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对于千辛万苦刚完成高考大业的考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自由、美好。不过,一不小心,也是一个堕落的开始,空虚、迷茫。对于不少学子来说,十二年苦读最大的梦想就是为了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怎么样,听着感动吧。十二年的时光就是为了完成这样一个伟大的梦想,坚持不懈、孜孜不倦。——但是,考上大学后呢?又去哪里找寻梦想呢?
很多很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便是自我的放松,聚餐娱乐、游戏消遣,还有各种时尚的玩法。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不会很快感到困惑、空虚、迷茫,因为他们还沉浸在喜悦、新奇之中。但过上一段时间后,迷茫、空虚就会油然而生,怎么摆脱也摆脱不了。梦想已经丢失了,或者说从来就没有真正找寻过。理想的大学——这个梦想的确不错,谁不想考个好大学,证明自己十二年来用功读书的价值,将来找个工作也相对容易些。但是,这样的梦想对于整个人生来说,实在有点虚伪和渺小了。
近期在研究“大学生空虚感”的问题上发现,大学生空虚感现象已然是非常普遍了。沉迷网络、无所事事、无病呻吟、不知道干些什么、浪费消磨时间……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大学生普遍找不到价值感、意义感。没有它们,就不会感到做事之快乐,三分钟热度那是必然的。我们说,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找你自己真正的兴趣,就是为了找寻价值感和意义感。不幸地是,很多学子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也不会去发现——这就注定了大学之路上填有几分悲剧的色彩。再者,很多学子产生空虚感的原因在于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以前高中的时候,大多是老师给答案和解释,学生不需要太多的独立思考。高中上课也是固定的,一星期上几天,一天几节课,几点到几点。但是到了大学,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增加。有确定的专业方向,需要大学生发挥主动性,在课余时间广泛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学习环境的弹性也很大。如果还停留在以前的思路上看待问题,希望过中学时代那种众星捧月式的生活。家长、亲友围着自己转,老师天天看着自己,耐心地指导,帮助解决学习或者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就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困惑 。还有一点,大学生本身具有敏感顽强的探索精神,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阅历少,认识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化和绝对化。尤其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进一步发展了空虚感。
前些时候贵大校长郑强教授对大学生这样说道:要去发现一个大学真正的精神。这是有道理的,对一个大学来说,真正的精神财富是在历史中凝聚成的校风、学风。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浙大的“求是创新”;武汉大学的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中山大学的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大学真正的灵魂所在,作为学子,就是要去发现这些精神。可是,国内这么多高校,可不是都像他们那样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对于那些时间尚短,文化底蕴不够的大学,还有一大批的高职、民办院校,即使现代设施做得再好,文化底蕴这东西绝不是做的出来的。那些在这样环境中的学子来说,该如何找寻他们所处环境的校园精神。我想,无论什么样的高校,归根到底,有一点是不变的:求知、求是。考上好的大学的学子们你们可不要沾沾自喜而不思进取;考不上好的大学的学子们你们更不要自卑,你们仍可以在大学中找寻属于你的“求知、求是”。你们若真正发现了他们,将成为你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现在社会还是不太重视对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存在感的培养。也是,看看学子选专业靠的是什么标准吧,为了好工作还是为了真兴趣。大学还有一大悲剧在于:很多学生为了好工作填报志愿,什么专业热就填什么,到了大学学习后才发现晚了。对专业不喜爱,学习没兴趣,大学生活就这样索然无趣了。社会的功利主义对我们的大学,对我们的学生绑得太紧了,理想主义都跑去哪里了!在研究大学生空虚感的问题上时常看到学者提出这样的建议:积极引导大学生确立乐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然后呢,怎样引导?——我想只是这么说说定不负责任的,也是缺少教育精神的。我觉得当前教育的重点是要发现一条能令我们学生认可度、满意度较高的方式,引导我们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能认可,能满意,能接受,就会真正去拥有,真正去发现,这样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方式。
大学生空虚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大的环境:价值的多元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社会矛盾地激化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应试教育不注重对自我人格的培养。但大的环境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更多地去适应。对广大的青少年来说,就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塑造健康人格,追求理想。
对于刚完成高考的学子来说,你们也才是开始。趁这个假期去发现一点自己喜欢的事吧,到了大学也不要太享受。你们刚爬上山峰,一不小心也会掉落到深渊。学子们,不要忘了你们的理想,还请记住,大学之精神:求知、求是。
-全文完-
▷ 进入羽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