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几粒粮食的故事光影

发表于-2013年10月14日 下午3:11评论-1条

几“粒”粮食的故事

我总爱在秋天里做深深呼吸,提鼻一吸,仿佛就闻到了家乡高粱、大豆、玉米、花生的气息,让我享用不尽。而每每这时,像中学生考试前要拿出旧课本一样,我的脑海里自然地就开始“复习”起发生在家乡父老乡亲身上的几“粒”粮食的故事。

高考结束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我拿起锄头跟父亲下地干活,每天早出晚归。父亲有个习惯,到了地头,总爱坐在锄柄上抽上一袋“地头烟”,叭哒叭哒地抽完一锅老旱烟后,说一声开始吧,我们就开始锄地。有一天,父亲在抽地头烟时,看到几只蚂蚁拱着一颗陈年麦粒在他脚旁蠕动着,父亲伸开他那粗糙的手掌,对着蚂蚁来回“扇”了几下,蚂蚁跑了,父亲把麦粒拣起来,放在掌心搓了搓,然后一仰头,一张嘴,麦粒就送进了父亲的口里。看到父亲嘴两旁的肌肉开始扯动,有品咂的声音,然后一仰脖,喉头上下蠕动,我知道,父亲连带着唾液把麦粒咽下去了。我一时有些愕然,怔怔地看着父亲,恰好父亲的目光也看过来,很自然的样子。尔后,父亲说开始吧,我们又开始锄地。从那一天起,对于那颗麦粒,我一直不能释怀,父亲把它当作一粒粮食在嘴里咀嚼的一瞬间,注定了这粒粮食成为了我的宗教,我在心里将品味它一辈子!

老家靠海,“滩脖子”很长,涨潮或退潮时,就有人在海滩上逆流推“叉叉网”,总能收获些小虾小鱼什么的。邻村的李大爷就是个推“叉叉网”的高手。早晨去,黄昏回,从不落“潮”。因为在七里八村,他的“吝啬”很出名,所以每次他从我们村经过,我都要当风景地看着他走近或走远。大概是中秋节前后的一个黄昏,李大爷赶“潮”回来,右肩抗着“叉叉网”,左肩勒着鱼篓,右手抬起护着网具,左手垂下拎着鞋子,这是他经典的形象。尤其是他用手拎鞋,光脚走路,总让我感到滑稽——连鞋都舍不得穿,真是吝啬到家了!李大爷眼尖,看到了路面上有三粒豌豆,于是,他卸下“行头”,蹲下身来,把豌豆一粒粒地拣进鞋子里。李大爷重新披挂好他的“行头”继续赶路时,他的经典形象就有了微小的变化,原来垂着拎鞋的左手,这时就成了“架”鹰的姿势,“架”在了腰间,架着他那双四处有洞的鞋,一步一步地走了三里路,把三粒豌豆“架”进了家,倒进了自家的粮仓。现在想想,当年乡亲们家的粮仓,都是这样而保持充盈的吧!

二奶奶是我家北屋邻居,孤寡一人,因为有个城里亲戚帮衬,所以生活在村里还算上乘。二奶奶很喜欢我,有时做了什么好吃的或有了城里来的糕点,常常敲敲后窗,送给我一些。那时,后窗被敲响的声音,对我来讲是最好听的声音。有时,眼光从后窗上掠过,就急切地希望它响起来。有一次她吃饭较早,来我家串门时,我们还在吃午饭。母亲递给她一个小板凳,她坐下来,一边跟母亲说东道西,一边看我们吃饭。我吃完饭,把碗筷一扔,准备起身出去玩时,二奶奶看到我碗里还粘有几粒米粒,就对我说,孩子,把饭吃干净,吃干净的碗底里有一匹金马,可漂亮了。我赶快把那几粒米粒用舌头舔干净,然后就端着干净的碗看了又看,碗底并没出现金马,我看看二奶奶说,怎么没有金马?二奶奶笑笑说,哪有这么容易,你得每次都把饭吃干净,金马才会出现。从此,我真的每次都把饭吃得很干净,甚至伸出自己的小舌尖,把碗舔的发光,我期待着金马的出现,但直到二奶奶去世时,金马也没出现,不过把饭吃干净的习惯让我保留之今!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时时“复习”起这几“粒”粮食的故事。前几天看电视,电视上几名汉奸化妆成八路军,想打进我军内部,在吃饭时,把老百姓端上来的玉米面窝头吃一半扔一半,结果露出了马脚。这个镜头让我似有所悟:粮食,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压仓石”。无论贫时富时,粮食都不单单是粮食,粮食关乎着人格、人性和天理。对待粮食的态度,我们可以判断出好人和坏人!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光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对待粮食的态度,就应该是珍惜。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拜读佳作,带着午茶来看望朋友,问好并请茶!at:2013年10月15日 中午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