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甘为知青做嫁衣宁夏何老三

发表于-2014年01月15日 清晨7:35评论-2条

甘为知青做嫁衣

拙作长篇报告文学《从十三师走出的演法大师李连贵》在北知网、二团网发表以后,得到一些网友首肯,吕彭老弟更是留帖谬赞,并列出我在网上曾发表过的两篇较长的报告文学——其一是讴歌“北京知青网”站长姜成武(网名“大江东去”)的《殷殷知青网 大写掌门人》,另一篇则是盛赞《宁夏贺兰山》版主周志淳的《魂系第三只眼》,

另一位贺二团网友并因此对我寄予厚望:“抢救十三师知青文化,非你莫属。”这些话语,其实都是鼓励和鞭策,这么重的担子,我一介草民如何挑得起来,我只不过是尽我所能,并且也是兴之所至,才写了这么一点东东,还不知入不入大家的法眼?

在十三师,我们的遭遇与不幸都是差不多的,回北京后,每个人的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很多人通过奋斗,成了各自岗位的精英:有的当上了教授、专家,有的成为了企业家,有的走上了仕途,而更多的战友则是默默无闻地在苦斗。他们没有什么显赫的成绩,也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像一棵叫不出名字的小草。

回北京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处事方法就更不相同了:绝大部分战友选择了低调、平淡又充满温情的生活方式,有的则是整天与酒为伴,甚至一天要喝三顿酒,早起第一件事儿就是喝二两,眼珠子都喝红了,像一只北方的狼。听说一个哥们儿喝得太多了,下楼梯时脚蹬空了,一下摔了个右臂骨折;有的整日靠码长城打发日子,甚至整夜整夜地打,打得心脏病、肺心病一起找上门来;有的成了骂人狂,整日骂街,骂来骂去,左不过就是自己在兵团所受的那点委屈。我们连就有这么一位哥们儿,吃完早点后,就往街心花园一坐,开始每天的功课:开骂。除了中午睡会儿觉,能从早骂到晚。起先,警察还管管,到后来,也懒得管了,由他去骂。

我不是在责备这些人,他们都是我特要好的哥们儿、姐们儿。我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爱说,更爱动笔头子,我除了劝劝他们,实在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法子。我就想到了一句名言,都是兵团战友,差别咋就这么大呢!我干脆写点儿咱们十三师和知青的典型人物吧,也算是激励激励他们,并且也为知青忒别是为十三师知青正正名!

为十三师战友做点儿什么,这种想法从我1979年回北京以后就一直萦绕于心,做了记者、编辑之后,这种想法就付诸于笔头子了。

当时,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曾经写过一些旅游业有关人物的报告文学,如《白藤湖寻美》、《沙漠里捞起的梦》、《微笑天使》、《黄伯寿和唐宋风韵》等等。在自谋职业的那些年里,我也写过不少报告文学,如《多灵多之魂》、《鱼脑的变奏》、《紫殇紫气紫微星 茶人茶道茶文化》等。写这些报告文学,激起了我撰写十三师人物和知青精英的强烈愿望。我在30年前就开始写十三师的人物:在一篇报告文学《返京十年祭》中,我涉及到了白亚南、尚觉谦、陈良友、孙大成、李砚民、吴恩玲、赵家驹等人;还为白亚南写过一篇报告文学《从焊洋铁壶的到制冷经理》,发表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上。后来,我把触角伸到了十三师之外的知青身上。我写过林建三师的知青、著名作曲家温中甲(题为《又见温中甲》)、另一位林建三师的知青、国家一级编剧张宗灿(题为张宗灿和他的《花儿》)、内蒙兵团知青、后为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员的尹育政(题为《贫贱夫妻百事哀》)。到了两年多前,我学会了打字、汉语拼音并登录北知网后,我的这种写作欲望更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我看到北知网成立五年多,没有一篇关于站长“大江东去”的报告文学后,自告奋勇写了一篇;在周志淳家中,我看到了他数以万计的照片,同时又阅读了他的多篇博客,觉得这是一个十三师不可多得的精英级人物。于是,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完成了报告文学《魂系第三只眼》。

这次撰写《从十三师走出的演法大师李连贵》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出现时、灵机一动撰写的。

那是在青-新家中聚会,连贵也出席了。席间,我和连贵交谈甚欢。我们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了。连贵曾经在我们连呆过,那时,我已经结婚了,并且有了孩子。连贵经常到我们家去,刷牙、洗脸、吃饭,就连晚上也爱到我们家来聊天,一点儿都不认生,就像长在我们家一样。

