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苗族传统婚姻习俗的巩固与整理走笔

发表于-2013年06月21日 早上9:19评论-4条

在距今5000多年前,苗族就在黄河下游一带逐步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叫“九黎”、“东夷”,其首领是蚩尤,他们拥有田园般美好的生活情景。苗族就是蚩尢领导下的东夷部落的后裔,且奉蚩尤为人文始祖。后与皇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发生冲突,九黎战败后,举行了大规模迁徙。尧、舜、禹时期,迁到到今湖南的洞庭湖、鄱阳湖、汶山、衡山一带生活,被称为“三苗”,并建立了“三苗国”。“三苗”失败后,被“窜三苗为三危”,即今甘肃一带,后南下迁入川、黔、滇结合部。明初苗族开始从贵州西部迁入云南,清朝中后期,贵州毕节陶三春、陶新春举旗反清失败后,大批苗族从贵州西部的仁怀、毕节等地迁入文山地区。在200多年前,渐渐迁徙到邻边的山地。他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是苗族的恋爱婚姻礼俗更是丰富多彩,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就是在苗族丰富多彩的婚姻礼俗中产生和流传的。

苗族由于战败,只有渐渐往西南迁徙,最后居住于箐林山区,那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与世隔绝,少了外界干扰,为苗族的生存空间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也为苗族的恋爱婚姻习俗创造了一个美好的自然风光。在这样优异的自然环境中,一向热爱大自然的苗族人民,把自己的恋爱婚姻与大自然的美景相互融合,使苗族的恋爱婚姻与大自然和谐共享,让苗族恋爱婚姻最美好的瞬间与山水相连、与人类共存。在苗族恋爱婚姻这流传最广泛的有《诺幺与彩奏》、《勾抓与找囊》等等。

一、传统的恋爱婚姻

恋爱 春天,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美好季节,也是大自然靓丽佳色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苗族男青年走出村寨,相邀到有苗族姑娘的村寨,试探姑娘。

勤劳勇敢的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是通过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田间劳动、挑水、砍柴等方式进行。在民族传统文化中,苗族以蜡染、刺绣而闻名中外,特别是苗族姑娘,在春天这个季节里,姑娘们那靓丽无暇的衣裙与盛开的鲜花遥遥想衬,呈现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苗族小伙子那矫健的身姿与大自然相点缀,呈现出他们的英俊与潇洒。此时,摘一片树叶含在嘴边、用竹箫吹一调情谣、以二胡奏一曲情歌,那悠扬动听的情谣回荡于山谷、村寨、小河畔、田园中。多情的苗族男女就在这样的美好环境中相见、相识。从此,开始了他们浪漫的恋爱里程。

苗族,最著名的节日是花山节。有人说,花山节是苗族男女恋爱求伴的节日,这无疑削弱了花山节原有的含义,苗族花山节,是歌的海洋。花山节主要是吹笙、对歌、娱乐。而在花山节对歌中,难免会产生恋情、爱慕,但花山节不是寻求伴侣的唯一场所。恋爱、婚姻自古有之,而花山节出现在后,我们不能说有了花山节这个节日,才有恋爱、婚姻。苗族青年的谈情说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场所,可在干集路上,可在田间地头、房屋前后、月光夜色、山谷河畔等等,只要有小伙子和小姑娘的身影,就有情,有了情,就会有爱,爱情就会产生。 

在恋爱过程中,男女青年相见,要相互打招呼,相互介绍、相互了解,大多是男青年主动向女青年问候,勤劳勇敢的苗族青年小伙子看上了那家姑娘后,白天,有的苗族小伙子还会到姑娘家陪姑娘去挑水、洗菜、砍柴、参加田间劳动等等,但一般要避开姑娘的父母和长辈,特别是姑娘的父亲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对姑娘父母的尊重。晚上,苗族青年男女在月光下、在清清的小河边、在碧绿的草坪上、院子里交谈,对歌。

苗族的情歌,又叫山歌,主要是抒发感情,表达爱恋、友情的一种诗歌形式。尽管苗族的各个支系的居住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也存在一定差异,但在用歌来表情达意上,却有相同的地方。其一是在田边地角即兴演唱的短小情歌,这种情歌有男女对唱,也有独唱,表达的内容一般是对爱情的向往与企求,对恋人的爱慕与思念;其二是在重要场合上演唱的长篇情歌,大都由男女对唱,表达的内容主要是对爱情的探试、相思的缠绵、离别的凄婉及恋爱过程中的复杂感情。例如《梦中见》,就很有艺术特点和苗族韵味。歌中唱到:

