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那一年我在苏州霞中子

发表于-2013年09月28日 凌晨1:52评论-5条

也许朋友们谈到苏州,就像谈到哈尔滨、吉林、郑州、青岛、肇庆、桂林、柳州等等城市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然而对于我

来说,我对苏州的感受,是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每当我谈到苏州的时候,我会产生深深的怀念之情。那一年我在苏州的情怀,永远珍藏在心底。

我是1983年秋到苏州的,因为要在苏州大学进修,我在那儿待了半年的时光。那次的经历,有许多我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走出广西界;第一次走得那么远;第一次单身出远门;第一次独居于举目无亲的异乡;第一次在他乡那么久;第一次看到那么美丽的园林风光;第一次走进历史悠久的古城。也许是因为那么多的第一次,才使我对苏州有着特殊的感受和特别的情怀。我想,如果现在我再去一次苏州,我的感受也许就跟朋友们的一样了。不管怎么说,那一年我在苏州时的感受,使我终生难忘。

我的苏州之行是突然的,之前我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因为我的进修,当时的系领导事先是没有计划的。就算是有,我一个普通教师是不知道的。此行之前,苏州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已。如果说有一些了解的话,那就是我知道唐时张继写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知道姑苏城就是现代的苏州;另外的就是我读过《红楼梦》,我知道林黛玉的老家在苏州;还有的那就是我读过《吴越春秋史话》,我知道春秋时代吴国的都城在苏州,那里有干将莫邪铸剑、范蠡献西施、吴王夫差建造姑苏台的故事。那些故事充满了神秘和传奇的色彩,它地深深地吸引着我。那怀古的心情,早就在我的心灵中插根了。

曾记得,当年我第一步踏上苏州地面的时候,我感觉到一股浓厚的古代气息在向我袭来。街上的人们的说话声,口音与广西大不相同,就跟越剧《红楼梦》里的人物对话差不多。街上有许多古朴风雅的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门窗极尽了华丽和雕饰。路边的公共汽车站牌上,有很多冷僻的字眼,地名更是我所罕见的。我好奇地看着那些站名:有葑门、娄门、胥门、阊门、齐门、平门、盘门、南门、金门;有虎丘、怡园、西园、留园、耦园;有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狮子林、沧浪亭;有玄妙观、北寺塔、饮马桥、寒山寺等等。公共汽车拐过了几条路,我又发现街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小河,河上跨着一座座石拱桥,两岸紧密地排列着别具风格的房子。桥和房子倒影在水里,虚虚实实之间,我仿佛漫游在梦幻世界之中。我好像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的色彩和神秘的气氛。我心中既激动又有些不安,因为我孤身一人来到这个陌生的境地,而且要在这里呆上半年的时间,对这一方的水土人情我一点也不了解,我能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呢?

初到苏州的那天,我经过十梓街进入苏州大学的校门。我住在民主楼二楼208号。二楼还居住着几户教工,一楼是饭堂。此楼地板是用木板铺的,“咚咚咚”的行走脚步声,终日不绝于耳。

我在电子工程系进修电子线路等课程,老师要求很严格,作业也很多。每天晚上完成作业之后,我就阅读文学书籍或写作,《端屯三十梦》是在苏州大学开始创作和完成的。

这座有两千七百多年历史的苏州古城,对于我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我着迷于苏州的历史和传说故事,我决心要在离开苏州之前,游完苏州的名胜古迹。于是,在那里进修的半年里,每逢天气晴好的星期天,我几乎都要去出游。我把苏州城内的主要景点都游过一遍了。

我的出游是与众不同的,我都是孤身独游,欲行即行,欲止则止,曲直随步,缓速由心,爱在哪里呆多久就呆多久。苏州的园林构造,可谓巧夺天工,八面玲珑,移步换景。每一处都有它的奇特,每一处都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我每每到一处都有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的感觉;我每每到一处都有不同的感受。

在那个岁月里,一般人都买不起相机的,我当然也是没有的。我看到那些美轮美奂的楼台亭阁和那些如诗如画的山光水色,在赞叹之余,也不免因没有办法保存下来而小有憾意的。但是,这一微小的不足是远远不会影响到亲临名胜妙境所带来的巨大愉悦和兴奋的。每当看到绝妙之处,我就在那驻足良久;每当看到奇联巧对或佳诗雅词,我立即掏出纸笔,抄录下来。正因为如此,我才往往戴月而归。

