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大漠之行一盏茶心

发表于-2013年08月31日 晚上9:30评论-6条

对于沙漠,我曾经在三毛的《撒哈拉沙漠》里读到过它,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里读到过它,在杨献平的《忧郁的阿拉善》里读到过它,也曾经在很多次画展中看见过它,也曾经在别人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听到过它……但遗憾的是,我从来没有亲自感受过它的壮美,它的浩瀚。去年我本是准备了到新疆看沙漠的,但因为临时有事,改变了计划没去成。上次我坐火车去西藏经过沙漠,也只是站在窗前远远地望,我还来不及看清时,它已经在我面前一晃而过了。沙漠,犹如一个隔着窗纱的女子,只听得见她天籁的声音,看得见她曼妙的身影,就是看不见她美丽的脸,她的眼睛,她的鼻子、她的嘴……让我充满了无比想象。多想有一天,去看看思念积聚而成的沙漠是怎样的广袤无边?去触碰延绵不绝的细沙是否柔软细腻?

一直以来,沙漠的神秘,沙漠的魅力,无时无刻诱惑着我。

今天,当我真正要一睹她真面目时,那种心情怎不让我激动万分?

下午两点,大巴车到了库布其沙漠的银肯响沙湾。

我终于真真切切地站在她面前了!

该怎么形容她呢?如果把它比作大海,可大海哪有这样明亮艳丽、浑厚凝重的色彩?如果把它比作画,可哪里看见过有这么灵动飘逸、多姿变幻的画面?如果把它比作诗,可诗里怎能找出这样大气磅礴、精美绝伦的诗句?

我套上了长长的沙袜,戴上草帽、戴上墨镜、戴上面罩,把自己武装得像个沙漠大盗,走进了这幅画,走进了这首诗,走进了这片海。

· 沙漠骆驼

一长串的骆驼队伍载着游客,慢慢悠悠地向沙漠深处行进。一路上,驼铃声声,黄沙轻扬。骆驼,这个沙漠的真正主人,一生在极端的气候和环境中,忍受了怎样的艰难和困苦?一辈子与风沙搏斗,它没有斑马那斑斓美丽的花纹,没有狮子那威仪赫赫的头颅和骄傲圆睁的眼睛,有的只是粗糙翻卷的驼绒,和近乎呆滞的双眼。但,它一直被人们敬仰和赞誉。骆驼,不愧为“沙漠之舟”的称号。原因是骆驼有很强的抗旱抗热功能,它一般不出汗,因而它血液中的水分保持良好,不容易脱水;其次,骆驼全身有细密而柔软的绒毛,它既可保温,又可防暑。因为有满是脂肪的驼峰,它可以帮助骆驼调节体温,冬天保温,夏天隔热,昼夜体温可以相差6℃,骆驼有惊人的耐力,在气温50℃、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因而,在一时找不到食物和水的情况下,它可以动用贮存的脂肪和水维持生命。另外,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它会高昂起头颅,贪婪地嗅个够,然后义无返顾地大踏步向那里奔去。据张华的《博物志》说:“敦感煌西度流沙,往外国千里无水,时有伏流处,人不能知,橐驼知水脉,过其处辄停不行,以足踏地,人于所踏处掘之即得。”这说明骆驼还有寻找地下水的本领。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称骆驼“能识泉脉、水脉、风候,凡伏流,人所不知,驼以足踏虚即得之。”在茫茫的沙漠里,骆驼生活于极端干旱的戈壁滩和沙漠之中。不仅能够反刍,而且可以反复咀嚼它胃里的食物,它的消化功能极好,不挑食物,戈壁滩上的骆驼刺、苦艾、假木贼、羽毛草等它都可以吃,即使在沙漠戈壁碰到苦涩的咸水,它也毫不在意地可以豪饮。它还有一双不怕风沙的眼睛。因为骆驼是重睑,即使再狂暴的风沙也无奈它何,它照样可以在沙尘暴中悠然行走。而且它还有预报大风的本领。据《北史》记载:“且末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风之所至,唯老驼预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其风迅驰,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

