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秦岭巴山令人感慨的鸡心岭心灵苦渡

发表于-2013年10月03日 中午2:53评论-1条

早早起了床,就在宾馆楼下的小饭馆里吃了小笼包子。在秦岭深处,大餐我实在是有些享受不了,基本都是腊肉和野味。放在平时吃一点很新鲜,所以还觉得很是环保。可真的放开让吃才知道,和大秦岭一样,浑厚的都有些不能消化。今天我们要去秦巴山区的鸡心岭,这里据我们住的小县城也就三十公里地,可是我知道,走秦岭却不是闹着玩的。三十公里少说也得也个多小时。这还要是顺当的才行。

十五年前我去四川路经过鸡心岭,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这里地理环境独特,是三省交界的地方。所以也被人们称之为一脚踩三省。记得那年我途径的时候,山路很不好走。加上我驾驶的是伏尔加,走起来特别的困难。动不动车肚子就被山坡的石头给摩擦一下,真的很令人心疼。记得我也天刚亮就爬山,可到了鸡心岭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钟了。当时是初冬,在山上很冷,风也很大。我只看见就在山顶的路边有一间房子,房顶上还冒着青烟,至少说明这里还有人家。

走了一个上午,我好想只遇到过一辆拖拉机。我当时把车子就停在路边,我心里琢磨,看能不能在农家讨点饭吃。于是我敲开了门。迎接我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汉,我的印象是一脸的银白胡子,微笑着,就像是千年的老道。我说明来意,他很高兴就把我让进屋子,马上让老伴为我泡茶。不知道当时是真的渴了,还是老人家给我泡的茶叶就是天茶,味道浓极了。就是到今天我也还是久久不能忘怀。

当时老人说茶叶是自己种的,也是自己炒的。就是为自己喝的。所以没有名字,可就是这种无名茶却让我记了十几年,就是到今天也还是念念不忘。当时老人家给我做的是土豆糍粑,很好吃的。因为就只有他们一户人家,所以在鸡心岭也就显得格外的诗情画意。吃饭的时候我和老人聊起了鸡心岭的故事。老人很有兴致的给我讲了他一家人的故事。

他们一家三口人,两位老人还有一位闺女。只是我去的时候他家闺女去巫溪县买东西去了。我问他们算是哪里人?他们说是陕西人,不过住在湖北的境遇内,种的是四川的地。真有意思,难怪这里可以一脚踏三省呢。也就是老人的故事让我记住了鸡心岭,这次来秦岭,我就想着一定要去鸡心岭看看。也不知道老人家怎么样了。

如今的道路好多了,至少都是柏油路。虽说弯道多了一些,也惊险一些,可是对于性能很好的车子来说就已经不算什么了。这里今天我一直在山里走,秦岭的秋天真的很美,美的都让人有些舍不得离开。特别是漫山遍野的植物浓绿的都像快要流淌下来。还有湍流不喜的山泉水给人的感觉简直就像是走在了一种幻觉之中。随着往山里越走越深,风景也是越来越醉人。

走了一个半小时的样子,我们终于到达了鸡心岭。可是现在的鸡心岭和我印象中的鸡心岭大不一样了。过去的那一户人家也不知道融在了什么地方。现在的鸡心岭已经有好几户人家了。特别是鸡心岭过去那个最有意义的标志牌也不见了,而是被一座建设的富丽堂皇的大门楼子给取代了。门楼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两位省长和一位市长的题词。我突然想起来了,现在不是一脚踏三省,而是一脚踏;两省一市。就是陕西省,湖北省和重庆市。

就在门楼边上有一条小道,直通不远处的一座小山尖。山顶上还有一座小亭子。我想既然来了,说什么都要爬上去看看。看看这三省交界的地方到底都有些什么神韵。我先是好好的欣赏了一会儿那座很气派的大门楼子。端详了两位省长和一位市长的题词。看来这样的地方还是有些值得纪念的意义的。当年我听老人说,这里过去就是三省的交通要道,过去陕西人吃盐都是要经过这里用人把盐巴驮回去的。

登高望远的道理我想谁都知道,开始在底下看小山不是很高,攀登的石阶也不是很多。可没想到我攀登了一会儿就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了。可能是风太大,也可能是心里装的心思太多。也有可能是出门几天了,总是大负荷的运动,到今天已经有些精疲力尽了。一段石阶我竟然停下脚步歇息了五六次。最后总算登到顶上。鸡心岭的全貌映入我的眼帘,远眺巍峨山脉,还有蓝天白云,给我的感觉真的是好心旷神怡。

我在山顶的小亭子里四周瞭望,也不停的选择角度,把美景都收获到自己的取景框里。山顶的风很大,尽管今年我来的时候最多也只能算是深秋了。所以还不是很冷,可山顶的风吹的我都有些双耳轰鸣。最后我看到有两位两人相互搀扶着竟然也登到这里。我很惊讶,也很敬仰。听老人的口音也不是本地人,似乎更像是重庆人了。

