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略析长治崔府君文化沧海泛舟

发表于-2013年08月19日 晚上7:18评论-1条

●崔府君集众多人物形象于一身,唐潞州长子令崔元靖是原形之一

●面对全国崔府君文化的强大攻势,长治选择接受和坚守

●奉祀大相公崔珏和二相公李能是长治区别于全国崔府君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任长子令的崔府君突出功绩是消除虎患,任滏阳令的崔府君因显灵被封王侯

●历史上长治崔府君庙规模宏阔,面积大于现存的潞安府城隍庙或陵川礼义崔府君庙

……

略析长治崔府君文化

100年前,长治东街有一座规模宏阔的古建筑群崔府君庙,也叫亚岳庙、相公庙,“庙貌崇深,门墙坚整,像设俨然”,面积大于现存的潞安府城隍庙或陵川礼义崔府君庙,时为潞府胜景。

1913年,在崔府君庙的基址上建立起驰名上党的长治师范。原崔府君庙门前的两尊石狮威风凛凛安卧在长治师范办公楼前,见证风雨沧桑。

古庙虽已烟消云散,但每年农历六月十五纪念崔府君的庙会却得以延续至今,百年不衰。

目前,崔府君庙会已成功申报城区和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省遗”。

保留在百姓记忆深处的崔府君,究竟何许人也?

崔府君源流初考

府君,是古人对地方长官的雅称,崔府君则指姓崔的府君,崔府君庙当然指奉祀崔府君的庙宇。从这层意义讲,起初崔府君或崔府君庙是一个群体,但后来崔府君却演变为一个专有名词。

翻阅有关崔府君资料,可以发现,今天全国各地的崔府君庙里皆供奉一个名为崔珏的人。他实际上集各种崔府君形象于一身,多位一体,神通广大,半人半神,诚以众崔府君之“事迹”,成一崔府君之功业。其中,崔珏身上至少揉合了三个崔府君之体系。 

其一,东汉汲县令崔瑗崔子玉。据《太平御览》卷268、卷554:“崔瑗为汲令,乃为开沟造稻田,薄卤之地更为沃壤,民頼其利。长老歌之曰:天降神明君,赐我慈仁父。临民布德泽,恩惠施以序。穿沟广灌溉,决渠作甘雨。”《古卫城崔府君庙里门记》则曰:“卫之汲,有古卫城,在其境。庙于东北隅者,汉崔府君祠也。府君讳瑗,字子玉。顺帝时,以茂才为汲令,居七年,数言便宜,开稻田数百顷,民祀之至今。庙屡废辄兴,累朝皆有封号。”南宋人熊克《中兴小纪》卷1载:“磁有崔府君祠,乃东汉之崔子玉也,封嘉应侯,号显应王。”

其二,唐滏阳令崔某。北宋《仁宗实录》云:“景佑二年,封崔府君为护国显应公。且言:府君,贞观中,为相州滏阳令,再迁蒲州刺史。史失其名,在滏阳有爱惠,民为立祠,后因葬其地。咸平二年,始赐府君之庙,而京师北郊及郡县,奉之如岳祠。至是,因民之所信向而封崇之,故诏曰:惠在滏邑,恩结蒲人。又言:唐太宗梦得之碑,诏入觐,刺蒲州,河北采访使因命刑曹曹弋编录神之灵迹五十余条,传于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继承了《仁宗实录》的说法。高承《事物纪原》卷7记载:“显应公,在京城北,即崔府君祠也。相传唐滏阳令,没为神,主幽冥。本庙在磁州,淳化中,民于此置庙。”

其三,唐长子令崔珏。 金元名家元好问治学一向严谨,其撰述的《崔府君庙记》说:“唐崔子玉府君祠,在所有之。或谓之亚岳,或谓之显应王者,皆莫知其所从来。府君定平人,太宗时,为长子令,有惠爱之风,本道采访使与长子尉刘内行弗俻,且有赃赇之鄙。时县有名虎,府君谓二人者宜当之,已而果然。及一孝子为所食,乃以牒摄虎至,使服罪,一县以为神,而庙事之。世所传,盖如此。”

当众多的崔府君融为一人后,崔府君事迹越来越显赫,治长子五事、治滏阳八事,治蒲二事等相继出笼,而个性却越来越模糊。崔府君的名字统一为崔珏,字子玉,一说元靖,籍贯则有乐平、平定、祁州等几说。崔府君的出生和死亡也具有了神秘色彩。

关于崔府君出生的故事讲,崔珏,字子玉,唐乐平人。其父崔让,乐善好施,年近五十,膝下无子,遂与其妻同往北岳祠祷祝求子。是夜,夫妻两人梦见一童子擎一盒,内盛美玉两枚,让其吞食。以此,崔夫人十月怀胎,于隋大业三年六月六日生下一子,遂取名珏。

关于崔府君死亡的故事说,唐贞观,举孝廉,仕磁州滏阳令,昼理阳、夜理阴。一日,与杨叟奕罢,见黄衣执符言曰:上帝命以玉珪玉带冠衣,召赴五岳,卫兵百余人。拜毕,奏箫韶之乐,又取白马至。府君命二子取纸笔,曰:吾将去矣。遂书白字以逝,世传以为白字碑。 

