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魂系第三只眼(中)宁夏何老三

发表于-2014年01月16日 早上8:29评论-4条

魂系第三只眼(中)

(长篇报告文学)

——记知青摄影家、专栏作家、资深图书策划人周志淳

【天路之旅】

西藏——人生必去的66个地方之一。

这里是世界最后一片净土,这里有神秘的高原雪域风光,她的海拔高度会加快人们心脏跳动的频率。

西藏由于平均海拔4000多米,号称“世界屋脊”。因此,人们把到西藏旅游称为“天路之旅”。

周志淳为了圆自己拍摄神秘西藏妩媚风采之梦,在61岁那年利用国庆长假(当时还未退休)采用搭乘火车沿青藏铁路入藏的方式,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之所以采用铁路方式,除了为沿途尽情欣赏牦牛、藏羚羊及祖国西部的大好河山,也为了能逐渐适应高原气候,减少高原反应。

第二普陀——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北郊区约两千米处的一座小山上。在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民心中,这座小山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因而用藏语称此为布达拉(普陀之意)。

布达拉宫重重叠叠,迂回曲折,同山体融合在一起,高高耸立,壮观巍峨。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域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

清晨,圣城拉萨从睡梦中醒来,无数藏民手中就转着转经轮,虔诚地向布达拉宫、向大昭寺进发了。

晨晖中,布达拉宫静静地矗立着,庄严地俯视着前来朝拜、参观的人们。

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是神秘藏文化的经典杰作,它是世界十大土木石杰出建筑之一,集建筑、绘画、宗教于一体的神宇宫阙。每天当第一缕阳光洒满拉萨洁净的广场时,布达拉宫售票点就已经排起了长队。

随着青藏线的开通,西藏旅游的升温,布达拉宫门票日益紧俏。由于门票供不应求,布达拉宫已经实行提前一天领取购票凭证的方法来缓解供求矛盾,每张购票凭证上都印着次日参观的时间,而且每个人都只能凭着自己的身份证领取凭证。

相传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藏王)松赞干布与大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成此宫。现有的建筑群为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受清朝册封后开始兴建,并经过历代达赖不断扩建而成。

1959年以前布达拉宫是五世达赖之后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是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力中心。从7世纪起先后有九位藏王和十位达赖在此居住过。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主楼13层,高115.7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组成。

宫内珍藏着大量佛像、壁画、经卷等文物。这一民族文化魂宝,已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参观布达拉宫有一套严格的安检程序:

进门时核对你的身份证与《换票证明》上的身份证是否一致。

为了保证安全,布达拉宫的安检与乘坐民航班机时的安检一样严格。

每人在布达拉宫参观时间严格限制为一小时,旅游团进门时会给导游一张纸条,上面注明你进门的时间,出布达拉宫时要检查,不能超过一分钟。导游超过一分钟就要被扣导游证,除了罚旅行社5000元以外,第二天还要扣除10个参观指标。

进门时凭《换票证明》拿到真正的门票,你就可以连登五、六层楼的台阶后跟着导游匆匆前行了。

周志淳感慨:可能我们一辈子见过的稀世珍宝也没有这一个小时见到得多:天珠、玛瑙、绿松石、红珊瑚、钻石、唐卡应有尽有,几乎是触手可得,真实的像是做梦……。

布达拉宫是藏族文化的巨大宝库,宫内珍藏的各类历史文物和工艺品数量繁多。据初步统计,现有玉器,瓷器、银器、铜器、绸缎、服饰、唐卡共7万余件,经书6万余函卷。

整座布达拉宫堪称是一座建筑艺术与佛教艺术的博物馆,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

当参观者稍做停留,就会有工作人员大声呵斥“王钱邹”(往前走)、“王钱邹”(往前走)。

那天周志淳戏言,来西藏后学的第一句藏语是“扎西德勒”,第二句就是“王钱邹”、“王钱邹”、“扎西德勒——王钱邹”(纯属戏言:“王钱邹”实际是西藏人讲的一句生硬的普通话:往前走)。

关于五世、六世达赖的传说

灵塔是布达拉宫内最辉煌,信徒朝拜最多的地方,布达拉宫内共有8位达赖喇嘛的灵塔,塔内用各种名贵蔵药保存着他们的法体。

其中五世达赖洛桑嘉措的灵塔最大,塔身约有五层楼高,外形如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全用金箔包裹。据导游介绍,建造这座灵塔用去黄金11万两,镶嵌了1.5万颗钻石、珍珠、翡翠和珊瑚。灵塔内除有五世达赖的法体外,还有檀香木、绸缎、宝石和极其珍贵的经书等。

五世达赖喇嘛是继松赞干布之后藏族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政治人物。他当年在藏古固始汗的支持下取得了宗教、政治上的优势,并得到了满清朝廷的认可。五世达赖喇嘛坐化时,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出于政治目的秘不发丧。据史书记载:“桑结欲专国事,秘不发丧,伪言达赖入定,居高阁不见人,凡事传达赖之命以行。“一直到1696年康熙皇帝才知边五世达赖早已归西,此时距五世达赖坐化已有14年之久。

一般的转世灵童在5、6岁就成为活佛,而六世赖仓央嘉措作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被认可剃度时,已经14岁了。

由于六世达赖在民间长大,已经形成了自由随意的个性,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年轻英俊的他经常在半夜化装偷偷地离开布达拉宫,到民间与情人幽会。他在“情歌”里写道:

看门的胡子老狗

心比人还聪明

你不要告诉别人啊

我天黑出去

归来已黎明。

而达赖所属的黄教严禁僧侣接近妇女,身为活佛,如此放荡不羁,不守戒律,实属罕见。

公元1707年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被驻藏蒙古军队首领拉藏汗派人毒死,六世达赖失去靠山,遂被废辍。蒙古拉藏汗又以皇帝名义将六世达赖诏送京师,到青海湖时病死(一说被害)年仅24岁。

六世达赖才华横溢,留下60多首诗歌(大多为“情歌”),情意缠绵,风流浪荡: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訇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拉萨的名片——大昭寺

“没有去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这样说,所有去西藏的旅游者也这样想。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的西藏最辉煌的吐蕃时期。殿宇雄伟、庄严绚丽,每天被转经的人流簇拥着。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语意思是“经堂”。“大昭”藏语意思是“觉康”(释迦牟尼),就是说供奉着释迦牟尼的佛堂。

供奉在大昭寺的这尊佛祖像在佛教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从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只同意以自己8岁、12岁、25岁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故称等身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

等像塑好后,弟子们有幸让佛祖释迦牟尼亲自为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

这三尊佛像中,又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尊贵与精美。该佛像早年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由大唐带入西藏。

8岁鎏金铜像是尼泊尔尺尊公主带入西藏的,现存于小昭寺,由于“文革”时期的损坏,已不是很完整了。

原存于印度的25岁等身像在宗教斗争的战乱中向海外其他国家转移时落入了印度洋。

这样这尊12岁的等身像就拥有了无以伦比的尊贵地位。藏族人认为见到了佛像就如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无数佛教徒耗尽一生的积蓄,一步一叩首,五体投地量到拉萨就是为了一睹这尊佛像的尊容。