我很早之前就知道他会摘胯。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还在钱粮胡同严冬家里住的时候,有一次在大街上碰见了他。他神神叨叨地在街上就摘了胯,还让我摸他的胯。不过,打那儿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

后来又在北京电视台报道八大处庙会的报道中见到了他。那时电视上就说,连贵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们看了这个节目,都哈哈大笑,骂连贵真会吹牛,是个绺子、侃爷。直到去年北京电视台11月19日、20日俩天播出了“七旬老汉和缩骨功”专题片后,我才真正知道了连贵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并非虚妄,而是下了常人所不及的苦功才取得的。我还在网上搜到了有关连贵的许多视频,可了不得了!连贵敢情是这么一位武功大师呀!我也太孤陋寡闻了!

过去,连贵的形象可不怎么样,是个赖皮、泼皮、甚至是个被人看做有流氓习气的知青,怎么回北京以后就脱胎换骨了呢?我决定寻找答案。

在和连贵的多次接触中,我发现了,连贵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奋斗。他没有沉溺于过去,没有整天抱怨上天对自己不公平,也不甘心就这样混一辈子,他要向自己开战!他要为十三师做点有用功,改变人们对十三师“流氓窝、打砸抢黑窝”等荒谬又不符合实际的看法。

他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初中程度,到现在了,连上网都不会,甚至连电脑也打不开。他在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告:复制过去的自我,是最没出息的事情。他时刻都在告诫自己,李连贵不是孬种,李连贵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李连贵要做个大写的人!连贵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是,我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每天从凌晨三点钟开始,到晚上十一点收工,倾尽全力写出了一篇《从十三师走出的演法大师李连贵》。我认为,这篇文章会对很多十三师战友和知青朋友会有启发;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人,人的本性是追求真善美才是永恒的。

在撰写这些知青人物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是思想境界的提高。我过去也属于“愤青”级人物,骂大街、埋怨自己生不逢时、感叹自己“藏在深山人未识”,老是有怀才不遇的不愤儿。但是,当我接触了那么多知青中的精英级人物后,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和近视,尤其是聆听过田涛的讲演后,我更觉得,论文学,我能否当人家的学生都未可得知;论学识,我只能望其项背。我曾感叹,读过田涛,才知道山有多高,才懂得海有多深。在田涛面前,我只能“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

我的第二点提高是写作功力上的提高,这也要得益于和知青战友们给予我的潜移默化的有益营养。我要写摄影人物了,人家会给我讲一点摄影方面的知识;写文艺界人士,人家会讲一些文艺圈里的故事和笑话;写企业家,人家会给你讲点营销......我就像蜜蜂采蜜,一揽子照单全收。后来,再写专业一点的人物时,都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了。

这种写作方法,还得益于知青之间的交谈与玩笑。这也是写好报告文学重要的一环。

我们十三师不是文化沙漠,我们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十三师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那就是不分你我,不分一二团,没有地域之分,都会自觉地抱团取暖,热爱十三师,维护十三师利益,在这一点上,绝对没有任何含糊。这也是最能打动我的,是我2011年开始上网以来发表过3800多个帖子(贺兰山两个网)的根本动力。现在,最值得我自豪的是,我大概是撰写十三师战友最多的写手!我不知道还有谁比我写得更多?我也知道,单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是写不完十三师这些精英的。我们剩下的日子不多了,让我们一起加油吧!为此,我还专门在北知网上发过一个邀请函,诚意邀请十三师战友支持我撰写十三师战友的建议:

个人征稿函

农建十三师的各位战友:

我是你们的战友何君倬,也是《北京知青网》的作者之一。我看到咱们《宁夏贺兰山》版块上开辟了“兵团人物春秋”专栏,并浏览了有关文章。很高兴也有些遗憾。高兴的是,我们终于有了可以写写自己文章的天地了;遗憾的是,这种文章太少了!

想当年,我们宁夏兵团农建13师的北京、天津、银川知青可是有六千多人呢!我们在13师奋斗了十数年,回到北京、天津也三十来年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堆故事,写出来发表在《北京知青网》上,一定会很有趣,同时也能给我们的后人留点文字上的念想。

我过去曾写过一些咱们战友的文章,如“哈雷礼赞”、“魂系第三只眼——记周志淳”、“十三师一团五连人物考”等。但是我总觉得写得太少了!我们都是“奔七”的人了,我们得自我救赎,自己抢救自己的知青文化。为此,我才不揣冒昧,自告奋勇,向各位战友征稿、其实是征得您的同意——由我去采访您,并由我给您写稿子,经您同意后再发表在《北京知青网》上,您看行么?