凡是亲身到过沙漠的人,如晋僧法显、唐僧玄奘等,对沙漠都有着深刻的印象。晋法显在《佛国记》说,沙漠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只是循着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也说,东行人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走踏的脚印,不久就为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而且,沙漠还有很多光怪陆离的现象。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会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当人们欢天喜地似的向湖面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但是,一阵风沙卷过,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这种景象原来只是一场幻景。 阿拉伯语文中称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

我想,即使至高无上、骄傲自满、主宰世界的人类,面临着浩瀚无边的沙漠,要是没有骆驼的帮助,生命还不如一棵小草。如今,曾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骆驼,由于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达,骆驼正在逐渐失去它原有的价值。我国的双峰驼1981年为*4万峰,而目前全国的骆驼总数已经下降到不足25万峰,渐渐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不久的将来,或许我们再不能看见骆驼的身影,那清脆的驼铃声,将永远消失在广袤的沙漠中……但骆驼的精神应该值得学习和发扬,因为它们的身上透出了一种无畏、一种坚韧、一种踏实、一种气概;没有恐惧、没有厌倦、没有躁动、没有委屈、没有怨恨,它们稳稳健健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前方,走向绿洲,走向希望。

坐在摇曳不定的驼背上,举目远眺,优美逶迤的沙山就像是大海掀动的波澜卷起千堆雪浪,蜿蜒起伏、雄姿奇伟;俯瞰足下,沙漠的沟沟壑壑、纵横交错、千奇百态,宛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那明丽的蓝天、那悠悠的白云、那飘舞的黄沙,都在近前,但又悠远无边,让人有一种神游物的不真实感。

一队队骆驼就这样把客人迎来送往,它双腿跪下虔诚地等着客人骑上身。骆驼起身时,通常先是两条前腿弓起,紧接着蹬起后腿,最后才完全起身。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后,再跪下让客人下来。它的主人告诉我,骆驼在起立和坐下的时候比较费劲,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三起三落。“它一天要往返多少趟?”我问。“没计算过。要是旅游旺季,从天亮到天黑十几个小时都歇不了呢。”它的主人回答。驼我的骆驼无精打采,脚步很慢很慢,背上的两个驼峰歪在一边,嶙峋的身躯已是瘦弱不堪,迷茫的眼神看着前方,无言地行走着,我好像听到了它沉重的叹息,甚至看见了它流泪了。

那一刻,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珠惊呆了!

曾经我看过许芙蓉的一篇文章《泪之沉重》,里面有一段描写:骆驼哭了,走了一天的路,没有吃一束草,没有喝一滴水,就是还在路上走着,也不知要走到何时,也不知要走到何地,只是听到了骑在它背上的人在唱,它们竟一起哭了,没有委曲,没有怨恨,它们还是在走着走着,然而却是含着泪水走着、走着……轻的泪,是人的泪。而动物的泪,却是有重量的泪。那是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泪,是一种比金属还要重的泪。也许人的泪中还含有虚伪,也许人的泪里还有个人恩怨,而动物,泪里却只有真诚。也只有动物的泪,才更是震撼人们魂魄的泪。

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一切向钱看的想象充斥到了每一个角落,即使是人烟稀少的大漠。丧心病狂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让骆驼起早贪晚,无论严寒酷署,累死累活。当他们每天哗哗地数着手中的钱时,哪里听得见骆驼的叹息,看得见骆驼的眼泪?

