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以刑替德,商鞅不得善终自在天地行

发表于-2013年09月27日 晚上7:41评论-1条

商鞅年轻时推崇法制,精通刑法。秦孝公准备重振霸业,在全天下物色人才时,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去求见秦孝公。 

商鞅一开始用五帝、三王之道说服秦孝公,秦孝公不感兴趣。了解到秦孝公想趁自己在位时就扬名天下的急于求成的心态后,商鞅就用五霸之道劝说他,于是商鞅得到了重用。商鞅说服秦孝公开始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有学者说,通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权利也更加集中,整个国家走向了暂时的富强,为此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都是不争取的事实。

但商鞅的新法非常严厉。全国百姓每十家成为“什”,每五家成为“伍”,一家有罪,其余九家都要检举,否则十家连坐,还有许多严厉的处罚措施。百姓不敢议论新法,更不敢为非作歹,整个社会表面显得非常安定,但这并非由于百姓道德的提升而是因为慑于新法的严酷。 

严酷的新法不仅让百姓不敢言,一些贵族也认为新法不适合于治理天下,其中包括太子。太子早在变法之初就指责过商鞅:“新法严峻。”商鞅罚不了太子,就惩罚教导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

商鞅不但心肠狠毒,而且娴熟地运用自己的欺骗之术。有一年,商鞅劝说秦孝公攻打魏国。商鞅派人送信给魏公子卬,骗卬说希望能与他相会,一起喝杯酒,订立盟约,然后收兵回营。卬信以为真。但是会盟之后双方正在喝酒时,商鞅的伏兵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垮了魏军。可见商鞅是个阴险狡诈、背信弃义、为达目地不择手段之人。 

商鞅做秦相十年,得罪了许多人。赵良曾告诫他说:“靠小臣见到秦王,这就不是正道;做秦相不以百姓为主,却大肆修建宫廷,这可不是建功立业的正道;对太子的师傅实行酷刑,用严刑峻法残害人民,会累积怨恨和祸患。如果您还是贪图财富,难以放权,压制百姓,那么秦王一旦去世,您就会遭殃的。您只有劝说秦王,让他重用隐士、遵从礼法、尊重有德之人,您才会安全,否则不久就会大祸临头。”一心贪恋荣华富贵的商鞅哪能听得进赵良的忠言?如果此时的商鞅改弦易辙,急流勇退,或许还有一线生的希望,但他坚持一意孤行。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这是令很多人欢欣的时刻,他们已潜心等待多时了。太子驷继位,为惠文王。公子虔等人终于有了报复的机会,他们告发商君谋反,发吏追捕。商鞅有口难辩,唯有逃亡。

在一个月色初上的黄昏,商鞅逃到了函谷关,关守尚不知咸阳城中的变故。但商鞅万万料想不到的是,他出逃太急,忘了带验证身份的凭证,而每一家店主都告诉他:“我们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留宿没有证件的旅客,店主要受连坐之罪!”

商鞅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自己当日颁布连坐令时,又何曾想到以亲身陷此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啊,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

商鞅走投无路,只好回到封地,仓促地组织了一支人马,起兵造反,战败而亡。秦惠文王对他的尸体实行了严酷的车裂之刑,诛连了商鞅的九族,杀死他的全家,并告诫世人“莫如商君反者”。

变法本无可非议,但仅靠严酷的法令强制实行,抛弃根本的德治,片面地以法令来治理国家,甚至不惜用苛政来驾御民众,让无辜的生命遭受惨烈的下场,达到急功近利的目的,那就是舍本逐末,有悖于天道了。片面地依靠法律来管人,也只能暂时管得了人身,却管不了人心,暴政与强权只能使人噤声,却不是让百姓从内心感觉到幸福与和谐。这种杀鸡取卵式的让国家暂时的经济发展,必将流弊深远,最终必将因为德政的丧失而承受自己种下的苦果。一些明智的学者认为秦王朝崇尚严法而致的“官逼民反”,最终导致政权的速亡,其实就是商鞅时期种下的祸根。

在历史上,与商鞅类似的人物,还有颠覆“人性善”、宣扬“人性恶”的韩非,也极力主张用法律、势力、威严来处理人性的恶,用严刑的法治来镇压人民才能防止社会动乱,用威势严刑来强迫人民行动;为患国家的仓鼠李斯纵容二世骄奢淫逸、压榨百姓、迫害大臣,对所有人严加监视,用酷刑惩罚他们,他最终惨死于赵高之手。

这几个人都不相信爱心感化的力量,而是信仰权势武力的力量,主张刑罚而不赞成仁爱。他们都是推行法治的急先锋,而忽视了德治,这些历史角色不但咎由自取,不得善终,而且都直接导致了那个朝代的衰落,直致最后走向灭亡。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自在天地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在法制社会,是需要依法治国的。
变法本无可非议,但仅靠严酷的法令强制实行,抛弃根本的德治,片面地以法令来治理国家,则是官逼民反。
所以,法制与道德、仁爱,整个社会都缺一不可。

文章评论共[1]个
窗外槐花香-评论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不矛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at:2013年09月27日 晚上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