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朱万和先生“青春系列诗集”印象杜波

发表于-2013年07月24日 早上9:19评论-1条

当你穿越他诗歌中的青春,越过一片充满生命气息的诗句,你是否感受文字中那些深切与热望?你是否感动于那个年代中一个可以触摸的影子与名字,那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些成长的足迹?在天空下,在小屋里,在人群中——那燃烧的思想,炙热的情感,奔放的节奏,都诠释着朱万和先生对生活、生命、青春、事业、爱情的个性思考,以及对世界的感知、感受、感悟、对人性的触摸与思考和人生真谛的求索。

有人说能读懂青春的人,才能懂得人生的真谛。是的,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青春写作,作为诗人的朱万和先生也用自已的灵魂倾诉。诗!是他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他灵魂的依托,他用生命的颜色描摹延续着火热的情感,用深切的诗境,书写出穿沁人心扉的力量,那种热度来自于沉潜在血液中,暖与蓬勃的生命力。是的,只有青春才拥有这样新鲜而滚烫的热度,那股油墨的芬芳一直浸染着他青年时代的苦乐年华,至此,青春的风景变成了诗人的心境,诗人在风景中依偎着自己的灵魂,感受到那份眷恋与永恒。

在《青春味道》与《挽住青春》两部诗集中,都诠释着一个“青春”的主题。可以这样说,在优秀的诗人作品当中,最优秀的篇章,大都在年轻时候创作的,那潮涌的灵感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涉世未深赐予作者为数不多的财富之一,比如徐志摩在青春时代写下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海子写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顾城的《一代人》这些优秀的诗歌曾唤醒,激发了多少我们青春的希望与畅想,那些纯净而真切,令人感动的诗行,无不让我们感慨青春。在送姐姐去省城上大学的那条毛道上,是朱万和先生学诗的开始,而这诗句中就掩藏着他青春的志向,那朴实的意象,渗透在文字之间,作者用沉静意象来铺展——《毛道》“从绿里/伸出/弯弯的线条,沾着/小草的歌/浸着/野花的笑,彩蝶/在上面飞舞/蜻蜓/在上面缠绕,栓着/小河山坳/系着/人家小桥,把幽静/从黎明/牵到黄昏的山脚,把足音/从乡村/远方的大道。”在这首诗歌,我们感受到当时作者的一种心境与追求“从绿里/伸出/弯弯的线条/沾着/小草的歌”其实这不仅仅是描述景物及背景,而更深的寓意在朱万和先生当时所生活的环境,在那个偏僻的北方村庄里,作者就像那普通的小草,小草在春天的气息下,唱着希望的歌,感受着生命带给他的快乐,尤其“还浸着,野花的笑”……这些语句都是对青春那份期待与热望,自此也就拉开朱万和先生为之奋斗青春的序幕,那时的作者以为自已确定了前进的方向,也就是最后一句描述——“把足音/从乡村/远方的大道”!是的,作者的方向确立了,接下来作者又将如何前进呢?

在诗歌《耕》中,我们找到了承接的答案,“铧间兴奋地/与泥土亲吻,田野乐了/露出松软的笑容,芳香的喜色/沁着甜甜的润色,种子要来抹绿/纷纷跑出手心,细雨谈着话/逗醒草芽花心,未出生的小苗/梦里也透着金,庄稼人手扶犁把/把爱写进大地的青春” 作者用象征的手法,把握咏吟对象来延伸主体,在细节构思上,书写得细腻有声。这首诗既是描写乡村劳动的场景,也是诉说作者心中那份向往与追求的心,都寄情在孕育在这片土地中。此刻,青春会让心灵触摸大地的身躯,用青春的心去感受生命的气息,年轻的作者胸怀无限的抱负,他要为实现梦想而奋斗,把青春寄情于这片希望的土地,只有辛勤的耕耘,那希望的田野上,日子才会让“梦里也透着金”这语句承接之间的寓意非常内敛,让诗歌由内及外都充满无限张力……

