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乐昌“怪 才”浪人的天空

发表于-2013年06月09日 上午11:51评论-2条

在乐昌,有一位老艺人,他虽然出生于偏远农村,见识短浅,可是天性的耿直造就了他敢作敢为、不惧权贵的个性;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可是他谦逊好学,吹拉弹唱写样样皆能;他性情急躁,能说会道,可是却重情重义,喜交多方朋友。在四十多年的文艺生涯里,他培养了一批艺苑台柱,为乐昌的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被人尊称为乐昌“怪才”。他就是在乐昌城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邝治彬。

邝治彬,生于1951年,三溪镇神前岭村人。三溪,山灵水秀,自古崇文重教,一万多人口的小镇成了乐昌有名的“文化之乡”。从清朝康熙年间以来,科甲连登,人才辈出,州府、县衙不乏其人,涌现出诸如邝邦州、邝治山、邝治森、邝邦洪、邓德裕、吴统坤、何万杰等两百多个仕途名流、社会贤达和文艺界知名人士。也许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邝治彬从小就崇尚家乡“英豪”,冀望有一日自己也成为家乡名流,功成名就时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可是由于家里兄弟姊妹多,生活异常窘迫,只读了小学的他不得不辍学回家耕田种地,帮补家用。

七十年代初,天资聪颖的邝治彬被调到公社放映队,负责放电影。改革开放后,能说会道又能写一手好字的他正式调入公社文化站工作,先后任副站长、站长。在这个岗位上,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三溪是乐昌花鼓戏的发源地。当时,各村皆组建有演唱队,频繁赴湘粤山村演出。1956年和1957年,一代名伶何万杰带领由三溪艺人组成的业余戏班主演的花鼓戏《打鸟》参加粤北(韶关)专区汇演和广东省农村业余剧团汇演,分别获得演出和演员一等奖及优秀剧目、优秀演员、优秀演出奖。因此,乐昌花鼓戏被省领导和专家誉为“岭南一枝花”。“文革”时,花鼓戏被当权者诬为“有伤风化”而十年禁演,但是爱好戏剧的村民仍然对花鼓戏这门艺术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劳作之时和闲聊之余随口皆要哼上一段,甚至还即席表演,要求恢复业余花鼓戏表演的呼声与日俱增。邝治彬亦感同身受。常言道:在其位,谋其政。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振兴乐昌花鼓戏,担任文化站站长的邝治彬多次到领导面前游说,大谈其重要性,开明的乡领导有感于他强烈的事业心,虽然经费紧张,但也在经济上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有了资金保证,邝治彬开始信心十足地干了起来。他发动各村陆续成立花鼓戏剧团,有条件的村落可自编自演节目,无条件的乡里组织业余作者改编传统剧目和新编剧作。由于受地方条件的制约,并无多少艺术造诣的邝治彬亲自担任总导演,一边指导各村的排演工作,一边摸索表导经验。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1991年,邝治彬赴韶关艺校学习了三年,使他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文化艺术理论知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了共同提高表演水平,他还定期组织各村的演出剧团到对方村落献演,交流经验,共同促进;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盛情邀请县文化馆干部进行艺术辅导;组织他们与湖南业余演出队到乐昌、湖南周边乡村同台汇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三溪各村的表演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邝治彬还不惧辛劳,亲自制作了三溪青蛙狮、纸马、春牛舞、舞龙等道具,然后深入乡村进行艺术指导,定期开展镇民间艺术调演。这种做法,有效地保护了三溪濒临失传的文化精髓,丰富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他这种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做法,为三溪赢得了乐昌“文化之乡”的美誉。然而,他耗费了政府几万元,乡领导极为心疼,嗔怪地说:“老邝啊,你还真舍得花,大手大脚的,看,把全乡干部职工一年的奖金补贴给花掉了”。“想喝奶,又不给牛草吃,行吗?”邝治彬正色地说。领导一听,无言以对,摇头苦笑作罢。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1993年,三溪青蛙狮在参加乐昌民间艺术表演时获得了一等奖,各项民间文艺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由于工作出色,成绩显著,三溪文化站先后被省、市、县评为先进文化站,三溪镇塘背村文化室被省、地、县评为先进文化室,邝治彬也多次被评为文化系统先进个人。但是,直来直去、敢说敢做、敢于承担责任的邝治彬为了做好工作得罪了乡镇的一些领导,所以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年年在原地踏步走。言及此,邝治彬说,心底无私天地宽,此生无怨无悔。

1993年,邝治彬调入乐昌市文工团,先后任副团长、团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在这个特殊岗位上,要求领导必须是“多面手”、“万金油”。生性倔强、永不服输的邝治彬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潜心学习剧本、音乐的创作,锣、鼓、钹、二胡和葫芦丝等器乐的演奏,以完全胜任这份工作。这可正应了一句话:苦心人,终不负。不出几年功夫,邝治彬已成为文化战线的“全才”,这样的人,在乐昌甚至韶关,可以说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不仅如此,其导演的剧目获得了省、市的金奖、银奖和铜奖。如渔鼓说唱《山村调解员》荣获广东省第五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演出金奖。

多年以来,邝治彬先后成为乐昌书法协会会员、戏剧协会会长、名誉会长、韶关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进入新世纪,由于人才流失,文工团专业人员匮乏,生活和工作环境也比较差。为了重振乐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尽快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留住和引进艺术人才,他绞尽了脑汁,耗费了心思,想尽了办法,可是多次找有关部门磨破了嘴,事情仍然得不到落实。风急火燎的邝治彬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打破逐级请示的程序,直闯乐昌市委、市政府办公室找领导。当时的书记、市长有感于他这种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没有责怪,更无训斥,坐下来耐心地听他说想法、谈计划。听完后,领导连连笑称他是个“调皮仔”。毋庸置疑,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从此,他的“胆大包天”、百无禁忌在乐昌出了名。

2005年,年逾五十多岁的邝治彬急流勇退,主动辞去乐昌文工团团长职务,退居二线。对比起当今一些削尖脑袋拼命往上钻,赖着不想退的领导干部来说,其淡泊名利、高风亮节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退休后,邝治彬仍然闲不下来,长期倾力为农村基层、各部门和军队辅导文艺节目,积极支持文化部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申报工作,同时还办起了流动文艺培训班,培养各种器乐人才。只要有人邀请,不管有无报酬,他总是来者不拒,热情上门服务。 

正所谓“年年桃李,岁岁芬芳”。这些年,他辅导的学生和节目在各级屡次获奖,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赞扬和好评。

夕阳无限好,灿烂在黄昏。衷心祝愿邝治彬这位乐昌“怪才”在今后的岁月里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欧伦彬)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浪人的天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作者介绍了乐昌“怪 才邝治彬”,一位老艺人的艺术生涯。
苦心人,终不负。正是有这样能吃苦,肯钻研,淡泊名利,才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让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我们与作者一样衷心祝愿邝治彬这位乐昌“怪才”在今后的岁月里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发出的是文字,送去的是祝福,愿朋友永远享受人生的美好!at:2013年06月10日 晚上9:27

浪人的天空-回复愿文清好友妙笔生辉 at:2013年06月18日 下午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