男:树叶落尽冒树尖,阿妹歌声最动听;

四方游完不合意,只有阿妹醉我心。

树叶落尽全归根,阿妹美貌似天仙;

如果阿妹不嫌弃,我找媒人去提亲。

……

女:太阳出来照山间,晒得树叶成黄烟;

阿哥想我挂嘴边,我想阿哥梦中见;

太阳出来照山头,晒得树干要冒油;

阿哥想我挂脑后,我想阿哥梦中游。

……

这就是苗族青年传统恋爱之开始。苗族丰富多彩的的民间文化,就是以爱情架起的神奇桥梁。

婚姻 经过几天、几个月或年岁的接触,觉得双方情投意合,小伙子就跟自己的父母商量,选定吉利的日子,到姑娘家提亲。旁晚,小伙子就叫上几个伙伴或自己单枪匹马去领小姑娘,一般领小姑娘都在晚上,姑娘在愿意,也要小伙子托上一段路程。小伙子将姑娘领到家门口,小伙子的母亲站在门槛背后用一只母鸡在姑娘的头上甩旋一周,口中念到“比洛(bis luos)”,就将小姑娘领到“烤左(kaob zuos煮饭吃的灶)”的下方坐,叫小伙子的亲妹或堂妹来陪同,当晚,不论时间多晚,并邀请亲戚朋友集来,杀鸡宰鸭痛饮一餐。证明小伙子已经讨到老婆。在酒席上,要定两个媒人去通知姑娘的父母,说清他们的姑娘已经到小伙子家。苗族叫“通梭”。当晚或次日,女方的父母或兄妹闻知姑娘被小伙子领走,要前来追赶,追到男方家,男方便以酒肉相待,并赠送一些钱财,将追赶者送回家。次日,两个媒人提着一壶酒、一包烟(烟丝)到姑娘家“通梭”。两个媒人到姑娘家后,不得息息,就唱《敬烟歌》,边唱边发烟给姑娘家的父母、长辈、亲戚、朋友。发烟时,就刚刚生下的小孩已要发,否则,姑娘的父母和长辈将不乐意。姑娘的父母、亲戚故意不接烟,说不会抽烟,要待媒人将好话说尽,姑娘的父母亲戚才勉强接烟,说明这门亲事有望,但还不彻底,有的还要叫小伙子的叔伯领小伙子和姑娘到姑娘父母家对质,小伙子是否爱小姑娘、小姑娘是否愿意等,才能见分晓,否则就泡汤。姑娘的父母验证后,若双方都情投意合,媒人就开始唱《说媒歌》,歌中唱到:

小郎想小郎未成家,

小郎才徒步到妹家。

小郎想小郎未成对,

小郎才迈步找小妹。

小妹把晚饭吃过后,

将把麻绕在手背上,

与小郎在到星星亮。

小妹说小妹要回家,

小郎将手把小妹抓,

小妹说小妹要回屋,

小郎双手把小妹促。

妹跟小郎来到家中,

小郎的父母蒸好饭,

饭我们得吃水得喝,

我俩才到妹父母家,

向父母老小报个信,

没请父母不要看见气,

把郎妹婚事谈下来。

……

《说媒歌》唱完,媒人和两个坐门开始谈婚事。姑娘的父母就会退到后幕,实际上,姑娘方的两个坐门早已同她的父母商量过此事,媒人、坐门开始协商婚事,但在交涉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姑娘父母的意图进行,交涉的主要内容就是婚姻的彩礼、结婚日期等。在交涉过程中,如果姑娘父母要的彩礼较贵重,媒人无法采纳,媒人还要征求小伙子父母的意见,才能定夺。

婚礼可以在近日操办,也可以在几天或几一个月后操办。婚礼先在男方举办,男的父母要邀请四方亲戚朋友同庆,在婚礼那天下午,男方的两个媒人要领新郎陪郎、新娘陪娘和送亲人群成双拿着酒肉到女方家办婚事。到女方家后,媒人唱《交酒肉歌》,将酒肉交给女方的两个座门,坐门又交给管事,由管事操办酒席。晚上,媒人、座门在桌上,媒人要唱《要桌调》、《配媒调》、《扫桌灰调》、《压桌调》、《要酒碗调》、《要簸箕调》、《彩礼调》、《送礼调》、《拜父母、亲戚调》等等。

