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给脚过生日祺鑫速写

发表于-2013年07月20日 早上8:42评论-3条

写在立秋前一天的话。今天是个我永远要记念的日子,一年前的今天也就是我国开奥运会的前2天。(中国奥运2008年8月8日)我受伤了在家里休息了整半年。我的伤很重。对于我这个从来也没受过任何的伤和得过病的人来说是个具大的灾难。很痛苦啊!但,我没和我的朋友们说起,家人也没有都告他们,原因很简单;我不想让别人来和我分担痛苦!所以,关掉了我的所有联系方式。一时间朋友们都找不到我了。有的打电话到我单位问、有的问我的朋友、但他们都没有结果。就这样我在他们当中消失了多半年。今天,我想要说的是;就是在我病重的那些日子里,除了我最亲的人陪我外还有就是网络里的好朋友,是她们陪我度过了坚难的每一天。是她们每天给了我笑容。给了我勇气!给了我力量!还有奥运的精神!使我能在医药的理疗和最短的时间里快速康复!现在想起来真是奇迹!太神了!今天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我的qq好友****我不想点出名了。就是她。每天我们在网上。她无微的关心我。问侯我。那样的爱我!帮助我!叫我吃药的时间到了。快吃药去!吃完了。我们在聊!该去医院复查了。她都是很细心的。每次都是她提醒我去医院复查。她每天给我讲好多的中、外、幽默、动人、感人的好听的故事。让我听着她的故事睡觉.......光阴似剑日月如飞,转眼我到了今年的(2009年8月6日)今天。我不但完全康复还走上了工作岗位。这一切都归功于我的网络好朋友。我在这里只能隔频说声;谢谢您!我的qq好友!我的好博友们!我们相遇网络是有缘的。我会永远记住您的甜美笑容!而明天也更使我们要记住的日子;“立秋”!

杜甫《立秋》诗云:“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而今年立秋是;8月7日23时41分在文学作品里节令之秋往往喻示着人生之秋和心情之秋,如唐人李益览镜自照深慨韶华不再:“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立秋前一日览镜》)又如晚唐令狐楚云:“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立秋日》)北宋宋祁说:“白发光阴诚可惜,五年*首问长安。”(《中山立秋》)沈括的侄子沈遘云:“自惜茂陵多病客,感阴惆怅尽孤吟。”(《立秋书怀》),而杨齐更为直抒胸臆:“功名未了男儿事,争遣心头系得旌。”(《立秋后有感》)他们所抒发的,无不是光阴虚度秋意浓的悲凉。 白居易常在立秋日惦念远方的朋友——“故人千万里,新蝉两三声”(《立秋日曲江忆元九》),这是怀念元稹;“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立秋夕有怀梦得》),这是想起了刘禹锡。当然,朋友们也以诗回赠,如李绅就曾有《奉酬乐天立秋日有怀见寄》。遗憾的是,素心人只能遥相忆念,白诗人常常不得不独自登高遣怀:“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髩,谁教同会一时秋。”(《立秋日登乐游原》)有时他也忍不住,有发发牢*的诗句。

天津等地流行“咬秋”。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此外,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我的好朋友、博友、qq好友们这也就是我在这前一天想要和您们说的话。有什么问题请大家给我在qq里和博客里留言。

立秋后农作物生长旺盛极需水分,如遇旱,地方官就要张罗求雨,苏轼就曾在杭州认认真真地履行过这份职责——熙宁六年(1073)立秋,38岁的杭州通判苏轼奉知府之命带领周邠和徐畴两位县令求雨,有诗为证:“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但“立秋”的早晚又有很大区别,所谓“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即是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盲目乐观,有时候“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其实,“立秋”降温最大的法宝是下雨,“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长期观察总结得出的结论。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在通常情况下,“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时还要打雷,这标志着“立秋响雷,百日见霜”。“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其标志就是“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显:“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因为“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同样,“立秋”的早晚也相当重要,“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视不得,“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由此可见,“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一个金色的秋天就要到来了。在这个季节里,人们盘算最多的就是农事:“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享受收获之乐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工作的节奏:“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对没进入收获期的,“立秋”后也需注意:“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秋”也相应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立秋既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从来是人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便把扇子丢”。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寒”,所以“十场秋雨要穿棉”。天凉了,还应注意“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人们甚至认为“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在饮食起居方面,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应切记“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还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这样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祺鑫速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养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了,
脚,是生命之根,
应该对自己的脚多一些关爱。

文章评论共[3]个
美泉-评论

问好朋友,祝周日快乐!at:2013年07月20日 上午10:55

文清-评论

带着晚茶来看望朋友,问好并请茶!at:2013年07月20日 晚上10:25

祺鑫速写-回复感谢拜访 at:2013年07月21日 上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