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看宝黛钗沈良文

发表于-2014年01月01日 早上8:06评论-10条

最近看了网上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章,个人认为过于传统保守,虽然说红楼梦是古典文学的代表,但是行文过于老成,以读书而读书,没有自我的观点与主张也是万万不行的,自然天下看红楼者极多,小生所知所会也是极为有限的,本不该胡言乱语,不过一时心血来潮也就写下了此篇,粗俗简陋至极,还望各位不要见怪,下面便是在下的习作,还请诸位一观,谢谢。

相信大多数人看红楼都是为了宝黛钗三人,这三人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自身的命运,也展现了一段惊世骇俗的爱恋,关于林黛玉相信大家议论的较多,关注她的人可能是红楼中人最多的,本人也于近期看了些有关林黛玉的文字,下面说说我对林黛玉的一些看法,网上一般对林黛玉的理解为:多愁善感、多病、身体虚弱、爱哭的代名词,这样一个人物性格上偏弱,加上弱不禁风的身子,使人自然而然的对她生起一股爱怜之意,但是林黛玉在书中却是以自尊掩饰自卑,一种可怜又可悲的“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惟恐被人小看了他去”的自卫,真正是个人的性格毁了一个妙龄少女,但是林黛玉的性格并非只有这般简单,林黛玉也是个内慧外秀,楚楚动人的妙人儿,并且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之中,有人曾评价道: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有着寄人篱下、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的恶劣环境,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

林黛玉的才情其实也并非夸张,黛玉惯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这从她的一些诗词中可见一斑:《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又一说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又作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又作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林黛玉的一首代表作,可以说是林黛玉自我命运的一种感伤,倾注了林黛玉一生的感悟与感触,如果你不懂林黛玉,请看看这首诗,你就会了解林黛玉的精神世界以及林黛玉的种种忧愁与烦恼,当然仅仅是一首诗并不能完全展现林黛玉的内心世界,而以下的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五美吟

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

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无一不是林黛玉自我形象的一种写照,自然黛玉诗词不在少数,本文只列举以上几首略为黛玉的才华展示,而且林黛玉的性格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她过于清高了,本不应该存在于那个污浊的世界中,她和宝玉的爱太过于柏拉图,而且她对于周围的事物也是完全理想化的。她没有理解这个世界,也没有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所以,我觉得她和周围总是有一层隔阂。正因为如此,她才不能用心地体谅别人,虽然她是善良的。她的思想行为都远远高出她所处的那个时代,但她的理想与世人不同,又太爱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太爱保持高洁的品质,不用心与周围的人搞好关系(从那些丫鬟老婆们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所以最后难免落得悲惨的结局。

而薜宝钗,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

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象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薛宝钗一出场,容貌美丽,举止娴雅,看似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第38回作《螃蟹咏》,对当时横行霸道的官场人物如贾雨村之流,尖锐讽刺。而她最喜爱的词曲,居然也是一首富于孤愤、反叛色彩的《山门·寄生草》!在大观园中,薛宝钗的容貌、气质当排首位。薛宝钗艳若牡丹,被题为“艳冠群芳”,“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脸若银盆,目似双杏”,“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宝钗体态丰满,肌肤白暂,宝玉有次见了好雪白的一段酥臂,也不觉动了艳羡之心,想“摸一摸”。

作为最正统的封建淑女,宝钗按照家里的指示嫁给“门当户对”的贾宝玉,他们是当时社会公认的“金玉良缘”。然而因为思想的巨大差异,宝玉最终出家,宝钗独守空闺、晚景凄凉。正是封建社会只注重门第家族,而不重视各人个性的做法,才造成了导致了宝钗的婚姻不幸。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利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薛宝钗的悲剧同样值得人们同情,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象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一艺术形象。

