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叩于庭殿,愿君成全,北定中原,攘凶除奸,复我汉家天!一叩陛下听臣愿,伐魏降吴续汉冕,二叩陛下开张圣听莫信偏言偏见……”
—— 《 出师表 》
当初是怀着怎样的好奇心读完了《三国》,又是怎样被它震撼到,我早已记不全然。那时年龄还太小,总爱听父亲给我讲《三国》里有趣的事儿。父亲是个博学明理的人,对历史十分通透,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向我诠释着那些故事折射出的或大或小的人生道理,一点一滴影响着我的人生观。
我性格属“婉约风”,与“剑戟峥嵘”的画面相比,我更喜欢对着“梨雨碎零”的景致感怀……关于“兵法”、“战事”之类的书籍,我几乎是看不懂的!所以我想,若不是父亲,或许我便与那书里豪情的“三国”世界无缘了吧?
东汉末年,天下割据,不过百年,豪杰辈出!乱世是出英雄的时代。我惊叹周公瑾的运筹帷幄,赞言郭奉孝的足智多慧,喜欢孔明羽扇纶巾的英气,欣赏司马懿临危不乱的心态。曹孟德的雄心壮志令人心生敬畏,刘备的宅心仁厚深得民意,孙仲谋的开怀圣明让人甘于臣服……这天下谁主,终不算一场辜负?经年过罢繁华尽,历史的烟云早已褪却,留下那一段段传奇,认世人评说。
惊赞的同时,我却又惋惜,惋惜那个我自小便敬慕的人……孔明一生淡泊名利,劳苦功高,只可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最后“巨星残陨五丈原”,着实令人心疼!
我惋惜,惋惜他保错了主子。
汉王朝已历时四百余年,自古朝代更替乃平常之事,一个国家的统治总会有气数已尽的时候,往迷信了说,这便是天意。而孔明,硬是要违背天意去保刘氏江山!当我听到水镜先生那一声长吁:“诸葛孔明不识时务……”心,猛地一沉。
先生惊世之才,若保得正主,功绩必将更为突出,也能完成他“北定中原,攘凶除奸,天下太平”的心愿。可他终是选择了逆天而行……大业未成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许就像水镜先生所说,这是上天对孔明逆天而行的一种惩罚吧?
可我懂得,我爱先生,所以我明白,我只是惋惜,并非不解。先生乃性情中人,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只缘感君一回顾,不问生死为君赎。那年隆中三顾之情怎能轻易忘却?是刘备发现了他这条被乱世埋没的卧龙,又待他恩重十七年……我敬先生,因为他的忠义!
可那刘备,当真是敬才爱才之人么?!
先生并非善于世俗之人,只顾完成“统一天下”的心愿,却忘了什么是“功高过主”。自古君王皆多疑,未达成自己的目的,不得不广招人才,靠这些人才为他平定天下,却又矛盾的忌惮着这些人才的才华……刘备亦不例外,他也曾几度怀疑孔明的忠心,冷落孔明,甚至在临终前对孔明说:“若嗣子阿斗不可辅,君可取而代之。”一句话便将孔明的忠心否定的一干二净,而先生,只能叩首伏身,以表忠诚……
遂想起稻叶君山所著的《清朝全史》:袁崇焕将军曾为明朝立下赫赫战功,正因为有他镇守,明之江山才得以残存,满清才迟迟无法入关。将军忠心苍天可鉴!只想为自己的君主守下这片河山,别无他求,没有任何野心。只可惜,这份忠诚,抵不过那宫廷阉宦几句挑拨!
明朝的皇帝,到底是瞎了眼!杀了袁崇焕,令清军乘虚而入,终究是丢了自己的江山!
崇祯够狠,不分青红皂白判了忠臣“凌迟处死”!百姓无知,竟也不由分说的去唾骂他!甚至恨到想要吃其肉喝其血,将其挫骨扬灰的地步!还记得那日将军进京,直至如今,再也没有出来过!他走上断头台,凛然大义,心里笑骂“苍天无眼”!我想,那一刀又一刀下去,最痛的应该不是肉体,而是心吧?
五代十国末期,北宋挥兵南下征讨南唐,却迟攻不下!因为有一道“护身符”,就是林仁肇将军!于是赵匡胤施计,故意携南唐使臣李从善观摩自己收藏的“名画”,那里有他派人偷画来的林将军画像。太祖手指画像曰:“朕惜林将军之才,故下诏笼络之,将军感激,奉画像以表诚意”……从善回国如实具秉国主李煜,李煜亦是多疑性子,尤其又身处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危机时代,宁可信其有,便一杯鸩酒赐死了林将军!最终结局可想而知……
这或许是李煜一生,最错的一件事了!
我虽气恼李煜偏激误杀忠良,却又不得不说,他的做法还算是柔和的,要比崇祯好得多!这一点,刘备也做得比崇祯强多了!佘家先祖当年冒死将袁将军遗骨收葬,并世代秘密为其守墓,至今已有三百余年。佘家人说:“我们只为忠义二字!”
看来,公道自在人心!
我亦叹惋,如此贤臣,竟跟不得明君!他们心里,或许也多少会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苦闷吧?
再读《出师表》,也有了些许新的感悟,那是先生用“忠义”的血泪书写而成,凝结着他多少的心血!他的一生鞠躬尽瘁,奉献给了国家。那用毕生谱写的“忠义”之章,将永远不会褪色!
<完>
-全文完-
▷ 进入纳兰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