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流浪]宁波保国寺游记海豚蓝色心情

发表于-2013年09月29日 下午5:04评论-3条

一千九百多年前,东汉世祖年间,骠骑将军张意和他的儿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现宁波江北的灵山半山腰中,他们死后,所居的宅邸被建成一座寺院,名为“灵山寺”。时光流逝八百年左右,唐武宗李炎下“杀沙门令”,中原佛门历经一场浩劫,灵山寺被毁。“杀佛”次年,李炎即死,宣宗李忱继位,第二年四月恢复天下佛寺,三十年后,国宁寺和尚可恭去长安奏请唐僖宗要求重建灵山寺。僖宗要求可恭在高僧云集的长安弘福寺(唐僧玄奘取经回来的寺院)讲五大部经,结果可恭讲了三月有余,佛法大振,僖宗高兴,赐“保国”之额且赐可恭紫衣袈裟应允其还灵山重建寺院,“保国寺”由此而来。 

时光流转,岁月悠悠,朝改人换,自骠骑将军隐居使灵山得以扬名后将近千年过去,北宋真宗年间,开元寺一位才华横溢的和尚则全法师途径灵山,见断壁残垣,荒草遍地,寺院已毁,不禁驻足长叹,黯然伤神,久久不肯离去......北宋祥符六年,这位当世的古琴大师,或许还是一位卓越的建筑大师的则全法师,重新将“保国寺”伫立在幽静的灵山之中。

北宋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今年是公元2012年,九百九十九个春夏秋冬,多少雷轰电鸣,几曾战火纷飞,朝代更替,兴衰存亡,人间多少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付东流去,而则全法师留在灵山的那座大殿,从此倔强而神奇地伫立着,一直至今,明年,它将迎来千年的生日。

我是宁波人,从懵懂孩提时代就听父亲跟我说保国寺的神奇,所以从小我就知道,在我们的家乡,有一座大殿,是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在一千年的岁月中,这座神奇的没有用一根钉子的结构繁杂的木结构大殿抗风耐震,没有蜘蛛来结网,没有鸟雀来筑巢,没有蚁虫来侵蚀,千年前的伟大的先人将智慧的手指划过漫漫历史跟我们近距离对话,探讨文明与哲学......我毕竟要去一探究竟,我知道置身其中的意义和重要性。九百九十九年,我不想在明年它千年生日时去给它添烦,明年人们会给它热闹的一年,但我想它肯定不乐意,千年的凝重,需要在肃穆的气氛中感受,现在,正是我去看它的最佳时机。

大概个把小时的路程,路况尚好,天空满是白云,很难见蓝天,但不时有阳光倾斜而下,虽不十分火辣辣,也也让人感觉闷热异常,拐入一条山脚下的水泥道,见前方一片很高的树荫,就是这里了。

我没有立即走近山门,而是在外面的石阶上席地而坐小憩一番,我知道保国寺是一座没有僧人的空寺庙,所以这里也没有旅行团的熙熙攘攘,现代人一般不会专程跑到这么僻静的山谷来看一座没有香火的破庙,这里很安静,你可以放松,可以把时间放得很慢,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跟上面的那些建筑在心灵交流什么叫千年瞬息。我坐在台阶上喝着水,树荫下稍微感觉阴凉一些,看着前方修长的树干,穿插在翠绿的繁叶中,偶尔会进入忘我,那风景在眼前柔和,仿佛看到安详的线条,妆点着嫩绿的色彩。我不知道为何在这儿会给我童话般的感觉,我知道身后那还藏在山腰中的古建筑群已经不是一座寺庙,大殿里面没有佛像,那是一个博物馆,但对我来说,也许此地还意味着很多,很多......

进山便是高高的石阶,心中不免有点恐惧,怕累。我是山里的孩子,我家就在山腰中,当地人称我们家族为“半山里人”,小时候也都每天在山上野,陡峭的山路对我们来说犹如平地。上中学的时候,每天都要翻越两座山峰来回,我们经常跑着上去,又跑着下,现在竟然对山路怀有恐惧,都是岁月惹的祸...... 

