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上党传喜讯,城区文化结硕果!
日前,由城区精心打造的重点文化项目《上党历史与民俗文化丛书》隆重推出。该系列丛书经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极具收藏价值和文化参考价值。这是城区建区以来首次出版大型文化系列丛书,为城区文化之大事,为上党文化之盛事。它是城区积极推进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也为日后打造文化项目积累了经验。
《上党历史与民俗文化丛书》为一套六册,观点新颖,装帧精美,分别是《漳河旧事》、《上党钩沉》、《古潞琉璃》、《古建撷萃》、《长治遗珍》、《读志漫谈》,融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于一体,从不同角度对上党文化进行解读,挖掘传统的优秀的上党文化,彰显长治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集中展示上党文化最新研究成果,树立城区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记忆和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就意味着没有自己的魂魄,没有发展的根基,失去生存之源。在世界历史上,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并传承至今的文明。
西方人评价毛泽东:“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二战时,有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和印度,哪个对你更重要?”丘吉尔答:“我宁可失去五十个印度,也不会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文化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实现文化强国作出具体要求,并强调,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在新的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竞争的有效载体。
时代需要文化珍品,时代呼唤文化创作,时代鼓励文化建设。
盛世修书,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借用这句话可演绎为,地域的就是中国的。上党作为华夏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悠久的灿烂的文化无疑是中国文化一个耀眼的亮点。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结合实际情况,找准自身定位,响亮提出实施“双擎四驱”战略,建设“宜商、宜容、宜居、宜游”的“四宜”城区的目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把文化软实力作为提升城区区域竞争力的有力抓手,出台一系列鼓励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区委、区政府明确要求,要“加强对上党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研究,推出一批既蕴含文化积淀,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究竟用什么样的作品来展现城区恢弘大气的历史文化,用什么样的作品来丰富城区文化的内涵和品质?城区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从细微处着眼,组织市区相关学者,根据学者各自专长,敲定研究专题,撰写了《上党历史与民俗文化丛书》,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大成果。此次出版《上党历史与民俗文化丛书》,由区政府资助,专家学者出智出力,实现了政府推进文化建设和学者推出自身成果的双赢。
人们注意到,《上党历史与民俗文化丛书》内容并不只局限于城区,而是以上党为广阔舞台,宣扬了大长治文化。从古至今,上党在文化方面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单元。离开了大长治文化的滋养,城区文化便会成为无本之木。因此,城区作为长治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弘扬上党文化,代言长治文化。这既体现了城区的坦荡胸襟,也是文化韬略的必然选择。
《漳河旧事》,阎炜生(市文联副主[xi])著。一条河流对于一个地区,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时光流转,沧海桑田,河流仍然哗哗流淌,或清或浊,或荣或枯,不舍昼夜。
太行太岳织锦绣,漳河逶迤水长流。太行太岳大山屹立,塑造了上党文明之风骨,粼粼漳水浸染了上党人民之灵魂。正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漳河则是长治的母亲河。长治从远古走到今天,全赖滔滔漳河的滋养和哺育。她养育了勤劳朴实的上党人民,也蕴育出绚丽多彩的上党文化。
古往今来,从文化角度对漳河进行解读者着实不多,阎炜生算一个。漳河的暴戾狰狞,漳河的温婉贤淑,都在作者指间缓缓流露,有血有肉,祸福相依。对漳河的记忆和怀念,也就是对上党历史白云苍狗变化的解读。
