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走进草原一盏茶心

发表于-2013年08月26日 下午5:48评论-2条

终于,在草原最美的季节,我来到了辉腾锡勒大草原……

——开篇

走出呼和浩特火车站,明晃晃的太阳有点刺眼,但不闷热。我们丝毫没有得到喘息的时间就直接上了一辆旅游大巴。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当地的导游,名叫卓娅,三十岁左右,中等身材,裸露在外的皮肤晒得黑黑的。她说,她也是成吉思汗的第n代子孙,身上有着成吉思汗的正统血脉,按以前的叫法她应该还是位格格呢。每个导游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说会道,卓娅也不例外,她介绍内蒙古来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车子往辉腾锡勒草原开去。辉腾锡勒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中部,察哈尔右翼中旗科布尔镇南部,阴山北脉,距呼和浩特市110公里,两个小时左右我们就到了辉腾锡勒草原。

曾经一说起内蒙古草原,我脑海中就会自然而然的展开那幅秀美的画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原来诗人讴歌的草原,昔日草肥水美之所,如今竟然已是7大河流全部断流,内蒙古引以为豪的草原风光,更是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沙化。但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的诉求之下,在gdp的诱惑之下,呵护生态早已成为一种奢侈,如何向脆弱的生态要效益、要产出,疯狂的人们更是在挖地三尺。这几年,经济建设的确成就斐然,连续七年增速保持全国第一。然而,这样的经济增速,究竟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还是更多来自对环境和生态的透支,看来更需打上个问号。过度放牧、矿产开采、垦草种粮,的确让内蒙古的经济翻了身,也一定程度上为牧民增了收。但是,脆弱的生态显然禁不起过度的攫取,当发展的诉求逾越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所谓的发展不过是在“杀鸡取卵”罢了。幸好,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点。“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如何保护美丽草原,已成了最重要的民生大事。

不过,我们对草原的热切程度一点也没减弱。随着大巴车向草原深处开去,我们眼前豁然开朗,辽阔的辉腾锡勒草原就这样扑面而来,让人猝不及防。牛羊自由自在地散布在草地上吃草,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草原上星星点点,草原在我们的视线里无限延伸,与天边相接。更让我们感到欢喜的是矗立在草原上的一个个大风车,成了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听卓娅说,这里是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因为辉腾锡勒地处内蒙古高原,海拨高,又是一个风口,风力资源非常丰富,这里1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7.2米/秒,4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8.8米/秒,风能功率密度662瓦/平方米。具有稳定性强、持续性好、风能品质高等特点,是建设风电场最理想的场所。现在是盛夏,风机仍高速运转,倘若秋冬,草原强劲之风力可想而之了。

终于,车子在草原海拔最高处的“辉腾锡勒草原明珠接待中心”停了下来。人们呼啦一下涌下车,但又转身跑回加衣服,因为风很大,温度比呼市陡然降了10多度下来。卓娅说,这还不算什么呢,晚上要是刮风下雨你们会感觉冷如寒冬。