陡峭的阶梯,上面看不到究竟,这也算一种诱惑,就如我们的人生,我们总感觉艰辛,但前方有未知结果的希望。走在这样的路上,人总会显出一点坚毅,即使体力让你老大不愿意,或许因为旁人的眼光,上面风景的诱惑,还有既来之,不得不硬着头皮“则登之”的心情。我观察者不少人的表情,大概如此吧。我们每天伪装着坚强,挪动着沉重的脚步,还要让人看起来非常轻盈的人生旅途,其实就像走这条道,我们眼看着脚下的每一阶石梯其实都可以用来坐下休息片刻,但那颗脆弱的心却拼命驱赶着自己残躯。除了坐在栏杆上,我看不到有人坐在石梯上,其实,坐下来,就会拥有真心的朋友,不再孤独......

自古福地必定选在有山有水的地方,这里也不例外,保国寺紧邻一条山溪,从古道登寺还必须跨过溪水,想必这就是中国文人墨客的“雅”,在文人眼中,一窝普通的小水,立个碑刻上字就体统起来,没有江河,小溪也行,没有小溪,估计一条小泥沟也能弄出一番花样,弄不好还名留青史,古人留下的足迹到还能有点价值,只怕今人弄虚作假,搞得不伦不类。

继续拾阶而上,保国寺的确游人稀少,到有不少工作人员,是为明年大殿千年诞辰活动而忙碌,或修缮,或整理。如果是来看风景,这里的确没什么好看的,好似听闻大呼上当者擦肩而过,不过也有闲庭信步者,想必也爱这片古土老树,来这里暂且将心情隔离山下纷扰红尘

阶梯尽头,无路可走,正疑惑间,见一路标指示古庙,望着上面崭新现代建筑的平台,难免一丝失望,转念一想,没有保护哪来的保存?历来古物何尝不是经由列朝列代的精心守护才能流传千年? 

欣然登台,一围楼阁,山门上赫然一匾,上书内容令我很不以为然,见过跟多古迹都以“第一”自居,国人自古以谦逊为德,也许无奈才将天性抒发在山水之间,山水之名,实则人之挣名也,倒不如西方以标榜自我为荣,看起来不再那么虚伪,也少滋生出那么多的罪恶与荒诞......看看字体怎么那么的熟悉!走近细看落款,果然是大家沙孟海先生的题词,沙老先生作为宁波人,著名书法家,西泠印社社长,为保国寺填额,也谓理所当然

进入大院,看到前殿上下搭满脚手架,正在大修中,我想这千年古寺,正是这一次次的大修中才得以保全,希望后面那座最富盛名的无梁殿真的不是偷梁换柱的产物,在伟大的祖国,没有什么可以怀疑,也没有什么不可怀疑......大修中的殿堂,没有开放,而且有部分馆内藏品也没有开放,这算是此行的一点小遗憾,不过,那著名的斗拱大殿,是可以参观的,这才不虚此行! 院子很大,中间摆了不少桌凳供游人休息,边上有小放生池,里面悠然游弋着红鲤和龟,这在所有寺院几乎大同小异。我也不急着进殿,只对大院厢房墙壁上洒落的点点滴滴的阳光斑点感兴趣,忽然觉得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见到,我们的家已不是儿时的青砖碧瓦,那种青苔爬在石壁,大树遮掩屋顶的景象,小时候好奇地欣赏树叶间穿过的阳光在石板路或砖墙上的小孔成像,椭圆的,柔柔的,轻轻地随风荡漾......美好的记忆是一种无上的幸福,当你的心安静下来,你就会想起那些可亲的人,祖奶奶颠着小脚喂你一口汤圆,外公领着你在荷塘边放飞一支叶箭,夏季的傍晚在草丛中用蒲扇扑打着一闪一闪的萤火虫......也许你还会记起更多你牵挂的人,那些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因为前殿修缮,只能从边上的小门进去,自然首先接近的是大殿两边的厢房。“和尚开会的地方!”一个小朋友自信地得出结论。我进去一看,倒也像,估计是僧人们议事的摆设,难道僧人们如同我们现在的企事业单位里会议室那样地讨论事情?我觉得很可信,一座庙宇就是一个企业,方丈就是ceo,电影里的那些情节都是乱搞的,真正的僧人应该是时刻为自己寺庙的兴衰操心的,念佛只是企业文化的经营而已。不过,寺庙的屋子总归带着佛气,古色古香,我对光影感兴趣,不管屋内屋外,那种幽静空灵的感觉就是我前来的目的之一。

