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唐诗写意·诗人侧影(组诗)鸿羽

发表于-2005年04月11日 凌晨0:50评论-3条

1·夜泊牛渚怀古

——“诗仙”李白

那夜,天空疏朗无云,

独立船头沉吟的李白,

被一弯孤月照亮了

他洁白的身影。

仰望深秋的残月,

倾听无语东流的江水,

诗人想起了几百年前

的那个月夜——

寒士袁宏在此高歌,

引得将军垂青天下重,

不禁黯然神伤。

就在此时,一声长啸, 

穿越大唐盛世,

震撼至今。

2·旅夜书怀

——“诗圣”杜甫

一个星辰低垂的夜晚,

杜甫那只飘零的孤舟终于停泊。

夜风轻拂江岸的细草,

水中的明月

仿佛荡漾在诗人的心头。

飘荡,飘荡,

诗人不愿相信:

自己始终深爱着的世界,

只能留下他的几篇诗作。

“难道是我多病的身躯,

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杜甫在悲愤中紧闭双眼,

朦胧中,他看见一只沙鸥

从长空飞落。

3·终南别业

——“诗佛”王维

那个夏日宁静的午后,

王维望着白云掩映的终南山,

想起了自己的人生往事:

青年时也曾意气风发,

中年时便有心研求禅理,

如今归隐正合自己的心意。

漫步山中,

一草一木都让诗人尽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感到凡事但求心绪宁静,

便会觉得妙趣无穷。

他高兴地与偶遇的老人谈笑,

竟又一次忘了回家的时间。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豪”刘禹锡

刚从巴山楚水贬谪地归来,

便有幸在扬州与老友重逢,

诗酒相和,

刘禹锡感慨万千——

二十多年了,

世事几番变迁,

许多亲友都已故去……

在悲凉的气氛中,

诗人想起了“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自然规律。

他明白,一切事物都有新陈代谢,

过去的事不必太抱怨。

刘禹锡拍拍朋友的肩头,

举起酒杯,说道:

“老朋友啊,让我们继续喝酒,

振作精神面对新的生活吧!”

5·临洞庭上张丞相

——山水诗人孟浩然

悄然站立洞庭湖畔,

诗人心中沉寂许久的出仕之念,

也如同八月的浩浩水波一样

起伏不定。

澎湃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孟浩然感到身处开元盛世,

自己也应做一番事业。

但水气弥漫,世事茫茫,

他不知该从何做起。

“贤明的张丞相啊,

请你给我过渡的船只吧!

不要让我空怀求仕的愿望,

终日闲居我也有愧圣明时代!”

在矛盾的心境中,

孟浩然挥笔写下了自己

苦闷而复杂的思绪。

6·咏怀(二)

——“鬼才”诗人李贺

整日寂寞地在街市行走,

晚上与青灯相伴苦吟诗作,

李贺发现如霜的白发飘落案头。

对镜自照,

他知道自己不会在

这个苦闷的世界里活得太长久。

看看个人不裹头巾,

身着黄衣的乡野形象,

李贺苦笑不已。

他想起那溪水里的鱼儿,

只拥有水却活得自由自在,

不由得长叹一声:

“人生在世不如水中鱼!” 

附记: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则是中国诗的精华,其中的好诗、名诗数不胜数;而诗是表现心灵的最佳形式,这些千古传诵的诗作大多表现了诗人的独特情怀,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和理想抱负。读诗能品味诗之意境,更能跨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能否通过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再现,刻画诗人的形象与内心世界呢?这成为我写作《唐诗写意·诗人侧影》的最初动机。

选择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诗作,着眼于塑造读者最熟悉和富有个性的诗人,是我写作的第二步。在诗的选择上,我坚持两个主要标准:在形式上,以律诗(特别是五律)为主,因为律诗的思想内容相对深厚,有助于展开想象,也有利于多角度塑造诗人形象;在内容风格上,我选择“有我之境”的诗作,也就是说诗作中诗人的主观形象要鲜明,这当然有助于更好表现诗人的主要性格,粗线条和本质化地刻画诗人形象。此外,我要求选择的诗作要相对知名,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在这首组诗中,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咏怀》(二)外,其他四首都选自《唐诗三百首》。

在写作过程中,我首先要求自己尽可能地理解原诗,写作不能背离原诗的思想内容,不能生造不合理的意象、情节;其次,要有合理的想象和适当地夸张,凸现出诗人的主体形象与性格,尽可能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读者通过阅读,对千百年来比较共性的东西(如怀才不遇、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等)产生共鸣。因此,在对李白的刻画中,我写道“就在此时,一声长啸,穿越大唐盛世,震撼至今”;在写王维时,我让诗人在“夏日宁静的午后”出场;在对刘禹锡的塑造中,我添加了诗人拍拍老友肩头的情节……希望这些内容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限于个人创作水平和诗作选择的限制,我只写了唐代的六位诗人,许多知名的和个性鲜明的诗人,如白居易、柳宗元、李商隐、杜牧等等,都未能收入,这是一个缺憾。关于本人的创作,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本文已被编辑[书剑浪子]于2005-4-11 9:40:08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鸿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书剑浪子点评:

细致入微的刻画,来自他们的诗句,也来自他们的人生。
诗人们的剪影,让我们明白不同风格、不同背景的诗作,从各个侧面感动着我们。
这种有益的创作,期待作者坚持下去。

文章评论共[3]个
紫色菊-评论

很好哈。用诗人的风格写成自己诗作的不同风格,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更能扩展自己的诗路与挑战自己对诗创作的极限!
佩服、佩服、学习、学习。。。at:2005年04月11日 中午12:47

鸿羽-评论

谢谢网友的认可。其实个人一直觉得这首组诗在选材方面还算比较成功,也有一定深度,但在写作语言上似乎还很欠缺,主要是诗意不浓,语言缺乏张力。不知网友对诗作的语言有何评价,欢迎提出批评意见书at:2005年04月11日 下午5:01

阎二太斗-评论

喜欢你的文字,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希望,好象一切会很美好。at:2009年11月27日 下午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