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宏村——中国画里的乡村真源

发表于-2014年01月23日 上午10:27评论-2条

黄山坐落在安徽的西南部,古时亦称黟山,是五岳之一,若论四季变换之景色则可居五岳之首,名扬世界。黟县也因山多而得名,与黄山山脉的群峰连绵,峰峦迭起连为一体,古时道路交通多受其制,出门行商甚为不便,阻碍了与外界的通商和交往,仅有水路新安江可直达杭州,成为走出大山的主要水上通道。正是如此,黟县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大多还能保持在原始状态,民风淳朴,很多礼仪、习俗也较好保存下来,至今还在延续那些古老的民俗传统。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亦受到这样的特定环境的启发,写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记》。从而黟县自古就享有了“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由于是地处深山,不具备交通要道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没有战略价值,因而那些古村落长期以来未受历朝的兵灾所毁。宏村,则是在古村落群体中是最具典型性的代表,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大奇迹,是必然而非偶然,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是实至名归。

宏村,是属于黄山区域内的一个普通民居村落,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0多公里,有历史记载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至今已有900年的历史,最早时称“弘村”,取其宏光发达之意,“扩而成太乙象”,此为“弘村”之来历。在清朝乾隆年间,因有讳“弘历”的尊号,遂改名为现在的“宏村”。

我们出游的那天是阴雨绵绵,雨断续间虽下不大,可雨丝如麻倒是别有一番景致。进入宏村经过很多山道,需绕行许久方可到达,一路上爬坡下山,左绕右拐的沿途风景绝佳,因是四月初,气候倒是宜人,又是和风细雨,山色朦胧,漫山遍野均为绿色所覆盖,山涧流水清澈透明,涓涓然流向河道。农舍大多散居在山下或道路的两旁,依山傍水的甚为清静自在。坐在车窗口观看如此山村景色倒是别有情趣。车子在行进,风景在变换,在到达宏村景点的这段路上并不寂寞,时间也并未感到太长,终究还是到达了期待已久的宏村。

宏村背依黄山余脉的羊栈岭、雷岗山,地势较高,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又处于深山之中,常常可看到村庄周围云蒸霞蔚。古旧的村落,流淌的河水,青山环绕,古朴的民居掩映在远山近水,淡浓相间,风吹岚起,濛濛如罩,若隐若现,亦如蒙上了一层面纱,远观近看各有不同,却总相宜,融合人文与自然景观于一体,完全是一幅泼墨山水画的印象,是真正的“中国画里的乡村”。

地处黟山深处的宏村,最初的建造者为汪氏一族,开始时周边有韩、戴、榭、叶、李、黄、董、万、汪等九姓人家散居于此,后来其它各姓相继迁出,至南宋期间汪氏迁回居住,逐渐改建扩大。现在居住的村民大多还是汪氏的后裔,可见汪氏一族对宏村的建设与保存所作的贡献,成为了现在所能看到的最古老的为数不多的古村落之一,从而看到先祖们的精诚团结,从其布局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他们独特的眼光,杰出的智慧,才有了现在所能看到的如此完整的古村落的群体,成为古代民居建筑史上的一大特色,为世人所敬仰。

宏村的选址从仿生学来说不啻是一处避世隐居的风水宝地,汪氏先祖为了延续氏族的繁荣不衰,能够稳定的长期居住下去,考虑到各种自然因素,对房屋建筑的建造结构、布局走向都作了详尽的考察与研究,逐步的完善以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灾害。水是最具备解决各种问题出现的方法之一,合理应用水资源,建立以水为贯穿整个村落的体系是建造的一大重点,从最初的设计就形成了水圳的一大体系。由于是依山傍建,山水的积聚与排泄必须构筑一整套的维护系统,宏村在这方面真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为同样的其它村落中所罕有。

牛是在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劳动力,而把这个村子的结构布局设计成“牛”型,肯定是有深刻寓意的,也许是主人寄寓后辈们以勤劳持家之意吧。“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作牛肚,引泉为牛肠”。巍峨苍翠的雷岗山当为牛首,村西的两棵参天古木是为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建筑宛如庞大的牛躯,九曲十弯绕屋过户的水渠是谓牛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的如半月形的池塘是牛胃,水渠最后注入在村南的湖泊称为牛肚,之后在绕村溪河上架起的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至此,历经近百年的精心构筑,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成为独一无二的人间杰作。

