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在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上公布的“三公”经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12年该局“三公”经费仅为2700元,而今年的预算则为0。在各级政府部门都在表态严控“三公”的背景下,减少“三公”费用本是正常之事,但是要做到减至一分都不花,似乎超出了正常接受的范围,变成了不正常。公众的揣测、专家的分析、政府的回应,这一切都是某一个社会热点事件的必然程序,然而当这些程序中某一条关系链被截断,舆论质疑的焦点便会重新回到热点背后隐藏的玄机身上。
“三公经费”通常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从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2年的2700元“三公”经费,全是接待费。从常理推测,就算没有出国费和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单是一年的接待费只有2700元,就很难令公众信服。现在普通的饭店吃顿饭按最低标准400元计算,那么也就是说招标采购局大概进行了7次接待,在一年的365天中只有7天接待,从领导视察的概率和中国的实际而言,应该是不可能的。像招标采购局这样的单位,通常情况下也免不了与其他政府部门和企业打交道,在2013年预算中三公经费为0,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一年都不会有公务接待?又或者说政府是否将某一种利益关系转移到了别的对象身上?
再从车辆的购置及运行费来说,官方给出的“数据”是: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原有车辆编制9辆,实有车辆0辆,未发生公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用。原有车辆编制9辆,实有车辆0辆,那么这9辆车去哪儿呢?贱卖?拍卖?租借?难道这个局所有人出门办事都是走路?还是有其他单位的人给他们出钱?种种推测,都证明了三公经费为0而实际上是可信度为0。
在当前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三公”零预算,究竟是真正的明镜高悬、两袖清风,还是仅仅玩些数字游戏、表面文章,背后的种种疑问,不得不让公众怀疑这背后的名利场。“三公”公开,其真正的目的是降低行政开支,而不是做假账,哗众取宠,讨好上级。如果三公经费公开制度真的变成“做账大比拼”,那便违背了初衷,南辕北辙,得不偿失。
眼下,一些部门的三公账本,屡屡引起争议。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加强了监管,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也日益强烈,但仍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种种摩擦,这让人对一些部门的三公账本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诸多事件无疑不提醒我们,三公账本不能仅仅公开了之,针对三公账本暴露的问题,应该及时介入调查,做出相关处理,还人民一个解释,还社会一个公道。
三公经费公开的真正目的,是政府对百姓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是百姓对政府的正当要求。“三公”经费公开无论表现为何种形式、何种特点,倘若不能切实落实,最终都可能变成权力的滥用。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历史传统、现实氛围及行政文化等原因,我国的“官僚行政”模式根深蒂固,很多政府部门奉行自我主义,长期作秀,本本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较为严重,基于这些,我认为政府应该拿出诚意,去及时解决问题,让老百姓明白自己真的是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否则,政府就极有可能陷入“塔西佗陷阱”,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丹尼斯?缪勒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说:“政府,作为一种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的机构,其存在会减少人数众多时获取个人关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偏好的信息所需的交易成本和谈判成本。”要规范一个政府的财政支出,不能仅仅停留在反对或呼吁的层面,更重要的是从原因着手,健全财政预算制度,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公开财务支出明细,并对违规者施以必要的惩罚。同时,必须要接受媒体和公众的监督,转变思想政治观念和不良工作作风,将三公经费公开化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的道路,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真正做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这样,三公经费为0才真正有可能实现,政府的廉洁度才能不断提升,最终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美好明天。
-全文完-
▷ 进入梦别锦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