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流浪]揭秘千古空城计天龙飞天

发表于-2013年10月13日 清晨5:36评论-25条

揭秘千古空城计

——闲话三国(7)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空城退师的一段文字,前后不足八百字,而历来戏台上一唱再唱,影视剧也一演再演,那么,其间究竟蕴含着什么玄机与魅力呢?

一:古朴的意境。

要说空城计展现了古朴的意境,很多人可能“感觉不到”。这大概因为《三国演义》侧重于语言描写,而环境描写的成分却显得“轻描淡写”。这样我们就得把前后文联系起来,深入的感悟。不过,作者对空城计这段环境,描写的“还算详细”。由于字数不多,且便于后文的解析,我们就把其中的主要文段摘录下来,以共同欣赏:【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并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藏匿,诸将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傍若无人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名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退去。】

我们可以想象:辽阔的战场之上,烟尘缭绕,一座古城矗立其间。诸葛亮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名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对面司马懿,亲率大军十五万,旌旗招展,大小将士屏息凝视,衣冠楚楚。时而马鸣萧萧,时而风声凄紧。却听得琴声铮铮,如惊涛拍岸,风卷残云,指端似有雄兵百万。当然,这段描写,有我个人发挥想象的成分在里面,目的是,为了说明罗贯中在空城计这段文字中展现了古朴的意境,格调苍凉悲壮。

二:偏偏遇知音。

很多人可能会问:诸葛亮要实施空城计,尽管实施好了,为什么还要装腔作势,在城楼之上弹琴呢?我看电视剧上有很多人效仿空城计,连个人影也看不见,别说在城楼之上弹琴了,不照样成功吗?你还别说,诸葛亮的空城计之所以成功,它的玄机和魅力还就在这张琴上。

其实在诸葛亮的空城计之前,《三国演义》也写了类似于空城计的情况,不过没有诸葛亮的空城计精彩。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让曹仁驻守南郡,并留下的锦囊妙计就是空城计。当时曹仁令偃旗息鼓,却内外伏兵,周瑜到城下一看,一个人影也不见,周瑜当时也闹不明白,就进城探个究竟,结果中计了。可是诸葛亮碰到的情况和曹仁不一样,曹仁的空城计是曹操预先设定的,并且做好充分的准备,城内埋伏下充足的伏兵,城外也埋伏着充足的援兵,其目的就是要“请君入瓮”。诸葛亮目前所待的西城,城郭狭小,只有五千兵,并且有一半正在运粮,所动用的兵力只有两千五百人,况且外无援兵,说白了,也就是城中空虚,又无救援。而司马懿带兵十五万,倘若诸葛亮效仿当年曹操的锦囊计,让司马懿看不见人影,司马懿势必派人进城探个究竟,这样的话诸葛亮不就玩完了吗!而诸葛亮必须要向司马懿掩饰自己的空虚,怎么办?

诸葛亮撤军逃跑行不行?不行。逃不多远,就会被司马懿追上,那样会迅速陷入四面围攻的绝境,五千兵光被踩,也踩死了。诸葛亮绝不能撤军。

诸葛亮只令二十来个“农民”在城门旁打扫,自己在城楼上观望或装神弄鬼行不行?不行。这样一来,司马懿因为不清不楚,虽暂时不敢进攻,但两军就会陷入僵持状态。可是诸葛亮本来就城中空虚,难以维持下去,一旦两军陷入僵局,不用司马懿攻打,诸葛亮自己就耗垮了。就算诸葛亮一时不垮,可是,一旦两军陷入僵局,诸葛亮城中空虚的状况,总会露出马脚,露出异样,纸里包不住火。诸葛亮必须速战速决。

诸葛亮能不能与司马懿开口对话?骗他说:我城里城外到处伏兵,就是要设空城计骗你的。不行。《孙子兵法》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把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说:倘若言语卑下,其实是加紧备战,准备进攻;倘若言语强硬,摆出进攻的架势,其实是想撤退。也就是说,如果诸葛亮这时与司马懿开口对话,倘若言语卑下,司马懿就会认为诸葛亮想进攻,这正是司马懿巴不得的呢!如果诸葛亮言语强硬,司马懿就会认为诸葛亮想撤退,毫无疑问,司马懿会马上追击诸葛亮。这个简单的军事道理,我都知道,司马懿会不知道?诸葛亮会不知道?诸葛亮这时连话都不能说。

那么,诸葛亮到底怎么办? 只有在城楼上弹琴!

为什么弹琴能让司马懿退兵? 那是因为诸葛亮碰上知音了!