有道是:运气来了挡不住。参观大昭寺那天,就在周志淳他们到达供奉佛像殿堂的时刻,忽见僧侣打开平时用铁链编织成的网(时见到几个藏族阿妈拉往里背水可能是僧侣要为佛祖沐浴?),使他们有缘一睹佛祖的风采以及身上穿着的一套套华丽的服装。

一刹那原来安静的走廊迅速挤满了前来朝拜的信徒。他们人人眼睛里闪着激动的光芒,一种不可言表的极大幸福感荡漾在他们脸上。前面的人扑下身子纳身便拜,后面的人迅速前胸贴着后背排起了长队。朝拜的队伍一直延续到大昭寺大门外。

这时,直到这时,他们才明白朝拜佛祖的意义。

导游对他们讲,只要你仔细端详了12岁等身像的脸,佛祖就会给你带来好运气。周志淳不但仔细端详了,而且挤到叩等身头的佛教徒中间恭恭敬敬地为佛祖叩了个头,心里默念着——

(噢,说出来就不灵了。)

班禅驻锡地——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是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1447年创建,1600年四世班襌任扎寺主持时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从四世班襌起,后世班襌均以此寺为驻锡地。

在寺庙入口处,你可以看到壮观的殿宇群落,白色屋顶上所有金顶褐色建筑群是历代班襌的灵塔。

强巴佛殿里供奉着九世班襌主持铸造的强巴大佛,像高22.4米,落座高3.8米,一只中指就长1米,总高2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镀金铜强巴佛。坐像用黄金279千克,铜115000千克,珍珠300粒,琥珀、珊瑚、松耳石等珍贵宝石1400粒。

强巴佛殿东边是十世班襌灵塔殿,灵塔内存放着圆寂于1989年的十世班襌大师的法体,他的塑像矗立于灵塔前。据报载,十世班襌是600年间唯一一位结过婚的班襌大师。女方是先后供职于国共两方的董其武将军的外孙女(藏传佛教属大乘佛教,没有活佛不得结婚的戒律)。

(背景材料:1989年1月21日十世班襌大师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在扎什伦布寺主持第五至第九世班襌合葬灵塔开光典礼后,因操劳过度,心脏病突发辞世,终年51岁。万里委员长评价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国务活动家、中国共[chan*]党的忠诚朋友、中国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1990年国家拨款7000多万元人民币修建十世班襌灵塔,1993年8月11日竣工。8月20日十世班襌法体在法号和诵经声中,被迎往灵塔祀殿。)

扎什伦布寺还有一处其它西藏黄教寺院所没有的建筑——展佛台。展佛台位于扎什伦布寺的东北部,由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佛、涅磐而建,后经四世班禅洛桑曲吉进行了大的修建,建成于1468年。每年藏历5月15日前后三天,在扎什伦布寺举行隆重的展佛活动,将过去佛(无量光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强巴佛)这三大幅刺绣佛像展挂在高32米、台底宽42.5米、上宽38米、厚3.5米的展佛台的向阳面壁上,僧众和信教群众要顶礼膜拜,敬上哈达,磕头祈求佛祖祛灾降吉,使人间安乐如恒。

扎寺的展佛台,西藏黄教各大寺院绝无仅有,其为扎寺一大特点。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去的时节不对,周志淳他们没有拍到展佛节的盛况。

我们能活一百岁?

藏医藏药是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展中吸收和借鉴了传统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很多有益的东西,在西藏高原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独特医学体系,它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也有1300多年了。

早就听说过藏药采用的都是无污染的药材,也经常听到人们传说某某的病中西医都没治好,结果使用藏药很短时间就好转(或药到病除)了。

在导游的引领下,周志淳和夫人怀着近乎虔诚的心情来到拉萨某藏药研究所。一位身着黄色僧衣,鹤发童颜、潇酒飘逸的长者热情接待了他们夫妻二人。

长者说,西藏有三大家族:达赖、班禅、云登。而他是藏医学鼻祖云登家族的最后一位传人(1959年以后其他家族也可以学习藏医了)。

他们窃喜,今天遇到真人了。

云登大师先为周夫人看了手掌(男左女右)为她在纸上写道:“兰惠掌 聪智 文秀 兰叶似箭 刚毅果断 急躁要强,不甘示弱 《操心》 贵在下代”

“诊断怒大伤肝,肝气犯胃,舒肝解郁 生血养心。”

周夫人在实际生活中,相夫教子,颇有心得,但由于心比天高,生活中常有急躁之处。

大师的诊断,与周夫人实际情况完全吻合。

接着云登大师又为周志淳看了手掌,为他在纸上写道:“菊花掌 菊之清高傲于深秋之寒霜也”

他的实际情况是:文理兼修,粗通管理,虽说一路前行,却也时有踉跄。

大师的推断,与周志淳的实际情况竟也完全吻合。

云登大师还推算周志淳能活100岁。

接着大师为周夫人开了美容除皱的藏药,为了使周志淳永葆青春,也为他开了6瓶补肾的藏药。

他们原以为由我们自己拿着药方,自行划价,决定是否购买,谁承想——大师热情地领着他们去划价,并对划价人员讲,这是北京来的大作家,给个8折吧。夫人的药1400多元,周志淳的药2000多元。

由于是林芝返回拉萨的旅游途中,导游带他们顺访藏医研究所,所以身上没带那么多钱。

大师说:可以刷卡。

他们说:没有带卡。

大师说:可以先把药拿走,然后我们找导游结账。

原来如此——至此他们买药的冲动与欲望已经荡然无存!

唉,藏医藏药是个好东西,云登大师为他们诊断的也准确无误,只是在与市场经济结合上欠了点火候。

正像中国足球一样,盘球、带球、铲球都不错,只欠临门一脚。

藏医藏药,任重而道远,祝愿你一路走好!

【企鹅之歌】

2007年1月20日至31日周志淳和夫人参加了中青旅组织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含大堡礁)12日游,其中一个旅游项目就是到澳大利亚墨尔本菲利普岛观看小企鹅归巢。

一月份,正是北京的隆冬季节,而澳大利亚因为地处热带,却是炎热的夏季。

到热带看企鹅——你out了吧

说起企鹅人们都会以为只有南极才有。其实生活在南极的企鹅只有两种,而生活在热带的企鹅却有四种之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企鹅只生活在南半球,决不会跨过赤道半步!

菲利普岛是以神仙小企鹅闻名于世的度假胜地。在岛西南面的萨摩兰海滩,栖息着许多世界上最小的、身高大约30厘米的神仙小企鹅,故当地人亦称之为“企鹅岛”。每当太阳下山,夜幕降临,一批又一批的小企鹅结队上岸,一摇一摆地返回自己的巢穴,样子非常可爱。(注:由于企鹅非常胆小,“归巢”又处在傍晚时分,为了避免企鹅们受到惊吓,所有游客一律禁止使用闪光灯进行拍照。)

企鹅是一种稀有的鸟类动物,它外形宛如穿着白衬衫和黑色的燕尾服的绅士蹒跚踱步,憨态可掬,叫人喜爱。由于它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地,多做昂首企望状,故人们称之为企鹅。

企鹅保护区有一幢大楼——企鹅保护中心。保护中心规定为了不影响企鹅的生存环境,每年观赏企鹅的人数不能超过50万人,也就是说,平均到每天不能超过1370人!

