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湘西一个叫禾库的地方,我们正好遇上了一个赶集的日子。
在街口,看到一个苗族少妇背着一个背篓,篓里站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一两岁的样子,扎着两个羊角辫,眼睛机灵得很,水灵灵的,到处张望着,一双小手紧紧地拽着背篓的边沿,看到我把相机对着她,冲着我笑,露出整齐洁白的乳牙,红扑扑的小脸像花骨朵一样,惹人喜爱。少妇侧过脸,回望小女孩,羞涩地笑了,她的眼睛大大的,流水一样清澈。她的衣袖、领口、裤脚都绣着艳丽的花朵,一朵一朵排列着,鲜艳夺目。在领口恰到好处挂着两个闪亮的银坠子,玲珑剔透。
禾库是苗语,意为“天坑”、“地洞”,是湘西凤凰县西北部的一个苗寨,距凤凰县城五、六十公里,虽然交通闭塞,但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每逢赶集的日子,遥远山村的乡民会带着自家的农产品和牲畜来集市交换生活必须品,或换取一点零花钱。
沿着青石板路,拐进一条宽阔的街道,立刻被喧闹声、笑声、叫卖声包围着。街上熙熙攘攘,到处是背着背篓的赶集人。赶集的多是些年纪大的老人,男的带着斗笠,女的用手工条纹布在头上一层层包扎成高高的帽子。女的穿满襟绣花褂子,男的穿对襟的棉布褂子,连扣子都是手工的盘扣,很像五六十年代电影中的服饰。他们有的靠着沿街的墙壁,有的蹲在背篓前,背篓里装着一两只鸡。有的人用竹篾的围栏围成一个圈,圈里有许多鸡鸭,有的圈里是鸡苗,叽叽喳喳的,热闹得很。那些鸡,个个精神抖擞,红冠赤耳,不像是随着主人来赶集的,倒像是登上了舞台,一展风姿。它们被主人用一根细绳子系着脚,另一端系在背篓上。街上赶集的人在它们面前来来往往,穿梭不息,这让它们兴奋,不停地往街心窜,没扑腾几下,就被主人扯回来。有经验的买主会蹲在背篓前,观看它们的神态,有的会一手抓住鸡的翅膀,抱在怀里,一手抚摸鸡的冠,看到红冠赤耳,就认定是好品种。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过秤,放在自己的背篓里,也有拿自家的烤烟丝、土布或银器交换的。
沿着石阶前行,有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好像回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眼前的人和景都让人感到新奇。偶尔有一个时髦的、穿短裙的女孩从人群中穿过,会让人觉得不协调,好像那个女孩走错了地方。眼前这些表情丰富、神态各异的人物,鲜活地在我的视野里活动。一个身板硬朗的老人坐在石阶上休息,他的竹篾帽子戴得很低,帽檐遮住了他的脸,他的轮廓像一位久经江湖的大侠。还有一位花白胡须的老人,一个人靠着石阶,悠然地抽烟,袅袅升起的烟雾让他变得虚幻起来,他的身边,一只背篓静静地立着,里面装着一包刚买的烤烟丝,几包包装好的种子。他的额头布满了皱纹,古铜色的脸上写满了沧桑。一件深蓝色的外套披在他的肩上,前襟敞开着,露出古铜色的肌肤,他的肚皮干瘪,脚上一双黄帆布鞋已经破烂不堪了,一根青褐色的竹棍,斜倚着他,像是他形影不离的孩子,靠在他的怀里。看得出,他很疲惫,走了很多路,才赶到集市,他从哪里来?是从遥远的山寨还是从传说中的乌龙山、芙蓉寨赶来的,很想去和老人攀谈,询问他的情况,但又不忍心打扰他,看着他悠然自得地抽烟,沉浸在自我的、充实的世界中,我想他或许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那个淳朴善良的农人或船夫,让人有“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
从石阶往上走,就是主街道了,更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卖烤烟的、背篓的、蔑器的、银器的、土布的……纷繁复杂、品种繁多,人们说笑着、欢呼着、吆喝着,不停地在街上穿梭,各取所需。
禾库镇原名叫鸭堡寨。当地流行一句俗语,“鸭堡寨,鸭堡寨,牛肉豆腐当小菜。”因为当地是湘西黄牛养殖基地和原产地,在集市上,有好几家买凉粉的小店,走进去就能闻到醇厚的牛肉香味,来一碗凉粉,舀上一勺牛肉汤,真是难得一尝的美味。禾库的豆腐干更是闻名遐迩,在主街道的街口,正好遇到石家二嫂在熏豆腐。石二嫂在禾库四里八乡享有“豆腐西施”的美誉,这是当地人对石家美味豆腐的褒奖和赞誉,石二嫂的“豆腐西施”称号靠的是做工精细、质量考究,是年复一年、天长日久的信誉得来的。石二嫂白白胖胖的,穿一件翠绿色的棉布褂子,头上戴着银质的发夹。她把一块块方方正正的豆腐干平铺在一块铁网上,下面用点燃的木屑慢慢地熏成棕黄色,熏好的豆腐干比水豆腐要薄,要硬,吃起来更加有咬嚼,有韧性,是一道下酒的好菜,到禾库一定要尝尝,还可以捎带一些,回家炒辣椒、炒肉,都是难得的美味。
集市上最热闹的是银器铺子,一个摊位挨着一个摊位,有苗家的妇人摆着炭炉子,用铁夹子夹着银耳环在上面烤,烤软了后用小锤子捶打花型,摊位上有许多摆放整齐的苗家头饰,凤冠、挂件、银镯子,做工精细,特别是那些头饰、银钗,雕龙刻凤,栩栩如生,让人心生喜爱。买了几件首饰,很便宜,一对龙凤呈祥的镯子,还有一对蝴蝶的戒指,刚出炉的银子,闪亮闪亮的,让人爱不释手。
在街上还有许多流动的理发铺子和照相铺子,这些赶集的乡民,平时可能难得到镇上来,逢上了赶集的日子,拖儿带女的,卖点自家的农产品,换得一些零钱,买些生活必需品,顺便给孩子理个发,照张相,再吃碗凉粉,背着背篓心满意足地回家。
背篓,是苗寨人生活中不可少的工具。这集市上的哪一件商品,不是他们用背篓背来的?看着我身边穿行的背篓,感觉他们是将商品一件件背到集市上,然后又要将集市上的商品一件件装进背篓背回家去。小小的背篓,背起了苗寨人的生活、希望和爱。
在禾库的街头,长街的背篓绵延数里,如一幅长长的民俗风情画卷。
-全文完-
▷ 进入月下埋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