阎炜生沿漳河走来,饱览美丽漳河之秀色,感念风雨漳河之沧桑,并将涉及漳河风物的传说和故事纳入彀中,以增行色,以壮情怀,思古鉴今。阎炜生怀着对故土的深厚情感,或游走于寻常巷陌,或倾心于古迹名胜,或钩沉于山寨村落,以细腻之手法,老道之笔触,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尽皆揉入文中,娓娓道来,一幅上党风情图徐徐展开。《漳河旧事》并不晦涩,它只是在讲故事,讲一个个平凡的故事。但这平凡的故事中却穿插着曾经发生在上党大地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阎炜生是农民的儿子,行文叙事中保持了亲切质朴的农民本色,给人以亲和力和感染力。
往事越千年。漳河两岸那些人和事都被滚滚河水带进历史,而漳河却兀自湍流不息,又带来一个崭新的时代!漳河依然秀美,漳河依然婀娜,只是变幻了时空。
对于世俗社会来说,地理的漳河并不遥远,常相伴左右,而心灵的漳河却如此遥远,烟波浩淼,飘忽不定。
读读《漳河旧事》吧,它是一部很好的上党文化启蒙书。
《上党钩沉》,王建堂(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著。《释名》曰:“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北宋大文豪苏轼说,上党从来天下脊。上党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远古洪荒时代,整个上党盆地是一片汪洋或沼泽,太行山和太岳山是露出水面的一些岛屿和高台,炽热的太阳烧烤着茫茫大地,恶劣的自然条件极不适合人类生存。炎帝率领他的部落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完成了中华民族由游牧文明过渡到农耕文明的伟大壮举。秦并天下后,划天下为三十六郡,上党名列其一。长治先为上党郡,后有壶关、潞州、隆德、潞安等称谓,直到解放后1945年成立长治市。
在中华文明的递进过程中,煌煌上党从不缺乏文化底蕴,缺的只是对上党文化底蕴进行求索和探究之人。王建堂就是一位痴迷于上党文化的热心人。多年来,王建堂执著研究上党文化,一头扎入古代文献之苍茫大海,仆仆于人文上党之田间地头,孜孜以求,苦苦钻研,终有所成。《上党钩沉》集其历年研究成果之大成,为王建堂心血之作,是上党历史与民俗文化丛书中最厚的一部。
《上党钩沉》致力于挖掘古代典籍的上党元素,几欲将史籍记载的上党地名、上党人物、上党神话等“一网打尽”,钩沉上党大千世界,尽现上党地域风采,继承和发扬上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话上党,大禹传说在上党,《尚书》首载黎侯国,上古《诗经》唱上党,《左传》史笔记上党,《国语》首载上党名,上党驰骋《战国策》,《韩非子》青睐古上党,《史记》纷纷说上党,《说文解字》与上党,《竹书纪年》与上党……王建堂把上党在神话和古籍中出现的“身影”搜罗殆尽,又分神话、地域、古籍、人物、巾帼、名物等专题详详尽尽对上党钩沉,钩沉出历史,钩沉出文化,钩沉出气度。
《古潞琉璃》,郭生竑(市博物馆副研究员)著。琉璃对于每个人并不陌生,在寺庙的屋脊上,在出土的文物中,都有大量的琉璃。但是很多长治人不知晓,上党的琉璃艺术历史悠久,是山西琉璃的主产地,水平之高享誉华夏。北京故宫和十三陵,就有来自上党的琉璃制品。
古建专家柴泽俊先生调查山西古代琉璃文化时说:“古上党地区的潞州、阳城、陵川、沁县以及吕梁山区的文水等等,都是明代琉璃匠师辈出的地方。”长治长期为古代上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琉璃制作源远流长,工艺技术精湛,琉璃制品遗留丰富。
在政府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潞绸、潞铁、潞麻、潞酒等古代名品深入人心,其辉煌早已蜚声海内。而对于古代上党琉璃曾取得的巨大成就,今人却茫然无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在此现状下,《古潞琉璃》出版弥足珍贵,不仅填补了业内空白,而且起到知识普及的作用,可喜可贺。
《古潞琉璃》引经据典,思维严谨,图文并茂,详细对长治琉璃源流、历年出土文物、古代琉璃生产流程进行考察论证,是研究长治古代琉璃不可多得的参考书。迄今发现的长治最早的琉璃是出土于分水岭战国古墓的蜻蜓眼琉璃珠,考古证实蜻蜓眼为源自西方的一种纹饰,说明当时中西文化已有交流;唐代琉璃主要代表是唐三彩,长治地区出土唐三彩俑类较多;元代是长治琉璃生产的兴盛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潞城李庄文庙大成殿就保留了元代的琉璃构件;明代上党琉璃业进入鼎盛时期,琉璃制品走向全国,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都大规模采用。从北石槽明代沈藩永年辅国将军墓出土的琉璃制品看,品种齐全,制作精美,质量上乘,代表了当时长治琉璃生产水平。
古潞琉璃技艺引领全国风骚,古潞琉璃余光辉映当代上党。
《古建撷萃》,杨巧灵(市博物馆文博副研究员)著。在上党地区,民间有“村村有土地,县县有城隍”,“有村必有庙,无庙不成村”之说法。一村有数庙在上党并不稀奇,也并不奢侈。古建筑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历史,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特征。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之数据,长治共有清代以前地面古建筑3580处,元代以前古建167处共191座,占全国元以前木构古建筑的半壁江山。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长治又有33处不可移动文物晋级国保。
长治古建保存可观,长治古建类型繁多,长治古建不乏精品。
对于国内外一些发达地区而言,长治最夺目的文化瑰宝就是古建,而不是这里多了几座高楼大厦。这是花再多的银子也买不到的。古建对长治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古建对长治的声望和影响显而易见。
