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流浪]乌石岙访古海豚蓝色心情

发表于-2013年10月28日 下午6:45评论-2条

北仑博物馆旁边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在一堆乱石丛中,卧着一头石羊、一头石虎和其它一些石兽,上面乱七八糟地晾晒着衣服。没有人去关注过,它们从哪里来,以后又要会用作什么。

其实这石羊和石虎是有些来历的,它们本来是乌石岙元朝初年穿山盐场大使张轨墓前的守卫兽。

张轨何许人也?今天北仑霞浦、柴桥、峙头、定海、六横、象山、上海等地,远的甚至在香港、台湾、英国、美国等海外各地,有许多孝友堂门下张姓人氏分布,他就是这些张姓后人的祖先。

石虎,通高1.40米,底盘长0.90米,宽0.40米。石羊,通高1.20米,底盘长1.40米,宽0.40米。虽历数百年风霜雨雪,这些石雕仍保存完好。石雕通身为青石,质地细腻,雕刻线条简约明快,生动传神,极具艺术价值。古时候,人们认为,羊有反哺之义,因此象征着孝道,虎则是勇敢的象征。这些石兽承载着张氏家族厚重的历史和祖先对后人的期望。

作为张氏后裔,追宗思祖,无论如何我也要去乌石岙走一趟。

从阿育王寺往东南方向,在大碶新安村路口往右拐,钻过铁路桥,行数里,远远就可看到一棵浓荫蔽日的大樟树,旁边一座青瓦红墙的古庙:嘉溪庙。这棵古樟树相传为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所植,立有北仑区古树名木的标牌。嘉溪庙乃为奉祀北宋大将军曹彬所建,始建于元朝天顺元年,迄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了。

从嘉溪村再沿小溪溯源而行,一路上溪水淙淙而下,叮咚鸣珮,几只野鸟在树梢上悠闲地展示美妙的歌喉,莺飞草长,空气中弥漫着草木初荣醉人的气息,一派生机盎然。往南行大约五百米,就可见到一个太白山北麓的小山村,乌石岙古村。

根据霞浦孝友堂张氏族谱的记载,我族的始迁祖立恩公祖籍安徽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乃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后裔,为南宋部将。抗金兵败后,初隐居浙江奉化,旋迁鄞县五乡碶,最后定居古育王寺旁的乌石岙。

立恩公的坟茔就在乌石岙的张家园。世事变迁,目前的乌石岙只有五十户左右,主要以王姓为主,在明朝成化年间自余姚迁入。小村古风犹存,小溪绕村而过,四周绿树成荫,一派静谧安闲景象,恍如化外之地。

当年的张家园不知在哪个位置,我问过数人之后,终于打听到村子里最年长的王姓老伯。这位老人年近九旬,精神矍烁,记忆力依然很好。

他明确告诉我张家园的具体位置,就在村口石桥边的竹园里。立恩公的坟墓原先坐落在竹园里的一棵大树旁,坟并不大。解放以前,张氏族人年年到此祭扫。据王姓老人回忆,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从霞浦、柴桥会摇来几百艘船只(霞浦、柴桥到大碶育王一带的有河流相通),数千名张姓后人齐集乌石岙,隆重祭祀祖先。一时桅樯如林,舳舻相接,何等壮观。人家扫墓一般为清明或者冬至,但我族为何选农历二月十二日,肯定有原因的。可惜年老的族人相继故去,后人已不知道来历了。祭祀结束,每人还可分得四斤糯米麻糍。我族以前留有一些祀田,祀田由各房轮流耕种,出产的谷物就用来作春秋、冬至举行祭祀之用。旧时重男轻女,讲究血统纯正,只有嫡系男丁才可以参加祭祀,而那些违反祖宗家法出族的人和被领养的子孙就没有资格参加。这些做法现在看起来真是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是非常严肃的事。虽然有封建宗法的成分,但客观来说,这对敦亲睦族,密切宗族后代之间的关系也有一定益处。

文革期间,将立恩公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古墓平毁了。文革摧残中国传统文化、割裂民族历史的罪恶又添了一桩。

沿村口石桥旁边的土路朝山谷前行,两旁荒草及膝,左边是橘子园,右边是溪坑,溪边野树葱茏,杂草遍地。穿过一座石桥,眼前豁然开朗,三面高山环抱,中间一片平畈,一片绿油油青翠欲滴的茶园映入眼帘,周边树木郁郁葱葱,地上到处是残砖断瓦。茶园尽头的山脚下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草丛中露出一截截断垣残壁,上面布满了青苔,这就是古育王寺遗址。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涅槃以后,焚化法体,有骨子如五色珠,光莹坚固,是为舍利。据传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皈依佛教,造了八万四千座宝塔,每座塔中均藏有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造好后,“会羽飞息”护送遍安于天下“八吉祥六殊胜地”。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山西并州离石有一猎户刘萨诃,病中梦受梵僧点化,出家作僧,法号慧达(即阿育王寺开山鼻祖)。他决心寻找宝塔,当他由北而南走遍天下山川,来到太白山麓的乌石岙,忽闻地下隐隐有铮铮钟声。便诚心祈祷膜拜,诵经念佛,三天三夜后,见梵僧七人,行道空中,地形如涌,为方岩状(即涌见岩),神光照映,因刨土求之,果然从地里涌出璀璨夺目的小宝塔,塔四方五层,高约尺四,方广七寸,内悬宝磬,释迦牟尼的“佛顶”真身舍利就悬在塔金钟内。这就是阿育王所造的那八万四千座舍利塔之一。据传,这座舍利宝塔就保存在今天的阿育王寺内。它作为佛法的象征,确实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慧达寻得宝塔后,即就地修持行道,结茅供养。于是,始建保护舍利的塔亭。其地名曰“涌见岩”。

梵僧七人中,六僧腾空而去,一僧化为乌石,乌石岙也因此得名。住持释自学诗云:"乌石山中最吉祥,千年舍利久珍藏;一朝慧达来虔祷,涌出浮图放宝光。"清全祖望有“几时一叶褰裳去,乌石山前啖笋羹”之句。有溪自岙中出,溪名花溪(嘉溪),沿溪分溪东、溪西两村。梁朝普通三年(522年)又兴建殿堂楼阁,赐寺额为“阿育王寺”。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海豚蓝色心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梦海晴空点评:

乌石岙传奇实在令人眼界大开,精彩的故事令人惊叹,
没想到几块破旧的石头竟然也有着这么悠久的故事,
更没有想到这个地方竟然有着这么丰富的历史渊源。

文章评论共[2]个
殊异-评论

(:051)at:2013年10月29日 中午2:19

文清-评论

拜读佳作,带着下午茶来看望朋友,问好并请茶!at:2013年10月29日 下午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