也许人们忘了,是谁,成就了连接东西贸易往来、繁荣兴旺的丝绸要道的历史地位?是谁,担当了东西文明传递的信使?是谁,将一个文明带向另一个文明?是骆驼,唯有骆驼!千百年来,它从不厌倦,从不回头,从不怨恨,无论环境如何恶劣,道路怎样坎坷,它都默默承受,勇往直前,一次次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它肩负的任务。

但愿骆驼的眼泪能唤醒人们心底的那份良知。 

·体验滑沙

当你从沙高110米,宽200米,长度300米,坡度为45度滑下,耳畔响起一阵阵“嗡嗡”的轰隆声,轻则如青蛙“呱呱”的叫声,重则像汽车、飞机轰鸣,又如惊雷贯耳,更像一曲激昂澎湃的交响乐,那将是怎样一种美妙的感觉?!

响沙湾的沙鸣奇迹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千百年来,人们解释不了响沙的成因,却赋予它许多美丽的传说。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喇嘛庙,正当千余喇嘛聚众颂经,击鼓吹号时,突然狂风大作,顷刻间,将寺庙掩埋在沙漠之中,这声音,便是喇嘛们冤魂未散,至今仍在击鼓、吹号的声音..... 传说固然美丽,但不能揭开响沙之谜。学者提出了“地形说”、“共鸣箱原理”、“静电学说”来揭示它的成因,还有人认为,响沙湾沙丘之中的含金量较大,因此发出响声;也有人认为沙漠表面的沙子细且干燥是沙鸣的原因。

来到沙漠,最惬意的事就是滑沙。滑沙者顺着陡立坡势飞速向下,一泻千里地投入金色沙海,如同坐在骤然下降的电梯中。身旁,黄沙漫天飞舞,轻轻拍打身躯,身体与沙子的摩擦中,还会发出万鼓齐鸣的隆隆声,像是强烈地震时天空中轰鸣的响雷,令人胆颤心惊之外颇感刺激,那一刻,无论是眼睛、耳朵、还是肢体和脑子皆会得到极度的满足和欢愉。 

我站在滑沙场的坡顶,望着眼前呼啸而下的滑板,听着游客“撕心裂肺”的喊叫,我的心里不禁一阵收紧,腿脚也有些颤抖。但看到他们都平安地到达终点时,我渐渐地放下心来。我学着前面那些人的动作,依葫芦画瓢,坐在一个凹槽型的滑板车,双腿前伸,双手直撑在两旁,身子稍往后倾,屏住呼吸,在坡顶待命出发。那一刻,我真的有点心跳加剧,血脉膨胀的感觉。工作人员在我背后轻轻一推,滑板车就开始徐徐下滑,随着速度加快,滑板如离弦之箭,风驰电掣般俯冲下来,恍惚间,感觉自己在飞翔,真有一种“飞流直下三千尺”之感。疾风从我身边掠过,流沙打在我的面孔上,两耳回荡着人们惊慌失措的声音,看到周围有翻倒游客的身影,我的心已经提到嗓子眼,浑身的汗毛孔都竖了起来。但在下滑的过程中,我听到了一种美妙的声音,而且越来越响。“我听见了,听见沙子在唱歌了!”我兴奋得手舞足蹈,在我的尖叫声中,滑板车左突右撞,好几次差点弄翻,要不,真的是连滚带爬,洋相百出了。

·走在沙漠

我曾经说过,如果我到了沙漠,一定要赤脚走在沙地亲身去经历和感受。趁“鄂尔多斯婚礼”开场还有近两小时的空隙,我一个人走向了茫茫的沙漠,和沙漠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阳光像洒下无数的小针,扎得我眼睛睁不开眼。我索性甩掉草帽,甩掉面罩,甩掉鞋子,仰着头,伸开双臂,接受阳光的热烈,沙漠的热情。

我一步一步地往高处的沙山走去,顶峰看似不高,仿佛就在不远处,但走了好一阵子还是这样似远非远,似近非近。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脚印,深深浅浅的一长串,汗水已浸湿了我的衣裤,脚沉重无比,滚烫的沙子钻进我的脚丫又痒又疼,我吐出长长的一口气,对自己说,坚持,再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爬沙山实际上是很辛劳的活,如果你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不像爬一般的山路,还可以一鼓作气登上山顶。但爬沙山,叫你使不上力,你越发力,它越温柔,温柔得让你恼怒。只有把脚底放松,与它慢慢厮磨。于是,我不再理会几时达到顶端,只管埋着头,用心走好每一步。

