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上海的老街,就如在旧时光里行走。那些狭窄的街道,四方高大的建筑,灰色调的围墙和百叶窗,高高的天花板,尖尖的屋顶,每一栋楼都记载了一段曲折跌宕的故事。
趁几个小时的空隙,我们逛了上海老街和城隍庙,以及一些小巷。
初入老街便见一座古色古香的描金牌坊,上有曾任上海市长的汪道涵先生手书的4个大字:“上海老街”。
上海老街以馆驿街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经过装饰和改造,保留了清末民国初年的民居特色,老街两侧恢复了花格窗、排门板、范氏栏杆、落地摇杆门等,再配以屋顶上的飞檐翘角,花边滴水和马头墙。西段的房屋外立面仿明清建筑,突出上海老城厢的民俗风情,黛瓦粉墙,红柱飞檐。老街所有的建筑一律复古采用明清风格,黑瓦白墙、错檐重院展示出内敛枯槁的一面;而流光溢彩的飞龙与栩栩如生的石狮则装点了天朝上国的威仪――在这时传统走向了极致而无从转身。老街商店的檐下挂着红灯笼,每家店外高高挑出一幅黄色酒旗,像古代小酒馆一般招徕顾客,多数的酒旗上采用了中英两种语言。
上海老街重现了童涵春、老同盛、吴良材、万有全、裘天宝、老上海茶馆、德顺酒菜馆、春风得意楼、西施豆腐房、丁娘子布庄、荣顺馆、博印堂等百年老店,同时开设丹凤茶楼、名医堂等富有传统特色的商铺。
几百家大大小小经营着陶瓷、文房四宝、典当、古玩、绣品等物品的店铺试图重现其明清时代的繁华。信步走进一家古玩点,仿佛钻进了时间隧道,大到成套的红木家具,小到牙签筒鼻烟壶,一应俱全,大气富贵,让人一窥那时私人生活的真切点滴。我抚摸着光滑冰凉的大床、椅子、桌台,这些高档的家具曾记录下多少当时的荣光,而今,却只余下浑浑黯黯的红色。
风格独具的豫园商业旅游区,是一条集旅游观光、购物消费、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特色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沿街人文景观使其拥有丰富的商业文化底蕴。历史上曾以庙前大街为名,汇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酒肆、茶馆、戏楼、商行,一直是连接十六铺和城隍庙、豫园地区的人流走廊。
而城隍庙则的小吃大杂烩,这里有南翔小笼、叉烧包、鸡腿饭、肉粽、三丝春卷、大排面、 蟹壳黄、素菜包、 紫米球、 椰奶紫米球、 红薯粥、开洋葱油拌面、 荠菜馄饨、重油煎馄饨、锅贴、生煎……仿佛旧上海所有的小吃都聚集在了一起。人们一边吃着这些热气腾腾的东西,一边脑海中回忆曾经有过的印象,更多的是寻找着当年的味道。
虽然上海历史比不上南京、杭州,更比不上西安、北京。但是,自从开埠通商后,一百多年来,这里汇聚的中外豪杰、达官鸿儒、能工巧匠、流氓瘪三,留下的老洋房、老饭店、老弄堂、老古董,经历的大事、要事、奇事、怪事,远比一般城市风平浪静地走过的历史来得更风情万种。
大街上,那些老巷中时不时飘出的老歌,一栋栋老弄堂,老电影院,老酒吧,会让你恍如隔世。好像尘封的旧事一下全部被打开,说不尽的繁华,数不清的风流。那些矗立至今的洋楼里百年来上演的一幕幕悲喜剧,那些古老斑驳的石库门里曾经发生过的爱恨情仇,那些银幕上黑白光影中风华绝代的电影明星所演绎的如戏人生,那些高脚杯、咖啡吧、老唱片里流淌出来的香艳风情......你都可以从这一幅幅画面中窥见上海曾经的繁华。
