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谓举国瞩目的“李某某案”虽然还未正式宣判,但终归暂时平静了点。从事情最初的暴露到现在也一直是全国大大小小媒体的焦点之一。本来一个普通的案件因为原告身份的不一般性而变得十分的不简单。案中的李某某可谓是集“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于一体,正由于此次案件,把这些“二代们”又推到了全国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就这几年了,各种关于“二代”的名词强势地出现在国人的口中。国人每每说起这些二代们,大抵也是一副满腔愤慨之情,激昂的说词后面也透出一股浓浓的嫉妒和不满之情。有趣的事,这种嫉妒和不满的情绪俨然成了一种社会情绪。
培根在《论嫉妒》一文中这样写到:所谓“公妒”,其实也是一种公愤,对于国家是具有严重危险性的一种疾病。这样说来,“李某某案”背后就是一种社会的公愤。一个名人家儿子的案件怎么成了一种社会公愤呢?先不去说这案件中的是非曲折,也不去说国人的理性是否,也不去说教育问题,这公愤可是实实在在看得出来。倘若问问国人他们眼中的这些二代们的形象,大抵是开着炫酷的车子,出入豪华场所,出手阔绰,少爷公子哥的一副样子。问题的弊病若非长久的积累,也绝不可能成了一种公众嫉妒,一种社会公愤。
我们可以在公众嫉妒的背后看到国人渴望一种社会公平。为什么有些人不劳而获就可以获得财富?为什么有些人道德败坏照样生龙活虎?为什么受苦难的总是我们这些弱势群体?……社会总总的不公便汇集起来成为一种公众嫉妒和公愤,而这些二代们“当仁不让”成了一种载体。
前些日子,在某些论坛上看到有国人大肆说着中国怎样怎样不好,美国怎样怎样好,于是,这些人又被另一些国人称呼为“美国狗”。这一部分人拿着国外的好对比现在中国的不足,实则也是一种公众嫉妒。嫉妒本身就是容易看到别人的好,而折损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好。而更深层意义上,我们需看到的是我们的社会缺了些什么,而有了这样的嫉妒。
公众嫉妒总归一种病态的社会情绪,而最好的良药便是社会公平。然社会公平的建立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国人总希望一觉醒来世界就变得美好,等待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可以想象公众嫉妒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存在,可能下次就是什么“张某某案”“王某某案”之类的了。
-全文完-
▷ 进入羽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