诸葛亮精通音律,比如爱好《梁父吟》,书上有明确交代。司马懿呢,书上写的简单,没有明确交代。实际上是罗贯中采取暗写的方式,以诸葛亮精通音律暗示司马懿也精通音律,否则诸葛亮岂不是“对虎弹琴”,自取灭亡吗?唐国强版电视剧上,则把空城计一段表现的极为精彩。司马懿一面在城下听诸葛亮弹琴,一面分析乐理:心乱则音噪,心静则音纯,心慌则音误,心泰则音清,听诸葛亮弹琴,如观其肺腑也!其琴音如风卷残云,惊涛拍岸,指端似有雄兵百万。

为什么司马懿听诸葛亮弹琴后才会撤兵呢?

诸葛亮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琴音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司马懿,就是要让司马懿领悟出的那种“指端似有雄兵百万的境界”。

举个例子,就像我们现在以文会友。比如张三、李四两位文坛高手,艺术水平在伯仲之间。张三写一篇文章给李四看,李四能领悟到文章中高妙的玄机和境界,就会产生共鸣,李四就会对张三产生佩服和敬畏的心理。倘若李四的艺术水平一般,领悟不到张三文中的玄机和境界,或只图生活上的娱乐,这样的话,李四对张三就无所谓佩服不佩服。而只有佩服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打心眼里敬畏。而诸葛亮的目的,就是要让司马懿领悟到,那铮铮琴弦之中似有雄兵百万的玄机和境界,才能吓退司马懿。

当然还得清楚,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敬畏心理,是此前早已形成了的,因为此时惊疑不定,而其敬畏心理又因为领悟出那种指端似有雄兵百万的境界,“得到印证”,才会更加恐惧害怕。此前,诸葛亮南征北战,早已是运筹帷幄,善于作战的老手了。可以说,诸葛亮能征惯战的气势已经先声夺人的对司马懿构成压力,使得司马懿自己觉得底气不足,使得其打心眼里敬畏诸葛亮。而诸葛亮从来谨慎,不曾弄险,突然玩一招险棋,司马懿就不能不疑心,当听到那种“似有雄兵百万”的琴声时,当然惊心动魄,撤兵了。从诸葛亮方面说,诸葛亮必须先摸透司马懿底气不足且敬畏自己的心理,因此诸葛亮才敢以“居高临下的优势”,底气十足的实施空城计,当然,诸葛亮还得算到,当司马懿听到那种“似有雄兵百万”的琴声时,一定会撤军。结果很明显,毕竟诸葛亮高明。

三:四两拨千斤的力度。

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空城计,我们还是把空城计的原典好好研究一番。

所谓原典,其实就是一个计策所依据的“原理”。三十六计,每一计都有各自依据的原典。空城计的原典是:“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动词,使动用法,意为让它空虚。前半句翻译过来也就是:空虚的就让它空虚,疑惑的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疑惑。“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三十六计,每一计都从《易经》中引用各自依据的“卦理”,用以解释该计的“原理”。《易经》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立象以尽意”,以象喻理,从文论方面讲,可以理解为通过意象传达思想、道理。正是因为以象喻理,而对“象”的看法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五花八门,显得非常“八卦”,极难形成定论,想明白个中道理,那就得靠个人的“悟性”了。至于“刚柔之际”到底什么意思,解说不一,限于篇幅,我不打算作更多的解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资料研究研究。从历来研究情况来看,得出的结论却基本一致,也就是表达了“以柔克刚”的道理。奇而复奇的意思是说:奇妙上加奇妙,奇中奇,妙中妙。全句意为: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易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一部哲学著作,其最初形成的原因,书中有明确交代:“古者包牺牲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系辞下”的一段,在“系辞上”中还有类似的一段:“《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从以上两段引文可以看出,我国古典哲学最初形成的方法是“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然后通过“作八卦”(这里的八卦指三横八卦)来揭示世界的本源道理(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那么,在古人看来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呢?从“精气为物”来看,古人以为世界万物形成的本源在于“精气”,“精气”是形成世界万物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这当然和我们现在讲的“世界的本源为物质”有所不同。“精气”虽然是万物的根本,但万物如果不运动,世界依然不能持续下去,这样也就谈不上变化发展。从“游魂为变”来看,古人以为万物的运动变化靠“游魂”,这“游魂”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灵气”。这二者的关系,我们可以拿来和现代哲学比较一下,现代哲学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依样画葫芦,我们可以这样说:“精气是推动着灵气的精气,灵气是蕴藏着精气的灵气”。以人为例,人的智慧在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人又属于世界万物的一类。因此,“精气”是人生一世的“底气”,“灵气”是处世为人的“运气”。精气充沛,一个人才显得灵气活现;精气贫乏,一个人就显得贫血。一个人要想更好的为人处世,头等大事就是要“养足精气”,然后才能够“运活灵气”,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显得“气度不凡”。《易经》是我国古代社会奉行不变的教科书,也因此,“养足精气,运活灵气”就成了古代文士们最高的哲学追求。