于是,有人说,上海不仅是个怀旧的伊甸园,也是个很“妖”的城市。这个“妖”不在于外表的妖艳,更在于骨子里的风情。那些风情藏在时光的罅隙里,闪闪亮亮;藏在日复一日,朝夕进出的老弄堂里,自然亲切;藏在多伦路上古色古香的收藏馆里,日愈鲜活;藏在花样年华般的黑白光影中,恒久永存;藏在小资女人的旗袍里,摇曳多姿;藏在某个酒吧的威士忌或爵士乐里,美丽妖娆……
走在街上,随处可见泛黄的书刊杂志,文革时期的画报,五花八门的小人书;被岁月封尘的邮筒,静静地挂在时空的角落,落寞凄凉;十里洋场所特有的西式小洋楼,隐约而来的是一份梦幻般的情调;还有,深灰色的砖墙、沧桑尽显的藤蔓、沐浴在夕阳的欧式阳台、记忆斑驳的铸铁栏杆……仿佛所有的印象都会让你沉浸在回味中,久久地沉醉,深深地感慨。
有些老式的旧街,比较冷清,连公交车也没通过。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枝叶茂盛,严严实实地盖住了一片天空,有点幽暗,像一个隧道,里面藏了很多秘密,让你忍不住想进去窥觑;偶尔又叶子随风飘落,像是犯横的小孩赖在地上打着滚;阳光透过叶片之间的缝隙,落在地面斑驳一片。
树木掩映中是一幢幢南欧风格的房子,有红色的瓦顶,窗子两边,有螺旋状的柱子。罗马式的阳台上,攀满了枝叶纷披的长春藤,洋溢着古老欧洲的典雅与浪漫。感觉中,仿佛来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家乡。一些弄堂里散落着的几幢陈旧的洋房,挂着xxx的木牌,风格各异的洋房公馆至今讲述着它们的旧主人当年的风云往事。精致的铸铁栏杆上攀满了的藤蔓有着欧洲情调,又有微末的隐秘和被遗弃的东方式的氛围。看样子像是旧时有钱人家的花园,破败的木质摇椅,显示出这里早已被废弃。然而植物依旧茂盛,走入其中,你想象着当时孩子在这里嬉戏躲藏的情景,望向四周,皆是老杨楼粉墙红屋顶,你定会希望穿越时间,在此刻。
一些有历史年代的小洋楼里仍然有人居住,隔着栏杆,有人带着小狗在花园里散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躺在藤椅上,背对着阳光闭目养神。抬头看,有些砖瓦上分明有斑驳的痕迹,可在屋檐下的精致镂空花纹门窗,和摆放在花园里绿荫丛中一角的大石狮,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依然积淀着的高贵气质。
只是时间太短,来不及到张爱玲的旧居常德公寓去,好好阅读一下她的精神世界。曾经看过她的很多照片,大多数身着一袭华丽的旗袍,倨傲的仰着头……这个奇女子在经过情路的坎坷之后,洞察世故的冷目之后,看似坚强,其实内心是多么地苍凉、孤寂和无奈。要不她为什么会写出“生命是一袭华丽的长袍,爬满了虱子”?
也没有多余的时间走进百乐门舞厅,要上一杯红酒,避开喧嚣的人群,悄悄地坐在一隅,在衣香鬓影的绮靡场景中,在繁华奢靡的浮光掠影里,我只想扑捉秦怡,上官云珠,王人美,潘玉良,周璇,胡蝶,张爱玲,阮玲玉等那些名媛们的影子,看她们躲在岁月红尘的深处,眼波流转,巧笑倩兮;在锦衣玉食、镂金错彩、纸醉金迷的社交party中穿梭和舞动,风姿绰约、雍容大雅,华丽香艳,像一只只智慧而美丽的蝴蝶精灵……上海因为有了她们,而成了二十到四十年代中国最风情、最芬香的城市。 几十年过去了,曾经风靡上海滩的红颜们大多数已经不在,如花的面孔也已经凋零,化身成泥,但她们的那段沉香却留了下来,一种风情,一个别致,直到今天乃至以后……
-全文完-
▷ 进入一盏茶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