忽然感觉脚下平实起来,眼前忽然空旷,不由得抬头四顾,顶峰还是被我征服了。

也许只有登上了顶峰才能领略沙漠无与伦比的美。成片的沙漠,像一幅幅又美又滑的绸缎,呈现令人心碎的柔黄色光泽。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把沙丘切割成不同的色彩:米黄、金黄、灰黄……明暗相间。我无不惊诧大自然的玄奥,那种旖旎和美丽,如同梦幻般的奇景,令人心颤,不忍涉足。它虽然没有大海那绮丽而壮阔的风光,没有山川那峻峭奇伟的气势,更没有森林那苍劲而深沉的色彩;但它却以那坦荡的胸怀、朴实的色调,和那清爽豪迈的风范,给人一种雄浑的美、粗犷的美,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还有,它所营造出妩媚般的诗的意蕴,不谛是上苍赐给人类桃源仙境般的礼物。远处,稀疏的骆驼草棵棵生机盎然,一棵和另一棵之间距离很远,像是一群孤立无援的战士,矗立在旷世的沙海之中,看日月流转,大风奔袭,严寒和烈日仿佛它们与生俱来的宿命。这些,沙漠中突兀的绿色,让我对生命的可贵和顽强,一次又一次地充满了感动。

这时,我多希望前方能出现了一道奇特的景观,如沈括笔下的《梦溪笔谈》中的描述:“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睹”。这样的幻景我能等到吗?或者,在我的视线内突然出现一只狼,走在无垠的沙漠中,向我报以两声长啸,那,是不是齐秦口中唱的那只来自北方的狼呢?或者,不远处有一位画家,正在绘图和调色,那,会不会将也我归入画中,与沙漠融为一体呢?

但没有,什么也没有出现。没有鸟儿飞过,没有驼铃声响起。空中,没有一丝儿风,一切是如此地安静。广袤的大漠,如同死寂的大海,雄浑,静穆,是如此地荒寂和苍凉,甚至让人感到了一种生畏。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

我跪在沙地上,掬起一把细沙。晶莹,细洁,水一般在我手中缓缓流动。双手握无限, 刹那是永恒啊。记得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天真的预言》中有这么一句: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一粒沙子,对世界来说是多么渺小,当尖锐的风角经达反复地揉捏和掘凿,几经周折把它从衔接着整个世界的泥土中剥离出来时,它成为了一个新鲜而独立、明媚却孤单的个体,就注定了随风颠沛同雨流离的宿命。这世界大,大得它还来不及停步就要起程;这世界丰富,丰富到它还不能合眼就要继续目不暇接。因为,静止的沙漠是不存在的,如果有,那其中也不再是沙,而是满地桃花堆积或者其他什么可以大肆宣扬的东西。因此,沙是漂泊的、孤独的生灵。它总在不停地流浪,永远不会停歇。总在追寻不同的天地,它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追随自己背负的意志,并寻找一个适合的地方让其繁茂生长。

而我们,在强大无比的大自然面前,不就只是一粒小小的沙子吗?正如一位诗人写到:“我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白天承受着滚烫的炙烤,夜晚饱受着沙漠中孤寂的凄凉。 我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每每是随风而起,随风而扬,随风而卷,或盘出沙谷,或堆积成丘,那都是我的生命,都是我生命的渲染,都是我生命之歌。”在生活中,我尤其佩服那些意志坚强、热爱生命的人,当无穷的浓黑遮盖了天日,星辰也为之隐耀,他们仍坚守着自己的光芒,诋毁也好谗诬也罢,都被无言地接受,只给对手抛去一个充满轻蔑但毫无力量的嘲笑。是何等的力量支持他们背负自己的信念执著前行?这样的人,又是怎样的一粒沙?