企鹅保护中心建在面向企鹅归巢一面大海的坡顶上。大楼里面有企鹅陈列馆、售卖企鹅旅游纪念品的商铺以及快餐店。建在楼顶的高高的观察楼外形就像是机场的瞭望塔台。

按照规定游客可以提前半小时进入企鹅归巢的观赏口。

他们乘车前往菲利普岛西南端诺毕斯岬附近的夏陆海滩,那里是企鹅的保护区,夜晚在那儿可以看到企鹅归巢。

企鹅登陆——精确到秒

进入观赏口,就看到坡上有一块大牌子,上面用英文、中文、日文告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企鹅今晚8时零5分登陆”——企鹅登陆的时间能够精确到以分钟计算?周志淳和大家都大为不解。导游卖弄地说,何止分钟,你们等会儿看,时间能精确到读秒!

他们迫不及待地沿着用木板搭建成的栈道拐来拐去地一直下到坡底及海滩,距离企鹅即将登陆处近在咫尺,沿途的斜坡上一个个企鹅的洞穴依稀可见。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菲利普岛又处于澳大利亚的最南端。

从南极吹来的海风又潮湿又寒冷。周志淳后悔自持身体好,没有按导游的嘱咐带上御寒衣物。现在看大家或者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或者裹着毛毯,有点手足无措的感觉,只好抱起双臂打颤……猛然想起导游关于企鹅登陆“时间能精确到读秒”的说法,心想,我何不躲到大楼里去,到时候来个“精确制导”?

也好,在企鹅中心用这段短暂的时间“恶补”一下关于企鹅的知识:

——世界上一共有18种企鹅。

——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小蓝企鹅——又叫“神仙小企鹅”,是企鹅家族中个头最小的,成年企鹅只有40公分高,体重约1公斤。

——企鹅群居在海边的坡地上,有各自的巢穴。

——企鹅世界是一夫一妻制。春季是企鹅繁殖的季节,它一次生两个蛋。

——由于经常在海岸上活动,企鹅的步伐十分矫健;企鹅虽属于鸟类但翅膀已经退化,不能飞行。

——企鹅很忙,每天日出前1小时它就扑进大海,直到天黑它才回来。

——企鹅的游泳能力非常强,一天的游程可达上百公里,主要食物是以沙丁鱼为主的小鱼。

——天黑后游回巢穴喂子栖息。

……

时钟指向8点,海滩上的照明灯全部打开了,广播里开始播报观看企鹅归巢的注意事项。周志淳冲出企鹅中心,飞快地沿着木板栈道奔向海滩,有利地形早已被望眼欲穿的人群占领。

胡乱找了个地方钻了进去,瞪大自己的眼睛——谁不想做第一个发现企鹅上岸的人?

奇怪,除了大海的波涛一波一波地涌上沙滩,又一次一次地退回大海,一个企鹅的影子也没见到!

周志淳一遍又一遍地看着手表,8点零4分30秒、40秒、50秒、55秒……出现了几个被海浪推上沙滩的小黑点,但又很快被海浪卷了回去。当秒针指向正中的时候,周志淳一抬头,奇迹出现了——正点准时,三只企鹅随着海浪钻出了水面、踏上了沙滩——人群中一片沸腾!

真是鬼使神差、鬼斧天工、鬼迷心窍、鬼……他的脑海里寻找着一切以“鬼”开头的词语,还真是闹了鬼了——竟然是分秒不差,导游还真没忽悠!

企鹅归巢

上岸的三只企鹅似乎是大队企鹅的尖兵,它们并不着急回家,站在那里左右巡视、四面观察像是在试探是否安全,接着又休闲地在原地溜上一大圈像是在等待自己的同伴。

现场的游客再次安静下来,屏住呼吸,唯恐吓跑了“尖兵”,看不到后面精彩的演出。

一会儿人群又骚动起来,周志淳连忙朝海边望去,原来岸边已经出现了无数黑黑的小脑袋。

随着海浪的不断涌来,小脑袋变成了企鹅。除了正面,左边、右边也都出现了企鹅的大部队。

这回看清楚了,它们在海里排的是横队,上岸后先是整肃一下自己的队伍,由横队改为纵队,一般是十几只企鹅算做一队,然后摇摇摆摆地朝自己的巢穴走去。

企鹅站立起来时胸前露出一片白白的绒毛,由于吃得太饱,走起路来都是一扭一扭的,让人忍俊不禁!

你别看企鹅肥肥胖胖,走起路来一步三摇的,其步频之高、速度之快却远远地超出人们的想象——可能是回家心切吧!

周志淳早已忘记了寒冷(现场他是唯一着单衣单裤的人),隔着丝网追逐着企鹅。企鹅就从他的眼前走过,如果不是怕管理人员训斥,几乎是触手可摸!

好奇的游客们一直追逐在企鹅的身边,企鹅走哪,他们走哪。企鹅可不管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把巢穴回”。

一路上不断有企鹅离开队伍回到自己的小巢。有的并不马上钻入巢内,而是站在洞穴口“咕、咕、咕”地叫着,与同伴告别。

还不会下海的小企鹅迎在各自的洞穴门口,见到父母欢快地扑过去。是啊,企鹅父母天将破晓就一起出海觅食,直到夜晚才满载而归。小企鹅是嗷嗷待哺啊!性急的小企鹅等不及回到洞穴就张开小嘴,迎候父母把储存在肚子里的食物一口一口地喂到自己的嘴里。一家人欢欢喜喜,尽享天伦之乐。

而一直没等到父母的小企鹅则是形单影只地等候在洞穴门口,不时发出凄惨的呼唤。

也有些企鹅可能住在“北京五环”以外,摇摇摆摆地过了一个坡,又过了一个坡,还在往前走,使得跟了一路的游客不得不放弃。

海滩上,陆续登陆的企鹅络绎不绝,据说这个保护区共有小蓝企鹅3000多只呢!