时代的车轮已迈进21世纪,海峡两岸的手足兄弟,还在隔海相望那份乡思《情渡海峡》的诗歌,句句打动人心,我的思绪如潮水般缓缓地从心内涌出,耳畔仿佛响起了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是啊,那份厚重的情怀,怎不叫人心生感慨。在《情渡海峡》中作者在诗歌前面叙述的部分作为最后高[chao]的铺叙,而结尾段作者把那份藏在内心的期盼,迸发掀起诗歌情感的强音——“渔歌互答/交响着一个心音,眼神互望/交换着一个心愿,台湾人民思念可爱的祖国,母亲般的祖国日夜牵挂着台湾儿女”,这些语言和意象连接,表达使得诗歌更加生动热烈,这生动的场景仿佛让你身临其境,溢于言表。比如“渔歌互答”,“眼神互望”,的用词,就传递着心灵的互动,继而承接着乡思与团圆的主题,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使得整个诗歌更加符合当前的人民的意愿,同时,朱万和先生认为爱国诗应该“出于真情与至情”。在这个章节里我们可以体味到一种流注全诗的精神气质,我们甚至可以感应到从诗人心灵深处传来的历史文化信息与人民意愿真实的表达,这些一直左右着海峡两岸百姓的心愿与心声。

有人说,诗人的爱情诗是温暖的、热烈的、浪漫的。是的,在《我们是相思树》中作者临摹了一幅生动而新鲜的画卷“即便/南极是我/北极是你/可相思会把我们的天空/染绿。作者很巧妙地将”天涯”变成“咫尺”在相互思念的意向中将彼此吸引在空气传播中,而心灵相通的那份守望将思念幻化成树,传达出的那份爱将会变为一种永恒,一份不可阻隔,阻挡的力量。然而,更多时候诗人总是承受不起这种爱的炽热与焦灼,不知不觉地给原本的暖色调涂上了一层朦胧,这种外在的“朦胧”其实是一种意象中的觉醒或者无奈。这里不能不说的是朱万和先生的那首爱情诗在《青春味道》这本书的封底印着“那年/回故里度假,我又来到那棵最美的树下/只见荒草坟茔/和红香火燃烧着的芳魂,我怅然若失了/顿时觉得我的生命陨落了一颗太阳,世上的春色一下少了几分……一晃十年了/去日的梦已随似水流年淡化/只是红纱巾谁也抹不去,我常常在美好加凄凉的回味中/慢慢理解青春”诗歌在平缓、沉静的节奏中有着持久的惋惜和无限悲悯的情怀,这首诗歌的名字叫做——《飘在梦中的红纱巾》。这里描写是作者心中惦念的那位姑娘,被世俗的愚昧折磨而死的时候,当作者记忆中红纱巾飞远的时候,作者的那份悲伤,那份心痛,那份惋惜无处依托,这样极富感染力和穿透力诗句,直抵读者内心深处“只见荒草坟茔/和红香火燃烧着的芳魂”,更是掩映着美与疼痛的极致,这种交结的情思再次体现出作者在看到“荒草坟茔”的一刹那间情感的喷发,让读者无法拒绝这样的氛围渗透到每个人灵魂高点,为之潸然,那是什么才能承载起诗人这执著而痴情的梦呢?正当作者正沿着最初的梦想而为之拼搏奋起的时候,又有谁可以给诗人归来寄托情感的灵魂一个歇息的港湾呢?或许,诗人正是写这种执著而又无奈的爱,轻轻呼唤和甘心情愿的隐痛,那“飘在梦中的红纱巾”变为诗歌最后一句“我常常在美好加凄凉的回味中/慢慢理解青春”,那就是给予青春情感最深切的诠释与最真诚的表白。

“忘却青春树,飘逸和淡雾消失在无痕的远天,抹匀那条生满野草的小路,还回原本和自然”,这是诗歌《寻求淡远》中的一段,这些透露出心境,心灵之音的坦荡纯净的语言,意在笔先,力透纸背,是作者在自然中求得修身的隐喻。淡远是一种情趣、一种气度,一种境界、一种气节,一种人生的超脱,那份淡远使心灵深处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滤尽一切利欲渣滓的从容情怀,以至面对缤纷繁华不会眩晕,会让衰荣恩怨平静超然。或许,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大展宏图。在朱万和先生的诗中有希冀和坚毅的表达,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热爱生活,是一个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北方汉子。当你读到《另一条路》中这样描述“不能轻易放弃/另一条路,抑或划破脚趾/再向荆棘探足,我就曾翻过那座山/流着血奔向远方的路”……这些语句无需我再去解释,因为这样激昂的励志足以诠释作者与读者的共鸣,使全诗富有生命的力度和节奏,这意境是充满着向往未来的梦想,又带着决不妥协的傲骨与搏击在人生的风浪之上的坚定。其实,诗歌不在乎简单,而在乎如何获得一种简单中的至深。