崔判官是崔府君形象的又一来源。《西游记》第十回、第十一回记叙:唐太宗忽然患了重病,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老臣魏征出现了。他手扯龙衣,奏道:“陛下宽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长生。”太宗道:“病势已入膏肓,命将危矣,如何保得?”征云:“臣有书一封,进与陛下,捎去到冥司,付丰都判官崔钰。”太宗道:“崔钰是谁?”(魏)征云:“崔钰乃是太上先皇帝驾前之臣,先受兹州令,後升礼部侍郎。臣同乡在日与臣八拜为交,相知甚厚。他如今已死,现在阴司做掌生死文簿的丰都判官,梦中常与臣相会。此去若将此书付与他,他念微臣薄分,必然放陛下回来。管教魂魄还阳世,定取龙颜转帝都。而《西游记》之崔判官故事则是唐代“太宗入冥记”之变文。

安史之乱时,崔府君又托梦玄宗:驾弗别往,禄山必灭矣。果是灵验。玄宗由此加封崔珏“灵圣护国侯”。金兵南侵,崔府君又显圣助康王赵构“泥马渡河”。宋元以来,对崔府君加封不断:宋仁宗封为“护国显应公”,宋神宗封为“护国显应王”,宋徽宗封为“护国显应昭惠王”,宋孝宗封为“护国显应兴圣普佑真君”,与南宋为敌的金朝授予崔钰“摄享南岳”之位,元世祖封为“齐圣广佑王”,元成宗封为“灵惠齐圣广佑王”……

也有一地建多处崔府君庙而庙主不同者,如《杭州<武林坊巷志>重考》就申明了崔府君庙来源的多样性:“崔家庙,又名崔相公祠、崔府君庙,祀宋丞相清献公崔与之。杭州自南宋迁都临安以来,敕建多处崔府君的祠庙:一是显应观,在西湖之滨;二是通元观,在吴山之簏;三是白马庙,明嘉靖年间所置。城西崔家巷之崔府君庙,系崔与之旧居,因巷名附会而成。”

崔府君还有一身份是东岳大帝的首席辅臣,或为“亚岳”称谓之由来,崔府君庙因此也叫“亚岳庙”,长治崔府君庙清代碑即有“重修亚岳庙记”字样,元《灵恵齐圣广祐王新建外门记》说:“王之祠在所有之,为之显應王,为之亚岳。”相公庙顾名思义则是庙里供着相公老爷。

通过分析,崔府君的各个人物原形予以澄清,汲县令的崔府君主要善政是开沟造田;长子令的崔府君突出功绩是消除虎患;滏阳令的崔府君则因屡次显灵于皇家,被朝廷一封再封。

无论是汲县令、滏阳令、长子令,还是别的什么崔府君,不管其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勤政惠民的好官、清官,故能合而为一,以作表率。用时下的话说,崔府君是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实实在在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朝廷因而不吝褒扬,封侯封王;士人因而不惜笔墨,塑造加工;百姓因而建庙祀之,永世不忘!

长治崔府君文化的嬗变与坚守

在崔府君故事演化流传的过程中,长治本土崔府君文化与全国崔府君文化互相浸染,互相融合,既有排斥,又有吸收。长治本土崔府君文化既有被全国崔府君文化影响改造的共性,又有坚守自己与众不同的民间信仰的个性,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地方志、碑记、民间传说都留下长治本土崔府君文化与全国崔府君文化互相“攻伐”的明显痕迹。

长治崔府君庙元延祐七年(1320年)《灵恵齐圣广祐王新建外门记》称:“王,祁州人,崔姓,子玉字也。唐初为滏阳令,又为长子令,太宗以梦见徵,拜蒲州刺史。”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重修府君庙碑记》则云:“府君姓崔名珏,字子玉,山东祁州人。李唐贞观中,一为长子令,再迁滏阳,补蒲州刺史。”同一庙里的两块重修碑,元碑只交代府君姓崔,未说名,子玉是其字,说崔府君先任滏阳令,再当长子令;而明碑则说府君叫崔珏,先为长子令,又任滏阳令。两碑关于崔府君履历的记载不同,甚至出现矛盾,不是写碑的人弄错了,而是由崔府君故事发展演变所造成的结果。从碑文看,已把长子令和滏阳令混为一人,长治本土崔府君文化全盘接受了全国崔府君文化。