其实薜宝钗真正的为人宽容大度、温柔娴静、大方得体,很会为人处世,在贾府各个阶层,上至贾母,下至小丫环,个个都十分喜欢她。贾母说“所有姐妹,都比不上宝丫头”,就连对谁都恨到骨里的赵姨娘都说她“大度得体”。史湘云曾说:“要是宝姐姐是我的亲姐姐该多好”,甚至说薛宝钗完美无瑕。就是这样一个博得所有人欢欣的人,但宝钗内心相当冰冷,被封建摧残的毫无细腻的感情,难怪曹公评“任是无情也动人。”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圆滑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真是大户的姑娘,又展样,又大方,怎么叫人不敬重。”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当然,她自觉不自觉的维护逢迎核心人物的欢心,是要特别值得指出的,这也是她的人情世故的策略。她最常去的是王夫人的房间,不管长辈做错了,心有戚戚焉,她都要一番说辞,积极的消除长辈心中的顾虑。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意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这里可以看出宝钗冷酷无情的一面。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一段是极其有争议的一段,很多人据此痛骂宝钗冷酷无情,不顾他人性命,只想花钱了事。但首先,金钏是因为感到丢脸自杀而死,其次,金钏的死跟宝钗没有任何关系。对于身为家奴的金钏一家,对这个造成这个悲剧的责任人贾宝玉和王夫人,没有任何能力去制裁甚至谴责,之后玉钏还在王夫人面前继续乖乖的作奴才。身为金钏的亲人都是这样的态度,那么有什么立场去指责一个毫不相关的宝钗呢。宝钗本就是一个性格很冷淡的人,这并不是针对金钏,而是对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对于她来说,能做的就是尽量化解其中的矛盾、真正的解决问题。

与其没用地掉眼泪,哀叹、感伤,不如让还活着的人真正地获得补偿;与其对死了的人投注感情,不如多关心一下活着的人。这是宝钗的一贯理念。在柳湘莲失踪问题上,宝钗也是同样的表现,因为她很清楚的知道,这是柳湘莲的个人选择,只有他自己才能解开这个心结,就算找到了,他的心结在那里,他也不会回来,如果他自己想通了,那么不用劝不用找也会自己回来。那么为什么不多关心一下那些劳累了数个月的伙计,他们也是人啊,他们指望着这一趟生意结算之后,领到自己养家糊口的钱,难道这些人不是人吗?难道这么多家庭都比不上一个柳湘莲吗?就因为柳湘莲失踪了,他们就活该被忽视、活该吃不上饭么?可见,据此说宝钗冷酷无情的人,或许是不可取的。

宝钗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怕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信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最符合封建社会的形态,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欢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她是真诚的真心的按照封建道德的规范去做。因此她在劝导黛玉的时候苦口婆心,是因为她真诚的认为这些道德都是最正确无比的。

而我最欣赏薜宝钗的是博学多识,才情出众,在大观园中,薛宝钗以她的才情最为出众。宝钗的诗大气浑厚,在诗歌比赛中多次夺魁。红楼梦中的闺秀大都冰雪聪明,喜爱文学,宝钗以一句“淡极始知花更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宝钗不仅善于写诗,还善于点拨。元春省亲归来,要求姐妹们各作诗一首。当宝钗看到宝玉将芭蕉比拟为“绿玉”时,提醒他,元春因不喜“绿玉”,把匾额都改了,再用这二字岂不是让她不高兴?不如改成“绿蜡”。并讲典故“冷烛无烟绿蜡干’被宝玉称一字之师。[2]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

在“大观园试才题匾额”(第十七回、十八回)中虽屡受贾政喝斥,却未能吓阻住他的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他的出口成章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只是一到薛林二位高人特别是宝钗面前,宝玉的学问就大为逊色了。像元妃归省时,她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蜡”的指点,以及回答湘云关于“桰树”的解释等,都显豁出其学识的渊博。

宝钗的诗文基本上是大观园诗社活动的应时之作,比起黛玉诗词的风流别致,自有其雍容浑厚的品格。她所提出的诗歌创作,要“各抒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也都是很有见地的。小说中几乎从未表现过宝钗像黛玉那样有过情之所至、有感而发的创作诗词的激情,这大概也是钗黛二人的性格使然:黛玉是多情敏感的性情中人,而宝钗则是冷静理智的“山中高士”。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宝钗平素“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种。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样才华的名誉”(第六十四回);她不赞成香菱学诗,对湘云、黛玉等教香菱学诗,也颇有微词:“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第四十九回)由此可见,她头脑中封建正统观念的桎梏,也制约了其诗词才华的发挥。