已经是晚上10点了,企鹅归巢的节目还在继续上演,看样子离落幕还得有一段时间,在导游的一再催促下,他们才想起来,光顾上看企鹅归巢,忘记自己也该“归巢”了。

【日本三昧】

人们经常说,“功夫在诗外”,摄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周志淳,深谙此道。他在拍照时,无论是静物,还是人物,都把他们当作是有生命力的活的物体,用心灵去跟他们对话,捕捉他们最动人的一刹那。因此,周志淳的摄影艺术,不但美感强烈,而且富于哲理、更富有人情味。

他在日本采风时,就是这样做的——把风光、人文,甚至摄影以外的许多问题,都揉进了作品中。比如,他在探访日本时所产生的三个疑惑:

中、日谁是礼仪之邦

周志淳说, 日本之行最让人惊叹的是所到之处的洁净。再深入一想,洁净只是表象,实则来源于不管干什么,日本人的那股认真劲儿。不少地方见到60多岁的保洁人员(日本人在本公司退休后,继续到其他单位应聘到65岁),拿着扫帚认真地清扫着便道上的灰尘(这里说是灰尘,是因为他注意过了,他们卖力“刷刷”地打扫的地方,实在是没有垃圾,你只能认为他们是在清扫灰尘)。来日本6天,他们所到过的日本城镇马路边的人行道上的地砖真比自己家在没有客人来访的情况下,客厅的地板和厨房的地瓷砖还干净。

据说日本广岛亚运会开幕式结束时,全世界的人发现,几万日本人退场后,偌大的体育场里,居然没有发现一张丢掉的废纸。

在大阪,关西最繁华的商业街道顿崛的街口,周志淳见到两位身着绿色制服的年轻人(看样子类似我们北京的“交通协管员”),每逢马路上东西向红灯亮起,他们马上跑到东西向,高举双手,曲臂过肩,做停止状,同时朝已经停止的车辆和行人深鞠一躬。绿灯亮起,起身让开,双臂做通行状,然后趁着黄灯的间隙迅速跑到马路的南北向仍旧是刚才那一套动作。当时他们有一个团友,记错了集合地点,让他们坐在大巴里整整等了她40分钟,他也就近观察这两位“交通协管员”40分钟。他们的动作一是态度认真、一丝不苟,二是像是被输入了程序的机器人一样——丝毫不差。

说到下雨,他想起了银街鳞次栉比的店铺,一进门都可以把湿漉漉的雨伞放到一个塑料粘合机前,你只需轻轻一靠马上将你的雨伞塑封上了,既方便携带,又不致让雨伞上的雨滴弄湿了商店的地面。

刚到日本那天晚上。天下着中雨。安顿好住宿,周志淳就冒雨到街上采风。恍惚间他觉得自己来到一个停车场,汽车与汽车间保持着相同的间距(足能塞进一辆汽车),东西南北的汽车都静静地停着,没有一点声音。忽然,交通指示灯变了,南北方向的汽车快速开动起来。定睛一看,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以为是静悄悄的停车场,竟是马路的十字路口,四面亮起黄灯的等车状态。周志淳想,若换到我们北京,等红灯时是后车头,抵着前车尾(如果间距过大,一定会有其他汽车加塞儿进来),而且是发动机声与喇叭声交织成一片。

曾经见过一篇报道,一位中国游客在日本见过这样一幕: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指示灯坏了,又没有交警在场,日本人居然能做到南北向通行三辆车,自动停止,再让东西向通行三辆车——交通照样井然有序。这位中国游客惊呆了,他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日本人太可怕了!

说到这里,周志淳问:反观我们中国呢?

他忧心忡忡地说:我们焦躁,我们不认真:地铁进站的时候我们蜂拥而上;在超市的收银台前,面对长长的队列,我们找空加塞儿;在交通灯由绿变黄时,我们加速冲过去;过马路时,明明100米远就有过街天桥,我们还是为了节省5分钟,一条车道、一条车道地与来往的汽车抢道,执意不走人行横道;凡有vip通道的地方,我们都尽量找熟人把我们带进去,因为正常排队要十几分钟甚至是半个小时,我们不耐烦啊!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曾几何时,“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成了全民族的心声——我们忙呀!

日本归来,周志淳斗胆修正了一下老人家的语录: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日本人就最讲认真!

中国去年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中国全面超过日本仍然需要很长时间。

正如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所说:“不要看到我们的楼比日本的高、我们的路比日本的宽就沾沾自喜,要多看看楼背后的故事,日本道路的整洁和车流的有序,才真正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日本为什么没有八大菜系

中国人爱吃,也会吃,八大菜系就是中华美食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最引以为荣的国粹之一。周志淳发现,日本饮食即日本料理就没有这种讲究。

日本料理一向以健康形象而备受世人关注。有权威机构发布,在世界饮食健康榜上,日本料理排名第一,食物导致的肥胖率仅为1.5%。日本是长寿国家。日本政府2010年7月底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日本女性平均寿命86.44岁,连续25年世界第一;男性寿命排名世界第五;全国百岁以上老人超过4万。根据厚生省记录,截止2010年9月15日,日本百岁以上老人为40399人(当然,近来发生了一些百岁老人失踪事件)。

清淡、不油腻、精致、营养、重视味觉、视觉与器皿的搭配是一般人对日本料理的印象。但毕竟是百闻不如一见,所以周志淳这次去日本旅游的目的之一是考察日本饮食,向日本人学“清淡”。

没承想,到日本的第一顿正餐,就给了他们一个“深刻体验”。记得那顿是自助餐,不少人取回来不少炸馒头片回到座位上吃。根据他们在中国的经验应该是一咬“滋滋”地往外冒油,而且嚼起来又酥又脆;哪知这次一咬——大相径庭,他们的炸馒头片不是象中国那样,在炸的过程中浸透了油,而只是在表面上薄薄地刷了一层油。一咬,感觉发艮;一看,中间还是白茬馒头。香,肯定是中国的香;但不言而喻却是日本的炸馒头更健康。

旅游期间有中餐,也有日餐。随着旅游的深入,他们渐渐熟悉了,日本的早餐,基本上是米饭、烤鱼、纳豆、佐食小菜和大酱汤

纳豆是日本一种传统食品。它是以黄豆为原料,以纳豆枯草芽苞杆菌发酵而成的一种食品。

纳豆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它保留了大豆中的绝大多数营养物质,而且其中含有丰富的益生菌、大豆激酶、大豆异黄酮、维生素和矿物质(当然目前国内很多媒体将纳豆宣传为溶血栓、降血脂、提高免疫力等几乎对预防和治疗血液病无所不能,就有夸大其辞之嫌了)。

大酱汤(味噌汤)是日本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汤食。它的主料是大酱。配料可以是豆腐、蘑菇、海藻、蛤蜊等,还可以放些蔬菜和肉类。日本谚语称“大酱汤是长生不老的药”,“每天一碗大酱汤,不用开药方”。据厚生省研究,每天喝大酱汤的人患胃癌的几率降低50%,

每天喝三四碗大酱汤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可以下降40%。

日餐正餐的传统模式是“三菜一汤”。一汤就是指大酱汤。三菜是一道主菜再加上两道副菜。主菜以鱼类为主,吃的最多的是烤鱼。日本的烤鱼不加油,是用文火长时间烤制成的。副菜很多时候是生食。他们认为生食更能保持食品固有的营养成分。

“生鱼片”是日本独有的美味,同时生食也是非常健康的食用方式,比烹煮方式更能减少鱼肉中营养物质的流失。现在中国的不少餐馆都有日本的生鱼片这道菜,但最正宗的还得是在日本本土。刚才还是活生生的一条鱼,眼看着三下五除二就成为闪着新鲜光亮、大小适中的“盘中餐”了!