每个星期天,一大早我就背着一个帆布挎包和一个旅行水壶,挎包里带点饼干之类的食物,按着预先选好的公交路线,去向游览的景点,这一整天就在那个景点细细玩赏,盘桓终日,流连忘返。

那一天,我去游赏拙政园,我觉得我真的走进了人间仙境,园中奇丽的景色将我的心直撩拨得如痴如醉。园中的楼台亭阁十分的华丽精美,我特别赞叹里面轩榭堂馆的楹联,每一副都十分清新雅气。那绣绮亭建在假山高处,百年枫杨,面西而立。 亭墙窗额有“晓丹晚翠”之匾,两侧有联“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绣绮亭山下,有牡丹数十枝,姹紫嫣红开放。亭中又有两联,“人远忽闻清籁起,心闲频得异书看”;“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美好的景色和超然的诗句,使我浮想联翩,我久久地默坐假山之上,不忍离去。

时到晌午了,我缓缓离开那里,一路到处花草栏廊,清幽雅致。我信马由缰地向前走着,不觉走到一间小馆,进得室中,只见正东面靠墙一张红木雕花供桌,桌上供着一块玉石。桌左侧的小窗外面是一个小小的角落,角落里只种着三棵芭蕉。小馆内挂着两副对联: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桌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凉。我觉得这里的陈设和对联雅之至极,便在那里慢慢地品味起来。

我走到了“三十六对鸳鸯馆”和“七十二枝梅十二枝梅花园”,对这样的馆园名称我从来没听说过。我好奇地数起水池里的鸳鸯来,要看是不是真有三十六对。鸳鸯游动,不易数清,数数重来,反复几字,终是不清。我又数园中的梅枝,可是每棵梅的枝数不相同,且长短大小都不一致,什么样的标准才算一枝呢,我又觉得为难了。正在困惑之时我突然悟道,所谓“三十六”和“七十二”,就是很多的意思,没有必要咬定这个数。如果园主咬定这个数,他就得累死,因为鸳鸯病死几只或繁殖了几只怎么办?梅花又长出新枝怎么办?如果游客要咬定这个数,他也得累死,他怎么数得清呢?多了些少了些又能怎样呢?我顿时觉得我的可笑和迂腐,于是心怀顿开,恢复了快乐的心情。

我走到一处,那里花柳重重,还有一座亭子,中有一副对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我心中赞叹不已,竟有这样新奇、耐人寻味的对联!应对于园中之景,实在维妙。

那天我又晚归了。

一天晚上,我忽然想起白天乘车经过的“饮马桥”站点,我记得前不久买的书里有“饮马桥”的故事,我立即找书来看。书中记载,东晋时有一位高僧叫支遁,酷爱马。有人送他黄金五十两和一匹名叫“频伽”的宝马,支遁将黄金全都给了别人,只留下那匹马。他每日精心喂养它却从不骑它,有人问他,养马不骑养它做什么?他说,我爱它的神骏,我舍不得骑它。一天,他一路牵马过苏州,来到一座桥下饮马,那马喝水后撒了一泡尿,那马尿流到河里,立即长出一丛莲花来。人们惊叹不已,互相传扬,引得市人尽来观看,从此这座桥就叫“饮马桥”了。相传顺治二年,清兵平定江南,苏州城的明朝官兵和太湖大盗赤脚张三抵抗,清朝总兵率军攻入胥门,欲经饮马桥屠城。官兵到了饮马桥时,忽见“关圣帝君”横马立于桥上,众官兵立即跪地膜拜,不敢向前,从而救了一城百姓。

我对这个故事充满了遐想,第二天中午我就不午休了,迫不及待地乘车去到“饮马桥”站点,经过询问,寻到了饮马桥。我在桥下呆了好久,望着缓缓流动的河水,思绪纷纭。我虽然看不到那朵莲花,但我的心田里已经长出了那朵莲花,千百年前的情景,放电影般的从我心中掠过。

有一天我去游赏寒山寺,我先寻到枫桥,那是唐时诗人张继夜泊闻钟的地方。我在枫桥的一头的草地上坐着,细细回味那首脍炙人口的诗。虽然没有月落,没有乌啼,没有霜,也没有江枫渔火,但我心中仍然生起旧地沧桑的幽怀。我想,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过这里时一定满怀忧郁,才写出那样苍凉的诗来。也许张继的坟墓早已烟尘无处,但他的那首《枫桥夜泊》却变成了永垂不朽的碑,而且这座无形的碑自然地耸立在历代人的心中,他的名字是铭刻在这块碑上的。正沉思处,我仿佛听到了远远传来的钟声,于是我站起身来,向寒山寺走去。