这位大观园中“艳冠群芳”的美人,富有文化传统的家庭教养,更造就了她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其造诣之深,皆为宝黛及众姐妹所不及。曹雪芹本人的不少精辟的艺术见解,都是通过她的口来表述的。

而贾宝玉,介绍:贾宝玉是一个较奇的人物,在整本书中也较为重要。他脾气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的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曹雪芹写给宝玉判词是“情不情”三个字。《红楼梦》全书自“情可情(秦可卿)”开始,到“情不情(贾宝玉)”结束,从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来看,“情不情”三字大有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情不情”三字是曹雪芹参照“花非花”而来。白居易的“花非花”历来被人们视为不知所云,其实就是冬天北方夜间凝结在窗户上的霜花。贾宝玉的经历,正像霜花一样,在人们不经意间,荣华一时,转瞬即逝。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贾玉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当然,在他的性格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对于世俗男性的憎恶轻蔑以及与之相反的对于女孩子的特殊亲爱和尊重。在第二回中,他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后来随着宝玉逐渐长大,他的思想也日趋成熟,他又发现“女儿”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又有女儿由出嫁前的“无价宝珠”到出嫁以后变成“死珠”再最后竟变成“鱼眼睛”的看法。这表明,他在成和或逐渐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受压迫最深的就是女孩。因此,他在行动上才表现出了对女儿不同一般的温柔体贴。

再有,贾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 “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他们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割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对茗烟“没有没下,大家乱玩一阵,”“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

还有,就连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的基础上的。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情都倾诉了出来。

因此,也有人说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碍的。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他说:“可恨我为什么生长在这侯门公府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把人荼毒了。”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也是他叛逆性格的表现。同时,他对八股文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他把“读书上进的人”称作“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将“仕途经济”的说教斥之为“混帐话”。他不肯走当时一般贵族子弟所走的“学而优则仕”的“为官做宦”的道路。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一部作品的艺术构思和作家选取什么样的人物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跟作家基于他的生活经验和世界观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分不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一对贵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并将他们爱情的产生、发展和悲剧的结局置于全书故事情节的中心,并不是偶然的。它跟小说描写的生活内容即题材有关,但是从根本上说来,却是决定于作家曹雪芹对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认识。这其中是不是就有曹公自已的影子呢?

而从整部小说来看,宝黛爱情悲剧只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主线,远不是小说的全部内容。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曹雪芹并不是单纯地孤立地写一个爱情故事,他是以此为线索,广泛地多方面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生活的面貌,揭示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红楼梦》是完整地表现生活、在生活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描写宝黛的思想性格和爱情悲剧的,这是《红楼梦》爱情描写的另一个特点,也是前此的小说戏曲中不曾有过的。 曹雪芹的高明之处表现在,他能从生活的内在联系出发去认识和表现生活,这就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在表现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新的高度。用形而上学观点,只看到生活的表象而看不到内在联系的人,不可能真正读懂《红楼梦》。“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就曾以贾宝玉不是因为跟林黛玉谈恋爱而挨打,便否定这一情节跟爱情悲剧有紧密的联系,并以此证明爱情悲剧不能成为小说情节的主线。其实,宝玉挨打正好是曹雪芹善于从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出发,通过矛盾冲突表现宝黛爱情关系的一个生动例子。宝玉挨打是一次因多种矛盾纠结在一起而引发的大冲突、大事件,其中心是封建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的冲突。在这场尖锐的冲突中,真正站在宝玉一边深切而真挚地同情和疼爱他的,并不是在关键时刻喝令贾政住手因而使整个局面化险为夷的贾母,不是大呼心肝宝贝哭得死去活来的王夫人,不是表现出很有分寸的亲切而骨子里却冷若冰霜的薛宝钗,也不是那个半是爱怜半是责怪的贴身丫头花袭人,而是那个情深意切深沉柔弱的林姑娘。试看宝玉被打之后,黛玉去探伤,半天,只有无声之泣,以及由万句言词化出的那句充满了痛苦与矛盾的简短的话:“你从此可都改了吧!”她,就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将她的心剖视给了宝玉,给了他巨大的体贴、慰藉与支持。贾宝玉那句“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表示誓不回头的话,只在林姑娘一个人面前说出来,曹雪芹这样写是有深刻含义的。在那样一场使宝玉几致丧生的大风波之后,这样的话是只能在心心相印的知己面前才能说得的。这场冲突,就是这样既推动了建封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矛盾的发展,又促进了宝黛以叛逆思想为基础的爱情的深化。这是何等的真实自然,又是何等的丰富深刻。