转过一个正殿的前门,匾额上书“精进院”,一眼就瞥见上面纵横交错密密麻麻的斗拱结构,宋代建筑营造法则的精华!这座就是著名的“无梁殿”了

我没有立即进去,想先看看其它的东西,听说这里博物馆的藏品都很了不起,千年的古殿还是留到最后细细品尝吧。于是绕着无梁殿转了一圈,发现博物馆的房间不在周围,两边是钟楼和鼓楼,各有一男女把守,游客一靠近,拼命忽悠你上楼撞钟击鼓,撞击了之后才告诉你需要花钱,虽不是问个鱼价就把鱼摔死在你面前地恶劣,但也比问你要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的案例阴险得多,你这又不是寒山寺的钟,也就只能在这样糊弄游客花钱了......殿前靠左有一不起眼的古井,名叫“骠骑井”,这应该就是保国寺最古老的文物了,汉代的骠骑将军父子也许就用这口井里的水做饭烧茶的,可惜我没有将他拍摄下来。保国寺里放有不少盆栽铁树,那树叶的绿色搭配青古的寺院墙壁很有韵味,希望我能在年老的时候也能有这样的一个环境来安度晚年,看来只是一种奢望而已......鼓楼屋檐上的一颗顽强的植物引起我按下了快门,无论环境多么地苛刻,生存空间多么地狭小,当生命之花绽放的时候,都是一样地美丽。那不是一颗普通的墙头草,是佛祖用博大精深的生命哲学在指引着你心灵的方向,如果你没有力量,那只是你不想有力量;如果你不黯叹自己的命运比别人险恶,那么你就有可能独领风*,笑看天下。

终于还是走进了无梁殿,里面的游人稀少,因为考虑到建筑保护的安全性,大殿里没有任何灯光,显得有些昏暗,在这样的环境下手持拍照,一秒钟之长的曝光真正考验了我摄影的基本功。大殿没有佛像,空空如也,”出走云游”的无量佛祖留下一座千年的家,时光穿梭了一千年也黯淡下来的光线肃穆地营造着一种历史的氛围,天花板上那些静静的镂空藻井和重叠延伸的斗拱以巧夺天工的姿态定格在千古的空气里,大殿就像一位入静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你,你若有所察时又感觉他根本就没有在意你的存在。不了解这个建筑的历史的人,就会像穿弄堂一样地前门踏入拐个弯一溜烟地从后面踏出了,之前看过别人的游记,这里面的氛围太好了,你可以到处自由而仔细地看,安静地看安静地记录.....斗拱与昂跟柱子都用精确的榫头牢固地连铆接着,你看不到一枚铁钉的影子,当然它也不用任何的铁钉。如此复杂巧妙的木质榫卯结构将整个大殿牢固地连接为一个带有弹性的刚性结构体,中国古人在力学物理领域的精通成就了这样的木结构房子可以考验住一千年间的地震和台风的破坏,还岿然不动,毫发无损,仔细看柱子和横梁的榫头结合处,看不到一丝间隙,不得不惊叹宋人在木质建筑营造领域从选料、结构、工艺上达到的一个伟大的高度,保国寺是宋代建筑学名著《营造法则》的典型实例。根据资料记载,神奇的大殿里面永远不会有鸟雀来筑巢、没有蜘蛛来织网,更见不到虫蛀蚁蚀,我仔细的观察了四周角落,果然不见蛛丝雀巢,也看不到一个蚁孔蜂洞,除了油漆的褪色,大殿里面的结构完整得就像一个新鲜的赝品,这是保证大殿屹立千年的更重要的因素,今人还对是因为黄桧的气味还是特殊的建筑的声波驱赶了鸟雀虫蚁而迷惑不解之时,则全法师已在千年之前报以我们睿智的一笑,他留给后人一个奇迹,让我们赞叹并惭愧。而当我们站在前门的那块匾额之下考量唐僖宗御赐“保国”寺名的由来,同年的十一月,黄巢起义大军攻入长安,僖宗仓皇逃亡入蜀,御赐的“保国寺”之名并未给他带来国泰民安的梦想,可见蠢人尽如王公大臣之流,一向如此。

