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两位文豪的生死豪赌方芳88

发表于-2013年07月04日 早上9:34评论-1条

两位文豪的生死豪赌 

美人陆小曼从上海给北平徐志摩打来电话。要徐诗人赶往上海赴约。谁也不会想到竟然是一场生死之约。

1931年11月10日,诗人徐志摩自北平赴上海跟陆小曼约会的前夜,现代新诗的另一位先锋诗人刘半农邀请了几名大学教授和诗友为徐志摩设宴席饯行。

两位诗人同被北大文学院聘为研究教授。一起共事多年。不过两人的文风诗风却大不相同,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性格更是不相为谋。但是,并不影响两人友谊的日趋深厚。两人总是幽默地对待人生。

徐志摩是浙江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略些忧伤的情感,书卷气极浓,捎回了欧式的风趣幽默。艺术至上的观点,风花雪月的姿态很浓厚。他的一首《再别康桥》影响了几代人心中淡淡的对爱情的回味。几乎在同时,诗人刘半农的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也撼动了当时想恋男女的心灵,传为佳话。不过,刘半农是江苏人,以写真的现实主义面貌出现。

两位诗人又同样英年早逝。1934年7月14日,刘半农四十三岁那年因为患重病离世而去。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英年早逝,对当时文坛是一大损失。更为可贵的是,刘半农不负共[chan*]党早期创始人陈独秀的提携,以进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新青年》杂志的改良中。他第一次在《教我如何不想她》中首先把女性的代词用作了女字榜的“她”。使文章更显柔美和质地绵软风韵。这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创造和贡献。同样是1920年写于英国伧敦。他不是在英国伧敦求学,而是作为学者在考察。看来,英国伧敦是可以产生诗的国度。

如果说诗人徐志摩富有激情,潇洒干净和温情。那么,刘半农除了徐志摩拥有的个性特质以外,少了些浪漫,多了些理性和传统思想,两人所共有态度就是对文学信仰的不同求索。

对诗人徐志摩的诗作,许多友人并不陌生。而对刘半农的诗作了解的人并不多。

1917年,在江阴一家小学做教员的他先后写了《文学革命论》,《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三篇文章投寄给《新青年》杂志并刊载,明确支持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获得主编陈独秀的赏识。陈独秀把他聘为北大语文研究所研究员。

刘半农在1917年至1926年近十年中,他正式发表出版的141首诗作中,有102首是富有探索思想的新诗。例如老牛,雨,饿,大风,母亲,他直接采用来自深厚生活一线富有底蕴的山歌民谣江阴地方俗语,音韵的诗作有40多首,亲切而自然。如江阴民间山歌《一口渔网》。“一口渔网甩到半天,落下来水花分在四边,没有我拨拨弄弄,哪有鲜鱼在你眼前。”

1926年起,刘半农以新气象白话文出版了《扬鞭集》,《瓦釜集》。

徐志摩调侃地说:“我乘坐明天早上六点的飞机,由北平至上海。明天晚上我就可以和陆小曼一起在黄浦江吃晚饭喝咖啡了。”

刘半农听说徐志摩是乘飞机而不是坐火车,心里便有些紧张,为徐诗人耽心,并且,有不好的预感,便竭力阻止他坐飞机。刘半农提醒徐志摩说:“坐” 飞机这把戏不好玩,我劝你不坐为好,我就不敢偿试新奇玩艺。这次要出事!

徐诗人把双手叉上腰,猛喝一口酒说:“危险么,当然是免不了的。不过,我倒是心甘情愿。刘兄,如果我乘飞机失事了,你可别忘了给我作挽联唷。”

谁知一语破天机。几天后,传来了徐志摩乘坐的飞机遇难的消息。

刘半农悲痛异常。他写了一副挽联作悼词。

“我哭志摩非命死,万山云雾葬诗魂,生活中这类事,我耳中经常听到过,难道生死真有它的预兆?”

诗人徐志摩离世之后,1932年9月,他担任了林语堂主编的《论语》半月刊长期撰稿人,徐志摩的离去,使他脱离了现实主义手法的诗歌创作。运用幽默手法大写打油诗,跟林语堂先生一唱一和起来。改变了他,使他迷失了诗歌创作的方向。失去了原有的创作对手徐志摩,他感到了孤寂和无聊地麻木无奈。

鲁迅先生在刘半农死后评价刘半农时说:“他活泼,开朗,很打了几次大仗,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真因为刘半农的年轻率真和幽默,使他成为现代文坛的一代战将。

可以说,刘半农和徐志摩两位诗人是完全可以放一赴相提并论的杰出现代诗人。假如他俩再活几十年,定会是诗坛泰斗。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方芳88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现在,他们也是文坛的巨匠,
在中国文学史上,永远记载着他们的名字。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夜晚的清辉月光,映照你一天的快乐,祝永远快乐!at:2013年07月06日 晚上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