我和老人搭讪,果然老人是重庆人。他说这里出来就是想看看这样的地方。当年他走过很多次了。不过和现在比起来却不一样。有时候跑一趟需要好几天。他会给我讲了个故事,说那是在八十年代初期,他们给山那边送货物,可刚到鸡心岭大雪纷纷,他们不能走了。只好在山顶过夜。因为也有准备,所以也不是太担心。可谁想,雪一连下了三天,路面也结冰了,所以那一次他们在鸡心岭待了一周的时间。带的干粮都吃完了,要不是后方派人给他们送来供给,那麻烦可就大了。

我问老人还记得这里住过的老人吗?老人摇摇头说,当时他们是车队,所以没有和老百姓发生关系,所以也就没有印象了。不过我想老人一定还在这里。因为当时老人就给我说,他的根就在这里。于是我开始下山。下山到底是消耗能量要少一些的。所以我没有多喘气就下来了。我想既然这次我来了,我就一定要找找当年老人居住的地方。

因为鸡心岭很小,就现在开发了,也不过住了五六户人家。我就是一家一家去找,也不会浪费多少时间的。我从南边第一家开始,可走到第二家我就算是找到了。不过一问是老人的女儿,如今也是中年妇女了。我在她家的正堂上看到两位老人的遗像,一眼就认出了两位老人。老人的闺女告诉我说,老人已经走了十年了。我当时不由心里紧紧一收。当时老人看去很健康的,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老人的闺女说,其实父母身体很好的,一辈子都没有太吃过药。可那一年天特别的冷,刮风下雪,老人都病了,结果没有来得及送医院,所以……。老人的闺女说到这里,已经是泪涌满眶。主人背过身擦拭着眼泪,开始招呼我坐下来,又给我泡茶。本来我是不想喝茶的。可想到当年老人的茶,我就忍不住想再好好品品这鸡心岭的茶叶。茶泡好了,我小品一口,没想到竟然和当年的茶一模一样。我说是不是老人把手艺传授给了她。可主人说,不用传授的。山里人天生就会搬弄这个,跟在老人身边看着也就会了。

我有些感到奇怪,在社会发展到今天,就连鸡心岭这样的地方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就纳闷,主人怎么就不问问我怎么会认识老人的。可能是女主人看出我的心思了,就笑笑说,她已经习惯了,这些年总有老这里看望老人的。我明白了,当年的鸡心岭也就他们一家人,路经这里的人也许都没有少打扰老人。慈善的老人总是能给过往的行人提供帮助,提供方便。

我问鸡心岭是什么时候变成这么个样子了?女主人说具体的时间她也记不起来了。不过有一年的春天,突然来了一大堆人,说是要在这里修建一个纪念三省交界的门楼子。再后来这里也就搬来了几家人。我问女主人现在还是陕西人吗?她笑了,笑的竟然有些不好意思起来。说现在不是了,现在是重庆人了。他说老公家是重庆人。我问现在还种地吗?她睁大眼睛看了我半天才说话,农民怎么能不种地呢。不过现在她们家是三省的地都种。也做点小买卖。现在每天来这里歇歇脚的人也多起来了。毕竟这里是一脚踏三省的地方。

品完茶,我要付账,可女主人说什么也不要。说我是来看望老人的,她怎么可以收钱了。要让爹妈知道了,也会不高兴的。就在我起身要走的时候,家里的男主人回来了。看样子是跑运输的。回家手里就搬着两箱啤酒。女主人用方言说了什么,我没有听懂。男主人马上过来握住我的手,要留我吃饭。这怎么可以呢。再说了,如今道路好了,就说走了一个半小时,我现在回县城也就一个半小时。我也不至于两三个小时就消化了。要那样我不真成了大饭桶了嘛!

离开鸡心岭有一段路,我把车子停在路边,回首要望望美丽无比的鸡心岭。尽管山上的房屋多了一些,尽管人气似乎也正在旺起来。可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里还是有些不对滋味。再说了,老人的闺女放着好好的陕西人不做,为什么非要做重庆人呢。我当时要不是出于礼貌,都会建议她让自己的儿子做陕西人,也给老人在九泉之下有些盼头。

当然了,女主人也说了,如今他们家是种着三省的土地,收获着三省的粮食。吃百家粮还在乎是哪里人呢。看来是哪里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希望她们能像老人那样,很多年后还会有人记住他们……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心灵苦渡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一路走来,一路文字,
不只留下了路上的风景,
更让人了解了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
让人深思的文章,总给人太多的启示。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当凉风与秋雨相伴,我为朋友暖暖的送上一句,天凉了,早晚要加衣!at:2013年10月03日 晚上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