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和山麓三部分。山按高度可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一般认为“高山”指山岳主峰的相对高度超过一千米。
成都是个盆地,周围都是山。
我不必千里万里,乘飞机坐轮船抵达那些川外的一座座高山。四川的名山本身就很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得名的成都第一峰的西岭雪山;有天下幽之称的道教胜地青城山;有犹如头披白纱,姿容俊俏的四位少女的四姑娘山;有山奇、水美、林幽、石怪之美名,状若登天之台的天台山;有“秀甲天下”之美誉、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有世界著名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中国最令人向往之地方”的乐山……
我常爬龙泉的仰天窝,一是因为它距家近,最多半小时的车程就能到达;二是因为它不高,最高的山峰也只有几百米,一两个小时爬下来,感觉不会太累;三是,它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我几乎每个星期都去,也仅仅只是健身而已。活动活动僵硬的身体,清醒清醒混沌的大脑,每每爬下来出一身汗,人立马感到轻松、精神。
但仰天窝确实称不上山,所以它被称为龙泉健身步道。
夏天喜欢去天台山,可以一路赤脚玩水上山,冰冰凉凉的水会让你开心得像小孩子般的忘乎所以;或着一双草鞋穿梭在山间小道,捉萤火虫装在玻璃瓶中,晚上放在床前,做一个闪闪亮亮的梦;或者在山顶搭一个帐篷,燃一堆篝火,在繁星闪烁的夜空下,和朋友高歌一曲,舞上一段……
我也到过乐山,只是为了看大佛。第一次很兴奋,因为小时候就常听父亲说,乐山的大佛是如何的高大,在大佛头的螺髻上面可以容十多人围坐,耳朵空隙可并立两人,双足相距近十丈,两个人接卧也不及大佛的一个脚趾长,一个人站立脚旁也未能高出脚面,光一个脚趾盖上就能站几个人。那一次我仔仔细细看了个够。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觉得还不够,专门租一条游船停在江中远望,终于看到大佛的全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更让我惊喜的是,乐山大佛背后的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的乐山巨形睡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睡佛四肢齐全,体态匀称,仰面朝天,慈祥凝重,安详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线上。而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的心胸部位。我不由得一阵惊叹,乐山分明就是一尊佛,佛就是一座山啊。
峨眉山我去过,而且两次一早就爬上了金顶。是为了看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尤其是佛光,让我无比向往。原来看过这样的描述:天气晴朗时登上峨眉,当下方弥漫着雾气时,若有人背对着太阳,站在巍峨的金顶上,让阳光从身后射来,前下方的雾幕上,会出现一个彩虹般光环,中间浮现着他的身影,并且影随人动、形影不离,即使有成百上千的游人同时观看,各人只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环笼罩,如此奇景,四海五洲,绝无仅有,既心感身受,又虚无缥缈,非海市蜃楼,乃人间仙境,十分神奇,非常玄妙。可能是时候不对,或者运气不好,一次是下雨,一次晚了错过,都没有看到日出,更没有看到佛光和圣灯了。只看见苍茫的云海犹如雪白的绒毯,缓缓地铺展在地平线上,光洁厚润,无涯无边。因为心中不服,问过金顶寺庙的僧人,是不是这四种景象好多人都能看见?想不到他摇摇头说,佛光和圣灯极少人见的,曾经邓小平上峨眉山时见过。那一刻,我一下释然了。后来,我去峨眉山,也登上过金顶,也一样没见到佛光和圣灯,但有了一种随缘的心态,倒觉得快乐了许多。
我也到过其他山,如:瓦屋山赏雪景,西岭雪山泡温泉,蒙顶山采新茶,华蓥山看蜡像,二郎山观云海,达古冰川看千年不化的冰……
但我最喜欢去的还是青城山,不只是喜欢它的幽静,也喜欢听它美妙的道家音乐,还有独具特色的道家建筑,以及因此而旁生的青城武术,和散见于宫观庙院之中、路道亭阁之旁及悬崖绝壁之上,摩崖题刻和道教印符……
我一般选择平日里去青城山,这样可以避开喧哗的人群,一个人是在“天然阁”的林荫伫立,静看白鹭翩翩起落;在“云巢”的崖下停步,细闻林涛的轻叹;坐在“凝翠桥”头小歇,听山泉的清音;穿过凿岩成路的“偏桥”,听杜鹃啼唱声声传来;立在最高峰的“呼应亭”上,仰天一啸,四山答以回声;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在古庙里住宿一夜,知更鸟会伴随着一枕清梦……漫游在道教圣地的青城山,让人感到“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打坐瞑思中有道,明月松涛中有道,阴阳术数中有道,讲究奇正相生,处处是空灵深邃的境界。让青城山更具有深厚绵长的底气,愈发显出它更加独特的光华。
也许是从小体弱的原因,所以对于爬山我有种特别的偏爱。开始只是为了强健身体,后来竟越来越迷恋山了,越来越喜欢登顶的感觉。每次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站在山顶,当“一览众山小”在自己的脚下时,就会享受到回归自然的喜悦,平添征服自然的豪气。同时,把山野的情怀也安置在了自己心里。
我想,登山的最大魅力不在于风景,而在于行进过程中的快乐。山峰是大自然最古老的隆起,是最伟大的生命存在,我们一步一步丈量着山的高度,也在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它并与之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读懂了山,也就读懂了关于生命、关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而每次站在山顶,不仅感受到天高地厚,更有一种返璞归真,浮躁的心灵也会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净化,仿佛脱胎换骨一般。
著名的围棋高手世界冠军曹薰铉对仙和俗作了一个很精妙的阐释:“仙和俗的区分何在?答案很简单,不过是在人字边上加个山字和谷字的区别。换句话说,人登山成仙,下山即成俗人。”
不论是什么样的山顶,因为居高,都能看到一种极其宏大的哲学美。
一直欣赏林则徐的一副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唯有人,比世界上所有的山峦更挺拔、坚定;唯有人可以纵横天地间,创造梦想与奇迹。只要征服与挑战的心失志不渝,便能“勇者无敌”。
山高人为峰。
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
-全文完-
▷ 进入一盏茶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