山因水青,水因山活,依山傍水而建的宏村,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冬天可挡寒风,夏季可防山洪暴发冲击之危险,又可利用山泉的水资源。有此独特之条件,当年的设计建造者对水的利用可谓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如此的布局,使水在整个村落中出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匠心独运的人工水系是堪称“中国一绝”的创造发明,围绕着牛型村庄做足了一篇完美的水文章。依照地形的高低落差,围绕着每一栋房屋的墙脚都有一条水渠,并且无论雨季或旱季其水源几乎保持着不变的流量和高度,不会溢上路面,涓涓的流淌,昼夜不息。长年绕屋的流水不断,而屋内却不会潮湿,对家具什物不受侵蚀,这与地形构造的考察及建筑时的特殊设计都具备了防止可能造成的水患因素,因而对房屋及屋基数百年来的保存创造了必备的条件。旧时的建筑基本以木结构为主,宏村能以如此完好的保存至今堪称民居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之中必定有很深厚的文化渊源期待探索。

宏村对水的巧妙合理的利用,把水的各种功效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发挥。“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那绕屋不停流淌的水在夏天具有降温防暑、调节气温和湿度、净化空气、还可以美化环境的作用。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绕屋穿堂而过的水渠(亦称水圳)有明暗之分,暗圳上铺石板,用河卵石镶边垒底,这样增加了巷子的宽度,方便日常行走与物品的运输。明圳则每相隔一段距离都会铺上踏石,以供村民洗涤之方便。在分时段的用水上村民们有了约定成俗的规定,早上8点前是取饮用水时间,各户都会在这个时间段内汲水储存在家中的大水缸里。之后时间作为日常生活用水,可洗涮食物及衣服等其他家用物品,由于水是在不停的流淌,从而也保证了水源的清晰。这样的水系布局,取水之方便,对深宅大院的消防用水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防患于未然应该是当时考虑的一种内在因素,此举值得后人们借鉴和学习。一般民居的建造基本都是二进式的院落,有些人家把水引入院内,形成水院取水更为方便,还可以养鱼观赏,浇灌自家花园。因水来自于山上清泉,源源不断,昼夜流淌,四季不枯,所以就无需担心水质会变异。

“青山绿水本无价,谁引碧渠到百家。”那九曲十弯的牛肠水圳绕屋穿堂,处处通畅,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汨汨清泉都沿墙脚流过,几多清凉,几多欢畅,清澈的流水映照出层楼叠院,濛濛的山色如水墨倒影湖塘。信步于窄窄的小巷,高高的马头墙,蜿蜒的小街巷,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一股浓烈的山村风情,从古旧的房舍内飘出的、带有民俗传统的淳厚乡情,至此不醉也无由矣。

在宏村的村中央,空间豁然开阔,在这里挖有一个半月形的池塘,这就是“月沼”,俗称“月塘”。据说在当初开挖时,族人多数主张挖成圆月型,取丰足饱满之意,而当时的76世祖妻子重娘却坚决不同意,她认为“花开则落,月盈则亏”,逐挖成现在的半月型,取“半个月亮爬上来”更切合努力奋斗之意,后来重娘在整个村子的规划建造中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对地理及水系的合理应用有独到的见解,之后又在村南的百亩良田开掘成南湖,作为一个“牛肚”,以蓄水灌溉之用。那些绕屋穿堂的牛肠水渠大多流入月沼,然后徐徐归流入南湖。

月沼常年活水长流,月塘水清澈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沿塘环建村屋小楼,齐刷刷粉墙青瓦有序分列四旁,于水中倒映波影曈曈,蓝天白云似从水中飘过,石凳上老人坐着聊天,月塘边妇女浣纱洗衣,小巷内孩童穿梭戏耍,事实上月沼周边已成为了村中的水广场,村民们相聚交往的空间,可谓是风情民俗的“露天舞台”。

