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读了元明时期的杂剧,所以自然而然就听了昆曲,但想不到的是不知不觉中竟然迷上了那柔漫悠远的江南曲调。
晚上耳朵塞上耳机一遍遍一遍遍的听着《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桃花扇》里的《沉江》,《白蛇传》里的《断桥》、《阳关》、>。那柔婉酥人的曲调仿佛让人能嗅得到六百多年前江南的温润气息,放佛看得到那淡雅如莲花的容颜,带着淡淡的忧愁,嫣然一笑后,长舒那一角衣袂,悄然退场,隐觅于繁华之外。
郭晨子说:昆曲是河对岸的风景,河水汤汤,没有摆渡的舟,而我们只能停留在河的这一头,听着对岸咿咿呀呀的水磨腔,想着前尘的妩媚与忧愁,想像着戏里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向往着戏中似真似假的人生。我想人都道戏如人生,却不知人生也如戏。而我们只是一味的感怀着那一段段素未谋面的人生历程,只是觉得戏里演得真切,就好似我们倚窗而望,眼波流转,在场景变幻中们我们能看到的能觉察出那便是前世的今生。
六百年了,在昆曲最为衰微的时候昆曲艺人曾由衷的慨叹道“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在《牡丹亭》里有这样一句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我想这是一种遗憾,惆怅与无奈吧,就如在“花雅之争”中曾失势的昆曲一般,也曾被淡去过,也曾隐秘在历史的舞台过,她看着自己被遗忘,而后能一笑置之,这或许也是所谓昆曲她自己的从容与淡定吧。
依稀记得在前几年拍过一部电视纪录片叫《昆曲六百年》,自己查了下,那是关于昆曲沧海桑田的曲艺史,昆曲做为我们民族的雅乐,就如同希腊人的悲剧,意大利的歌剧,俄国人的芭蕾,英国人的莎剧一般。他们都对他们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的引以为傲,而我们有六百年沧桑史,被誉为世界戏剧三大源头之一,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的昆曲呢?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现状来说,我们不说极端的引以为傲,我们只说还有人能略感自豪,甚至还有人知道她的存在,去对她有一点点的了解呢。我想答案肯定是不尽人意的。有人说中国人的音乐韵律、舞蹈精髓、文学诗性和心灵境界,都尽在昆曲之中。是啊,说到这儿,我又不得不说这又是我们民族的一大悲哀啊。
昆曲浅唱低吟,有着阳春白雪的高调,而更是我们民族的雅乐,纪录片《昆曲六百年》的最后一个章节是《昆曲归来》,我细细的想了想,我们很多民族的精髓都在渐渐的远去,而昆曲更是如陈旧但却华丽的丝绸一般,虽然光艳照人但却难以保存。因为我们都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我们似乎再也静不下心来听这如春雨般缠绵细腻的江南艺术,民族雅乐了。就像我们很多历史名城的古建,为了发展我们不得不一一狠心的去拆掉一般。
透过昆曲的悠悠浅唱,历史的尘埃里我想总会有很多该擦去灰尘,展示光芒的东西再给我们的后人看看,我想我们还是该给他们留下这些东西的。但是此刻耳朵里是《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一折的咿呀低吟,做为男子,杜丽娘游园的伤感之情我是没有的,但是在这几声咿呀低吟里,我却不知道是不是还有谁能透过那衣袂飘飞、情意缱绻的缠绵细腻中能找寻得到那些苦寻多年的前尘往事呢?
-全文完-
▷ 进入苍山洱海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