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七律新韵中国历史上感人的友情故草蓬人

发表于-2013年07月08日 中午12:33评论-1条

其一、管鲍之交

数处艰危把手伸,惹得管仲永铭心。

贪生缘自怀牵挂,孝母无须计本金。

沥胆谏言折霸主,纳贤弃恨虏忠魂。

大德自古何言谢,昌盛国家作报恩。

其二、知音之交

无意钟徽击掌临,细听娓娓暗惊心。

高山指下孤峰耸,流水弦中叠浪奔。

今日投机谈妙曲,来年再见续佳音。

待闻知己埋江岸,六腑如焚痛碎琴。

其三、舍命之交

飞雪茫茫行路艰,舍生取义左遗言。

分食两腹皆挨饿,汲暖双身岂御寒。

君死我难痊病体,我亡君可厚粮衫。

元王闻罢羊哭诉,赐立忠祠后世瞻。

其四、刎颈之交

护玉施谋归故土,守疆籍勇拒强秦。

功高蔺氏登高位,耿介廉颇怀介心。

文武相轻国不幸,朝夕共处理当仁。

闻言感概撑舟腹,誓做同生共死人。

其五、鸡黍之交

野店相逢初未识,病危相救恐延迟。

重阳义气结兄弟,鸡黍来年共此期。

俗务生时耽晤面,游魂死后赴瑶席。

朝廷闻讯鸣后世,追赐双伯立信祠。

其六、胶漆之交

报恩囚犯埋心意,还债同僚传盛情。

挚友德高闻故里,好朋义重让功名。

悠然世外甘同隐,尽瘁朝中享共荣。

奇葩双辉昭汉代,异香一段耀丹青。

其七、生死之交

一张文榜聚三英,结义桃园共死生。

欲统神州云避日,待酬壮志泪吞声。

方闻关羽遭毒手,又道张飞遇血腥。

决意伐吴排众议,江山怎比弟兄情。

其八、忘年之交

弱冠阴何走帝京,策章惊喜广州翁。

文魁祈盼青门里,学子徘徊客店中。

复寄诗行说厚望,感激肺腑刻深情。

百年过后尤追忆,痛悼宅前泪纵横。

参考资料:

1、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每次撤退时,他却跑在最前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呀!”后来,鲍叔牙和管仲分别做了齐襄公的两个弟弟纠和小白的老师,齐襄公死,纠和小白争夺君位,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腰带,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好。

2、高山流水这个典故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到了夜晚,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3、舍命之交,说的是战国时名叫左伯桃与羊角哀的两个人相识相交的故事,他们在求取功名的路上不期而遇,相互一见如故,便结拜为兄弟。由于行进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后来,羊角哀终于到达楚都,见到了楚元王,获得了功名后,想起挚友左伯桃,悲从中来,把途中左伯桃如何成全他的事迹向楚元王一一道来,楚元王打受感动,当即追封左伯桃为大夫。羊角哀提出要为左伯桃收尸厚葬,楚元王准奏。找到左伯桃的尸体后,羊角哀感到独活世上享受功名对不起左伯桃,于是自杀身亡。随从回到楚都将事发经过告知楚元王,楚元王下令为二人建“忠义之祠”,以供后人瞻仰效尤。

4、史有将相和的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两个文武大臣蔺相如和廉颇的事迹。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刎颈之交由此演绎而来。

5、东汉时期,有两个名叫范式和张劭的人,在进京应举途中住店时相遇。张劭虽然并不认识范式,但从店小二哪里得知范式身患重病,生命垂危一事后,便尽心照料,终于使范式身体转危为安。适逢重阳佳节,范式感念张劭出手相救,于是置办鸡黍(筵席)以表谢意,并提出结拜为兄弟的请求,张劭自然应允。席间,二人相约第二年的重阳节在张劭家里相见,张劭还说要以比今天还要丰盛的筵席招待范式。可是,由于俗务缠身,加之两人相聚遥远,等到范式记起相约之事,为时已晚。大丈夫立世当以信义为要。范式为践约定,于是自刎而死,希望以自己的游魂前往赴约。重阳节那天,张劭自然早早准备好丰盛的筵席,专等范式来临,可是直至午夜才见到范式款款来临。当张劭知道范式为践约定自杀以灵魂赴约的原委后,亦杀身以灵魂与范式在阴间永以为好。此事迹后来传至朝廷,汉明帝下令追赐二人伯爵位,并立“信义之墓”以供后人瞻仰。