《要桌调》唱到:

九天不要桌子,

桌子在房屋角。

八天不要桌子,

桌子在厨房里。

今天要木桌子,

管事把桌摆正。

桌下四颗板凳,

桌上四碗好菜。

坐门我俩同在。

……

这张桌子用来给媒人和两个坐门办婚事的用具。

接着,就唱《配媒调》。歌中唱到:

我俩想我俩不来,

父母把好话说完。

我俩说我俩不去,

父母把好话说尽。

父母要我俩做媒,

我俩到你父母家,

见园子载满辣祘,

父母请谁来做伴;

我俩来到父母家,

见园里谷穗飘香,

谁与我俩配成双。

……

这时请两个坐门一同上坐,开始演唱婚俗歌、谈论婚姻事宜。

由于婚俗歌多而长,一唱就唱到子夜,甚至有的唱到天亮。婚俗歌唱完,坐门将彩礼交给女方的管事。新郎、陪郎在媒人的指令下,要一一向女方父母、亲戚、来宾叩头。不管时间多晚,新郎、陪郎还要与女方堂兄表弟兴酒认亲,苗族叫“认古迪诺瓦(renf gub dix nuos woud)”,桌上盘古论今,认亲戚、比酒量。席上,若新郎、陪郎话语不妥,就被罚酒,直到一醉方休。其他男女青年围在周边,笑声朗朗,很是热闹。次日,媒人和座门同样在桌上,媒人唱《起路调》,坐门唱《送路调》,媒人和坐门互唱《教儿女调》,一问一答,坐门将女方亲戚送的彩礼交给男方的媒人,媒人、座门互唱的《教儿女调》内容是:父母是怎样养育儿女;怎样教儿女做吃、做穿;怎样学习生产劳动;要虚心学习生产生活技能等等,通过媒人、坐门这深沉婉转的曲调,引得新娘痛腹大哭,周边亲人热泪盈眶,女方父母、亲戚送给新娘一些钱物,女方两个坐门给新郎、陪郎和男方接亲的人群每人一碗酒,一口咽下后,开始回新郎家。

半路上,要吃午饭,媒人唱《晌午调》,到新郎家后,媒人座在正堂,唱《办事歌》(办事歌有数十首,看具体情况而定。),将剩余的钱、物、女方亲戚送彩礼交给管事,管事再交给新郎的父母新娘。媒人要唱《叩头歌》,在门槛内铺设席子,新郎、陪郎要向祖宗、父母叩头,一拜祖宗、二拜双方父母。管事叫新郎、陪郎拜亲戚、媒人、厨管和协助操喜事的朋友等。然后,管事把席子裹起来交给坐在小伙子和姑娘床边的老人们,老人开始说论新郎新娘的生育问题。上门女婿的婚俗与上述相同,只不过把婚礼办完后到姑娘家住,有的一辈子就落户在姑娘父母家,但姓氏不变。

回门 回门可以当日筹办,也可以数日后再办。回门那天,由新郎的伯或叔带一壶酒、一对鸡,领新郎、新娘和一位陪娘(男方的姐或妹)到女方父母家回门,次日,返回男方家中,这就算婚礼结束。

二、恋爱婚姻的逐渐演变

苗族的恋爱婚姻,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发生变化。在恋爱过程中,渐渐改变了传统的恋爱方式,从封闭型的恋爱方式向开放型方式转变。现在谈情说爱,不需要避开姑娘的父母、长辈,可以在街头、马路旁、家园中等任何场所自由说谈,小伙子可以“直来直去”、“独来独往”,穿梭在小姑娘家,恋爱环境相当自由、宽松,甚至姑娘可以在未结婚之前来小伙子家中玩。这样一往一来,双方更熟悉、更了解对方,只要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小伙子就将小姑娘接回家,选择一个吉利日子,邀请亲戚朋友设喜酒宴席。