我只加了件薄外套,便迫不及待地向马场奔去,只为看一场激动人心的马赛,想看看奔跑在一望无际草原上的骏马是怎样的气势雄美,四蹄生风,鬃毛飞扬?想看看马背上的蒙古汉子是怎样的威武雄壮,狂野豪迈,奔放洒脱?只可惜,仅仅是晚了一步,一场精彩的赛事刚刚结束。正当我感到有点遗憾之时,听到不远处一阵喝彩之声,我急忙过去,原来正在举行一场摔跤比赛。两个蒙古汉子正在对搏,难解难分,不分高低。围在外面的游客一个个瞪着双眼,屏住呼吸,观看着惊心动魄的比赛。蒙古人称摔跤手为"搏克",故称该游戏为"搏克比赛"。早在十三世纪以前盛行于北方草原。每当祭敖包或那达慕盛会开幕时,各地的摔跤手不分远近云集到那达慕会场上,一展雄风,与对手较量一番,谁要是夺得冠军,谁就成为草原上的雄鹰。蒙古族的摔跤,既不同于中国式摔跤,也不同于日本的相扑。它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蒙古式摔跤如果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之举。我一边紧张地看他们比赛,一边听旁边一个当地的蒙古人解说,他说,摔跤有几个基本动作和技巧,分为抄腿、甩大背、翻倒、使绊子、打拨脚、钩绊儿、横扫脚背、打膝盖、打腿腕儿等等不下数十种之多。当然,要熟练运用这套技巧,自非一日之功。对搏时以肩膀相顶,重心向下,抓紧对方缠大腿的腰带,不能松手,若不然,将处于不利地位。摔跤不仅是体魄、力量、技艺的较量,而且要人根据瞬息万变的搏斗场面,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使出自己的绝招,才能一举获胜。随着一声“好!”,那个刚刚还占着上风的魁梧男子,被比他矮的男子一个反扑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看完摔跤比赛,我们便进入餐厅吃饭。到了蒙古,最不能缺的一道菜是烤全羊。卓娅说,草原上喂养最多的是羊,牧民家中只要有重要的客人到,他们都会杀羊来款待。而蒙古人杀羊可以称为一绝的,整个过程干净利落。牧民杀羊被称为“开膛杀羊法”三个特点:一是杀羊不见血。牧民杀羊一人可为,不需帮手。牧民将羊摁倒,使其仰面肚皮朝天,左手抓住两只前蹄,右手将胸口处羊毛拔掉寸方直露出肉皮,然后用刀将露皮处切开2寸小口,再将右手从心口处伸入。手在羊胸腔内抠破胸肌肉,在脊梁骨处找到大动脉用中指勾断,羊血全部流进胸腔内,外面一滴血也见不到。二是扒皮不用刀。羊断气后,牧民用刀先将四蹄,下巴颏、胸部三角区,羊尾处用刀分别挑开,然后先在腹部用左手抓住挑开处,再用右手握拳推剥。牧民的拳头可真厉害,一拳下去,只听“哗哗”十几声,半张羊皮便被剥下。只消三五分钟,一张羊皮不用刀就被轻易剥掉。三是速度快。剥完羊皮后,平铺在草地上,羊身仰置其上,用刀沿杀羊时在腹部所开两寸小口前后割开,将羊胃、肠等掏出放入盆内,再掏出腹腔内的心、肺、肝。就这样,熟练的牧民不到10分钟便可结束杀羊的全过程。用开膛杀羊是蒙古人的传统习俗,是游牧民族“亲畜”心理的一种体现。游牧民终身与畜生打交道,朝夕相处,与它们有了深厚的感情。不得不宰杀自己精心饲养的畜生时,他们非常忌讳折磨它们,尽量想它们死的快,给它们减少痛苦。因此,大蒙古国的窝阔台和元朝忽必烈皇帝认为砍羊头,锯羊脖子的杀法非常残忍,而开膛杀法比较亲善,为此发布了专门的命令,“经要开膛杀之”成了法律条文,后成为传统习俗。古代蒙古人认为畜生的灵魂,是随着它们的目光走动的。而牛羊等畜生,自出生时,两眼朝大地,终身寻觅芳草而没机会看到苍天,灵魂也没机会望到苍天。因此,杀羊时,把它翻过来让它面朝天,这样它们死后的灵魂可以尽早超脱,尽早上天,这也是蒙古族一种独特的隐性文化心理的微妙体现。“开膛杀羊法”体现了蒙古族牧民的聪明才智,不但羊死得快,而且肉质更加鲜嫩,保持营养成分。

全羊烤熟之后,对羊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祭奠仪式,然后分块端在了餐桌上。刚烤好的羊肉香味扑鼻,一颗心早已蠢蠢欲动。正当我想大快朵颐之时,礼仪先生和小姐来给每位客人敬献哈达和奶酒。我无限虔诚地低下头,任美丽的蒙古姑娘把兰色的哈达搭在我颈上,然后再双手接过她递来的酒一饮而尽。

晚餐用毕,推开餐厅大门。哇,风大雨大!连雨伞都无法伸开。真应了卓娅的话,草原天气如小孩变化无常的脸,一天之间让你感受四季的冷暖。突然来袭的寒冷让我们招架不住,风如寒刀,雨如冷剑,冻得直打哆嗦。很多人干把铺餐桌上的薄膜裹在身上,搓着手,跺着脚,一个个滑稽之极。

辉腾锡勒草原,想不到我第一次来,你竟用这种粗犷方式迎接我?