“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小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南湖位于宏村南首,最先映入眼帘的即是南湖风光,在细雨濛濛中,隔湖相望,宏村恰如蒙上面纱的少妇,虽近在眼前,却不愿轻易撩开这薄薄的面纱,保持她无与伦比的美感。建成的南湖湖面宽广近百亩,凿深数丈,四周砌石立岸,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式样,建成的湖呈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铺石板镶卵石,下层植杨栽柳,引水圳之水入湖,再构筑出水通道穿湖堤下的暗水道入田园,再入西溪。经历年来多次整修,现在的湖堤周边古木参天,树冠如盖,躯干青藤盘绕,苍翠欲滴。湖边杨柳绿丝倒挂,随风轻飏,再加细雨拂面,感觉丝凉清爽,惬意非凡。湖中长堤贯通南北,堤中拱桥弯如半月,堤上行人推肩擦背,细雨霏霏中各色花伞争奇斗艳,映照湖水,与湖堤的花红柳绿相映衬,如长龙蠕蠕前行,人声鼎沸,禽鸟欢唱,一幅移动的游春欢乐图跃然眼前。

站立于南湖堤岸,远处山色朦胧,群峰绵延,黯淡如黛,似云雾徐徐飘散。对面民居古朴典雅,白墙黑瓦,马头墙高低起伏有致,门楼屋宇雕饰精美,倒映湖面青黛若画,波影中万千风姿跃然而出。如带的长堤贯穿湖心,如弦在弓,人头攒动的跨过拱桥分散于两边,隐没在小巷的深处。雨丝如麻的湖面,平静中点点涟漪,人在湖中行,景随人流转,浮光倒影,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若是在夕阳西下的黄昏,映入湖中的山村景色当不知是何等的景致,虽有丹青妙手,也当难画其一。

“山高红紫树高低,春来画眉处处啼。”宏村背靠雷岗山,此山虽不算高,仅362米,属于黄山的余脉部分,山上有珍贵的古椿树百余株,高达近20米,主杆树围均在2.5米,山坡至山脊上遍植树木,常年青翠茂盛,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真可谓是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景色层出,四时各异。若能登临山巅俯瞰全村,古村亦在烟雨之中,高高低低错落有序,南湖湛蓝映出天地一色,山村景色尽收眼底,荡漾在心里。

宏村三面环山,东侧山上松柏密布,古萝丛生,山色涵空翠似玉,天风撼动松涛起。山色空濛,云卷峰隐,幽幻莫测,若逢雨季山水泻落,悬挂如帘,明朗时霞光映彩,阴霾时空濛无边,风起时绿浪迭起,黄昏里幽黯深邃,夕阳下苍山如海,给宏村于别样的朦胧之美。

长堤的尽头即是南湖书院,原是明末年间兴建的六座私塾,称“倚湖六院”,供族人子弟受业解惑,接受文化的培育。清嘉庆年间合并重建为“以文家塾”,又名“南湖书院”,书院有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等六部分组成,一色的粉墙黛瓦,精致的雕花门楼,这些匾额大多还是当时的遗物,字体苍劲,透着非凡的笔力。书院内各堂或阁都是当年授课的场所,正门内都挂有孔子或朱熹等的画像或牌位,两边各有楹联及书画立轴,开阔的天井院落予以采光及通风,廊柱及屋宇结构全部是原木构造,常年风雨的侵蚀,剥落的朱漆隐隐间还能看出当年的气派,雕花漏窗等虽有破败可依旧显示出精湛的工艺。以此可以看出主人对于后辈们的苦心培育及对知识的重视,在当时的仕途经济年代,读书是唯一走出深山的途径,商人积聚的只是财物,却没有阶级地位的,培养子女走上仕途为官成为他们唯一的愿望。站立院中仿佛耳边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依稀当年那些苦读的孩子埋头在成堆经史子集之中。

村内还有很多类似的院落,承志堂位于村内水圳中段,背依雷岗山,前临一泓碧水,在一块平坦的凸坡上,可免受洪水冲击之虞,日照充足,视觉开阔,建于咸丰五年,是盐商汪定贵的住宅。是现在村中最大的建筑群,内部有房屋60余间,围绕九个天井院落分别布置,整座住宅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家塾厅、厨房、马厩等,有136根庭柱,皆以回廊式布局贯通各院,院落内还有池塘、水井,日常用水无需出门,最后边是一座花园,栽有果木花草。

承志堂是一幢保存相对完整的大型民居。全宅以砖木结构为主,内部装饰砖、木、石三雕俱全,各具特色,木柱和额枋均有精美雕刻,造型逼真,工艺精湛,尤其在细节上的精雕细琢更见不凡的技艺,斗拱、雀替、扇窗、扇门、栏板等部位图案姿态各异,层次分明,很富有立体的美感。其它涉及题材大多是“渔樵耕读”、“百子闹元宵”、“唐肃宗宴官图”、“郭子仪拜寿”等历史演义戏文图,惟妙惟肖,千姿百态,件件都是徽雕木刻中的精品。庭柱上的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反映出主人的处世哲学,是一代徽商典型的代表。