如蒙您同意,您可以跟帖,写上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再约时间,到您家或到什么地方聊天;您替别人约也行!得嘞,给您添麻烦了!我这儿给您道乏了!

何君倬 

2012年5月28日

不过,至今为止,也没有一个战友给我回复,挺臊搭理的。

由于我写过很多关于知青的文章,有些还能拿得出手吧,像2010年,宁夏农垦局为了庆祝宁夏农科系统成立六十周年,编辑出版了一套专集《足迹》,那里边就有我写的两篇文章,这是我退休以来首次为正式出版物撰写文章——我已经多年没有为各种媒体撰写文章了,我自己觉得,我在知青网上发表过的文章,如果投放到正式出版物,也会被刊登一些吧?但是,我没有一篇文章投给了正式出版物,都是在两个知青网上投放的。很多朋友为我惋惜,说你干嘛这么费劲巴拉地给网站写文章呀,你要是给别的媒体投稿,那会名利双收的。说来惭愧,就连《足迹》这本书的责编亲自到北京来约稿的时候,当着众人的面说会给稿费的。但是,时至今日,也没见分毫。

我写这些战友或者素不相识的知青,没有任何利益上的索取,萍水相逢,惺惺相惜而已。比如写白亚南,我当初根本就不知他是十三师的知青,是我在平吉堡中学当教师时的同事、回京后担任白亚南所在领地的办事处主任李砚民给我提供的信息。我采访白亚南时,他赠了我一套《辞海》和《词源》,至今我还当宝贝一样收藏在书柜中,并时不时拿出来翻一翻,睹物思人。这可能是我接受的唯一礼物。

发表了连贵的文章后,有人质疑连贵给了我多少好处。我不生气,你太不懂知青情谊了,你也太不懂网络了!网络文章,写出来,是供更多的人看的,它比其他媒体具有更广泛的传播力度和更快的传播速度。不信您就点开“360安全浏览器”或“百度”,看看几天前发表的这个帖子,现在已经有多少家转载了,您也就会知道像李连贵这样的大师有多少人仰慕?

我写这些文章,没有收过人家一分钱。如果想要收钱,大可到别的文学网站写小说,那可是有人付稿费的,有的网络作家一年可以挣好几千万呢!我1992年就离开了体制,自谋生路,自己缴纳一切费用,退休费至今也只有不到3000元钱。而且,从我2005年退休拿到退休费后,就再也没有其它收入。我也需要钱,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不会为自己辩护,但我有一个原则,我写人,完全是我认为他值得写,是他为十三师正了名。您师出无名,对不起,您还没入我的眼。

至于我写谁,那可完全是我的自由。我写过尜尜陈方杰,那不也是过去公认的13师负面人物吗?可他回京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他的巨变,不应当写写吗?我们常说,英雄不问出处,可直到现在,还有人七个不服、八个不愤,认为那些人过去是渣子,不值得写,因而产生了羡慕嫉妒恨,心中极为纠结,干嘛这是?您没为十三师做点什么,还生活在过去,对比一下李连贵、田涛这样为十三师乃至为1700万知青争了光的十三师精英,您应当上光荣榜吗?

我在十三师,充其量就是一个未入流的弼马温,比我能耐大的、名头响的、号召力强的,比比皆是,我在师部宣传队时,没有写出过任何一个作品。宣传队的头儿让我到二团体验生活,然后写一个剧本。我在一团呆了一个多星期回去“复命”,啥也没有写出来。您哪,屎壳郎搬家——滚球吧!

真的,我没有多大脓水,只不过我比较勤奋,说我“厚积薄发”也成,说我“大器晚成”也没啥错。因为我没有光环,所以也没有什么人褒贬我,倒是落了个好人缘。这对我的写作有很多有利条件。我非常赞赏江南铁鹰的话:“不担心有没有读者”,也不用担心有没有尖锐的批判,我只管写我的,两耳不闻批评声,一心只写知青事。那好吧,我来一个最弱的结尾——为了知青,为了十三师,我还会写的!就是“好歹听批判,疑义相与析”吧!

