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尤未息, 诸君莫作等闲看 .”垂暮的孤忠,无尽的悔恨,未能中兴我天朝的哀叹,以及警醒我辈勿要冷看泱泱华夏亡国灭种而未赋予行动.荣光的一生却也逃脱不了卖国者的萦绕,纵使曾璀璨闪耀,无奈与悔恨,将其一生犀利的划成了左右两半.
即使鸿章在无数人眼中是位高权重的权臣,但是他未能改写中华之命运,那表面无限荣光的官衔,只不过是没落的清王朝的一种引诱,或者是奴才的驱使的交易码,那所谓的权臣焉能左右风雨飘摇的政局.鸿章当时慨然曰:“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宁死无刺割。之明日,或见血满袍服,言曰:此血所以报国也。鸿章潸然曰: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这份无奈与悔恨,以及内心对支离破散的国土的热爱,纵使烧灼着他的灵魂,也在所不惜,构成了他左的一面.然而有心却无力的他,因为汉人的出身,致使他未能接触真正权利的核心,只能去充当权势的爪牙.扮作了他右的一面.
纵有苏秦张仪之辩才,但是时代的不幸辱没了他原本应有的光环,沉睡中的雄狮,已被啖其血肉,只剩下嘶哑与哀嚎,诸多的外事在这丧失国本,羸弱的国家,没有发言权,却只能割舍血肉以示弱者的姿态求得苟延残喘.造成了众多视线里”右”的怯懦.虽然鸿章不能主导大清朝的军国机要,但是对洋务运动却倾注毕生心血,力图救亡图存,但是仍遭受集权力量的掣肘,有志难伸。这便是他”左”的爱国,悔恨与无奈的一面.
李鸿章签卖国条约其实无外乎权势女人干扰政治的西太后懿旨,而他只能做到尽量减少国家的损失。 操办洋务,以备国防,抵御外侮,师夷长技以自强.故而起办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李鸿章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李鸿章试图改变科举制度,从只考八股文到选取“制器之人”。希望为国家网罗更多的军事、科技、经济等各方面人才。后来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强”。然而清朝已是大厦将倾,再进行变革也是无力回天,正如鸿章自己说的那样:“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装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故甲午海战时,北洋海军一触即溃。倾心洋务欲图以自强与甲午海战的不战而和,一左一右,构成了矛盾的一生.
观其一生,本欲”中兴之臣””师夷长技以自强”,然而上苍不允,丝毫不眷顾几千年华夏的文明国土毁于一旦,奈何一身才华,却未能扭转乾坤,救亡图存,只能寄予天朝的国运,苟或于世,终而陨落在瓜分豆剖的历史乱流里,用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理着一生的左与右.
-全文完-
▷ 进入贪恋那芒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