在宏村牛肠水圳下游的拐角处有一幢保存良好的建于清初顺治年间的民居——敬德堂,屋基为方形,是明末清初民居建筑的代表作,走进院子基本可了解一些当时的民居建筑的特性以及徽州商人的生活状况。前厅有一幅楹联:“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从中可以看出,虽为商人对文化还是相当的敬重,也希望自己及后辈们能有所作为。此幢建筑的厅堂背向排列,前后厅均有天井,采光、通风性能极好,两侧是厢房,在厨房后还有个小天井,东侧有个大花园,植于花草,可见此院的面积之大。

“千金门楼,四两屋”,商人们特别重视对门楼外观的装饰,予以证明其财富与地位。敬德堂的门楼上雕刻的图案就有诸多的象征意义,楼角处有鳌鱼,龙头鱼尾,寄望子孙走上仕途独占鳌头。下方即雕刻有梅兰竹菊四喜图,以此代表主人的坚强的意志及高洁的品质,四只喜鹊登于梅花枝头表示喜庆吉祥、喜上眉梢之意。鹿与马的图案是希望后人们生活充裕,马还能反映在事业上飞黄腾达之意。屋内正厅东西两侧各有六扇莲花门,均雕刻有五只蝙蝠,取“五蝠奉寿,万福万行”之意。厢房窗棂上均镂空雕刻铜钱图案,窗下栏板刻着万字图案,其意为多财多福。由此可以看出商人对于外观的刻意的过度装饰反而难以掩饰内在的空虚,需要以直观来证明自己虚有的身份地位。

桃园居则地处村西侧,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150多年,在众多民居中属于较晚的了,可其门楼和室内的雕刻装饰很有特点,门楼的砖雕刻的非常精细,清狮白象等动物图案形象生动,在门楼上方的水磨砖砌就的弧形门额,中间镶嵌一块很大的弧形砖雕,堪称少见的砖雕艺术精品。室内的木雕工艺同样非常的精细,花样繁多,技法多变,内容丰富,有仙鹤延年及顽童戏耍等图案,颇具寓意。天井廊间有幅栏板构图别致,向上攀盘的葡萄果枝图,图案中间还有一插翅飞马,构思新颖,寓意后辈们子孙满堂,飞黄腾达的厚望。其它各处的门楼、窗棂都有雕刻精细的图案,有孔融让梨、季子挂剑、岳母刺字、卧冰求鲤等典故,突出忠孝礼义的民间传说图案,四个典故故事分别表现为“忠孝节义”之意,以这些故事来达到对后辈潜移默化的教育,还有挂于墙上的一些书画轴子及治学、治家的格言,这些都是常见的民族文化传统。

树人堂的整幢民居背靠水圳,宅基呈六角形,取“六合大顺”之意,堂屋走向座北朝南其正厅堂内楼层栏板和柱拱间的华板异常的美观大方,天花彩绘,蝴蝶兰花等图案精致逼真,扇门上有渔樵耕读图,福禄寿喜人物图,这些图案普遍反映了民间崇尚的喜乐祥和附庸风雅的心态。另外在有限的空地上还建有一个小鱼塘,水源与外面的水渠连通,一泓活水长流,塘侧长条石上摆设盆景,周边植些花草,鱼塘恰似一座小花园,颇有雅致。

树人堂收藏了很多民居艺术品,有明清时期老作坊的机械,石制器具,徽州版画,民俗用品,徽商书信用具,宏村族谱等,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徽州社会生活的面貌。在鱼塘边还有一处石制器具——水锥,利用水的冲击功能转化为动力,带动龚谷、磨面、舂米的一些器具,整个过程循序渐进。这些土制器具反映出古人的自耕自作的聪明才智,也算是民间工业吧。