付录我曾经撰写过的知青文章(可能有的录重了)

本人发表的有关知青文章目录

1,珍珠(短篇小说)(发表于1976年《宁夏文艺》

2. 平吉堡西瓜(散文。1978年4期,《宁夏文艺》)

3,从“焊洋铁壶的”到“制冷经理”(报告文学)(《中国企业家》1988,11期)。

4,返京十年祭(报告文学)(〈追求〉1989,3期)。

5,又见温中甲(报告文学)(《中国旅游报》1990,9,19)。

6,贫贱夫妻百事哀(报告文学)(《旅游纵横》1990,1期)。

7. 大碗茶经理(小说)(《旅游文苑》1990,1期)。

8,三个知青的回城之路(报告文学)(〈中国妇女报〉1991,6,12)。

9,文人下海备忘录(报告文学)(《北京青年报》1993,10,23;10,28)。

10 此情难断(散文)(《宁夏日报》1996,3,22)

11. 殷殷知青网 大写掌门人(报告文学)

12。哈雷礼赞

13。兵团战友姓名大串联

14.宁夏的老朋友 你们好吗

15。最难忘兵团战友情

16.贺兰山下的文化拓荒牛(本文还发表于《足迹》一书,并被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发表)

17.化不开的平吉堡情结

18.我爱我家“北知网”(诗歌)

19.我的返京之路

20.智斗军代表

21.倒霉蛋儿何老三

22.宁夏搅团

23.就恋这片土

24.知青朋友们 请珍惜自己

25.我们连队的文体生活

26.花甲老人嚎啕歌

27.狗揽八泡屎 泡泡舔不尽

28.舔了八泡屎 心里好舒坦

29.白塔欲听知青事 北海涟漪奏欢歌

30.兵团战友大串连

31.尺短寸长 互补为上 

32.此情难断

33.大碗茶经理(小说)

34.定义知青精神

35.[诗歌] 东西南北中 圆心是知青

36.返京33年六回宁夏

37.返京三十二年祭

38.返京十年祭

39.尜尜救师长刘奇功一命

40.狗揽八泡屎 泡泡舔不净

41.郭英男 你不和我比吃条子肉了

42.过年了 我们又年轻了一岁(诗朗诵)

43.贺兰山下的文化“拓荒牛”

44.化不开的“平吉堡情结”

45.魂系“第三只眼”

46.就恋这把土

47.看了《过年》忘下蛋(快板)

48.看了《知青》很汗颜

49.可敬的“红卫兵”

50.夸夸二团众网友(数来宝)

51.揽了八泡屎 心里好舒坦

52.凉水刮胡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53.宁夏的老朋友 你们还好吗

54.《宁夏贺兰山》文章标题浅说

55.宁夏搅团

56.农建十三师一团五连人物考

57.贫贱夫妻百事哀(报告文学)

58.平吉堡西瓜

59.一团五连永难忘 七月二号过大节

60.【诗朗诵】龙年 让我们搀扶着走过甲

61.三个北京知青的返城之路(报告文学)

62.“杀熟”物语(报告文学)

63.神交跨世纪 初识成永别

64. 诗书伴人生

65.贴心小棉袄

66.头七哭田涛

67. 网络成就半世“姻缘”

网友待我胜亲人

69.伟大的志愿者 伟大的女人(诗朗诵)

70.我爱我家“北知网”(数来宝)

71.我的返京之路

72.我和史英潭“抹泥”的二三事

73.我和阎君掰手腕

74.我们连队的文体生活

75.我在宁夏当过婚宴厨师

76.五一前夕水泉沟 战友聚会乐淘淘

77.闲话史英潭

78.向平吉堡知青教师致敬

79.寻觅三十年 终见陈秀兰

80.十三师走出的演法大师李连贵(长篇网络报告文学)

81.一团二团大四喜(疑似天津快板)

82.一团二团亲兄弟 田涛家中喜相聚

83.怡和山庄聚网友 贺兰山风扫雾霾

84.忆恩师赵广仁

85.知青百岁寿诞宴节目单

86.知青朋友们请珍惜自己

87.知青盛会更空前

88.智斗军代表

89.最难忘兵团战友情

90.知青网友贺新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宁夏何老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推荐: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时代的精英
这是历史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历史由走过历史的人来抒写

文章评论共[2]个
宁夏何老三-评论

罗编把拙作的内涵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说实话,我还没有这么高的水平。谢谢!at:2014年01月15日 早上8:37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晚上好!at:2014年01月15日 晚上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