不一会儿,开始起风了。风拿起巨大的画笔在沙地上一次次的修改和涂抹,刚才的图形和色彩已重新换了样、换了色,我走过的脚印已经被抹平。是啊,沙漠的静只是暂时的,只有风永久地在沙漠唱主角。只有风,让黄沙漫漫的原野,人类几千年来行过的足迹,在流沙中映出又被覆灭。沙在风中歌唱成曲,像是给亡灵的安魂颂;沙在风外堆积成丘,像是给死者的慰魂冢。此刻,我有种莫名其妙的感伤,也可以说是悲凉。生命无论再伟大或者渺小,无论再高贵或者卑微,在岁月的风沙中,终究会被之掩埋,不留一丝痕迹。那么,我们何必要苦心积虑地为名苦,为利累?家财万贯又如何?高官达人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什么也不能留下。就如我们看到的海市蜃楼,再美都会稍纵即逝。人生、世界、历史也莫过于此。事情的本质只有被看透了以后,才能回到它最初的状态。原来,沙漠的思想是如此深邃,但必须来过沙漠的人才能亲自开掘和感受。此刻,我脚下的沙漠不仅仅是沙漠,而是多了一个哲学字眼,让我的心从未有过的宁静和广阔。

这时,手上的电话响了,导游卓娅说,“鄂尔多斯婚礼”马上开演了。我一看时间,离开演不到五分钟了。我急得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终于把心一横,牙一咬,把脖子收紧,把脚一伸,向下一滑,整个骨骼开始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然后,什么也没有发生,只两三分钟就滑到了下面,身上的一切零件安然无恙。我实在是惊呆了:那么艰难地爬了一个多小时,下来就这么短的时间?想想刚才滑下时的悲壮决心,我不禁哑然失笑。

·婚礼表演

看过很多歌舞剧:幽默轻松的、气势磅礴的、隆重盛大的、华丽时尚的、……但没有见过如此高贵脱俗的、雅致清新的、热闹喜庆的、惊艳美妙的……而《鄂尔多斯婚礼》给人的感觉正是如此。

观看《鄂尔多斯婚礼》是在悦沙岛的沙漠艺术宫。

沙漠艺术宫高30米,直径100米,占地面积7850平方米,可容纳1万人。它的全身是白色建筑,所用的材料是从加拿大引进的新型建筑材料充气膜结构建成。因为是建在沙漠里,远远看去,像是一朵洁白的大大的蘑菇云,降落在地面,在一片金黄色的沙漠中显得格外耀眼。沙漠艺术宫是多种文化融合的艺术殿堂。里面设有极具特色的蒙古族服饰展、蒙古风情摄影展。

但,最有特色当属大型民族歌舞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来库布其沙漠旅游的人,如果不观看一场《鄂尔多斯婚礼》那将是一辈子都感到遗憾的事。

我们走进剧场时,歌舞幸好还没开始。容纳几千人的大厅几乎已座无虚席了。我只好找了个前排的位置坐下,一座下去觉得凳子有异样。我一看座位的设计太有意思了,是一个铁的大圆筒,里面放上沙子,上面放上一个垫子,就成了一个座位,简易而又给人新奇,真是太环保了。

随着帷幕的徐徐拉开,《鄂尔多斯婚礼》开始了……

在优雅清新的音乐中,六位美丽的姑娘迈着轻盈飘逸的舞步,款款上台,自然而贴切使人如沐春风;接着由八位姑娘头顶金色的酒壶边歌边舞入席,舒展而高雅;再接着是两个蒙古汉子出场跳着马铃舞和马头响板舞,粗犷而豪迈,火爆而热烈……