日餐讲究用料,做工精细,口味清淡,桌上一般都备有酱油、辣椒等调料,可以依个人口味添加。

注重材料的原汁原味是日本料理的的不懈追求,即使是煮、炖菜中也不放味精,让各种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自的天然味道。“原味”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重要特点,其烹调方式十分细腻精致,从烹调手法到调味均以保留食品的原味为第一要义。

这次去日本发现日本料理中还有一种看起来不起眼,但也不可或缺的东西——咸菜(即佐食小菜)。因为它比起中国的咸菜来实在是不够咸,所以叫佐食小菜更贴切些。就像我们在国内吃中式大餐,最后一道菜总是丸子一样,日餐最后一道必定要上以小盘佐食小菜。佐食小菜端上来,等于是告诉你,菜已全部上完了。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源于饮食。日本人之所以长寿,首先是他们注重营养立法。凡100人就餐的饭堂就必需配备至少1名营养师。其次他们注重营养教育,就连家庭主妇都懂得营养平衡。第三,如前所述,日本人喜欢吃豆制品和新鲜的水产品,烹煮鱼类的方法主要是低温煮熟或清蒸。

周志淳这次去日本还有一点体会是,旅游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投资。旅游不仅仅是欣赏名山大川、精美建筑,还要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不断修正你的世界观、价值观,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周志淳的夫人这一点做得比较好,每次出境游或是国内自助游回来,她必定要从当地学会一样大至好的生活习惯,小至一种菜肴的做法。

人们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短短10天或15天时间,你在家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什么也没做,而你的朋友兴致勃勃、收获颇丰地从欧洲或澳洲回来了,滔滔不绝地向你讲着所见所闻。通过旅游,他们不但带回了不少照片,而且发现了不同国家人们的不同活法,仿佛赚到了另一个人生!

日本银发族为什么这么从容淡定

周志淳在日本遇见不少银发一族,男人西服革履,笔直的裤线、锃亮的皮鞋;女人或身着淡雅的和服,或画着淡妆,全身打扮得利利索索。有的老人牵着小狗悠闲地散步,有的老人还在忙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日本天皇居住的皇居二重桥外,他们遇见20多位来此旅游的日本老人排成两排,或站或坐地正在合影留念。

无论是在大阪城公园,还是漫步在京都街头;无论是在箱根的平和公园,还是在细雨霏霏的银街街头,日本的银发一族都在恬静地享受着自己的安详时光。

每当这时侯,周志淳就联想到国内的银发一族。他们更多的形象或是推着儿童车,哄着小孙子,或是穿着子女学生时期早已淘汰了的校服,背负着双背带的书包,手牵着小孙子去上学。

周志淳想:我们也应该像日本的银发一族那样,学会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我们年轻时期为了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勒紧裤腰带,造出“两弹一星”;我们亲身参加了把“一穷二白”的祖国建成经济大国的全过程。

如今我们年老力衰,退下来了。我们也应与全体人民一起尽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每月领着退休金,住房、子女教育、医疗问题基本解决。我们完全可以摆脱那些纷扰生活的劳神之事,抛开财富、等级、死亡和自我,消遣来之不易的清闲。

只有花出去钱,才是你的,不要“人在天堂,钱在银行”。

善待自己、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吧!

【吞吐肯尼亚】

肯尼亚是动物保护者、摄影爱好者的福地。

2008年10月周志淳有幸来到肯尼亚,见到斑马成群结队,羚羊走动其间,野牛往来徘徊,大象款款前行,草丛中匍匐着雄狮、猎豹的难得场面。这边几百匹角马(牛羚)刚刚进入你的视野,那边一头母豹又带着三只幼崽闯入你的眼帘,几只狒狒坐在公路旁边审视着来来往往的车辆。

由于坦桑尼亚北面塞伦盖蒂草原旱季在每年的6-9月,那时水草干枯,而4-6月是肯尼亚地区的雨季,雨季过后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内的水草丰润、茂盛。因此上百万的野生动物在每年5-6月间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往北寻找水草丰盛的草原。它们来到马赛马拉后会一直呆到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草原雨季来临的10月再迁回南方。在迁徙的动物中有斑马、角马(牛羚),还有非洲水牛和大象。为了寻找食物、满足生存的需要,食肉动物犀牛、鬣狗、印度豹和狮子也跟在食草动物的后面进行迁徙。越境觅食的斑马、角马多达200多万头。它们一路上需要逃过埋伏在草丛中狮、豹的追杀,逃过躲藏在马拉河中鳄鱼的血盆大口。

几百万只食草动物的后面紧紧跟着几十万只狮、豹等食肉动物,演绎了无数版本的威武雄壮的活剧。这里的场面是不是很眼熟?难怪,央视热播栏目《动物世界》的镜头大多是在这里拍摄的!

马赛马拉草原上的草可谓“各尽所能”、“物尽其用”——斑马、角马吃草尖,野牛吃中部,而草根由山羊和大象包圆(大象常常将草连根拔起)。

动物保护区内供游客居住的整洁舒适的木屋式酒店坐落在片片丛林中,顽皮的猴子不时扒着窗子找你寻觅食物。为了防止猴子到餐厅偷食,工作人员随时准备着弹弓,发现溜进屋子里的猴子便会给它一弹弓。

晚上宾馆周围的铁丝网通上电,白天马赛马拉的工作人员拿着木棍在铁丝网边不停地驱赶企图越界的动物。你在鬣狗的“嗷嗷”声中睡去,又在小鸟的“叽叽喳喳”声中起床——这就是马赛马拉,这就是肯尼亚。在这里你可以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与动物的“零距离”!

上树是公主 下树是女王

周志淳在安博塞利奥尔图凯度假村住宿的那晚,凌晨四点羚羊就在客房门前的草坪上吃草了,五点半小鸟就开始“叽叽喳喳”地叫早了。

在肯尼亚拍摄动物坐的是车顶可以随意开启的面包车。每辆车的定员是6人。车上装备有车载电台,通话距离为500公里,能够覆盖肯尼亚全境,方便车辆间通讯,用于互通动物踪迹的信息。

拍摄非洲五霸——大象、犀牛、野牛、狮子、猎豹等凶猛的野生动物不能下车,据当地导游介绍,动物是将汽车看做一个整体,车子的体积远大于它的体积,动物不敢轻易冒犯,但是游客如果贸然下车,在动物眼里,你就从一个庞然大物变成了小的个体,那时是很危险的。

由于面包车的车顶是开启的,一次行车中,在周志淳站立拍摄的时候,旅游帽被风刮跑了,黑人司机停下车,他以为是让我去捡帽子,就连忙跳下车,结果受到司机一顿训斥。后来还是后车的另一位黑人司机捡到交还给了他。

观看野生动物一定要保持安静,不可大声喧哗,不能投放任何食物给野生动物,否则即使没有惊扰野生动物,同行的欧美人士也会投诉你。

最有意思的是座落在阿巴尔德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的树顶旅馆。旅馆建在水塘边,晚上有聚光灯整夜照射。动物一般有夜间去水边喝水的习性,为了吸引动物过来,旅馆工作人员还特意在空地撒些盐粒。

树顶旅馆始建于1932年,最初是一位定居肯尼亚的英国军官狩猎和观赏动物的场所。因为建在一棵巨大的无花果树树干上而得名。初建时仅有三间卧室、一间餐厅和一个狩猎室。20年后的1952年当时的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公主在肯尼亚游览时夜宿树顶旅馆。当晚其父乔治六世去世,英国王室当即宣布由伊丽莎白公主继位。翌日清晨,伊丽莎白飞回伦敦登基,伊丽莎白历史性地在树顶旅馆成为女王。

“上树是公主,下树成女王”的传奇故事,使“树顶旅馆可以改变你一生命运”的传说不胫而走——树顶旅馆一夜成名!

