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吹牛了逸翼

发表于-2013年06月18日 中午1:08评论-0条

5月9日的《参考消息》的一篇文章《人为什么爱吹牛》借用“科学研究”的结果说:

——无论在私人谈话里还是在“脸谱”或“推特”之类的社交网站上谈论我们自己,都能在脑中引起类似食物或金钱带来的愉悦感。

——哈佛大学的神经系统科学家发现了其中的原因:这种在脑细胞和突触层面的感觉如此令人愉悦,以至于我们无法停止与他人分享我们的想法。

很久以来,对于“吹牛”这一词语的理解,均认为那是一种“上唇顶着天,下唇触着地,无处安放脸皮”的言语游戏。今读了这一篇短文章后,才知道自己发微博、上论坛、写博客公开自己的日记等行为,归根到底可以归结为“吹牛”。

不知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还是翻译的问题,对于“吹牛”一语的“科学解释”,跟自己初读此文标题时的感受或者说希望通过读此篇短文获得的信息完全不同。

在汉语词典里,对吹牛的解释是“说大话”。现在,来自西方的“科学词典”里,拈出与我们印象不一样的定义。在这篇短文中,是将谈论自己和分享想法归入到“吹牛”的范畴中。据此,公开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似乎都可以划入“吹牛”。

乐于“同国际接轨”的官员,根据此定义,或可增加一顶用来扣民众的帽子了。

有着“标准化”教育的升学考试,那些评卷老师,则可增加一根判定一篇文章为“吹牛”的标尺。

我敲出这些文字之初,就已准备将它放在自己的博客及论坛上。哦,原来,我也在“吹牛”。

写于2012年5月10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逸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如果“吹牛”的定义真要改成这样样子,那么还有不吹牛的人存在吗?
或许只有那些一字不识的文盲可以避免戴上这样“吹牛”的帽子了。

文章评论共[1]个
山野文選-评论

这个问题,估计,是环境使然。at:2013年06月18日 中午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