精彩的表演一个接着一个,约一个小时的时间让我们的视觉享受了一次饕餮大餐。

最值得欣赏的是分发梳辫,母女离别的一场戏,情真意切,动人而煽情,令人潸然泪下。一条长长的腰带,连接母亲和女儿的心。这条腰带,编织了母亲对女儿的爱,女儿对母亲的恋。这是心灵的牵挂,灵魂的思念,血浓于水的象征。扮演新娘子的演员纯以独舞身段,表现了母女之间那种忘不了的情,熄不灭的灯,扯不断的绳,报不尽的恩,那种难舍难分的骨肉之情。创作者的浓墨重彩,充分调动舞蹈和音乐的表现力,加上扣人心弦的民歌演唱,使观众也自然沉浸于那种纯朴感人的真情之中,感受到情感的舒泄和艺术感染的愉悦。

其实,鄂尔多斯生活中的婚礼要进行三天三夜,程序很多。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鄂尔多斯婚礼是以凝练的笔法,集中了鄂尔多斯婚礼的主要程序和情节。选择了最能艺术化的表现婚礼的故事和场景,发挥想象。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简洁而突出地表现了内蒙古婚礼的风情特色。它只选择了八个主要情节——迎客敬酒,挡门迎婿,求名问庚,献羊祝福,分发梳辫,娶亲归来,迎新拜灶,放夜送客。在这八个主要的情节中,穿插了精彩的歌舞表演和器乐演奏,一气呵成,非常紧凑,令观众大饱眼福。

鄂尔多斯婚礼以男方娶亲为主线,浓缩了蒙古族娶亲过程中的精华内容,寓情于歌舞,场面热烈欢快、诙谐喜庆,内容健康,品格高雅,突出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粗犷剽悍、豪爽热情、讲究礼仪的民族性格。鄂尔多斯婚礼集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的崇尚文化、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习俗、民族歌舞之大成,以幸福、吉祥、喜庆、热烈的情绪贯穿始终,展示了民族魅力,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绚丽的舞台,华美的服饰,精彩纷呈的表演,为当地游客带来了一场极具民族特色、艺术享受的文化盛宴。

鄂尔多斯婚礼起源于成吉思汗时代。生活在伊金霍洛旗的蒙古族,大多为达尔扈特部落的后裔,都是直接为元代宫廷服务的卫士歌手的子孙,她们世代相传,较多地保存了当时的文化。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流传了700多年,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和情趣,整个婚礼的程序和活动内容既不同于其他民族婚礼的程序,也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婚礼有别,是蒙古族婚礼中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最隆重的形式,它凝聚了蒙古民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迄今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风情画卷。

整场婚礼,在美学追求上,突出了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的有机结合,张扬而不出格,细腻而不琐碎,柔情而不造作,华丽而不空洞,自然而贴切,淡雅而清新。婚礼在民歌演唱上,专门安排了最有特色的“呼麦”演唱,令观众叹为观止。马头琴和呼麦的交相辉映,让观众如醉如痴地聆听天籁般的音乐。而且,在演唱方式上,运用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了长调抒情的特长和短调活泼轻快的

节奏特色,加上蒙古族乐曲马头琴和现代音乐的巧妙结合,使婚宴进行中跌宕起伏,生动而感人——一会儿爱意绵绵,一会儿激越澎湃,一会儿柔情似水,一会儿山呼海啸,一会儿如泣如诉,一会儿万马奔腾,极大了感染了观众,收到了极好的剧场效果。待演出结束之后,全体观众一致起立,欢呼声,鼓掌声,经久不息。