以上多为网上对宝黛钗三人的看法与观点,而我个人的理解可能稍有不同,在下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可能比较简单,在下认为红楼梦一书本就是一场梦,从书名可知这不过是一个有关红楼的一场梦而已,我想是作者某日看书累了伏在桌子上偶然间做的一场梦罢了,既然是梦,自然不是真实的生活,这是作者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作者在现实中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穷书生,既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也没有什么过人的才能本领,只是一个一心读着圣贤书的书生,只是一个梦想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穷书生。其实我们读书人读书为了什么?是为了光宗耀祖,是为了光耀门眉,还是为了学业有成,报效祖国,还是只为了书中黄金屋,书中的颜如玉,其实我想普天下的读书人都是一样的,读书是为了得到知识,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让自已不会在别人面前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俗人,而其他的富贵荣华只不过是世间虚假的事物,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在我中华大地上有几位读书人只是为了这尘世间的名与利而发奋读书的,大多数都有自已为之奋斗的目标与理想,只是依照每个人的条件不同而理想不同而已,而作者在书中将自已写成一个绝世公子的形象并不是为了贪图书中描写的那般繁华的生活,而仅仅是为自已的理想找一个梦中的桃花源,而大观园中的这座红楼就是作者心目中最理想的场所,在这座梦中的红楼中没有科考,没有名与利,没有尘世间的种种烦恼,只有作者向往与追求的幸福生活。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一座红楼,里面放着每个人自已最初的理想与追求,而有时当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迷失了自已,忘记了当初的誓言,只要还记得心中还有这座红楼的存在,那么一定可以重新找到回家的道路,而红楼梦的真意便是自已对自已许下的终身承诺,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纯真梦想。

而这书中的三人应该是有其生活原形的,我想大概是作者的同学朋友这些人吧,可能这红楼梦也就与南柯一梦的形式一样的吧,都是作者从现实联想到的一场梦,有所不同的可能只是红楼梦的作者心性高些,以及他的同学朋友身份也高贵些而已吧。

其实我认为这三人本就是一人,只是分别代表了三个方面,比如贾宝玉是作者真实身份与形象的体现,作者将自已真实的身份加以想像,通过书中贾宝玉这一形象展现给广大读者,让读者对于自已真实的形象与思想做一个了解,这样可以更好的让广大读者理解红楼梦这部作品,明白这场梦背后真实的创作背景,从而了解这本书的真正意义。而林黛玉是作者向往与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形象与代表,大家在明白了作者的真实身份后,对于作者的思想与追求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作者真实的理想我们还不清楚,于是作者就通过描写林黛玉这个角色将自已内心最渴望,最向往的精神世界具体化,可以说林黛玉这个角色就是作者想要追求的精神境界的具体形象,可以这个形象有缺点,有不足,但确是作者自已比较满意的一个形象。而薜宝钗却是世俗人眼中的好女孩的形象与代表,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的真实身份与作者的精神追求,那么接下来就是当时社会如何看待作者这种思想,为了表达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作者创作了一个当时社会比较理想的形象这便是薜宝钗这一角色,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社会,人们主流上喜欢薜宝钗这种形象,更看重的是人对封建社会的信仰,而作者所追求的精神世界显然与当时的主流思想有冲突,而这正是本书的一大看点,是需要广大读者好好体会的。当然这三者也可能分别代表了作者的前世,今生,与来世,作者的前世是一个视封建礼教为无物的一个奇女子形象,就如书中的林黛玉一般清高孤傲,虽然没有才华,但是却不为封建社会所接受,注定孤独清苦。而作者的今生便是一个游荡在考不考功名之间的一个世俗书生的形象,这可能是作者最真实的生活写照,作者虽然也有心做一些事业,但是又对封建社会的制度不满,既想通过科举实现自已的理想与追求,又不想放弃自已的原则与立场,所以处在考不考的两难境地之中。而薜宝钗便是作者来世功成名就之后的形象,这可能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作者可能从个人角度来说并不喜欢这个形象,但是又处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为了生活等原因只好做一定的改变来迎合这个社会的需要,所以在来世成了一个折中型的形象,既有社会要求的做法又保有作者自已的一些思想特点。

