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我在报社实习,负责餐饮版。那段时间我们的版面恰巧推出“古城餐饮见证60年变化的活动 ”
一天中午休息时间,我正趴在办公桌上打盹,一阵电话铃声响起,接起电话,是一位自称姓陆的老师傅打来的。他在电话里说自己珍藏着一份特殊的礼物,希望提供出来,与广大读者分享,由于行动不便,无法亲自送到报社,希望我们能派人去取。我挂掉电话向带我的记者韩姐汇报,韩姐当即派我前去采访。
独自按照陆师傅提供的地址,前往小车家巷。找到陆师傅电话里说的家属院时,一位拄着拐的老师傅正在院子门口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人。我上前打听,他正是陆师傅。陆师傅得知我是报社派来的,热情的将我领到他的家里。
他从桌子下拉出凳子请我坐,又沏了杯茶,接着从床角拿出一个盒子,小心翼翼的从中拿出一个黄色的本子递给我。我接过本子仔细翻开一看,原来是厚厚的一本手抄菜谱。里面都是用手誊抄的整齐的文字,包含了陕菜和陕西面食的做法。且不说菜谱,光是面食的做法就记录了几十种。陆师傅告诉我这本菜谱是“文革”刚开始那年偶然得来,掐指一算已四十余年,
陆师傅向我娓娓道来这本泛黄手抄菜谱的来历。文革刚开始的一天,他上班路过金家巷,看见几个孩子在用一个本子叠“包子”玩,看到那本子上有字,便将本子要过来。细阅之下,发现竟是一本手抄的菜谱。就用两本练习本将菜谱换过来一直保存着。难怪菜谱里面有几张被撕的痕迹。
陆师傅叹了口气,接着说:“唉,六十年代,家家户户都吃不饱,哪还讲究味道营养!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全家不挨饿。后来,日子慢慢好了,吃饱基本上不成问题。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生活得到大大改善,有亲戚从海外回来,我们带着他下馆子。生活越来越好,自然既要吃的有营养,还要吃的健康。”说到这陆师傅爽朗的笑了。笑过后陆师傅又不无遗憾道:“只可惜虽然陕西菜历史悠久,却未能列入中国八大有名菜系,实在遗憾呐”
陆师傅珍藏的这本手抄菜谱在我看来确实很有意义,征得他的同意,我将它带回报社,至今我忘不了陆师傅恋恋不舍将菜谱交给我,一再嘱咐我用完还回来的情景,那可是他的宝贝。我将菜谱带回报社,众人翻阅之后,一个个兴趣盎然。主任看过菜谱,感慨陆师傅竟然能将四十年前的珍贵菜谱一直保存着,实在难得。我将采访写成报道,并请摄影老师将菜谱拍上照片,登在报纸上。我在归还菜谱的同时,也为陆师傅送去了刊登那篇报道的报纸。
最近,电视、报纸、网络上针对陕西面食未能上榜中国十大面食榜单的报道,引发质疑和热议。很多老陕纷纷对陕西众多面食未能上榜质疑、遗憾、甚至咒骂。
不禁又让我想起当年陆师傅对陕菜及陕西面食落寞的哀叹。众口难调,与其做徒劳无谓的口舌之争,倒不如像菜谱的抄写者和陆师傅那样为我们陕菜和陕西的面食的传承发扬做点什么。与其哀叹质疑,倒不如好好研究怎么转变思路将众多面食推出去,走出陕西,令陕西的面食在全国有名。
-全文完-
▷ 进入剑气箫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