晚上,我们住的是豪华蒙古包,这是草原上最高档的住宿。所谓豪华,还不及一般酒店的标间。里面有一个单独卫生间,两张一米二的床,一张茶几,两张椅子。摸摸被子,是潮湿的;打开电视,没有画面;拧开热水器,放出的全是冰凉的水。气得我一屁股坐在床上。夏日两三天不洗澡什么概念?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连我自己都不想闻身上的味道了。导游说,克服一下吧,何况这么冷的天,还很容易感冒呢。没办法,只好简单的擦洗了事。

掀开被褥,竟有几只虫子在慢慢悠悠地爬动,我顿时惊慌失措。导游笑道,晚上住草原床上见到虫子是很正常的事,即使被咬了也无大碍,最多身上长些红点,痒两天就没事了。她倒是轻描淡写,我把床上清理了又清理,仍然心有余悸。为了打消我的顾虑,导游安慰我说,真的没事,草原上的东西都是环保的,营养的,在草原上10只绿头苍蝇的营养价值相当于一只鲍鱼呢 。“呵呵,那不是你们家天天吃苍蝇啰?”我反问,她无语了。

说实话,在草原能住上这样条件的蒙古包已经很不错了。在路上,我们看见很多蒙古包极其简陋、粗糙,又矮又小 ,根本没床,只有一张席铺在地上,一家人挤在一起。因为蒙古人多是游牧民族,他们是流动的,居无定所,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使用的都是传统蒙古毡包。蒙古包为天穹式,呈圆形,木架外边用白羊毛毡覆盖。因为它是圆形的,所以立在草原上,大风雪中阻力小,再大的地震中也不会变形,顶上又不积雨雪,寒气不易侵入,是非常安全的住所。

我忽然觉得自己有一种庆幸,说不定多年之后我再到内蒙古,在草原上或许住不到蒙古包了。随着生态恶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更为严重的是内蒙疯狂的采矿业,游牧人的生活方式正在巨变,他们几百年来沿袭着最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失。蒙古人认天为父,认地为母,以狼为图腾,千年的历史沉淀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迅速的消弭。

我本想洗漱之后上床睡觉的 ,因为火车上的两个晚上简直没休息好。但外面一阵阵锣鼓声“咚咚”响起,导游说,没有下雨了,广场上的篝火晚会现在开始了,这么难得的机会,你不想出去看看?

“看!我怎么不看?”我边说边抓起一条羊绒披风和相机向广场跑去。

广场上篝火已熊熊燃起,映红了一片天空;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姑娘小伙子们,与几十个游客手拉着手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广场上的镭射灯旋转着,给夜空带来迷幻的光影;震耳的音乐让人热血沸腾,身子不由自主地摇摆。这一刻,无论你来自哪里,都会忘掉你满身的疲惫,情不自禁的加入到人群中,快乐的心像篝火一样的燃烧着,感染着每一个人。

导游卓娅说, 篝火晚会是草原人民一种传统的欢庆形式。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学会了钻木取火之后,发现火不仅可以烤熟食物,还可以驱吓野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于是,对火产生了最初的崇敬之情。后来,人们外出打猎满载而归,互相庆祝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傍晚,在用火烤熟食物的过程中,便互相拉手围着火堆跳舞以表达自己喜悦愉快的心情,这种欢庆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就形成了篝火晚会。 马背民族在草原上举行篝火晚会,除了欢庆之外还有其特殊的意义。一是草原空矿、蚊虫较多,燃起篝火不仅可以取暖,也能用烟火驱散蚊虫;二是草原一望无际,很难辨别方向,点燃篝火既可照明,也可为夜色中行走的人指明方向;三是草原草木多、野兽也很多,点燃篝火可以驱吓野兽,保护人、畜安全;四是草原人民多过游牧生活,居无定所,篝火晚会随时举行,符合生活习俗。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篝火晚会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表达的不仅仅是欢庆的喜悦心情,更多的是草原人民对远方尊贵客人表示热情欢迎的一种形式。