我读过很多描写寻祖思故的文字,但能像朱万和先生打动我的却不多,因为朱万和先生一直满怀对诗歌的崇敬,陷入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我认为诗人的创作立场也决定其诗歌的生命力,《旧宅》就是这样一首诗歌。他的记忆中老家房子一直是他魂牵梦绕的牵念,因为老宅里有他的童年,有他挚爱的父母与兄弟,那份情结让他难以释怀,在诗歌《旧宅》中结尾部分作者这样写道——“我沉思良久/觉得自已应找回家父的节省和积攒,买回旧宅/连同土院/修复父亲的遗愿,把家书/家谱和家史,一同放入这儿孙的陈列馆。”是啊,岁月的河流悄然流逝,记忆的拷贝便无奈地生出了斑斑锈迹,记忆中的旧居承载了梦想,数十年以后,旧居是否依然安好?沉陷在思绪中的作者,决定再把旧宅收回来,让份记忆,让那份精神,让那曾经熟悉的往事再次陈列在作者的生命里,同时也让自已的儿孙们也永远记得《旧宅》中承载一个中国北方一个普通农民对家的概念,对家的眷恋,对家的寄托的含义,同时也延伸了一个民族不能忘记的,一个民族该留下什么的真正含义。难怪青年评论家谢有顺这样认为:“当下文学的日趋贫乏和苍白,最为致命的原因,就是文学完全成为了纸上的文学,它和生活现场、大地的细节、故土的记忆丧失了基本的联系”。其实诗歌也亦如此,我们整个民族该唤醒,该思考的是什么呢?我们该给子孙留下些什么呢?当下的年轻人是否缺失这些东西呢?有时候我想,诗歌可以拯救一个灵魂,一个民族的灵魂,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信仰高度的凝聚,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用他的思想、语言、文字传递着怎样的良苦用心。

诗歌,因青春更美丽,青春,因诗歌绽放异彩,青春就是一首攫取心灵的诗!朱万和先生用文字留住青春的轨迹,刻印青春的心路历程,是创造,是不渝的追寻。在作者的这两部文集里,优秀的诗歌还有很多,比如《洮儿河流淌母爱》、《不能把诗放弃》、《总有一首歌》、《光河》、《泊入黑港湾》、《青涩的采摘》、《死去冥歌》等等,在两本文集中有大量诗歌是描写自然,家乡、爱情、亲情、人情、友情、思考生命的,这些无不是他诗歌中吟咏的对象,而这些都寄予他无限的激情迸发与思想沉淀。也正是这些质朴与真切,那些纯净无羁的精神,就转化为作者对青春深刻的朝圣,朱万和先生用他灵性温暖的语言把青春诗化为一种高度、一种方向,一份记忆、一份责任。因为,他的诗歌常常感动着自己,也一直打动并激励着我们。

朱万和,满族。大学读中文,研究生读经济。曾当过农民、教师、记者,现为公务员。业余创作三十余载,诸多作品发表国、省、市报刊,多次获大奖,并收入《中国当代诗人辞典》、《写诗手册》等书。曾著诗集《未消失的青春期》、《青春味道》《挽住青春》,报告文学集《梨梦》、论文集《一个组织部长的调研手迹,编有《古城人物》、《百年洮南》、《多彩洮南》、《党旗?瀚海?群星》等著作。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杜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作者此篇是读朱万和先生“青春系列诗集”留下的印象。长长一篇文章读下来,可以看出作者对朱万和先生“青春系列诗集”的喜爱,对于逝去的青春的缅怀。诗歌,因青春更美丽,青春,因诗歌绽放异彩,青春就是一首攫取心灵的诗!朱万和先生用文字留住青春的轨迹,刻印青春的心路历程,是创造,是不渝的追寻。
能打动人的诗歌,就是好的诗歌。欣赏!

文章评论共[1]个
呆贝贝-评论

一本好的诗集,给人总是难忘的回味。问好朋友!(:012)at:2013年07月27日 中午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