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原创】七律(新韵)先秦人物素描草蓬人

发表于-2013年10月04日 上午10:18评论-1条

其一、晏子

承袭管仲助齐雄,壮志凌云图复兴。

屡使奇谋呈百谏,不移赤胆辅三公。

洁身力解黎民苦,巧辩诚争社稷荣。

无意功名垂史册,千秋万代颂遗风。

其二、孙叔敖

千古沧桑世事纷,丹青屡赞楚国臣。

平安社稷宽国法,围建芍陂富庶民。

事主殚精名声著,伐薪度日子妻贫。

任凭三起还三落,不改初衷不变心。

其三、范蠡

尽心竭力诚兴越,使计施谋轻灭吴。

坚谢君王赠禄位,直携西子弃姑苏。

抛开杂念游千岭,伫立轻舟品五湖。

隐匿专营商贾事,心慈屡屡济民珠。

其四、范睢

蒙冤故里赴西秦,誓做英雄人上人。

尺素得谋君主面,巧舌感动大王心。

除奸剪佞豪情壮,伐魏交齐方略深。

本有奇才收赤县,正值誉满却消沉。

其五、吴起

家财散尽志难伸,世道艰辛铸战神。

侍魏河西一奉旨,使秦东土不扬尘。

怀谋适楚强兵士,揣策挥师灭蔡陈。

奇计尤施身死后,贵戚宗室伴王魂。

其六、白起

步步升迁屡享荣,浑身勇武似天生。

威驰沙场堆白骨,傲立奇功笑血腥。

丞相妒能心蓄怨,君王传旨耳听风。

可惜吻剑尤疑惑,处世焉能私废公。

其七、鲁仲连

谈古说今藏睿智,引经据典撼人心。

寸书羞死燕名将,宏论逼还秦铁军。

功大如山绝赐禄,恩深似海拒赠金。

因讥尘世多愚昧,偶露尊荣遂隐身。

其八、田单

四起狼烟孤二城,不屈浩气化悲情。

巧施离间危急转,轻易将军败象生。

喜看火牛蹄到处,笑闻沙场鬼嚎声。

重拾社稷迎新主,御赐安平祝太平。

参考资料:

1、晏子。名婴,字平仲,汉族,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晏婴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粗茶淡饭素食当家;穿的是“缁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善于辞令,在外交场合能有效维护国家尊严。一次,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国王知道晏子的个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墙的大门旁边又开了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门。” 招待晏子的官员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晏子春秋》里记载了近百条晏婴劝谏齐景公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可以看到,他的思想里充满了智慧,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采取不同的劝谏方式,取得最佳的效果。例如,晏子曾有效劝阻沉迷酒色而不理朝政的齐景公,做到了别人做不到事情。一次,齐景公抱着美女饮酒七天七夜还不停杯。弦章进谏:“您饮酒七天七夜了,我请求您停止。不然,请您把我杀了。”这时,晏婴入见。齐景公说:“弦章这个小子竟然这样阻止我饮酒作乐。如果我听从他的,不是臣子反过来管我了吗?如果把他杀死了,我又舍不得。”晏婴回答:“弦章幸遇明君!如果他碰到殷纣那样的昏君,早就死了。”齐景公闻言便停止饮酒。

2、孙叔敖(约前630-前593),蒍氏,名敖,字孙叔,汉族,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人。楚国名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说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相当于相国)的时候:“乘坐的是那种低贱的交通车而驾车的是小母马,吃的是粗糙的面饼和蔬菜汤,以及干鱼之类,冬天穿小羊皮的皮袄,夏天穿葛麻布做的衣服,脸上是受饥挨饿的脸色。有人说:‘这是个良好的大夫,但他的节俭威胁到居下位的人了。’”《史记?循吏列传》将孙叔敖列为孙叔敖循吏第一,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为官三月就升任国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无盗贼发生。秋冬两季他鼓励人们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连插下锥子的土地也没有,穷困到靠背柴出卖来维持生活。”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载:“芍陂……言楚相孙权敖所造。”孙叔敖非常重视兴修水利,他在淮河以南,淠河以东,察看了大片农田的旱涝情况;又沿淠水而上,爬山越岭,勘测了来自大别山的水源.于是便在淮南一带,征集民力,疏沟开渠,洼地除涝,高地防旱。韭选定淠河之东、瓦埠湖之西的长方形地带,就南高北低的地形和上引下控的水流,合理布置工程、大规模围堤造陂,周长120里许,上引龙穴山、淠河之水源,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之淠东平原,号称灌田万顷.因当时陂中有一白芍亭,故名“芍陂”。