又或者是这三者是作者在梦前,梦中,梦醒的三种形象。所谓梦前,是作者在红楼梦之前的形象,那时的作者青春年少,正是意气风发,大有可为之时,那时的作者对这个社会抱有很大的期望,对自已的将来很有信心,很希望可以有一番作为,但是随着对社会的了解,作者渐渐发现这个社会并没有自已想像的那般美好,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封建社会的许多弊端决定了封建社会的命运,而作者的许多理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根本不可能实现,作者心中美好的梦想只不过是作者一厢情愿的一个梦而已,于是就有了红楼梦这本书,这既是一本描写作者生活的书,也是作者想像出来的一个梦境,自此,作者由此书开始了梦中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作者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既是对自已命运的思考,又是对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思考,作者在思考如何改变这个社会,如何才能实现自已的那些理想,而红楼梦这本书,这个关于红楼的梦就是作者思考的成果,作者是在写书又是在作梦,其实作者不明白人生如梦,作者无论是在真实的世界还是在红楼梦的世界都是活在人生这个大梦境之下,所有的梦想与追求到头来不过是人生一梦,无论作者在书中将未来想像的如何美好,与现实的生活相比就空虚寂寞多了,而作者总有一天会明白这个道理,从而走出梦境,进入梦醒的阶段。而所谓梦醒并不是作者放弃自已的理想与追求而是学会适应与改变,因为作者开始明白封建社会的问题是由来以久的,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制度绝不是两三天就可以实现的,是必然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的,所以作者在梦醒之后改变了态度,不再急功近利而采取一种温和的态度先融入这个社会,之后再想办法改变这个不合理的制度,于是就有了书中三人的形象,其实作者由于受自身的条件所限,很难实现自已的理想,不过作者的这种理想是伟大的,作者虽然没有实现理想,但是红楼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所以作者的理想能不能实现就要靠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红楼人的努力了,我相信只要在我们的努力坚持下,红楼梦的理想总有一天可以实现,那时我们就会了解真正的红楼思想,红楼精神,从而活在一个红楼梦中的真实世界。

以上是在下对于宝黛钗三人的理解,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可能所想还存在很多不足,这一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如此在下停笔了,各位看客再见。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沈良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宝黛钗三个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
他们的悲剧命运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关于宝黛钗三人的形象问题,历来争论颇多。
但勿庸置疑的是,他们三人都有着不同的出身背景,
而正是这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文章评论共[10]个
文清-评论

雪花舞,红梅俏,一年伊始元旦到。愿你元旦心情好,事业顺利步步高!at:2014年01月01日 上午10:16

沈良文-回复多谢文清大姐的祝福,十分感谢! at:2014年01月01日 上午11:21

呆贝贝-评论

红楼一梦,让人断魂。美哉!悲哉!问好朋友!at:2014年01月01日 上午11:26

沈良文-回复哈哈,贝贝编的留言有趣。 at:2014年01月01日 上午11:41

小锶2013-评论

我还是喜欢林黛玉和贾宝玉,尽管他们有不足,但在那种混浊的年代,能保持自己的个性,这一点已实属难得,而宝钗这种女人,我从不会喜欢at:2014年01月01日 下午5:53

沈良文-回复有自已的立场很好的,谢谢你的来访。 at:2014年01月02日 清晨7:55

天龙飞天-评论

欣赏佳作,问好朋友。(:012)(:012)(:012)(:012)(:012)(:012)at:2014年01月02日 早上8:36

沈良文-回复多谢朋友的来访,十分感谢。 at:2014年01月02日 下午5:02

小彭燎-评论

关于《红楼梦》的著作太多,见解各异,只要自己喜欢就行了。我也爱读红楼梦,初次读罢心里凉飕飕的,因为书中人物的关系,都是很近的亲戚关系,而做出的事居然令人心寒。写得精彩,祝好!at:2014年02月03日 晚上11:56

沈良文-回复谢谢朋友的留言,十分感谢! at:2014年02月04日 早上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