草原上欢腾的篝火晚会真是让人无法抗拒,就如无法抗拒一个英俊威武的男子热情似火的爱恋。我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一直跳个不停的原因,感觉身上开始冒汗,于是我离开热闹的人群坐在一旁静静地歇息。

这时,台上响起了悠扬的马头琴声。一位身穿蒙古袍的男子正神情专注地演奏着,微闭着双眼自我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我的心渐渐地安静下来,闭目聆听这草原的魂灵。仿佛在对情人或者对自己在悠悠地诉说,太多的美丽,太多的哀伤,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情思,都饱含在优美的旋律中。让人感觉棉里藏针,柔肠百转,真可以把你带到“深情悲悯之声,空灵奇绝之境”了。

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一种弦乐器。相传成吉思汗时期,马头琴就已在蒙古草原流传,因琴头以马头为饰而得名。马头琴的琴箱用松木制成,蒙马皮或羊皮;弦两根,琴弦和弓弦均用马尾;音量较小。左手演奏方法,除了按弦外,还有指甲从弦下向上顶弦,这种特殊的演奏,声音坚实有力,别具风格。马头琴表现力丰富,善于演奏抒情乐曲,据说有的不给小羔吃奶的母骆驼,听到了感情深沉的马头琴声,竟然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去哺育小驼羔。

生在天府之国的我,从第一次听到马头琴起,心就莫名其妙地被某种情愫拨动、牵引,一直就对它如此钟情,连自己都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今天,当马头琴曲再次在我耳畔响起时,我终于知道,原来是因为草原,是因为辽远坦荡的大草原啊!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这首歌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响起,近两个小时的晚会开始在篝火渐渐熄灭中落下帷幕。但我心中燃起的热火,我想,今晚是无法平息了。茫茫的草原上,一轮皎洁的圆月已经升起,满天的星光已布满苍穹,座座的蒙古包在月光下发出银色的光辉。在这样的夜晚,我醉了,醉得不知身归何处,以至于竟三次走错蒙古包。

如果今晚无法入睡,我会坐在蒙古包前的台阶上,望着夜空数着星星,一颗、两颗、三颗……不停闪烁的那颗,会不会是你呢?

可能昨晚过度兴奋,整个晚上只迷迷糊糊地睡了两三个小时,凌晨四点我就起来了。

月亮还高挂在上空。草原沉浸在宁静的梦中,静得能听见蒙古包里传来的鼾声。

清晨的风很大,也很冷,我不由得裹紧了披风。辉腾锡勒气候多变,带来奇特的温差,忽儿凉爽如秋,忽儿温馨如春,有时炎热如夏,偶尔这里还会有轻盈的雪飘,尤其是早晚的温差悬殊更是大,故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之说。

草原的天亮得早,尽管还有些朦胧,但毕竟有了一些光亮。我一个人漫步在蒙古包外,经过夜晚的洗礼,草原像刚刚沐浴的少女,清新、秀丽、绚美、迷人;淡淡的晨雾,如梦如幻;绿绿的草原如万顷碧海,微波荡漾。整个草原弥漫着清新的气息,夹杂着草香和花香,沁入心肺,使整个灵魂顿时浸了个透。我静静地躺下来,让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都能呼吸道草原的芬芳。风车不停地旋转,由于太高,我听不到它的转动之声,要是能听到的话,那音律一定非常美妙。这样的时刻,我很想听到一些声音,比如,羊叫,马嘶,鸟鸣,还有马头琴声,可是没有,除了风声。这样也好,我可以悠然地享受草原的宁静。风儿在我身边轻轻地耳语,阐释着人世间的一切,如爱,关怀,包容……是啊,那些年,无论做什么事,我都无法进入状态,感觉自己很浮躁,似乎一直是个边缘人。而今天,在这样广阔的草原上行走,思想化为了一片云,一只鸟,在空中轻盈飘飞。此刻,内心的空灵足可抵挡这几十年的浮尘岁月。在这里,心不是沉下去,而是升腾起来了,在和那颗不息之灵魂一同地交流着,撞击着。