在形形色色的上党古建中,杨巧灵撷取民居、村寨、寺庙等多种类型舒展文笔,力求代表上党古建特色亮点,让人在短时间内熟悉长治古建概貌。杨巧灵时常徘徊于上党山间的田野僻壤、村庄窝铺,寻寻觅觅,访古问幽,在行走中思索,在思索中行走。这是她坚持不懈的工作,也是对上党文化的守望。《漫谈长治地区古民居》以城区东山窑楼、郊区中村申家“二十四棋盘院”、长子县张店“九连环院”、长治县经坊陈家大院、平顺西社曹氏民宅、屯留县岭村姜氏民居等为典型,找寻长治古民居所共有的文化内涵,解密上党精神家园;《沁源县古寨村》一一浏览寨中风物,钩沉人文民俗,注解古寨文化;《隐逸在山村的文庙》访察山村悠悠古庙,探寻儒家文化演变轨迹,解析尊师重教传统。
长治古建并未随时光流逝而褪尽光华,而是在传承文明中更加释放出熠熠光彩。
《长治遗珍》,秦秋红(市博物馆文博副研究员)著。长治是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中国古代宋元以前地面著名建筑的70%在山西,而山西的50%在长治。这还不包括丰富的地下文物。长治保留有山西乃至全国都不多见的唐代建筑,堪称奇伟。
无论是中国还是上党,文物每年都在以很快的速度消失。老一辈人能看到的诸多长治风物,我们已经见不到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文化遗产,也许若干年后子孙就见不到了。保护文化遗产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在目前情形下,出版《长治遗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长治遗珍》对散落于太行山间、漳河两岸的颗颗“珍珠”细心采撷,拂去尘埃,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原来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竟然珍藏着如此多的国保。它们是一种记忆,是一种文明,是不可复制的文化瑰宝。留住了它们,就留住了长治文化之根脉。
跟随秦秋红的笔触,我们近距离地去感受历史跳动的脉搏,去品鉴长治遗珍的绝世风采。作为上党文化考古的专业人士,秦秋红没有用考古报告来枯燥地说教,而是采用散文随笔的形式,把他的发现、他的思考温暖地传递给读者,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蕴藏着方方面面的信息和线索。《潞安府城隍庙》深入考察了庙堂的建筑结构、年代,城隍的由来及其文化价值。《探秘潞河古城》通过久远的古城遗址引导我们去追忆古潞子国的历史,再现当年潞子国的辉煌。《寂寞天台庵》虽然远离繁华和喧嚣,但还是不时吸引人们的注意,风霜侵蚀难掩其价值和声名。《真泽宫考述》拜谒二仙祖庭,探索二仙文化根源,考证古庙建筑架构。《我的龙王庙故事》造访故乡国保,透礻见民间故事,关注迎神赛社民俗文化。
长治遗珍,能成为上党的永恒吗?
《读志漫谈》,赵雨涛(区文联主[xi])著。主要选取三篇文章叙述与上党有关的读志心得,以正史和地方志为依据,总结人生之得失,明鉴成亡之道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讲,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读志漫谈》便如是也。它不是人云亦云,史云亦云,书云亦云,而是透过事物的肤浅表象,梳理历史人物与事件背后的点点滴滴,尽可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确实做到以史为鉴。
古老上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无论是本土人士还是寓居上党者,从这方充满灵气的土地走出多少贤人雅士。《李贺——写诗容易做人难》围绕唐代大诗人李贺一生际遇,结合李贺寓居潞州两年的经历,仔细剖析李贺人生不得志的原因和在潞生活始末,探索关乎李贺成长的长治因素。《李隆基——冠冕的背面》缜密分析了大唐天子李隆基担任潞州别驾的前后过程,在潞州开展的活动,与潞州人物的交往以及潞州人士在推动李隆基夺取皇帝宝座中的作用等,以事实证明潞州元素不可小觑,龙兴之地绝非浪得虚名。
上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得上党而望中原,由上党而取天下在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武王伐纣而灭商,前奏是西伯勘黎,由于当时占据上党地区的黎国是商朝牢固之屏藩。战国时期秦赵长平大战,一决雌雄,秦胜而赵败,秦国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坚实基础。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共[chan*]党八路军在上党依托太行山建立了稳固的抗日根据地,直到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时期爆发的上党战役有力配合了毛主[xi]与蒋介石在重庆谈判,功不可没。《长平之战——三个成语之中的历史》深挖战争背后蕴涵的哲理,探求那场大战对古代长治发展走向造成的深远影响。“利令智昏”反驳了史家关于赵孝成王昏聩的说法,“唇亡齿寒”解释了赵王不听大臣虞卿联楚、魏制秦的原因,“纸上谈兵”透析了赵王无奈用赵括代廉颇的复杂心理,用无以辩驳的事实和细致入微的情理研判表明,赵国的失败有其难以言明的客观因素,由战争情势、综合实力所决定,赵国无力回天,真的是时也、命也。
读史可明理,《读志漫谈》给人以启迪。
开卷有益。相较八年前市委《魅力长治文化丛书》的出版,《上党历史与民俗文化丛书》是对上党文化的又一次总结盘点,也是城区文化一次很有意义的远行,而文化的远行必定激发思想和心灵的远行。
-全文完-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