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回顾象牙塔一一自珍与流传青竹风流

发表于-2013年10月08日 早上8:54评论-3条

《蒙娜丽莎》的大名如雷贯耳久矣,我也曾多次瞻仰过非原本,可惜翻来覆去,扪心自问,始终觉得这幅画不咋滴。往谦虚里说,是我才疏学浅,艺术细胞匮乏,有眼不识金镶玉;往狂妄里说,《蒙娜丽莎》不过尔尔,色调阴暗晦气,还不如六十年代共产主义的红太阳亮堂;往实地里说,真正欣赏《蒙娜丽莎》 的人有几个?我十年寒窗尤不知欣赏,那些大腹便便买张入场券去艺术馆观看原画的也多属附庸风雅之辈,真正知道《蒙娜丽莎》妙在何处且为之倾倒者万中无一。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三人成虎,《蒙娜丽莎》的名声是吹出来的。当然,我并不是否认《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我质疑的只是其名声,大千世界奇珍异宝价高于《蒙》者不计其数,然彼者无名而《蒙》久享盛誉。名声是吹捧出来的,最先的人也许还会考量其价值,但越往后者,名声日大,后人便只因循于名声,如很多人不懂《蒙娜丽莎》,然盛名之下为免被视为不学无术,因而装模作样感叹欣赏,末了还煞有介事地点评几句。唉,圣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世上还真是聪明的人少,自作聪明的人多,不过既然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谁都应该为自己审慎定位。

《蒙娜丽莎》只是一个引子,于个人,我更想阐述的是文章之道。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呢?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要求未免太高,也不切实际。小时候写文章,是谓“作文”,是由老师评分的,如果那些老师本身颇通文艺,对文章的评价还有可取性,若其水平只是一般,最多只能评定普通文章,若遇锦绣华章,苟似长蛇点评龙蛟,事不可为且不自知自不量力。庸医杀人,庸师误人,我虽非才子,但自认偶有华章,至今犹为当初蒙尘扼腕。长大后没写作文的作业,只因兴趣而写,此时没有老师评分,文章的好坏最终由读者判断,也由己自珍,于是文章的价值尤显偏颇。

文人最需要知己,或者说,清傲自珍的人更渴望被理解,高山流水,文人以写文章为乐,以文章被认同为荣,文为心声,唯有知己最快意。而分野在于,有些文章通俗易懂,有些文章艰深晦涩,都是好的文章,通俗易懂者更有市场,甚至大众化的垃圾都更有市场。很明显的现象是,国内各种资深文学杂志,如《收获》、《花城》、《十月》,其上的文章整体水平是不错的,然而这些杂志的销量一日不如一日;而网络文学空前盛行,至于泛滥,我个人也更欣赏后者。传统文学也称为严肃文学,笔法严谨,立意深刻,大多像是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批评家的深思范文;而网络文学天马行空,恣意无忌,虽然多属意淫,但效果奇佳;另外,传统文学迎合编辑,网络文学迎合读者,多数情况下还是读者比编辑有见识的,不少编辑摆出大爷的架子,文章不通过某些潜规则永无出头之日。从某个角度看编辑如读书年代点评作文的老师,可惜上下求索我也没看见几个编辑文艺素质是天才水平,又有何资格断定百家?传统文学期刊编辑长期垄断文章发行权,而那些编辑又鲜有民国时期鲁迅、巴金、王国维等国学宗师的大才,然却专政文章,合其意则刊登,否则埋没,可谓积怨匪浅,网络文学由读者评价文章,好坏自有公论,传统文学之衰既有天意,也有人为之咎由自取。

我对传统文学杂志的取文方式不以为然,并不是否定传统文学,虽然也很少拜读,社会太功利,传统文学已失其干净,杂志期刊上的文章更是经过编辑的污染,不堪一读;纯文学没落,网上文多如海,却没有大浪淘沙的精力,最重要的是,读不如写,于腹有诗书者如是。网络文学的诟病在于,当文章为读者而存在时将失去其身为文学的气质;耽美同人仙侠都市,在意淫中变得肤浅,网络文学虽然没有门槛,但有价值者百中无一,千本小说中大概才有几本值得欣赏;至于那些所谓的排行榜,只能代表小说的受欢迎程度而不能证明其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如何,于是这里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文学作品的价值究竟由谁来评定?