既然“精气”是人生于世的“底气”, 也因此,古代文士们相当看重一个人的“气质”。在我国文化里,以“气”为主的词汇就很多:如上文提到的精气,灵气,运气,底气,气度,其他的如:气势,气力,气息,气流,节气,生气,天气,地气,人气,力气,顺气,神气,争气,文气,怪气,妖气,和气,戾气,脾气,火气,热气,福气,服气等等等。而世界万物又是千差万别,各式各样的,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万物之间又怎样区分呢?从现代哲学来讲,质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物与物的不同在于每个物的本身都有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一事物由于内在的本质和其他任何事物的本质各不相同,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两个不同的人,这样一来,可以断定两人的气质是完全不同的。既然两人的气质不同,就必然存在着高下之分,那么,如何判断两个人谁的气质高,谁的气质低,怎样知道哪一位在对敌作战时更有“底气”呢?就凭我这空口白牙,想怎么判,就怎么判,能行吗?肯定不行。那不就成了空口无凭了么!

想判断诸葛亮与司马懿谁的气质高,谁的气质低,哪一位更有“底气”,得两人把各自的气质表现出来。

从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来说,本质是事物内在的东西,事物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现象把自身的本质表现出来,我们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了解该事物,揭示其本质。当然,如果想更加准确的“评定”,最好罗贯中在文本中或明或暗的“点破”。熟读《三国》的朋友肯定知道,罗贯中确实“点破”了的,如司马懿与诸葛亮多次对战的情况是,司马懿败多胜少,而司马懿又屡屡自叹不如,不过这些情况主要在于“后文”。现在的情况是,司马懿与诸葛亮第一次正面交锋。虽然诸葛亮已经是一位能征惯战的老手,司马懿也素知诸葛亮的气度与才智,但以司马懿的气度与才智,也毕竟不甘示弱。好比两个人打架,虽然此前两个人彼此互有了解,但由于两人从来没有对打过,这时就得交交手,过过招,或者拿身体碰一碰,然后才能够试探出对方的实力。

司马懿这时,就是想试探,自己与诸葛亮的实力到底谁高谁低,何况从自己复出后,攻势凌厉,而诸葛亮居然任命马谡一个废物去守街亭,以致街亭失守,诸葛亮险些全军覆没,正好可以一鼓作气追击诸葛亮,挑战诸葛亮的经典地位,说不定诸葛亮一着不慎就会败于己手,自己也正好可以借助战胜诸葛亮而扬名立万。我们看武侠小说上,那些后起之秀,总喜欢挑战已经成名的剑客,也确实是后起之秀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其实我们读书也是一样,如果老是不敢挑战前人的经典,总在前人划定的范围内打转转,那如何才能进步,如何才能“后浪推前浪”呢!

一面是,司马懿要挑战诸葛亮;一面是,诸葛亮既要想着保护蜀国的军事实力,又得保住自己的性命,一场龙争虎斗就在所难免了。那接下来就要看两个人如何表现了。

司马懿的表现再明显不过,带着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那意思:“势必要踏平西县小城,我看你诸葛亮怎么办?”而此时诸葛亮什么情况呢:“时孔明身边并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以此时的情况看,如果采取肉搏战,那无疑像踩死蚂蚁一样容易。我在上文还分析了此时诸葛亮诸多的“不能够”, 诸葛亮此时既不能撤军,又不能进攻,也不能让对方看不见人影,还不能只在城楼上观望或装神弄鬼,更不能与司马懿开口对话,摆在诸葛亮面前的,无疑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所有的难题就集中于:在退不能退,进不能进的危难关头,就要看诸葛亮究竟如何出招了,到底怎样表现了,一旦表现失误,非但诸葛亮本人性命攸关,就连蜀国的几十万大军也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也就是说,事情已经到了诸葛亮非掏真功夫,非拿真本事,非“亮底牌”不可的地步了。

那诸葛亮如何出招,怎样表现呢?