开始有一些牛羊出现了。这些牛羊在草地上或坐、或卧,显得恬静从容,休闲随意,自由自在,与世无争;赶牛羊的牧民没有匆匆的脚步,没有焦急的面容,时不时地拉开嗓子吼几句,拧开皮酒袋喝几口,一切表现得那么闲散随意,从容淡泊,轻松欢快。那种无世无关的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安然,让人不自觉的生出感动;仔细听,竟有马头琴的声音,悠远飘渺,我环顾四周,找不到声音的出处,它仿佛来自遥远的天际。在这里,花与草缠绵,风与云的相伴,天与地的连接,生命与自然的融合……无处不是诗的流淌。在这里,所有的生命都拥有无拘无束的天性,恣意生长、尽情绽放。草原赐予他们自由,他们还予草原生生不息的魂灵。这一刻,我真想做草原上的一只无忧无虑的羊,在牧童的笛声中,悠闲地啃食;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地奔跑;在鲜花似海的草地上,尽情地享受着甜蜜的爱情……

东方地平线上的红晕逐渐浓起来。我知道,一幅草原日出的壮观景象即将出现。

我凝视着前方,不敢眨一下眼。我曾经看过海上的日出,山顶的日出,而草原的日出,今天我还是第一次看呢。尽管我在别人口中听到过描绘,草原日出是怎样的美,但,我真正站在草原上等待日出时,我的心还是像涨了潮的大海,那么地澎湃汹涌。那种心情就如新郎伸长脖子站在门外,既紧张又激动,既喜悦又着急地,等待屋内梳妆打扮的新娘顶着红头巾姗姗出来。

霞光越来越浓,将天边的云映得如同一件大红色的蒙古袍,迎风铺展开,抖动着,像是在等待大草原的英雄来穿上它,在无限的广阔里一起策马抖缰。渐渐地,东方开始变得越加明亮。草原上起伏不平的地貌依稀可见。坡地就如蒙古壮汉黝黑宽阔的胸膛,洼地像依偎在他怀里的娇媚女子。慢慢地,霞光由浅变深,就像一位画家在为一幅作品一层层地着色,由淡到浓。天边的云也变成了一条金红色的纱巾,透明的感觉,后边好像躲着一张少女美丽的脸庞时隐时现,让人欲罢不能。紧接着,东方开始有无数的金光闪现。云,更加红亮,红得像燃烧的火焰,映红了半个天空,映得我的瞳孔也迸发出激情和火光。紧接着,地平线上的金黄色也慢慢地向上,向周围迸射出更加明亮的金色光芒。

仿佛一切都已准备就绪,一切的等待只为那一刻的惊心动魄。此时,起伏的地平线就是一张硕大的产床。随着霞光更加明亮,迎接新生命的激动越来越强烈地撞击着胸腔,觉得自己快窒息了。就如焦急不安的丈夫在产房外,等待妻子为他生下即将降临人世的儿女那一声响亮的啼哭……那种等待,既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折磨。 

观看的人越来越多,个个如一座座雕塑一动不动地站着,注视着东方,兴奋得像屏住了呼吸。徐徐地,一轮金色的朝阳开始跃进了我们期待的目光。先是露出一小部分,接着小半圆,再接着半圆,最后,一鼓作气地奋力一跃,露出了全部。顿时,天地浑然一体,金色的阳光如流水在草原上流淌,一泻无垠。大地,牛羊、花草、风车、人,还有蒙古包如同披上了一匹金色的缎子,熠熠生辉。 