3、范蠡,字少伯,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中国儒商之鼻祖。

4、范雎(?—前255),也叫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范雎当初想为魏国建立功业,因家贫无法得见魏王,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后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羡慕其才,欲留他任客卿,并赠黄金、牛、酒等物,范雎均予谢绝。可是须贾妒其能,回国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为此,范雎险些丧命。逃到秦国后,范雎向秦王上书,秦王读后,非常高兴,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立即派人驾车将他接近宫里,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见到秦王后,范雎首先用“秦国人只知有太后、穰侯,不知有秦王”一针见血的话语触及了昭王有苦难言的心病。然后指出秦国内政弊端,即昭王上畏于太后之威严,下惑于权臣的谄诈,身居深宫,陷于包围之中,终身迷惑,无法辨明是非善恶。长此下去,大则国家覆灭,小则自身难保。范雎慷慨直言,得到了昭王信任,当即表示,今后无论大小事,上及太后,下至群臣,该怎么办,要范雎尽管赐教,不要有任何顾虑。秦王先是任用范睢为客卿,后又任他为相国,并给他封地。范雎任相后,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对内实行“固干削枝”政策,坚决剥夺亲贵手中之大权,收回穰侯的相印,令其回封地养老,接着又把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驱逐到关外,将宣太后安置于深宫,不准再干预朝政。通过这些变革,消除了内部隐患,使权力集中于以秦昭王为首的中央手中,政权更加巩固。二是对外实行推行“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秦国先后取得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两大战役的胜利。范睢推行的内外政策,对秦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和最终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则有着不容忽视的功勋。有人甚至这样评价范睢,如果没有范雎这个人物出现,历史将是另一番景象。那样的话,也许秦昭王仍是谙弱无力的君王,别说统一不了诸侯国,权力尽失也未可知。范雎使得一切都改变了,甚至历史的进程也被改变了。

5、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父辈相当富有,但吴起并不满足于坐享其成,而是希望有一番作为,他曾尽散家财以求去功名,但一无所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参”,至魏又拜子夏为师。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杀了自己的妻子(为后世诟病),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一时流言四起。鲁君迫于压力,又辞退了吴起。后来,吴起到了魏国,得到了魏文侯的重用,被任命为河西守。吴起驻守河西期间,曾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参见魏攻秦河西之战),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后来,魏文侯死,魏武侯即位,吴起失去信任,无奈之下离开魏国,投奔楚国。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很能干,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为相。吴起在楚国履历战功,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吴起还在楚国实行变法,严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但由于变法损害了旧势力的利益,因而遭到忌恨。到楚悼王死后,公族责成和大臣叛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若作乱者无所顾忌,射我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们是反叛的罪人。但追杀吴起的楚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箭也射到了悼王的身上。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就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军政官员)杀了所有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刺中了悼王尸体的人。