类似于这样的民居建筑在宏村还有很多,敬修堂,承德堂,敦厚堂,敦本堂,慎馀堂,松鹤堂,居善堂,培德堂等,从其取名则可以看出他们对文化的渴望,寓意对后辈的寄重和希望。这些民居建筑内部结构大体上都类似,有很多相通之处,也有保留各自的特色,那些精细的雕刻,都遍布在各自的门楼及窗棂,陈旧中透射出当年的豪华。商人们长年累月的在外面奔波,家中留守的都是些老人、妇女、孩童,他们的财富最直接的体现无非是在房舍的建筑及其装饰,即所谓的“衣锦还乡”,建造祠堂与牌坊,兴办义学和义庄,聘请私塾筹备教育,以此向族人证明自己经商的成就,他们觉得这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从别人的眼光来满足自己对财富荣誉的认可。他们把最大的希望寄寓于后辈,也就这样一代代把那种精神传承了下来。对文化的敬重,也就反映出了成功商人们的普遍心态。

在宏村可看到徽州最具标志性的典型建筑——马头墙,并且一律是白墙黑瓦,这些在别处是没有的,是徽州民间悠久历史的象征,从一堵墙,一块石都能反映出一段来自于民间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砖雕、木雕、石雕是装饰的艺术,那白墙黑瓦则是建筑特色,每一幢房屋的外部或交界处都砌有高高的墙壁,按照屋脊至屋檐的倾斜度,以二级或多级梯形错落下降,远观简约而协调,质朴而自然,因其形状很像马的头,逐取名马头墙,在上面还画一些简约的图案,这些都是徽派建筑的一大创意。据说其功能当时是为了防止火势的蔓延而设置的,当然也可防止贼人的翻墙越壁的偷盗,估计对此会有一定的防护功用的。

白墙黑瓦和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外表特征,可在内部也有其独特性,比较普遍的是天井和雕刻。每个院落都有大小不一的天井,在天井下方有水池,连通外面的水渠,以保证其水源的清洁,若是雨天房顶上的雨水都向内流入水池,当地有“四水归一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也就是财富不外流之故。那些作为装饰的雕刻几乎遍布整个院落,有许多堪称雕刻艺术的极品,且大多还是当时的原物,其价值更是不可低估了。

仔细观察那些古老的民居建筑的外墙都没有窗户的,据说由于男人长期在外经商,他们为了预防妻妾红杏出墙而特意在外墙不设窗户的,女人们只能在自家的院子内活动,一般轻易不可外出,也许固有此说也未必。可外墙没有窗户是事实,院内的天井周边都有雕刻精美的漏窗,通风、采光的条件都很好,如此结构的设置,是契合山村周边环境的,也算是融合于自然了。

在宏村的村口有二棵古树,树龄都在400年以上。一棵叫枫杨树,当地人叫红杨树,树杆高达19米,树围5米多,枝干挺拔,树冠状如巨伞撑天盖地,树丫盘曲交错,遮阴蔽日达数亩。另一棵叫白果树,也称银杏树,属世界珍稀果木树种,有树中活化石之称,此树高20米,围3米多,其树杆形如利剑,直刺苍穹,枝叶茂盛,成为宏村的“瑰宝”,也就是牛形宏村的牛角。这二棵树被村民们称为“风水树”,是吉祥的象征。按照村里延续下来的习俗,村中哪家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着红杨树转个大圈,预示着一对新人百年好合,红福齐天。若是高寿老人去世办丧事,则抬着寿棺绕着白果树转个大圈,寓示着子孙满堂,高福高寿。这二棵树妆点了山村的景色,是宏村的象征,也祝愿着宏村人大吉大利,兴旺发达。

宏村,作为一个时代的杰出典范,每一户人家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每一件雕刻作品都是艺术的珍宝,一墙一瓦都记录着曾经的辉煌,前辈所传承的不仅仅是财富,更是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她的每一处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虽然这些建筑已成为古迹,可从其经过了近千年的发展历史,不是简单的文字所能描述的。细雨还在下着,宏村在烟雨濛濛中的美是那样的妩媚而不失庄重,高贵而更具典雅,如一位成熟的少妇在人们的心中具有永远久的魅力。古旧的房屋,白墙黑瓦,高高的马头墙,映衬在远山近水之间,素雅而质朴,“中国画里的乡村”当如是也。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真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悲秋道人点评:

既风景优美,又底蕴厚实。果然是一个好去处。细读文章,仿佛随作者宏村一游。文字有点拖沓,要是还删减一点就好了。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今天是小年,小年到,祭灶忙,衣食无忧保健康。祝朋友小年吉祥!at:2014年01月23日 晚上11:56

文清-评论

片片雪花飞舞,谱写跳跃的音符,那是我的祝福:朋友冬安!at:2014年01月24日 上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