6、陈重,字景公,东汉年间豫章宜春人。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两人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始终不谈自己的恩德。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初时任郡府功曹,举荐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雷义曾经救助过一个犯了死罪的人,使他减刑得以赡养一家老少。这个人为了感谢雷义的再造之恩,攒了两斤黄金送到雷家,以表寸心。雷义坚辞不受。这个人没法,只好趁雷义不在家时,暗暗把金子放在雷家老屋的天花板上。若干年后,雷义修葺房屋,翻开屋顶,才发现那两锭金子。但是送金子的人已过世,妻小也不知流落何方,无法退还。雷义便将这两斤黄金交付县曹,充入官库。雷义任尚书侍郎时,有一同僚因犯事,当受处罚,雷义为他分担责任,向上司上书申辩,愿意自己独担罪责。陈重闻知,弃职进京自陈曲衷,请求为雷义赎罪。后顺帝下诏,两人皆免官,并免予刑事处分。雷义回乡又被举荐为秀才,雷义要把这功名让给陈重,刺史不批准。雷义就假装发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而不去应命就职。因此遍乡里传颂他们两人的事迹,说道:胶和漆自认为融为一体,坚不可摧,还不如陈重与雷义,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后来三府同时征召两人,雷义被任命为灌谒太守,让他持节督察诸郡国的风俗教化,他设席讲学,太守令长各级官员来听讲的有70多人。不久雷义官拜侍御史,授南顿令,卒于任上。

7、范云, 即范仆射。他是齐梁时代的著名人物。梁武帝萧衍登基后,他因翊(yì)赞之功而官至尚书右仆射,故称又范仆射。何逊比范云小二十多岁。《梁书?何逊传》载:“逊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自是一文一咏,云辄嗟赏,谓所亲曰:‘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在《何逊集》中,范、何二人互相唱和的诗,就有三首。范云虚怀若谷,奖掖后进,对何逊极为推重。他的《答何秀才》诗云:“少年射策罢,擢第云台中。已轻淄水童,复笑广州翁。麟阁伫雠校,虎观迟才通。方见雕篆合,谁与畋渔同?待尔金闺北,予艺青门东。”可见他对何逊的期望之高。范云是何逊的前辈,又是忘年的知心朋友,因此何逊对他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他的死,何逊非常悲痛。若干年后的一个傍晚,他经过范云的故宅,睹物思人,感慨万千,遂挥泪写下了一首感情深挚的悼诗,“旅葵应蔓井,荒藤已上扉。寂寂空郊墓,无复车马归。潋滟故池水,苍茫落日晖。遗爱终何极,行路独沾衣。”生前声名烜赫,但死后却萧条悲凉。他的故宅好像无人照料似的,不种自生的旅葵长满井垣,野生的藤蔓爬满门扉,空旷的郊野寂静得怕人,昔日喧阗的车马再也看不见了。生前冠盖云集,死后门前冷落,怎不使人悲从中来。诗人呆呆地望着那一汪潋滟的池水和苍茫落日的余辉,陷入了沉思。何逊想到范云生前对他的器重,对他的奖掖,对他的厚爱,真是山高水深,无法报答。老朋友“待尔金闺北”的愿望没有实现,自己的满腹心事还能向谁倾诉呢?抚今追昔,诗人不禁泪洒衣襟了。这是一首朴实的诗。作者毫无矫揉造作,而是即景生情地抒发了他对亡友深沉的怀念和倾心的仰慕。凄凉景色的细致描绘,“寂寂”、“潋滟”、“苍茫”这类迭字和迭韵字的运用,使感情愈加深婉,从而增强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所以沈德潜说:何逊诗“情词宛转,浅语俱深,宜为沈(约)范(云)心折。” 

8、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科就是察举孝子廉吏。汉惠帝吕后都曾有诏举 孝悌力田 之举。汉武帝确立了独尊儒术的基本政策,选拔统治人才特别重视人的品德。

根据儒家的思想,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因此,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为汉代察举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察举孝廉原为两个科目,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就是举孝一人,察廉一人。然而终两汉之世,孝廉往往连称而混同于一科。被举者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儒经的儒生,被举后,没有官职者授以官职,原为小官者升为大官。汉代举孝廉定为岁举,即各郡每年按规定人数举荐人才,送至朝廷,成为汉代选拔官吏和任用升迁的清流正途。自汉武帝之后,至于东汉,从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造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起了化元元,移风俗的社会教育作用。察举孝廉在西汉时考核比较严格,吏治也较清明。两汉社会上多有感人的行孝之举,可以说与国家倡导孝廉,并作为选拔任用管理的手段之一的举措是分不开的。但东汉中期之后,考核松弛,察举不实,有不少滥竽充数者,竟闹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大笑话,这和吏治腐败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在市场经济越来越繁盛的今天,通过党内的,党外的,政府的,社会的,制度的,舆论的等途径,营造形成一种浓厚的“孝”“廉”文化氛围,想必会出现作为人子而孝,作为官吏而廉的社会风尚。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草蓬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一叶风流点评:

文笔工稳,惜未出见解。流转也不足。

文章评论共[1]个
草蓬人-评论

感谢一叶风流编辑点评.俺是业余爱好者,只想着如何把古代的好是临摹下来,编辑所言出见解,俺想着应该是升华吧.俺很想升华,可是又担心会拔苗助长.这个尺度俺确实难把握.真希望能指点一二at:2013年07月10日 晚上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