6、白起(?—前257年),郿(今陕西宝鸡眉县)人,芈姓,白氏,名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号称“人屠”,为秦昭王征战六国,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由于白起履历战功,逐渐从一个下级军官一步步提升为领兵统帅,从左庶长迁左更,再迁国尉,再迁大良造,并被封为侯爵。白起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他一生攻城七十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无一败绩,使诸侯闻风丧胆。白起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历朝历代所称颂,毛泽东对白起评价很高,说他:论打歼灭战,(白起)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但是,在战争中大肆屠杀战俘,尤其以长平之战后活埋40万赵军降卒最为残忍。白起藐视生命、滥杀无辜的行为招致普遍的非议,如西汉的哲学家扬雄批判白起:秦将白起不仁,奚用为也。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死,蚩尤之乱,不过于此矣。由于白起功高盖世,遭至相国范睢的嫉妒,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昭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受阻,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以秦军将会受挫为由没有领命,秦王改派其他将领,结果如白起所言果然受挫,于是白起对人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昭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秦昭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

7、鲁仲连(约前305年~前245年) 战国时名士,亦称鲁连。《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记载了鲁仲连救赵助齐的事迹,把鲁仲连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然读都禁不住称其拍案。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秦于长平大败赵军,坑杀赵卒四十余万,继而围攻赵都邯郸。魏国救赵部队驻扎汤阴不敢进兵,却派新垣衍说赵帝秦。平原君心急如焚,束手无策,形势岌岌可危。鲁仲连主动去见新垣衍,用具体的事例作比,生动、形象而又透辟地阐明抽象的道理,指陈帝秦的弊害,终于让“使事有职”不愿会见鲁仲连的新垣衍拜服,不敢复言帝秦。而“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就这样,赵国的一场灾难被鲁仲连轻松化解。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最终也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宴招待他,喝道酒酣耳热时,平原君起身向前,献上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笑着说:“杰出之士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于是辞别平原君走了,终身不再相见。燕将据守聊城,齐田单攻聊城一年有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一封《遗燕将书》,使燕将读后,泣三日,终于自杀身亡。聊城大乱,于是田单进军血洗聊城。归来向齐王报告鲁仲连的事,齐王想要封他爵位。鲁仲连听后潜逃到海边隐居起来,他说:“我与其富贵而屈身侍奉于人,还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啊。”

8、田单(tián dān)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名单,临淄人,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任齐都临淄的市掾(管理市场的小官)。齐国危亡之际,田单坚守即墨,以火牛阵击破燕军,收复七十余城,因功被任为相国,并得到安平君的封号。齐国曾非常强大。而燕昭王为了报杀父之仇,尊重人才,礼贤下士,以乐毅为将,联合赵、楚、韩、魏四国,统领五国大军把齐湣王打得大败,攻克了齐都临淄,把无数财宝和传国的礼器都运回燕国。整个齐国都被燕军占领,只有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克。在这紧急的关头,在即墨守城长官阵亡的情况下,田单受命于危难之际,被推为首领。司马迁的《史记?田单列传》以浓墨重彩写了田单在战前与敌人斗智。田单先利用新上台的燕惠王和乐毅之间的矛盾,巧施反间计,撤掉了名将乐毅,换上了骑劫,再用计让燕军割下了齐国降卒的鼻子,挖了齐人的祖坟,这些举动都使齐人士气大增。在这种情况下,田单又和士兵同甘共苦,亲自手持工具修筑工事,并把自己最喜欢的妻妾都编入军队之中,进一步使内部团结一心,共击燕军。同时,为了麻痹敌人,田单又让老弱女子上城守卫,派遣使者约期投降,又让富豪之家送去重金贿赂燕将。就这样,经过多方面的准备,提高了自己的士气,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即墨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出奇制胜的战例。田单竟以火牛在前冲锋陷阵,牛角上都绑有利刃,触人非死即伤,牛身上又披着大红色画着五彩龙文的被服,带着一种神异的色彩,作者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这激动人心的历史场景:“牛尾炬火光明照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草蓬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丁若水推荐:丁若水
☆ 编辑点评 ☆
丁若水点评:

语言简洁流畅,形象逼真生动,气韵自在其中。
问好作者,顺致文安!

文章评论共[1]个
草蓬人-评论

感谢丁编雅评,秋安at:2013年10月05日 上午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