只有弹琴,惊吓司马懿,让司马懿知难而退。问题是弹琴就能惊吓司马懿,让司马懿知难而退吗?司马懿可不是吃素的。这时诸葛亮就要运用自己能征惯战先声夺人的优势,表现的“底气十足”,镇定自若,表现出杀机四伏,雄兵百万的气势。诸葛亮通过弹琴把自己的这种优势、气势传达给司马懿,这样,司马懿感觉危机四伏,惊心动魄,才会撤军。

有人可能要问了,通过写文章行不行,诸葛亮不是也擅长写文章吗?不行。一者,时间紧迫,司马懿已经兵临城下,咄咄逼人,诸葛亮哪有时间去写文章?二者,上文说了,诸葛亮既然不能直接与司马懿对话,当然也不能写文章。

那么,为什么能弹琴呢?

这是因为:文章与音律虽然同属于艺术,但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文章主要诉诸于视觉,而音律主要诉诸于听觉。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也就是说,文章写出来的是可以看得见的东西,写文章毕竟得靠意象,比如天地水火,山川河流等等,就算全用形容词,而词汇本身一旦被写进文章也变成了意象,而意象的原形却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的,实物一旦被摆在眼前,很容易露出破绽。音律却不同,音律主要诉诸于听觉,诉诸于听觉的东西,对方要想理解,只能凭感觉去领悟,而凭感觉去领悟的东西,往往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这就显得非常虚,极难判断。判断不定,则犹豫不决,犹豫不决,则疑心重重,而非常虚的东西又极难发现其中的破绽。在这种“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的情况下,司马懿又能领悟到诸葛亮“指端似有雄兵百万”的气势,感觉危机四伏,杀机四起,而自己又发现不了其中的破绽,焉能不惊心动魄?焉能不恐惧害怕 ?赶快撤军,一旦撤晚了,指不定会遭受四面伏击。终究还是底气不足!

问题是:抚琴一曲就能传达出“指端似有雄兵百万”的气势吗?就能让对方感觉到危机四伏,杀机四起吗? 当然能!

这就要看诸葛亮的琴艺水平了。琴艺属于艺术的范畴。我们上文讲到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哲学道理,事实上是我国古典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最本质的哲学原理,同时也表现在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的方面讲,古代文士注重“养足精气,运活灵气”;从艺术的方面讲,古典艺术理论注重“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一个人要想在艺术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必须养足精气才能在艺术中运活灵气,精气越充沛,在艺术表现中就越发显得灵气活现,气韵生动。这样一来,我们通过对方的艺术品,就能够“看出” 对方的精神气质,就能够领悟到对方通过艺术品所传达出来的气势,力度。我们说文如其人,实际上就是说文与人是合一的,是两位一体的。

怎样才能够判断出艺术品中所传达出来的气势,力度呢?

只能凭感觉,靠领悟!艺术品又不像拿个尺子测量一下物体有多长、或拿个容器衡量一下液体有多少那样,可以准确的“定量”。这里我们就需要理解一下“质,量,度”的关系。质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是反映特定质和特定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相统一的数量界限。 由此看来,我们要判断两个不同质的事物,就可以通过各自的量的程度来判断。比如,我们说一件衣服比另外一件衣服质量好,档次高,就可以通过一件衣服的布料、做工、款式等等相互综合起来的技术含量去判断。

量的程度不同,所展现出来的力度也就不同。众人捧柴火焰高是也,杯水车薪是也。量的程度体现在气势与力气上。如曹操百万大军逼迫江东,气势庞大;两人扳手腕,拼的是力气。气势与力气表现的就是量的力度,有个成语叫量力而行,就是说你要掂量掂量自己的气势或力气能不能压倒对方,战胜对方。诸葛亮对战司马懿,就只能拼气势,而不能拼力气。

那么,诸葛亮如何能通过弹琴把自己的气势表现出来,在力度上压倒司马懿呢?

我们在上文讲到古典艺术理论注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说诸葛亮的琴艺中所表现的“指端似有雄兵百万,杀机四伏”的气势,就是诸葛亮的气势。可诸葛亮既没有雄兵百万又不是扳手腕,我们如何能感受的到?要想理解这种气势所带来的力度,我们就来看个例子,比如一块大石头,一百人搬不起,而只要一个人拿根长长的杠杆,架个支点,就能轻轻松松的撬起来。这一个人正是借助“杠杆效应”,借助杠杆的力度才把大石头撬起来的,看上去,这一个人的力度就远远大于那一百人的力度,从而达到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程度。

“杠杆效应”讲究的是“物理”,而音律艺术讲究的是“乐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物理”来理解“乐理”,倘若“乐理”所达到的程度就像“杠杆效应”一样能够“四两拨千斤”,那么,这样的音律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力度是不是非常强大?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不是非常高?既然艺术与人两位一体,那么持有高端艺术水平的人,是不是在气质上也很高?是不是更显得底气十足?这些就是艺术上“借力使力”的超人魅力!

