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提到悲这个字总会想起弘一法师圆寂前所书绝笔:悲欣交集,短短四个字却道尽大师一生的体悟,有人说这是大师念佛见佛的三昧境界,而其感受与《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相同。同时大师也见到了如《观经》所说的一切境界,这与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在临终时所见到的也一样,故而“悲欣交集”。此种说法只是后人的妄自揣测,真实情景无从考证。然,弘一法师大悲大喜的一生,遁入空门之后的慈悲为怀,对众生的悲悯之心却是真实,让后人感念不已。
悲,是人的一种情绪,悲伤、悲痛、悲观,看起来总是让人感到悲似乎不是一个好字眼,它总是伴随着泪水、伤心,令人痛苦。悲由心生,心没有伤到非常程度自然不会产生悲的感受。这也是我们作为凡夫一种自然、正常的情感流露。亲人离世,我们会感到悲痛:恋人分手,我们会感到悲伤;遇到无法预知后果,自感会糟糕,我们会悲观。对于这些悲欢离合的情景,悲像是一个阀门,调节着我们的心,令其承受的压力通过泪水得到释放。此种悲,只是个人的情绪的宣泄,并不会影响到其他人。悲的最高境界是菩萨的拔一切众生苦的悲悯的情怀,传说,地藏菩萨为普渡众生,发大愿:“吾不如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便是作为菩萨大悲的写照。此种悲非凡人所能承受,只能是菩萨的情怀。这等悲悯的情怀,为弘一、虚云这些佛门高僧所追求并用行动去实践,而我们这些生活在红尘之中的平常人无法企及的。
尽管,我等凡人没有菩萨,高僧那般大慈大悲,但也不能仅仅只有悲伤、悲痛、悲观这些简单的个人情绪。也该心怀对生命的敬畏与悲悯的情怀。对于弱者的同情、援助,对于那些伤害动物之行的劝说、阻止,对于被困动物放生、解救。自身不去打猎,不为自己口舌之快去杀生,不穿动物皮毛所做衣物,凡此种种便是悲悯,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悲悯之情人皆有之。然而,境界不同,操作不同。以羊易牛,购鱼放生,乞求作恶免灾者,皆假慈悲。悲,要以大爱、博爱为基础,持非常之心,祛非分之想。天下才能太平
-全文完-
▷ 进入剑气箫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