到了寒山寺,心境自然别是一番了。当我看到康有为的诗:“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绕舌,化人再到不空空。”颇为不解,于是认真阅读旁边的说明,才知道“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那口享誉中国千余年的古钟,在明末闹‘倭寇’时被劫掠到日本,现今悬挂在钟楼上的那口钟是后来制造的。我顿时气塞心胸,我恨透了那些厚颜无耻的强盗。我再细读那篇说明,又知道现在悬挂的那口钟是日本造的,我有些气愤,真想去找寺内的主持,建议卸下那口日本钟,用中国自己的铜铁另铸一个挂上。即使今天无法听到张继听到的声音,但听到的至少是中国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外国的声音,更何况是日本的声音!

在寒山寺,我了解到张继当年经过姑苏城时还写了一首诗:“阊门即事: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出于对张继的怀念,过了几天,我特地到阊门来观光。我走出阊门长望,只见房屋鳞次栉比,“春草青青万顷田”的景象,不复在焉,毕竟一千多年过去了。

那一天,我走出阊门到留园和西园去游赏。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与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西园就是西园寺,创建于元代,原名归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为吴中首刹,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留园和西园相距很近,那一天我能游赏两个园子。留园中一副对联,可谓妙绝,我至今还能记住: 蝶欲试花犹护粉;莺初学啭尚羞簧,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题写的。西园寺有“五百罗汉堂”都是用木雕成,有真人一般大小,栩栩如生,维妙维肖。更可贵的是五百个雕像,面目形态各不相同,这在中国寺庙中是不多见的。我是第一次看到庙宇塑像的,心中惊叹不已,我立即掏出本子和笔,从头至尾一一抄录那些罗汉的名号,整整五百个,一个都不错漏的。我记得当时在我身边的一位高大的北方游客对他和同游者说:“你们看看,这位(指我)才是真正参观者。”我听见了,不好意思转脸看他们,只顾抄我的。在西园寺我花了几个小时,快要关门了,我才被请出来。在回来的路上,虽然肚子空空,但我觉得收获颇丰,是满载而归的。

苏州的十月,天气很好,那时正是远游的好季节。我当时有一个由近及远的出游计划:先游灵岩山和天平山,次游东洞庭山紫金庵、轩辕宫,之后若有时间再去杭州西湖。到了国庆节,我去天平山和灵岩山。路上忽见“横塘”碑牌,我兴奋不已,想不到来到《千家诗》里说到的地方。我心中反复吟诵崔颢的长干行:“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车子继续向灵岩山开去,忽然一块牌子映入眼帘,上写“木渎”二字,我一下子兴奋起来。我知道,吴越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用计吞吴,命木工三千入山上伐木,一年不归,砍伐得大量上等木材。其中有两棵巨木,是梓树和楠树,粗二十围,高四十丈。然后派文种大夫献于吴王夫差,让其建造富丽堂皇的姑苏台。当时这批来自会稽的粗大木材,沿运河运至当今的灵严山下,把山下所有的河道、沟渠都塞满了,“木渎”因而得名。

车到了灵岩山下,我下车登山。那山风光秀丽,木石空灵,所到处俨然皇家气像,我一路拾级而上,一路赞叹不已。

灵岩山,原名姑胥台,又名姑苏台,春秋至今两千多年了,名字演变,曾称姑胥山或姑苏山,如今却又称为灵岩山。此山其实是春秋时人工建造的姑苏台。传说当初姑苏台高三百丈,宽八十四丈,有九曲路拾级而上,登上巍巍高台可饱览方圆二百里范围内湖光山色和田园风光,景冠江南,闻名天下。高台四周栽上四季之花,八节之果,横亘五里。 还建了灵馆、挖天池、开河、造龙舟、围猎物,供吴王逍遥享乐。

我在山上,缓缓度步于馆娃宫、响屐廊、玩花池、琴台、吴王井,心中想像着当年吴王与绝代佳人西施寻欢作乐的景像。山上有一块石刻,是李白的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这首诗更增添了我对这段历史的怀念。

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有一天,我专程去虎丘游览。我在那里转悠了整整一天,流连队忘返。