无梁殿观赏良久,感觉很不错,眼看时间也过去大半,终于迈出大殿门槛,寻找那些馆藏。因为建筑群大修,告知不少馆藏暂时关闭,但也不能为此扫兴,毕竟滚滚红尘中来一趟这里挺不容易。 见一华丽的大房间,进去一看,挂着几排钟磬,旁摆一架古琴,以为文物,却被告知如有兴趣可以花钱上去演奏,无奈我等山野村夫市井杂烩之流,怎懂如此雅事?作罢,退出大雅之堂

接下来的几个房间倒是看到了些旧物,那石刻作品好像是明清的?借着馆内昏黄的灯光细细地品尝了一番,的确精工细作,人物都雕凿得栩栩如生,这手艺,在我儿时好像还有不少有这能力的石匠,现在估计要到专业的工艺石雕作坊里去找了

东西还真不少,但可能场馆关闭的缘故,没有看到馆藏的“国宾之礼”、“钦赐龙藏”什么的,有些遗憾,不过游走在古式建筑小院之间,仿佛回到了童年,我从小长大的那座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七角屋”大院子,是祖宗传给我们家族的遗产,前几年我还接到过叔叔给我的电话,说家族的大院子在申报什么文化遗产之类的东西,如果成功,可以不被拆迁而被政府保护起来,让我想办法多在网上投投票。我那时烦而忙,根本就没有关心这件事,也不知结果怎么样了?反正后来也没人提起,我当时想想,像我家这种历史不算很悠久的旧宅子如果能被保护起来的话,那倒也就成了奇迹了...皇城根下的梁林故居都有人拆呢...反正老家现在还没被拆除,不过近来我每去一次,都会感觉它越发破烂了,变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现在住在这个大宅子里已经没有年轻人了,连青壮年都没有了,只有几个老人了。在我的少年时代,房子已经从祖上传好几代了,当时感觉这座院子好像跟我一样的年轻,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那么理所当然的传承,我在那生活了二十多年,当我离开的时候,它在我的心中也像二十多岁一样的年轻,如今摆放在博物馆里的那些民俗文物,我的家族里面都有,是整个家族的财产,而且那时都还一直在用,要比博物馆里的那些精美完整的多......我们这一代,大逆不道,断送了祖宗的期盼,也割断了子孙的自豪,成为传承的罪人。我们这一代人,曾经自家拥有的飞檐青砖墙、木梯地板楼,现在只能在花钱买票的寺庙里面观赏了......

在民俗馆藏里的那些宁氏桌椅,让我倍感亲切,小时候就在这样的八仙桌上吃饭的,特别是传统祭祀节,祭祀仪式过后,大家庭开始就餐,一般大人都坐着,小孩因身材矮小都只能跪在椅子上才够得着,小孩喜欢吃肉,每当想把筷子伸向大块的肉碗时,总被大人制止,因为动了肉碗破了相,明天如果重要的客人来了就端不出来了,急的流着口水大叫:“既然不能吃,那就不要摆上桌装样呀!”引起大人们哄堂大笑...那时候吃肉不大容易,如果今天客人没动这碗肉,明天招待另一位客人还是有这碗肉,如果还是没动,后天依然...直到眼看着将要发霉变质。那时候做客人的也一般不会主动去动主人家的肉碗,知道有大块肉碗招待你是莫大的尊重,但自己家里也是把同一碗肉反复招待不同的客人,哪里还会去轻易动人家的肉碗? 现在我家也不让儿子吃肉,虽然儿子最喜欢的就是肉,不过原因不同了,现在是怕儿子肥胖和早熟。我见儿子可怜,经常以自己想吃的理由弄点肉来家里,其实是给儿子吃,看他津津有味,心里感觉特别欣慰,早熟和肥胖有什么好怕的?真是的! 

看来刚才扯远了,这些桌椅,真的留下我们很多回忆,一如它古老的颜色,深深刻印在脑海里,永不褪去。我精心地选了一个角度拍摄它们,非常好的画面!第一次感谢我精湛的摄影技术,呵呵,自嘲啦...