平生看过很多多种多样的婚礼,中式、西式、古典式、现代式,以及其他地方性质的婚礼。但没有哪一场能和鄂尔多斯相提并论,能让我如此惊叹,震撼。

·沙漠落日

看完《鄂尔多斯婚礼》已经六点了,我们坐上了沙漠小火车返回。

我一转头,正看见一轮夕阳缓缓地在西边滑下……

太阳光已经呈现橙红色,浓浓地洒在沙丘上,原本浩瀚的沙漠被披上了一层金黄的色彩。西边的天空开始变成了红色,天空下,沙漠起伏的线条没有了大风来袭时的凌厉和狂躁,只剩了壮美。此时的大漠是那么别样的美,美得如一幅浓烈的油画。落日又圆又大,像沙漠中的一盏孤灯,拼全力用尽它最后的光芒。它仿佛又像戎马一生的将军卸甲归来,他比晨曦更增添了许多苍凉和悲壮。随后,落日贴着沙漠的棱线,大地被衬得暗沉沉的,透出一层深红,宛如一团快要燃尽的炭火融入这片不毛之地,之后它会很快让一切都沉寂在夜色里。这一刻,托着落日的沙漠浪头凝固了,像是一片睡着了的海。

我坐在车厢靠边的位置,双手托着下巴,静静地看着落日一点点从天际铜红色的沙漠中隐去,似乎所有沉淀在心底的思绪都在随之远去,渐渐了无踪迹……这时候,我仿佛听到了光阴掠过的声音,那些多年尘封在心底的往事,那些早已升华了的忧伤、欢乐从记忆深处汹涌而来,和风掠过,瞬间又纷飞到晚霞满布的天际,如烟般散去。一队队的骆驼随主人归去,驼铃声声在我身旁飘然而过,面对着这诗意般的画面,我的思绪在远古与现代中交错,仿佛一瞬间我已穿越了千年。 

火车慢慢地向前方驶去,不知是玩累的原因,还是夕阳带给人们对生命的某种感怀,车厢里没有人说话,出奇地安静。静得能听到沙粒滚动的声音。大家不一而同地朝着夕阳落山的方向看,那神情里有寞寂,有悲哀,有伤痛,有失落……这次旅行团的成员大多是中老年人,也许此刻,他们的心情是异常复杂的,由落日想到了步入或即将步入的暮年,我身边的一位中年女人不由得发出了一声重重的叹息,她的眼睛里,已是泪光闪闪。

忽然想起史铁生文字中的一段话: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史铁生在他最狂妄的年龄上,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健壮男儿,一下子跌入了人生的万丈深渊。但他经过一段澄净之后,开始变得超脱、豁达、坦然。而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他一样,转过思维,把夕阳当作朝阳呢?

眼前觉得光线一下暗淡了许多,一看,夕阳已经完完全全地落下去了,风儿为沙漠轻轻地哼着歌,累了一天的沙漠开始静静地睡了。

但我分明听到了来自地球另一端发出的欢呼:太阳出来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一盏茶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梦海晴空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梦海晴空点评:

一番精彩百出的大漠之行为作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及体验,也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
面对如此奇特的沙漠之景,我们的心跟着作者一样起伏,看着美丽而动人的鄂尔多斯婚礼,
我们的心更跟着一起欢舞,这就是美丽而奇特的大沙漠,也是许多文人笔下最神奇的景观。

文章评论共[6]个
一声叹息-评论

很向往这种西域的风光,能够在你的文字里佯倘,感觉真好。at:2013年09月01日 早上9:52

文清-评论

当凉风与秋雨相伴,我为朋友暖暖的送上一句,天凉了,早晚要加衣!at:2013年09月01日 晚上8:50

寂寞心扉-评论

文字开阖跨越在沙海之间,匆匆一行,终是商业运做的结果,与大漠朝夕相伴的心灵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反差就是美的存在!用金色的双眼看同一事物,自然在变色!at:2013年09月01日 晚上9:35

晓庸-评论

欣赏佳作,问候茶心!(:012)at:2013年09月02日 晚上7:09

曲径幽通-评论

再赏朋友佳作,祝笔耕愉快!(:012)(:012)at:2013年09月02日 晚上10:11

曲径幽通-评论

朋友好久不见,祝秋安!(:001)at:2013年09月02日 晚上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