虎丘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素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虎丘,原名海涌山,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天有“白虎蹲其上”,于是便叫虎丘。虎丘山高30多米,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朴雄奇,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剑池幽奇神秘,削壁上刻有“风壑云泉”四个大字,韵味无穷,传说剑池里埋有吴王阖闾陪葬的三千把剑,成为千古之谜;千人石气势磅礴,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石点头”的佳话。位于虎丘东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我顺路去万景山庄游览,路上看到一面砖壁,上写“龙虎豹熊”四个巨大的字,很有骨力,我欣赏了一番。万景山庄盆景树桩不计其数,有几座特大的石盆,养着明清留下的树桩,标价数万元。若换成现在的价格,恐怕要几十上百万的了。

有一天,我慕名去游北寺塔。北寺塔位于苏州平门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座佛寺,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为中国著名的江南古刹之一。它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相传是孙权母亲吴国太舍宅而建的,古称通玄寺。唐开元年间改为开元寺。五代北周显德年间重建,并改名为报恩寺。北寺塔九级八面,高75米,它与虎丘塔双双成为苏州的象征。

我登上塔顶,整个苏州古城尽收眼底。我在塔顶呆了好久,回味着三国时代的旧事:三国时期孙权在建报恩寺之后,还在盘门建造一座普济禅寺,今殿宇俱废,尚存一座瑞光塔。苏州原是孙吴早期的政治中心,后来孙权领土不断扩大,偏居东南的苏州已不再适合作为孙吴的政治中心,于是孙权西迁镇江铁瓮城,后来又迁到南京石头城,继而再迁湖北鄂州吴王城,最终定鼎于南京,揭开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序幕。 

有一天,我又去游沧浪亭,亭中有一副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自有情”我读了几遍,觉得耳目清新。我这一次游沧浪亭,主要的目的是要寻找当年沈复和陈芸一对恩爱夫妻在此居住的地方。沈复生在乾隆年间,是个风流才子,因性情与世俗相违,故一生不得意。沈复和妻子陈芸的恩爱深情,世间少有,却得不到沈复父母的容纳。故事出于沈复的自传《浮生六记》。当年的七月十五,鬼节之夜,小夫妻于游沧浪亭畔邀月畅饮,联句析怀。忽然听到有人落水的声音,夫妻大惊,细看水面,月光如昼,什么也没有。次日,夫妻同病一场,一个月后才得病愈。又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小夫妻本想于游沧浪亭月下泛舟,想到七月十五的事,心有余悸,只好作罢。

我在苏州那年的十一月十九日,我远游到东洞庭山。那时去东洞庭山没有公交车,只有长途汽车,一天只开两趟。我是步行去的,途经颇有名气的席家花园、雕花大楼、紫金庵、轩辕宫。那座雕花大楼,全是木头建造,没有一寸木头是不雕花的;那座紫金庵,里面的佛像,连袈裟的布纹也塑得出来。

我没法走到底,来回大约走了30公里,虽然腰酸腿痛,但我心里很快乐。在去东洞庭山的路上我看到了烟波浩渺的太湖之浜和无边无际的柑桔林。路边那些柑桔树,果实累累、一片金黄。那些果子压得枝条弯弯,低垂得随手可采。那天天气热而干澡,我带的水也喝完了,但我不敢摘下一个果子解渴的。我看过书,知道这里自古以来有一个规矩,谁偷一个果,罚他出钱请戏班唱戏一天。传说当年乾隆皇下江南,经过东洞庭山时随便摘了三个桔子,被当地人发现了,拉他到村里接受处罚。唱了三天大戏之后,人们才知道摘果的是乾隆皇。

我在苏州时,真正体验她的古味,首先是从一个字开始的,这个字就是“葑”。我到苏州苏之前,没遇见过这个字,当然不认识它。到了苏州下火车时发现公交站牌上有这个字,虽不会读,但也无心立即考究。我在苏州大学住下来之后,“葑”字立刻闯进我的生活中,因为学校就在“葑门”附近,赫赫有名的“葑门”和“娄门”就在学校的东边。学校旁边有个“葑门商业区”,我常去那儿买生活用品,偶尔也去那里吃早点和夜宵的。经考究知道,“葑”字只有苏州人常用,别地极少。“葑”古指“菰蒲”,经千演变“菰蒲”又称“荞白”。“荞白”是一种水生植物,根肥大而白嫩,是一种好吃美味的蔬菜。“荞白炒瘦肉”是苏州名菜之一。“荞白”盛产于苏州,而且是国内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在春秋时代,葑门和娄门一带上万亩面积都是湿地和沼泽,非常适合于“菰蒲”、菱耦和莲耦的生长。因那一带“菰蒲”最多,所以经过那里的城门就叫“葑门”。虽然现代苏州的“葑门”再也看不到万亩“菰蒲”的壮观景色了,但“葑门”的名字永远传承着古代名城的历史文化。