“啊,出来了,太阳出来了!”人们欢呼着,跳跃着,素不相识的人相互拥抱着。

原来草原的日出,是如此的壮丽和震撼,它用喷薄来诠释生命的灿烂含义。

这一刻,我觉得自己在涅槃,在新生。

这一刻,我发现自己眼眶里竟然溢满了泪水。是感动?是喜悦?是震撼?还是什么?反正,所有的情感在那一瞬间全部搅合在了一起,我已分不清。

我禁不住张开双臂向着太阳奔去,让阳光在全身尽情的流溢。只想让阳光照射我的心扉灵府之中,或者让阳光嵌进我每一块肌肉和每一块骨骼,在今后的岁月里给生命多一份热爱和感悟,给人生多一些坚强与蓬勃,不再惧怕黑暗,不再惧怕风雨,不再颓废,不再迷茫,相信光明就在前方。

太阳出来后的草原更加美丽动人,像一位风情万种的女子迷人的微笑,那种韵味直把你魂勾了去。草尖上的露珠,像镶在翡翠上的珍珠,闪着五颜六色的光华。更让你喜爱的是草丛中夹杂的一簇簇小花:洁白的康乃馨,殷红的百合,深粉的马兰,浅蓝的铃挡,金黄的蒲公英,在风中摇摆着,歌唱着……远远看去,就像绿地毯上绣的花图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面对这样的美景,我忘了自己的年龄,竟与几岁的孩童一起,追逐嬉戏,大声吼叫,甚至在草原上撒野、翻滚……

柏拉图曾说过: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上任何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我相信,来过辉腾锡勒草原的人,会把她当作自己心中的家园。不然为何它带来的感动是如此纯粹?因为只有我们的眼睛因见证过纯净才能变得明亮,心因感受过辽阔才能变得宽广。是啊,没有到过草原,你就不能明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那份寥廓和深远;没有到过草原,你就不知道“天穹压落、云欲擦肩”的那份豪迈和洒脱;没有到过草原,你就永远不能体会在大自然的雄奇和伟大面前,你的灵魂是一种怎样地颤动和震撼!

但,对于草原来说,我只是她的过客。短短是一天时间也许我还没有真正走进草原,只是到了她的边缘。面对着她,我没有权利抒情。只有不断转动的风车,才有资格述说辉腾锡勒的辽阔与深远。来去匆匆的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永远是忙忙碌碌。导游卓娅通知我们,快收拾好行李上车,下午到下一个景点——库布其沙漠。 

此刻,我多么不愿离开草原,多想在每个清晨和夜晚,轻轻地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看日出日落;在有风有雨的日子,我抱着马头琴弹唱,唱走过的爱情,唱曾经的你;在日落西山的时候,我匍匐在地聆听草丛中的精灵呢喃;在大雪纷飞的日子,我看雄鹰在草原上翱翔;在阳光炙热的时候,我跳进海子像鱼儿一样畅游;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骑着马儿在草原上狂奔……等有一天我双脚再也迈不动,喉咙再也发不出声音的时候,我就坐在草地上安静地听着大地的私语。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我就溶入草下的泥土,灵魂无声地悠悠地去草原的深处,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假如再听到鸟儿的鸣叫,再闻到花草的芬芳,那么,我的心便永不寂寞、孤独,永远充满欢愉,美好……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一盏茶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一声叹息点评:

文字流畅优美,草原、篝火晚会、马头琴声、淳朴的民俗风情,作者通过自己所见所闻并结合内心的感受,为我们勾勒了蒙古草原特有的狂野以及独特的人文风貌,深刻的描写更让人如临其境。

文章评论共[2]个
月下的清辉-评论

有了感悟,就不会寂寞孤独,因为那份颤动是生在心底的一盆不熄的火焰,使心灵永远地拒绝冰结。生活的意义,就在此。at:2013年08月26日 晚上9:18

文清-评论

炎炎夏日来临,敬上一杯凉茶,愿你拥有一个清凉的夏日!at:2013年08月28日 上午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