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紧不慢地进行着。
买的第一本《最小说》,那时候真的是视若珍宝,开始只是觉得那么多的离愁思绪里肯定也有自己的影子,然后就找各种人讨论“你觉得里面的谁谁谁很像我吧。”,“他强忍着泪水的样子很帅吧”,最后不自觉地就从影子般的存在不要脸地代入进实体,具体化,扩大化。就以为那些头仰着的,不可一世的被无数剪影的文字美化了的人_______就是我自己。那些事情,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心理暗示,最初是有了切肤的痛感,最后也就真真实实地归进自己的回忆里了。“我是真的被那样伤害过啊。”,“也许没有比我更糟糕的人了。”其实我知道这矫情的要死,可是那时的岁月,真的是平淡无奇。没有书里电视里青春轰轰烈烈的一点痕迹,就只能靠无穷无尽的意淫和制造。
人生中的第一本《最小说》无疑给了我最好的意淫对象和完美剧本。开始喜欢上落落,记得当时落落在那本的专栏里写“想要被喜欢,想要被永久地喜欢。”隔了这么多年,昨天经过一家报刊点,无意间就扫到了最新一期的《最小说》,时间无穷尽地改变,曾经每期都要追的《小时代》就要出电影版,所以当看到这一期最小说的封面,那四个被具化的却也永远不是我心里那个样子的四个女孩子觥筹交错的出现时,瞬间天昏地暗。原来小四尽力地还原出她们的样子,原来她们也就是这么凡俗的存在。
我晃着手中的《最小说》,微笑着说,“我要买这本”。瞬时想起五年前在某个冬夜,好不容易掏出自己省下的钱说“我买这本吧”随即深深叹一口气的男孩,他出现在我的每个不好的梦里,他出现在每个折着闪亮雪花的街口。突然一把被旁边的送货员抢去,他完全不顾我的反应,而是认真地拿起那本书看了封面,他是想记住它的名字吧?也许是我买的太干脆,所以他才想努力记住它的名字,是出于职业的本能吧,不是出于对它的真正的喜欢。
也许真的是这样,我们满足着别人的喜欢,然后从中获利。
其实这是很能想的通的事情。
打开这一期,一下子翻到落落的专栏,“这么容易地被喜欢”,“其实我们都想这样被喜欢吧”,又是诸如此类的字眼,我笑笑,如果这是我买的最后一本《最小说》,那么第一本最后一本落落都在纠结“怎样才能被喜欢,怎样才能不被讨厌”这样的话题,也真是戏剧化。原来有些问题真的是可以一直贯穿于你的生活的,我们都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其实并不尽然。可是落落在最后一段还是说了“真的,还好我已经是现在的我了。我不再是几年前的我了。果然还是要花一点时间,才可以明白,有真正喜欢和喜欢你的人不算什么,有自己真正讨厌和被他讨厌的人,才是____甚至是,一点了不起的。”读完的时候,脑子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空白,想起落落在她三十岁生日的时候,发微博说“三十了,我觉得自己真的越来越好了。”,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小四转发,他说“这几年来,我一直见证着你让自己越来越好,你做到了。”诸如此类。
其实我觉得,她到底还是没做到吧。她唯一做到的就是微博上不再发几年前那样的博言,可是她努力营造的积极乐观无厘头的那一面,也是她并没有做到__“从心里真正的好起来”___最有利的佐证。
我们都那么努力地去变得“更好”,其实也只是为了掩盖一直存在于我们血髓里的“不好”而已吧。
半年前又和她取得联系,我们聊天,她说,“尚尚,我觉得你不一样了,你变得乐观好多。”我甚至为她夸我“乐观”而有点悲伤,我宁可她说“你怎么还是老样子?”,也许这样我会觉得强装的“乐观”被拆穿,我喜欢那种被拆穿的快感。
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你真的不一样了”,“你好像对生活没有那么多感叹了。”,“你终于过得好点了。”,“其实我还是想念那个时候的你。”
她们的话让我开始反省我的过去,其实我在过去也是尽力得活得跟现在一样,可是好像过去的破绽更多些。最起码“一个人在课桌上对着老师哭两节课”,“喝醉后又哭又笑”,“跟某某写信”。。。。。。这样的事情是再不会做了,也没有非要一起做的人。
以前总是喜欢别人活得洒脱,记得曾经为某人伤心,前排的女生就扭头说“不要想了,如果控制不住地想就想她去厕所拉大便的样子,还要适时有个结实的响屁。哈哈,你现在还想吗?”,“去死。”反而因为这样而觉得轻松了不少。
也许就是活得太不实际,才会有这么多的悲伤,可是这样的悲伤又真的给我带来了安全感,这是任何贴近生活的方式都无法给予的。每当我想努力走进生活,就总会看到它的不堪,所以我没办法像别人说的而且真实地想的那样,生活太特么美好了。
我在封闭自己,我因为可以把自己完整地封闭起来而萌生出一点点的骄傲,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几年前,我还觉得如此奢侈的事情,现在,我做到了。我不计较代价,好吧,其实我也计较。
“你不可以这样。“当然如果几年前,也一定会有人站出来,他不怕撕破脸,当然,也在我们撕破脸的几分钟后,我缴械投降,两人对视而笑,讨论晚上要一起去哪里吃饭。可是现在,自然没有这样的人,没有撕破脸的必要,我们都开始计较撕破脸后的结果。
老徐还是和我联系最多的人,这一年,他也改变不少。我开始做很多事都旁敲侧引地征求他的意见,我是需要别人的建议的,因为我自己的“好与不好”的标准好像永远跟这个世界背离。因为他,我做很多事的时候,也就有了底气。
一次电聊中,他突然停顿下来“尚尚,你知道吗?你完全颠覆了我的世界观,你让我觉得,其实什么也不会那么糟,也许冥冥中也有安排,你是第二个让我有这种感觉的人。”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吓坏了。事实是,每当别人这么夸我,我就马上开始检讨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误解。
这几日的天气阴晴不定,生活也被突如其来的“好坏”包围,我也开始活得更加小心翼翼和义无反顾。上课的时候常常被前面“头抬得好认真”和后排“睡觉或者玩手机好入迷”的人交叉感染,于是每节课都在“没有好好听课的内疚”和“很多人不也都这样的自我安慰”中度过。
老徐打来电话说“你们什么时候放假?”语气很尴尬,我说“不知道啊。”他说终于等到了暑假飞回去的特价机票,可是听起来又不是那么开心,我有点抓不到头脑,然后他说“这样你放假就不能来三亚找我玩了。”我瞬间愣在那里,好像两个多月前他就发彩信,发q,打电话说大东海怎么怎么好玩,临了顺带一句“暑假你先过来,我带你去那里玩几天。”我说“奥。”本来只是觉得一句客套的话,只是为了证明那个地方真的值得一去的话,本来是不应该太较真的话,他当真了,还因为做不到而心怀戚戚。那个时候真是有点想笑和想哭的复杂情绪。后来我说那就十一吧,他还很认真地说“那就三年了啊。”,“三年之约。”
其实我们都是在这样的悲伤里,一点点的好起来的。
-全文完-
▷ 进入尚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