有一天,我特意走出“葑门”外较远的地方,我要去体验一下明朝张泰和清朝曹基、冯勖三位诗人,咏叹葑门诗中的景象。张泰诗曰:

“高城一望思茫茫,潮转娄江入海长。边境到今非汉县,古仓何处积吴粮。鸥栖浅渚寒芦净,雁落平畴晚稻香。野水闲云吟不尽,玉峰西面看斜阳。”曹基诗曰:“亚字城东路,幽栖步屟存。莺花喧市井,虾莱兢晨昏。局设遥闻织,舟停半在门。遣怀谁最胜,携杖过南园。”冯勖诗曰:“杨柳塘东更向东,绿蒲红蓼各成丛。三家村口少人过,独木桥边有路通。老屋短垣披薜荔,主人长日注鱼虫。客来仿佛桃源内,鸡黍为欢话古风。”

我走了好远,也看不到野水闲云、莺花喧市;看不到鸥栖浅渚、雁落平畴;看不到蒲蓼成丛、短垣薜荔之类。我明白,毕境时过境迁,前朝风物岂能经得起千秋风雨的侵蚀而全都留得住的,唯有“姑苏”、“木渎”、“葑门”、“阊门”、“胥门”等这类“活化石”般的名字,才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怀念的。文革中乱改地名的做法,是对历史文化的不尊重和摧残,是不可取的。同时将历史名称改了,也是一种严种的浪费和损失。对于古建筑更是这样的。

在苏州生活,你不想“讲古”都不行,因为那片古老的土地,到处是故国的遗迹,沉淀着太多的历史文化。

从苏州进修回来之后,过了十年,我又去清华大学进修。4月24日,适逢清华大学80周年校庆,清华大学图书馆展出珍藏着的巨幅书法黑宝,大篆体。我仿佛记得,其落款是一位叫吕襄的古人。写的是一首律诗,“九秋霜尽冷菰蒲,一叶轻舟过太湖。震泽波涛看底定,三江风浪接虚无。乱山点点涂苍玉,远雁双双下绿芜。虾莱几时归范蠡,眼中披豁见雄图。”当时观赏的是一大群学者,他们在讨论着。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没有人能尽解其意的。其中一位老师说,关键是诗中有几个字眼不知何意,如“菰蒲”、“震泽”、“底定”、“虾莱”、“披豁”。又有一位说,“此诗不知所言何事,网上搜索不到这首诗,更不知作者是谁。”

我也是不能尽解其意的,不过我却知道这首诗肯定是写范蠡在夫差亡国之后归隐的事。诗中的“菰蒲”就是茭白;“震泽”是太湖的别称;“底定”就是基本稳固。“虾莱”词典不出,网搜不到,我疑与苏州方言或者苏州地名有关,因为苏州葑门有诗句:“莺花喧市井,虾莱兢晨昏。”我能给出这些见解,得益于那一年我在苏州的生活。

当年我要离开苏州回南宁的时候,因还未到学校开饭时间,我又到葑门菜市去。我在那里一家小饭馆吃馄饨,一抬头看见墙上有一首诗,“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我是最后一次在葑门下馆子了,那首诗好像是特意写给我的,作为我对苏州印像的总结。

苏州,我离开你整整三十年了,当年我在那里的情怀,我永远也忘不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霞中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春燕来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春燕来点评:

曾经,是一个美丽的词语。曾经,我在苏州留下过我的足迹,曾经,我在苏州印下了我的痕迹,成为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文章评论共[5]个
文清-评论

当凉风与秋雨相伴,我为朋友暖暖的送上一句,天凉了,早晚要加衣!at:2013年09月28日 晚上9:09

霞中子-回复多谢文清姐的关怀。祝文清姐健康平安!快乐幸福! at:2013年09月29日 早上9:59

点墨岁月-评论

姑苏,确实让人向往!国庆快乐!at:2013年09月29日 中午12:26

霞中子-回复多谢点墨岁月光临点评!祝国庆快乐! at:2013年09月29日 下午4:07

小彭燎-评论

真的有点吃惊了,原本以为很难在这里读到令人钦佩的好文章,不想还是被我遇上了,真好。祝好!at:2014年01月29日 凌晨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