网络是一个公开的平台,所有作品皆可粉墨登场,然需要知道的是,因网络文学泛滥,小说良莠不齐,许多人是很少关注的,譬如莫言就不会知道当下网络小说排行第一的叫什么名字,如此一来,评价网络文学的主体就太大众化,非精英群体了。哲学家说,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那么大众群体又怎能公平而有见地地点评所有文学作品呢?这是一个死结,文学刊物被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杂鱼垄断了,论文学素养也许还不如随便一作者,让他们决定文学作品的好坏进而出版,其中水分可想而知;网络文学由网民读者评定作品好坏,而这些网络读者水平普遍不高,选出来的作品又能有多优秀呢?解铃还须系铃人,可惜当今社会没有解铃的需要。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争,是利益集团之争,但真正的文学是不染功利的,所以纯文学越来越少。五四之后,新文化掀起浪潮,乃是与旧文化决裂之改革;新中国建立后,文学皆带上颜色,说来新文化也就在民国时代风云一时。而当时有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也有大众文化与象牙塔文化之争,其实两者是一致的,都属于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争。象牙塔本义为忽视现实社会丑恶悲惨之生活而自隐于其想象中美满之境从事创作之地;周作人引入中国代指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如曾经的大学和研究院等地方,而象牙塔文化,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学者专致于学术研究,某种程度上,纯文学也是象牙塔文化。

这里从新回到曾经提出的问题,文章的好坏以何为标准,由谁来判定?不得不说,当一篇文章希望得到认可的时候,其好坏就只能由读者认定,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用的公则自然有,但那只能刷三流文章,文章一入门流,自有其精气神,好比人之存在,虽有殊异,本质却无高低贵贱之分。再者,不少文章都只是写给自己的,好比为自己唱一首歌,不必有天籁的嗓子,内心圆满就好。也有很多时候,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而写,也渴望被人理解,如顾影自怜,即使无人欣赏也罢,那就孤芳自赏,莫非要为了迎合世人而写风花雪月文章?退而言之,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其原味还在吗?如为读书而读书比于因读书快乐而读书,差别在于为自己写文章是单纯的快乐,掺杂目的后这种快乐就显得斑驳。文章有风骨文人自有其气质,文章雅俗共赏四海流传固然难得,藏一文于心伏波击浪低吟慢赏亦无不可,何况后者本就是文人的通病,可喜可得。

曾看过一段话,作者为所著不受欢迎而发牢骚,言读者肤浅不解大好华文;又有好事者嘲讽,作品受冷落是因其写不出受欢迎的文章,这是作者自身水平问题。诚然,读者是最客观而又最不客观的评价文章的主体,盲目跟风而又口味刁钻,从属于社会文化主流而又时图叛逆,一本书要得到欢迎,迎合读者是必须的;而一本书要圆满读者心中原想,似乎就不应为迎合而行文。纠结的焦点,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纯粹的作者首先要有一颗纯粹的心,受得了孤独,耐得了寂寞,文字是灵魂的慰藉,理应虔诚去谱写;而以写作为业的人,文字只是工具,无情正常,对工具产生感情也不是没有,无论如何迎合大众都情有可原。从根本上划清阵营,然后一切皆可理解。

我非以写作为业,而纯粹的作者大概可以铭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合二为一效果更佳,“草木有本心,得失寸心知”。愿天下骚客共勉。

外,文以为人,人之一生可分过去之我,现在之我,未来之我,质为本我,本我如一;人于世间又分入世、出世,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我如何?守我则失我,入世则出世,与人,独善,隐隐,许是方圆,其道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3-10-8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青竹风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精华: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纵观中华文学精品,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浪淘沙而流传后世。
而现代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的兴起,良莠不齐,更令人堪忧的是,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在所谓“评论家”的生花妙笔下,也吹得神乎其神。
文章千古事,只有踏踏实实的真本领、真精品,才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否则,都是昙花一现。
这一篇文章,围绕主题,博古论今,带给人深深的思考。

文章评论共[3]个
美泉-评论

朋友的文章有杂文的韵味,欣赏!at:2013年10月08日 上午11:23

绍庆-评论

拜读佳作,早上好!(:012)(:012)(:012)at:2013年10月09日 清晨5:41

文清-评论

中午艳阳高照,微笑在你心间,忙碌一上午,辛苦了,请午茶!at:2013年10月09日 中午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