现在走在村子里、在花山场,家庭中,很难看到青年男女对歌……现在唯一不变的是媒人、坐门和送亲的人群仍然设置,其它如婚俗歌、礼节等等都渐渐发生改变。现在的“通梭”,一般都比较简单,用苗族话说:“江江勒[njangx njangx let直话直说。(下同)]”,一句“江江勒”,把苗族内涵较深的婚俗逐渐淡化;一句“江江勒”,把苗族丰富多彩的婚俗歌简单化;一句“江江勒”,不会唱婚俗的歌也照样可以做媒人;也因为一句“江江勒”,在“通梭”和婚礼的过程中,不再唱婚俗歌,媒人和坐门只商量彩礼和结婚日期;也是一句“江江勒”,在婚礼那天,在男方家,媒人也不唱婚俗歌,到女方家后交待物资和彩礼也不再唱婚俗歌,只用言语说明即可。这种渐渐演变的婚俗操办,虽然婚礼办起来比较简单、省事,但它失去了苗族丰富多彩的原质婚俗民间文化色彩,而且这种简办婚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丰富多彩的婚俗歌就会渐渐遗失,将有愧于我们的祖宗和后代。苗族作为一个以口头流传记事的民族,如果就这样将祖宗5000年辉煌的苗族婚俗历史倾塌,就是历史的罪人,我们有责任将苗族丰富多彩的婚俗文化传流千古。

三、温习婚姻习俗,弘扬民族文化

造就人才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文化,而苗族婚俗民间文化就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密不可分。苗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是通过一代代苗族艺人口头流传下来的,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就会失传,为此,我们要审时度势,培养和造就苗族婚俗的优秀人才。现在走进村子里,懂得苗族婚俗文化和会唱苗族婚俗歌的人很少,甚至都在40-50岁以上,这是一件很令人痛心的事。因此,要注重培养和造就有这方面天赋的年轻人,来主宰苗族丰富多彩的婚俗永存的命脉,将苗族婚俗民间文化永远传流下去,让苗族婚俗民间文化在苗族社会生活中绽放出绚丽的民族之花。

收集整理 苗族是一个以口头记事的民族,苗族那丰富多彩的婚俗民间文化,只靠口头相传,若不挖掘和整理,将会渐渐遗失,况且懂得苗族婚俗的艺人又在年高,收集整理苗族婚俗民间文化,迫在眉睫。要让苗族丰富多彩的婚俗民间文化永远绽放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就必须有文字记载,我们有责任收集整理好苗族丰富多彩的婚俗民间文化,让它永存于苗族民间文化的宝库里。

总之,苗族的传统恋爱婚姻民间文化,现在不管它发生怎样巨变,都要维护好、巩固好、弘扬好苗族原滋原味的婚礼习俗,要保护好苗族的婚礼习俗,就需要苗族同胞自己去学习、去实践、去巩固、去弘扬。更需要了解苗族、支持苗族民间文化的友人和志士去挖掘、去收集、去整理苗族婚姻习俗。让苗族丰富多彩的婚俗民间文化代代相传;让苗族丰富多彩的民间婚俗文化与其它民族共享;让苗族民间婚俗文化伴随苗族的历史流传千古。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走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作者首先详细介绍了苗族传统的恋爱婚姻。只是传统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发生变化。所以我们需要让苗族婚俗民间文化在苗族社会生活中绽放出绚丽的民族之花。
只是,我在百度上搜索到的此篇文章的完整标题是【苗族传统恋爱婚姻习俗的传承及其歌词的收集整理】,作者是侯金祥,内容几乎一模一样。所以,作者是同一人也不是首发作品。烟雨要求首发才能精华。
期待更多精彩的原创首发文章。

文章评论共[4]个
月光下的贝壳-评论

欣赏问好。at:2013年06月21日 下午3:23

走笔-回复在《烟雨红尘》中,标题只限制在15个字内,我怎么能将一个完整的标题放在那里。而且,这篇文章在《烟雨红尘》当然是首发。作者是一个人。 at:2013年06月24日 早上9:05

月下的清辉-回复你好,可以通过给你编审的编辑留言,或是在发表的文字中注明就可以。 at:2013年06月24日 早上9:32

走笔-评论

这篇文章是一个作者写的,而《烟雨红尘》中的标题部分只限制15字,无法将标题完整呈现,在《烟雨红尘》中当然是首发。at:2013年06月24日 早上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