相比崔府君庙碑文,地方志的记载则执拗得多,反映了长治本土崔府君文化排除外来文化的强硬坚守。今能见到的长治最早的地方志明代《潞州志》中祠庙志说得明白:“崔府君庙,在城东门内丽泽坊,祀唐长子令崔元靖。庙额称王,俗呼相公,皆非。今正之。详见《长子县志》。”明《潞州志》中《长子县志?祠庙志》写得更清楚:“崔公庙,在县治东北街,祀唐崔元靖。贞观中,元靖为长子令,有异政。邑人德之,为立祠。历宋及元,加封至王,俱非正礼。国朝洪武四年,正神位号,赐称唐长子令崔公之神,命有司岁时致祭。”意思是说,上党地区崔府君庙(潞州城和长子县的崔府君信仰是同一体系)里奉祀的崔府君叫崔元靖,没有被宋元统治者加封为王,和磁州的那个崔府君不是一回事。万历、顺治、乾隆《潞安府志》皆一以贯之沿用本土崔府君为崔元靖的说法,因在长子政声卓著,百姓立祠纪念。提到崔元靖“事迹”,唯有断虎一事。当地士人的秉笔直书揭示了长治本土崔府君文化之本原,与金元名家元好问所撰《崔府君庙记》一脉相承。

全国各地的崔府君庙里均供奉一人(府君夫妇另当别论),而长治崔府君庙里则奉祀两人,大相公崔珏和二相公李能。这是长治本土崔府君文化区别于全国崔府君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民间传说崔府君既有长子断虎之文,又有滏阳斩蛟之武,呼为文武相公,将文武相公立于同一庙堂祭祀。此说似乎暗示长子崔府君与滏阳崔府君为两人。两个崔府君的身份都是县令,地位平等,同堂祭祀也能解释得通。而长治崔府君庙里供奉的大相公崔珏和二相公李能则匪夷所思,两人身份、地位都不同,为上下级关系,却并排而坐,极不符合等级森严的封建秩序。崔珏是“处级干部”,李能充其量是个“科级干部”,即使两人同堂奉祀,也应象关公庙(关羽坐正位,关平、周仓分立左右)那样崔珏端坐,李能立于下方才对,怎能并排而坐呢!不过,换一角度或可理解,崔珏断虎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崔珏、李能都被视为英雄,百姓没那么多讲究,发自内心对他们爱戴而自觉立祠,满足信仰需求即可。

仅就崔珏断虎而言,故事也有不同版本。先是说长子刁山有虎,食人,崔珏遣吏(吏的名字有几说)赍牒往慑之。虎衔牒而至。数其罪,虎触阶而死。后有李能捉虎的详细经过。

传说贞观年间,一个住在长子县西乡的老太太到县大堂告状,说老虎吃了自己的儿子。老太太叫王婆,住横水山里,与儿子王小二相依为命。小二每日上山砍柴,不幸被老虎吃掉了!王婆来县衙状告老虎,崔珏有感惊堂木上“为民做主”四个金字,就命都头李能前去捉虎,限期三天。

李能回到家中,把县令命他去捉虎一事告诉母亲。李母说:“孩儿,给你些盘缠,外加一颗猪头钱。你到了发鸠山,给山神爷献上猪头,让他老人家帮你捉虎,保儿平安。”

李能带着王文秀到了发鸠山山神庙,一想:把猪头献给山神爷,怕也无济于事,就把猪头挂在树上。天快亮时,果真老虎来了。猛虎一见猪头,直流口水,急着跳起来撕猪头。李能见状,顺手把随身带的绳子结了个活套,猛地向老虎头上扔去,正好套在老虎脖颈上。李能用力一拉,就把老虎套住了!他和王文秀把老虎押往县城。

说也奇怪,那只虎顺顺当当跟他们来到县城西门,可就是不进门。文秀即向崔珏报告了捉虎经过,并说老虎不进西门。崔珏一想:城门只能走人,老虎是兽类,岂能出入?于是便命人在城西门往南一百步处,另开一个小西门。只见李能牵着老虎,从小西门进了城,上了县衙大堂。崔珏对老虎说:“你吃了王小二,王婆无依无靠,本官断你养活王婆,你可同意?”老虎点了点头。崔珏又对王婆说:“这只虎吃了你的儿子,理应问斩。但我看这只老虎已被降服,就把这只老虎关在你家,别人去看看稀罕,也能帮你解决生活困难。你看如何?”王婆觉得县令说有理,就同意了。崔珏派人把虎送回王婆家,安然无事。

崔珏断虎故事版本由最初老虎触阶而死寥寥数语到往后崔珏断虎、李能捉虎丰富而生动的描写,再到老虎跟王婆回家,“奉养”王婆的圆满结局表达了百姓朴素而美好的愿望以及对崔珏断案的愈加神化,从而将故事演绎到最佳境界。

据万历《重修府君庙碑记》,此次重修先由任翱一人拼资,后任翱之子任环(明代抗倭英雄,与戚继光、俞大猷齐名)归乡,率领里耆36家募捐、集资,历30多年而成。竣工之日,36人中尚有5人在世,可悲可叹,亦足见乡人对府君虔诚之情怀。岁月流转,在崔府君庙毁掉100年后,民间热心人士再次发起庙宇重建工作,并把崔府君庙会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成立长治市亚岳文化研究会。这难道不是对传承府君文化执著的坚守吗!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厚重的文字,让读者走进了一种凝重之中,
也让读者在文字中了解了许多人文和历史知识。
期待朋友的首发文章,感谢您对散文版面的支持!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带着晚茶来看望朋友,问好并请茶!at:2013年08月19日 晚上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