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读三国,最佩服最敬佩的自然是诸葛亮。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极尽神话和美化,正如鲁迅所说:“状诸葛之智而近乎妖”,很容易让年轻的读者油然而生敬意。
不过,成年后,我再读三国,就发现了诸葛亮的许多局限。他的名和字或许已经暗示了他的局限。诸葛亮,字孔明,他智慧的光亮是灿烂的,但是也确有许多时候是“一孔之明”。
我觉得诸葛亮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小聪明,如果说,他在出山初期凭借隆中对策中对天下三分的准确把握,还可以算是一个能洞察形势的战略家的话,那么蜀汉后期他的作为,则明显地缺乏战略眼光。
蜀汉后期,诸葛亮在益州疲弊、曹魏日益壮大的严峻形势下,不知道自保以待天时,仍然屡上出师表,六出祁山,结果屡战屡败,弄得民穷财尽,国力日下。实乃不识时务,感情用事,急功近利。
我们再看他一生被人称道的一些妙计,三气周瑜,空城计,草船借箭,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等等,仔细一分析,大多是战术层面的一些小聪明,有一股小家子气,有一种左支右绌的狼狈。在围棋中,充其量只能算是“谋子”,而高明的棋手是“谋势不谋子”的。诸葛亮后半生,可以说是疏于“谋势”,几乎没有做成一件可以称为大手笔的事。七擒孟获,平定南方,采用了攻心为上的策略,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似乎是一个战略家所为。但是一旦你想到,这件事仅仅只是北伐这个战略大失误的前奏和准备,诸葛亮的得分在你的心中又会有所降低。这只是一件为了做成一件大错事而做的一件正确的事而已,仍停留在“谋子”的水平。
诸葛亮还有一点让我不佩服的是,他在广纳贤才、铲除奸佞方面方面实在毫无建树。蜀汉人才之少,令人吃惊,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即可为证。而一个宦官黄皓,却始终在刘禅身边,发挥着重要作用。贤臣不能进,奸小不能除,作为宰相的诸葛亮责无旁贷。以诸葛亮之权势,难道除不掉一个小宦官?
诸葛亮在培养接班人上也明显有不足。他培养的弟子和接班人姜维,其水平也只能算是一个战术家。我觉得姜维的主要错误有三点,一是他不明时势,继续坚持诸葛亮北伐的错误战略,二是在国家危难时,姜维因为诛杀黄皓不成,在沓中屯田避祸。这是一种自顾自保而不顾国家的行为。三是在司马昭伐蜀时,姜维只知道拒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没有想到邓艾会从阴平偷袭成都。明显缺乏全局眼光。学生“考试成绩”不好,诸葛亮这个老师是有一点责任的。
诸葛亮教育子女在德育方面值得称道,但在智育方面却大失水准。
其子诸葛瞻少时聪惠可爱,但诸葛亮不知道为什么就认为他难成大器。诸葛瞻十七岁时娶公主为妻,以后不断升迁,加上蜀汉人士怀念诸葛亮,于是偏爱诸葛瞻,使他的名声有些名过其实,后来诸葛瞻统领朝政,因黄皓专弄大权而无法纠正刘禅失误。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没有及时据守险要,致使邓艾进入平原,后来诸葛瞻拒绝邓艾的招降,在锦竹与邓艾展开激战,兵败战死。
我读三国,读到诸葛瞻战死时,虽然敬佩他的临难死义,但心里很不是滋味。总遗憾诸葛亮没有把自己的方略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如果“革命事业”后继有人,蜀汉也不至于那么快就灭亡。
-全文完-
▷ 进入寂寞野渡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