如今的树顶旅馆是搭在数十根粗大树干上,离地10余米的、21米多高的四层全木结构楼房。每到晚上,成群的大象和野牛来到楼下吃人工撒的盐和其他矿物质,野生动物自由地穿行其下,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景象,而游客在旅馆的观景台上可以俯瞰到一批批到访的野生动物和各种鸟类。

树顶旅馆里每个房间都装有蜂鸣器,每当有大动物光顾,工作人员就会通过铃声通知熟睡中的游客起床观看。旅馆与游客约定:一声铃响来的是鬣狗,两声是猎豹,三声是犀牛,四声是大象,游客可根据铃声“各取所需”。

——肯尼亚真是摄影爱好者的福地,动物世界的天堂!

肯尼亚土著——马赛人

没来肯尼亚之前,就听外交界的朋友说过,非洲人大都“吃饭上大树,穿衣一块布,经济靠援助,说话不算数”。

来到肯尼亚,周志淳一行对于“吃饭上大树,穿衣一块布”有了直观的认识。

当地以马赛人为代表的土著穿衣就是把一块鲜艳的红布披到身上。马赛人手不离棍、腰不离刀(即使在睡觉时)——意为:时刻准备保卫自己的家园。

马赛人是东非最有名的部落,有着悠久的游牧和好战的历史。马赛人至今依然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在广阔的草原上放牧牛羊,住在临时搭建的村庄里,棚房周围用荆棘围住,防止野生动物的攻击。他们的饮食主要由牛奶和从牛身上放出来的血组成,偶尔也吃粟和玉米,拥有土地对马赛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他们的财富是用牛群的数量来衡量(一个马赛姑娘出嫁可以换到15头牛)。他们很少杀牛,只用于仪式场合,马赛人禁吃野生动物的肉——除了大角斑羚和水牛之外。马赛人从牛身上放血很有技巧,从来不会让牛死亡:先射一支箭在牛的颈静脉处,箭头上的圆片限制了射入的深度。牛血喷射到预先准备好的葫芦中,然后用一把牛粪和草把牛的伤口封住,这时就可以吃葫芦里刚刚凝固的牛血了。

据说,马赛人是世界上跳得最高的民族了,他们以此来表现年轻武士的活力与阳刚之气。对年轻的武士来说,外观很重要,他们的长头发用动物油脂编织,并用赭石染成红色。

在马赛盖房和照看村庄是妇女的职责,她们用泥土和牛粪来搭建房屋。

今天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在多方面受到了挑战。马赛人开始向游客征收进入他们村庄的费用,照相也要收费,还追着你推销他们简陋的、只经过粗加工的纪念品。

品尝鳄鱼肉

周志淳和夫人在肯尼亚度过8个晚上,住了7个度假村(其中在马赛马拉住了两个晚上)。

肯尼亚的度假村一般都由欧美人士经营,再加上黑人侍者的勤劳、敬业,度假村总的感觉是:整洁舒适,各具特色。

第一晚他们住的是内罗毕狩猎者俱乐部,卧室居然是有里外间的五星级的套房。

第二晚住的是安博塞利奥尔图凯度假村。下午入住的同时猴子就开始造访,在房间里就可以见到猴子、羚羊和各种鸟类。铁丝网外大象在款款前行,远处就是著名的热带雪山——乞力马加罗山。

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晚上正在进餐时突然餐厅内的灯光缓缓地熄灭了,只有餐桌上的烛光还在摇曳着。这时鼓乐声响起,从灶间走出一队欢乐的人群,厨师戴着高高的厨师帽,为首的人挥动着一个墩布大小的火把,后面的人有的敲着鼓,有的弹着吉他,更多的人手舞足蹈,他们欢快地唱着:“哈姑那马他他!”(祝你生日快乐),绕场一周后径直来到周志淳所参加的旅游团的一位团友身边送上蛋糕与生日的祝福!他们都为黑人兄弟的友好情谊所感动,不约而同地站立起来,用英语唱道:“happy birthday to you!” (祝你生日快乐)

第二晚住的是安博塞利奥尔图凯度假村。

第三晚住的是内罗毕狩猎公园饭店:

这里同时是内罗毕最著名的烤肉餐厅。每天都会向客人供应16种不同的肉类,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每月要在这里消费15000公斤的烤肉。

走进餐厅,一个非洲式盖顶的大棚内,十多个厨师围着一个巨大的炉子正在忙碌地烧烤,熊熊的火光映红了厨师的脸。烤肉冒出的油滴到火中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香味弥漫了整个就餐大厅。

在这里就餐不用点菜,按西餐的方式喝完第一道汤后,几个身材高大的黑人侍者一手提着用钢钎穿着的一大块热气腾腾、油光灿灿的烤肉,一手拿着一把锋利的尖刀,依次给游客往盘子里割肉,这里的烤肉品种有鹿肉、斑马肉、鸵鸟肉、鳄鱼肉、羚羊肉等。你要做的只是品尝各种肉类的独特味道,导游会向你介绍各种肉的名称,比如味道独特、像蛇一样嫩滑的是鳄鱼肉,粗糙且韧劲十足的是斑马肉等等。当然最符合大众口味的还是牛肉、羊肉、鸡肉,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硕大的调料盘配合不同的肉类要沾用不同的调料和酱汁。如果你已经吃饱就可以对黑人侍者说:“no!”他们就不会再为你添加新肉了。

哈!不知你意识到没有,相对于“食草动物”而言,你此时此刻已成为草原上的“食肉动物”的一员了。

吃完烤肉,你别着急回去休息,9点左右现场演出就开始了。节目大多是把肯尼亚先人的狩猎故事搬上舞台。演员表演了不少表现武士生活的骠悍的非洲舞蹈,女演员的节目少了几分柔情,更多地表现的是干练。虽说是专业演员客串业余演出,但个个演员都很卖力气,绝没有“点到为止”之嫌。用导游的话说:小伙子很帅啦!小姑娘穿得很少啦!