世界上悠久的文明和文化遗产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遭受无数次的浩劫,不知中国是否是最严重的?有时候,一个曾经生病的民族很容易留下悠长文明中的糟粕,而精华却无力保存,最可怕的是,这个民族遗传下破坏文明的基因,一代比一代疯狂,好在历史总在轮回,我们总能为希望而奋斗。我们什么时候能在面对早已赶超我们遥遥领先的新文明时,不用恼羞成怒又无可奈何地唯有祭出我们先祖伟大的成就来装点一下门面?很搞笑的是,往往我们连解释先祖这些个成就的时候也含糊说不清究竟,结果连自己都怀疑那些文明是不是我们的先人曾拥有? 我们现在很多依然含蓄的人们,依然在思想与行动的抗争中痛苦地沉默,在一生的沉默中纠结。其实我们对不起先辈,戕害了自己,很多人在一生中都无法自救。想到这些,我们都不敢跟先人的目光对视....

当你的视角处于一种强烈的透礻见效果的时候,你是否从每一扇打开的门中看到那被凝固的时光也在悄然涌动?缓缓地像佛前清香缥缈的烟,你看到佛祖的笑,他不可捉摸的眼神,告诉你红尘繁华背后的空与虚,你喜怒哀乐之后的一切,归于梦幻泡影....

有些不同的东西,却能成为同一种氛围的组成元素,如同我们身边的人和物,造就我们个体唯一轨迹的人生,这种唯一,取决于每个人对身边环境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独一无二。世界本就这样绝对地存在着,人们就这样相对地解读着它,组成着它...

修缮是一种自我救赎,有时候我们的内心软弱得无法自持,也在心里搭上纵横的手脚架,用呐喊、用沉默、用竭斯底里、也可以用强颜的欢笑,抚平创伤。不管在屋檐下见几个磨盘,我们小时候家家户户都用这个来磨米粉,一手扶着转动磨柄,另一手用调羹往磨口里喂米,每一圈一下,需要节奏和韵味。我依稀记得当年外婆在石磨边的身影,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外婆现在还健在,现在如果还需要石磨来磨粉的话,她必定还身手矫捷如旧,真是美好的记忆

是眼中的,还是你内心的,它出现的时候,都是一道风景线

在屋檐下见几个磨盘,我们小时候家家户户都用这个来磨米粉,一手扶着转动磨柄,另一手用调羹往磨口里喂米,每一圈一下,需要节奏和韵味。我依稀记得当年外婆在石磨边的身影,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外婆现在还健在,现在如果还需要石磨来磨粉的话,她必定还身手矫捷如旧,真是美好的记忆

一天的旅程结束了,给寺名来个留影,来过去过留下一片感言有时候只是消磨无聊的时光,站在山门之前,你看看山下的世界再望望那琉瓦碧砖,你能更留恋谁?小楼东风忘情陶醉,明天你是否还风雨兼程?我们有得选择,却总是摇摇头说:没得选择......

别了山门, 别了林间的马头墙,别了空想的隐居情,一个心灵的罪人,不在思想的地狱还能呆哪儿?就是一个好人,没在炼狱历练过足够的时间,怎上得了天堂?对我而言,很多时候,那些古老的宗教的哲学思想一直是指引我活着的最有效的明灯。

有时候,快乐是一种平静。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海豚蓝色心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梦海晴空点评:

一篇详尽周全的游记,让我们见识到宁波保国寺的全貌,及悠久的历史,
欣赏完后,令人百感丛生,对那些古老的宗教思想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文章评论共[3]个
文清-评论

我愿化作一阵和风,穿过崇山峻岭来到你的窗前,告诉你一句话:晚安,好梦!at:2013年09月29日 晚上11:21

绍庆-评论

早上来拜读佳作,送去迟到的祝福,祝福你节日快乐,全家幸福!(:012)(:012)(:012)at:2013年10月03日 清晨6:42

曰成-评论

灵山寺,我去的时候,竟发现那里有一扇矮矮的小门,就笑了。满眼的黄墙地上香火袅袅,这扇小门,仿佛就为我这种安不得世俗又隐不了世的人而开,这是佛的仁慈吧。我不懂这些,我只是觉得飞走的图案在瓦上仿佛要活过来,喜欢拾阶而上的那口钟,这些,已经过去一年了,还记得,虽然留不下来。(:160)at:2013年10月08日 上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