光明网》的中央网络新闻媒体属性,秉承《光明日报》的新闻态度和价值取向;“文化视角”体现的是《光明网》立足知识界、服务知识界的定位,体现《光明日报》的文化品格和情怀;“思想深度”体现的是以思想理论文化为特色的《光明网》与其他中央网络新闻媒体的职能区别;“理论高度”体现的是《光明网》对精益求精、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懈追求。”的那样,《光明网》延伸和发挥了《光明日报》的核心价值和传统优势,在文化界、知识界广大读者和网民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光明网》发表的文章文气很浓,秉承了《光明日报》的风格,我至今还记得《语文报》上一位专家曾经给高中生们说的原话是“要多看看文气浓郁的《光明日报》《语文报》,这对于提高我们的作文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没想到过去我给学生读《光明日报》上的文章,读《语文报》上的文章,给学生注入了文气,传承了文脉。到了现在自己也能在《光明网》上发表文章,这虽然不像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那样响亮,但是《光明网》毕竟还是秉承了《光明日报》的文脉,把这一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在文化界,知识界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在我投稿的日子里,光明网上的编辑们认真审稿,选优汰劣,既是对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的鼓舞,也是对我们的鞭策。我们的成长的经历浸润着他们辛勤的汗水 ,见证着他们的功绩。在单调的生活中,《光明网》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最信赖的朋友,最亲的亲人。

真的,《光明网》无愧于“知识分子网上精神家园 权威思想理论文化网站。”的光荣称号。我们热爱您,《光明网》,生活因你而精彩。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郭军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光明网成就了作者的写作梦,
光明网圆了作者的文字梦,
也是作者不断的笔耕,
才有了作者文字上的不断提高。
我笔与我心,这是作者最真实的给人感慨的文章。

文章评论共[2]个
罗洵-评论

祝福朋友,再创佳绩!写作愉快!at:2013年05月20日 晚上9:34

文清-评论

带着午茶来看望朋友,问好并请茶!at:2013年05月21日 中午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