第四晚、第五晚住的是马赛马拉基克罗克旅馆。这个旅馆后面有一个野生动物园,大象、斑马、角马、鳄鱼、河马等动物应有尽有,游人只能在栈道上行走,否则旅馆可不保证你的安全。

第六晚住的是奈瓦沙湖乡村俱乐部,该俱乐部位于奈瓦沙湖畔。奈瓦沙湖是众多鹈鹕生长、繁殖的地方,这里扼杀了周志淳不少的胶卷。

第七晚住在纳库鲁湖旅馆。纳库鲁湖旅馆的餐厅有一个观景台,台下是斑马、狒狒出没的地方,一些狒狒还跳过旅馆的电网跑到院中来嬉戏,害得负责保安的马赛人拿着棍子东奔西走、疲于奔命,不断地去轰赶它们。

第八晚住的是阿巴尔德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的树顶旅馆。旅馆属全木结构,建在几十根粗壮的木柱上,客房高高在上。整个建筑共三层,为节省地方,多容纳一些客人,客房建得很小,只有公共的洗手间和浴室。为防止火灾,食品一律在外面加工好再送到“树顶”上来。为了避免野生动物的伤害,要求客人住宿期间,一旦上楼,就不准下来,外面有工作人员荷枪实弹予以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肯尼亚公共场所,包括旅馆一律禁止吸烟,如果违反规定,第一次教育,第二次罚款,第三次就得上法庭了。

肯尼亚的旅馆的装饰风格都很原始,其实各种设施、设备都很现代。房间里硕大的蚊帐里能容纳两张单人床,外加一个床头柜。有蚊帐就意味着蚊子多吧?按周志淳的体验,蚊子少于夏天的北京。

说肯尼亚是赤道上的国家,其实其气候条件好于昆明,早晚都得穿秋衣、秋裤,夜间睡觉得盖棉被。

旅馆的恭桶冲水装置很先进,虽说只有一个开关,但是它能做到大解大冲,小解小冲,令人不可思议。

再加上还有那么多叫不上名字的动物、植物,肯尼亚真可以说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

东非十字架

乘飞机越过浩瀚的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向下俯视,地面一条硕大的“刀痕”就展现在你的眼前。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

裂谷宽约几十到200公里,深达1000至2000米,谷璧如刀削斧劈一般,其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的1/6。其气势恢宏,景色壮丽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伤痕”。它横贯南北,将肯尼亚国土劈为两半,恰好与东西走向横穿肯尼亚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获得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

东非大裂谷实在太大了,以至于一眼望去谷底就是一个平原,一点没有险峻的感觉,只有在飞机上才能一睹“庐山真面目”。

相传,东非大裂谷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上世纪50-70年代,考古学家曾在东非大裂谷发现了200万年、290万年前人类的头骨,1957年在肯尼亚与坦桑尼亚交界处挖出350万年前的人类遗骨,轰动世界。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个。这些裂谷带的湖泊,水色湛蓝,辽阔浩荡,不仅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而且湖区水量丰富,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

最引人注目的是纳库鲁湖。纳库鲁湖是粉红色的,不是山景水色,而是这里聚集着二、三百万只火烈鸟。它们欢快地雀跃着、漫步着。一层又一层,使原本寂静的湖面生机勃勃,再加上朝阳洒在湖面上,湖水倒映着粉红色的云彩,使原本粉红的火烈鸟,身姿更加火红。

忽然远处窜来三只鬣狗,搅乱了火烈鸟平静的世界,几千只、几万只火烈鸟争先恐后地腾空而起,遮天蔽日,甚为壮观。此时此刻你再也找不出恰当的词语形容了。讲到这里周志淳向我道出四个字:“叹——为——观——止”。

此时此刻,周志淳想起了好利来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罗红说过的一句话“爱上非洲,一定要从肯尼亚开始。”

狮子开会

马赛马拉栖息着五百多只狮子,它是非洲第二大狮子聚集地。每个狮群由关系亲近的5、6只母狮组成。公狮子则在外围活动。狮子会计划生育时间,以保证幼狮在角马大迁徙到来之前,已进入青春期,此时的狮子食欲最为旺盛。

有这么多食物可供选择,狮子们也变得从容不迫。它们等待着夜幕的降临,现在它们可以轻松地接近猎物,而不被察觉。一只角马,就足以喂饱狮子全家了。

狮子在草原上发现了猎物,先要“开会”研究分工。看看周围环境,思考追逐的路线,研究又没有受伤的可能,成功率多少,,谁从哪个方向进攻,该怎样扑过去。

给周志淳他们开车的黑人司机师傅指着趴在小土包上的一只狮子说:它只是这个狮群中的一只,其它的狮子都隐藏在草丛里、大树后,每个狮群最少都有五六只。它们经常在一起碰头开会,研究每一头狮子的攻击路线。师傅正说着,猛然听到一声极为尖利的叫声——是那只趴在小土包上的狮子发出来的叫声。

这时,隐藏在四面八方的狮子一下子从隐蔽地窜了出来,向一头正在河边喝水的角马扑了上去,三下五除二就把这头肥壮的角马咬死了,然后再慢慢地撕咬角马的肉。周志淳离这个极为刺激的场面太近,为了安全导游死活不让他拍摄,只好作罢。

鳄鱼大哥 免开尊口吧

每年的七八月间,非洲坦桑尼亚北部原本水草丰美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逐渐荒疏,成群结队的角马开始向北方仍有青草可食的肯尼亚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迁移。这期间它们要穿越一条危机四伏的马拉河。因为渡河时,有的角马会在跃入河中时摔断腿,有的会成为鳄鱼的美餐,有的被河马咬死,而那些强壮和幸运的角马则可以到达彼岸。但也正是由于这悲壮的一跃,角马种群始终保持着健康和繁盛。马拉河是角马生活链条上的一个“坎”,它们必须跨过这道“坎”,即使是以生命作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因为只有渡过马拉河,才会有雨水和青草,才会有生命和繁衍。

非洲角马有它们的生存法则。马拉河中有两种动物是角马们在渡河时必然要遇到的杀手:一种是世上最大、最为凶残的尼罗鳄,一种是被称为"非洲河王"的河马。令人吃惊的一幕发生了,几十头看上去像是头领且年老的角马过来驱赶那些年幼的角马回到原处,不允许它们从较浅处过河。如果角马尤其是那些年幼的角马选择了从较浅处过河,并顺利到达对岸,那么次年3月,它们又要回来,再经过马拉河时,面对成群的尼罗鳄和河马,它们还敢过河吗?

一头潜伏在水中的尼罗鳄盯上了过河的斑马群,它专门攻击未成年的小斑马。它向一头小斑马发动攻击,并且得手了。这头斑马的妈妈,本来已经渡过了马拉河,当她回头时,发现自己的孩子还在河对岸。于是她又冒着危险有了回去,带着孩子重新渡河。可孩子终于还是没有逃脱鳄鱼的巨口。这真是令人心碎的瞬间。

——这就是非洲,这就是肯尼亚。

难怪周志淳说:“充满荒野魅力的非洲之美,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略得到

【拥抱宝岛】

陈水扁是一位台独理念十分顽固的政治人物。他当政时期不断挑动两岸敏感的政治神经,制造台海危机。那时候到台湾交流比到美国还难,每年大陆获准到台湾交流的只有几千人,远远低于到美国访问的人数。

人就是这样,越难得到的机会越想得到它,似乎那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1999年周志淳得到这样一次机会,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组织出版界有关人士,参加两岸跨世纪出版文化交流活动,人民邮电出版社决定派他参加。眼看就要成行,没想到那一年台湾发生了里氏7.3级的“9.21”大地震。由于他们当时正在关注赴台交流能否成行,因此对那次地震印象深刻:当时震中是在台湾台中县、南投县,共造成死亡2321人、伤8000多人。地震造成105千米的破裂带,全台湾岛从南到北均受到严重摇晃。有鉴于此,当年的两岸交流活动被无限期推迟。