人的气质从哪里来呢?

这是人的修为、智慧、才气、胆识、阅历、心理素质,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经过日积月累的修炼才会点滴形成的,修炼的过程就是古人讲的“养精气”的过程,只有修炼的到位,才能“养足精气,运活灵气”。特别对于艺术,要想感觉的深刻,就应该日积月累的修炼;要想领悟的到位,就应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要求我们,用心灵感触艺术的底蕴,这样才能产生心与心的交流,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出乎其外”要求我们,以“旁观者清”的心境,去评估艺术,这样才会更加客观,周到。

事实上,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空城对战,就是一场以修为、智慧、才气、胆识、阅历、心理素质,等等综合气质的艺术性的较量。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天龙飞天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欣香兰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欣香兰点评:

通读此文,不难发现作者读书的能力和领悟能力之高。作者对三国中人物的揣摩到位、全面,从多方面分析了三国中千古空城计的妙处。此文引经据典,对难以理解的内在艺术,引例恰到好处,让读者更易从灵魂深处理解空城计。 事实上,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空城对战,就是一场以修为、智慧、才气、胆识、阅历、心理素质,等等综合气质的艺术性的较量。

文章评论共[25]个
一啸长歌-评论

写得好,赞一个。问好朋友!at:2013年10月13日 早上9:41

天龙飞天-回复谢谢大哥,多多交流,问好! at:2013年10月13日 早上9:48

欣香兰-评论

欣赏佳作,佩服作者朋友的才学。问好朋友!at:2013年10月13日 早上9:53

天龙飞天-回复谢谢辛苦点评,多多交流,向你问好! at:2013年10月13日 上午10:44

呆贝贝-评论

天龙你好,如果有兴趣做杂文的编辑可以加我的QQ:979805350.祝在烟雨开心!at:2013年10月13日 中午1:28

天龙飞天-回复谢谢贝贝姐,已经加你了,谢谢你的信任! at:2013年10月13日 下午5:18

呆贝贝-回复你重新加我,我刚才手机上的,没有加成。 at:2013年10月13日 下午5:23

呆贝贝-回复我现在在线,你再加我一次吧! at:2013年10月13日 下午5:27

风儿那么缠绵-评论

弟弟好文采,令姐姐折服……at:2013年10月13日 下午3:48

天龙飞天-回复谢谢姐姐光临,折煞小弟了,向你敬茶! at:2013年10月13日 下午5:24

淡然小迷糊-评论

(:024)写的好,我也是个三国迷!但我有个见,就是:诸葛亮的琴音绝不是四面埋伏或雄兵百万,而是很悠闲又淡定的清音……疑者之疑,不以出奇;淡中之淡,方与智见。at:2013年10月13日 晚上9:25

淡然小迷糊-评论

不好意思,我遇到喜欢又敬佩的文章忍不住留言或说上几句……(:012)at:2013年10月13日 晚上9:52

天龙飞天-回复呵呵,多多交流,其实表面上听起来确实显得清闲淡定,但实际上其中蕴藏着杀机四伏,雄兵百万的气势深悟! at:2013年10月15日 下午6:43

月光下的贝壳-评论

赞一个,问好飞龙。at:2013年10月14日 早上9:05

天龙飞天-回复谢谢大哥,多多指点啊! at:2013年10月15日 下午6:49

点墨岁月-评论

天龙好笔墨啊!读《三国》如此,难能可贵啊!晚上好!at:2013年10月14日 晚上7:51

天龙飞天-回复谢谢墨哥,问好! at:2013年10月15日 下午6:59

绍庆-评论

中午来拜读,祝写作愉快!(:012)(:012)(:012)at:2013年10月15日 中午12:22

天龙飞天-回复谢谢,一贯的支持! at:2013年10月15日 晚上7:09

雨素-评论

三国呀,以前不喜欢看,后面重拍了之后看了,还觉得蛮好看的,只是没有作者理解得这么透。at:2013年10月15日 中午1:28

天龙飞天-回复谢谢朋友光临,多多交流!问好! at:2013年10月15日 晚上7:22

文清-评论

拜读佳作,带着下午茶来看望朋友,问好并请茶!at:2013年10月15日 下午4:11

天龙飞天-回复谢谢文姐支持,问好! at:2013年10月15日 晚上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