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多年后,多少人还记得鲁迅羽悕

发表于-2013年09月09日 上午11:55评论-2条

近些日子,报道称鲁迅的作品正从语文教材中退出。关于这个话题,几年前就有过不少争议,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支持者认为学生普遍怕“周树人”,而且初中生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再说些“这是迎合广大学生的正确之举”之类的话。相对而言反对者的理由更集中一点:鲁迅的文章代表中国的民族精神。

我想起小时候最初听到鲁迅的故事应该是“三味书屋”的故事:为了上课不再迟到,他便在桌子的一角刻了一个方方正正的“早”,从此再也没迟到。后来又知道了在百草园里相传有条美女赤练蛇,长妈妈告诉“我”是去不得的。我还记得有一个“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的少年,一个称呼他为“闰土哥”,一个便叫他“迅哥儿”。再后来,也有了关于阿长、孔乙己、祥林嫂、刘和珍君、故乡的记忆,再深一点,还有关于“拿来主义”的记忆。老实说,我读的“鲁迅”不多,差不多课本上的再加些课外短篇文集。虽说不上是研究鲁迅的学者,却也是地地道道读着鲁迅的文章过来的学子,那么且容我说上一说。

现在的学生这“三怕”之一就是鲁迅的文章,说其深奥,难理解,也不尽然。在我读过的散文集中,《朝花夕拾》多是在写些记忆中的人和事,《野草》以短小的议论为主,其中的《立论》一篇便是广为知晓的一篇。如果有谁说它们深奥很难理解,我便想不通,莫非国人的理解力竟差到如此地步?说说这些其实是个引子,我想现在学生不喜欢的原因还在于鲁迅文章深刻的现实批判主义。你看看孔乙己也好,祥林嫂也好,其他人也好,文章的背后都是强烈的时代批判含在里面。毕竟时代早就不同了,对于我们现在处在好时代的学生来说,当然不愿过多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声音。 除此之外,到还有一个原因也加深了鲁迅文章的深奥性:我们那些试卷的命题者,总要出各种题来考考鲁迅文章的内涵——答案整整齐齐地有那么几条,你漏上一条便给你扣上几分。我们的学生还得老老实实按照答案、得分的要求来理解文章的内涵——哪还能有自己的思想!我本想说我们的教育实在缺少对批判精神的培养,可现在的事实是:连课本中仅有的那点批判也拿掉了,那真是以后上哪去认识这时代不灭的精神啊。还有一点也比较有趣:尽管我们的学生很欢迎删去鲁迅文章的举措,但更多的老师家长却显示出对此的担忧。

想我少时读鲁迅的文章也有点头疼的意思,更怕考试的时候来上一篇文章让你分析分析中心思想,还有什么表现手法,运用了什么象征。现在想想我对于后者的恐惧大大超过文章本身。事实上文章的本身能带给人思考就够了,又何必搞出那么多噱头,反而让学生厌恶了伟大的鲁迅。时至今日,我越来越怀念那些小时候读的鲁迅的文章。因为我还能看到那个时代生活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我还能看到飘荡在“迅哥儿”记忆中的故乡,还能听到那个时代有志之士发出的呐喊,还那想象得到那个时代中华民族背着的沉重苦难和不屈精神……

我想我是幸运的,我还记得诸多呐喊: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诸多弊病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哪关乎的鲁迅的文章到底有多深奥。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都不会思考,不会怀疑,不会批判,不会寻找真的自我。乖乖听话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变的主题。你说,如果你是学生,恐怕到了大学照样还会讨厌鲁迅。我们拿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却是被我们的时代多少束缚住了。

如今在这个全民缺乏阅读的时代,抛弃了课本上的鲁迅,课外还有多少学生会去认识鲁迅,多年后,多少人还记得鲁迅。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羽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金子川推荐:金子川
☆ 编辑点评 ☆
金子川点评:

民族的迟早也是世界的,民族精神当然也是国家精神,而鲁迅精神恰恰就是民族精神
于是,鲁迅这个人跟鲁迅的文章一起是不可以被忘记的,更不可以从课本中被剔除。不管历史如何发展进步,鲁迅的思想和精神绝对不会是阶段性的,也永远不会落后!欣赏推荐!

文章评论共[2]个
月光下的贝壳-评论

不错的见解,教育上应该是出了问题的。at:2013年09月09日 晚上8:20

点墨岁月-评论

鲁迅的散文,还是很温馨的!闰土哥的记忆就很好嘛!祝福!at:2013年09月11日 早上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