“好事多磨”——2000年底,两岸跨世纪出版文化交流活动终于启动,周志淳与时任现代出版社副社长的著名相声演员牛群等一行数十人,来到台湾。紧张工作之余,热情的台湾同行诚邀他们到台北、台中、台南几个城市旅游观光,感受颇多。

周志淳说,台湾岛四面环海,山川秀丽,风景如画。由于地处低纬度和高山地形的关系,岛上同时具有亚热带风光、温带森林景色和寒地飘雪的景观。不仅有高山、急流、峡谷、平原、森林、湖泊等自然景观,还有许多大陆先民创业的古迹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整个台湾岛真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海上公园”。

他们相继参观了国父纪念馆、故宫和阳明山风景区。感受最深的还是参观台北故宫。因为那里有极其优秀的讲解员。

台北故宫的精英级讲解员

台北故宫位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抗日战争北平沦陷前,故宫筹划了万里文物大迁徒。抗战胜利后,国内战争风烟又起。于是这批文物1948年跨海东迁。

台北故宫珍藏着大量国宝、书画、瓷器、珍宝盒。据说,以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计算,不重样地可以展出100年。稀世珍宝翡翠蝈蝈白菜、天然肉型石等都陈列在这里。

为周志淳他们担任故宫导游的箫令飞先生是个医生,他喜爱并精通古代字画和瓷器。每周星期三上午他义务到故宫来讲解半天。像箫先生这样在故宫博物院做文化义工的教授、副教授,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就有200多人。这中间有华文、日文、德文、英文解说。院方为义工提供业务训练,提供统一的制服。每年为酬谢义工,院方为每人提供一次旅游的机会。箫先生说他“很愿意与观众一起分享心得,分享在瓷器面前的快乐”。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箫先生先后购买了100万台币(在2000年时约合人民币25万元)的参考书。

台北故宫普通参观券为新台币160元,现在约合人民币35元,学生半价,65岁以上长者以及底收入者免费。

顺便说一句,法国卢浮宫门票委8.5欧元,约合人民币85元。而我们张家界为245元,约为卢浮宫的3倍,台北故宫的7倍。

圆山大饭店

圆山大饭店位于台北基隆河畔、剑潭山际,是台北乃至整个台湾岛的一道风景。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个角度,这座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金色琉璃覆顶,高达14层的中国宫殿、庭院式建筑都散发着高贵典雅的气息。

它曾经是台湾的“国宾馆”,世界十大饭店之一。

它见证了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台美“断交”谈判在这里举行,民进党和亲民党在这里成立,海峡两岸分离几十年后第一次在岛内举行的两会协商也在这里举行。

它曾经落寞凋零、一蹶不振。如今,拜两岸交流所赐,又重拾往日风华,成为大陆游客赴岛旅游的必去之所。

2000年12月25日,圣诞节那天下午4:30—6:30,为拍摄这张圆山大饭店的夜景照,周志淳肩抗三脚架,胸挂照相机,为了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在松江路、中山高速路一带不屈不挠地奔走了两个小时。

台湾景区不收门票

台湾地貌复杂,处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又有喀斯特地貌与海蚀地貌,故多山水胜景、火山群与温泉群。西海岸沙滩平缓,多海水浴场,而东海岸断崖陡峭,奇石怪岩,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更有“蝴蝶王国”之称。清代即有“八景十二胜”之说,包括:阿里山云海、双潭秋月、玉山积云、清水断崖、澎湖渔火、大屯春色、鲁谷幽峡、安平夕照等“八景”和草山、新店、大溪、五指山、八卦山、虎头埤、狮头山、太平山、大里筒、旗山及雾社等十二胜。

台湾的文物资源丰富,或与反抗荷兰、日本侵略者有关,或为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历史见证。如赤嵌楼、安平古堡、明延平郡王祠、指南宫凌霄宝殿、云林北港妈祖庙、台北与台南孔庙等。

台湾的高山族人口达30余万,又分为阿美、泰雅、排湾、赛夏、布农、草、鲁凯、卑南、雅美等9个族群。高山族同胞能歌善舞,也是台湾旅游的一大特色。

需要指出的是在台湾日月潭、太鲁阁等自然景区都不收门票。阿里山只收100新台币的清洁费,相当于20元人民币。在台湾,也没有一个寺庙收费。中国国民党副主[xi]章孝严曾表示:“寺庙与历史景观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应该收高费用。”

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日月潭

阿里山由地跨南投、嘉义两县的18座大山组成。说起来山并不算高,但以神木、樱花、云海和日出美景享誉全球。 

就说神木吧:阿里山神木是1906年被发现的一棵红桧树,树围23米,树龄3000年,人们敬之为“神木”。1953年遭雷击,起火燃烧。1956年二度遭雷击,致使树身中空炭化、全枯。1997年自然撕裂,三分之一倒伏。1998年出于安全考虑,将神木人为放倒,使其回归自然。神木生命不再,但其精神长存。神木一生的沧桑,在残存躯体上留下了历史的见证,在后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神木的东南方长着一棵同样有名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干枯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而在第二代残存树干上出生的第三代却枝叶茂盛,令人称奇!

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台湾岛中心位置,全潭水域793公顷,湖面周围长约33公里,比杭州西湖还大。全潭以拉鲁岛为界,北半部形如日轮,南半部状似月钩,因而得名。

日月潭凭着“万山丛中,突现明潭”的奇景成为宝岛诸胜之冠,驰名于五洲四海,吸引千万游客前来。 日月潭风光秀丽,景色如画,湖畔的山麓上还建有许多亭台楼阁。日月潭附近的德化社是高山族聚居的村落,现已建成旅游文化村。

台湾之行”是周志淳摄影生涯的一个点

周志淳说,在他近年的摄影生涯中,有几个点值得记忆:

2000年 台湾之行

2008年 肯尼亚长焦之旅

2010年 美加之旅

由于2000年时与台湾交流机会较少,获取台湾摄影图片的机会难得,那次台湾之行给他带来不少机遇。2004年外交部组织出版大型精美画册《典藏台湾》,作为提供照片的两位署名者之一,他的不少幅风景照和人文情趣照都收录其中。

200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挑选了周志淳台湾之行的近百幅作品举办了“在线影展”。

2008年他出版了《数码摄影实拍手册》一书。该书精选了180幅照片,其中台湾的摄影作品就有12幅,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2000年到如今,12年的时间过去了,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周志淳计划一次拥抱宝岛,让我们期待着他一批新的摄影作品问世!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宁夏何老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推荐: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读这样的纪实文学,不仅仅是增长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感受一种人格的力量,感受理想和信念的执着和坚贞。

文章评论共[4]个
美泉-评论

读这样的文章,使人增长知识,感受人格的魅力。at:2014年01月16日 早上9:58

宁夏何老三-评论

诚如美泉编辑所言,我就是被主人那种人格魅力所感动,才不舍昼夜地写出来的!at:2014年01月16日 上午11:04

文清-评论

寒冬腊月,素雪覆千里,朋友多保重!at:2014年01月16日 下午4:13

宁夏何老三-评论

文青朋友,又看到了你的问候,好温暖!纵有漫天飞雪,有您的问候,也觉得格外温暖!at:2014年01月16日 下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