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七律 · 浅说儒道于华夏之利弊影响草蓬人

发表于-2014年01月27日 中午2:39评论-1条

各位诗友,久违了。给大家拜个早年

其一

殷周儒道已朦胧,从此人生两不同。

渭水执竿图大志,春江垂钓享闲情。

茅山风物怡心性,玄武伏兵泣血腥。

一部千年华夏史,谨尊孔老始和终。

其二

千秋儒道影随形,左右黎民言与行。

尊崇孔丘争利禄,奉行老子远文明。

志高人类别原始,欲寡家国享太平。

出入是非难界定,立身处世应兼容。

其三

老聃还是孔丘真?两派纷争直到今。

世事千秋皆变换,人间万象已更新。

儒于蒙昧当实践,道至文明应谨遵。

倘若奢华无止境,万劫不复必将临。

参考资料:

杂谈《漫谈人生态度》:

自古以来,就有截然相反的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儒家主张的入世态度,一种是道家倡导的出世态度。人们通常认为,入世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出世则是消极保守的人生态度。

毋庸置疑,就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而言,入世的人生态度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果没有入世的人生态度,就没有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万里长城、大运河和坎儿井这些物质文明,也不会有《周易》、《春秋》、《离*》、《国语》、《孙子兵法》、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些精神文明。可以这样讲,古代乃至现代的一切辉煌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都是入世者积极进取的结果。

但是,当我们把视野放到更为宽阔的空间,不仅看人类自身文明的发展进程,而且还看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状态,人类文明的发展对大自然所产生的影响,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态度,正在打破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平衡,破坏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古代的玛雅文明、亚特兰蒂斯王国、楼兰王国的消失,现代北极冰川的大面积锐减、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发生频率的增长,等等,归根结底,不能不说都是由人们的入世的人生态度造成的。可见,入世的人生态度所起的作用,并不总是具有积极意义。

那么,出世的人生态度是否总是消极保守的人生态度呢?毋庸置疑,就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而言,出世的人生态度确实起到了消极作用。如果人们都象老子所主张的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象严子陵的执傲远离朝堂而亲近富春江的山水,象陶潜的愤世疾俗那样动辄就挂印辞官,象林逋的洁身自爱那样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恐怕人类社会直到今天还处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不可能创造出无数辉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反思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虽然一方面为人类自身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文明的过度发展而引起的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失衡和不和谐,不能不令人忧心忡忡。就整个宇宙来讲,虽然为人类文明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但就人类仍然赖以生存的空间——地球来说,可以说已经接近或达到可供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能够承受的极限。因此,在今天,似应考虑不再把需求发展的入世态度放在首要地位,而应当把返朴归真的出世态度提到一个显著的位置上去。

自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的建议“罢黜百家,独遵儒术” 以后,儒家的学说便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圣经,儒家所倡导的入世的人生态度,便成了绝大多数人立世的信条,其中“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成了绝大多数人终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毋庸置疑,正是有了儒家的这种入世的人生态度的激励,才会有由入世者们创造的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仁宣之治”、“康乾盛世”等。古代的入世者们在入世前,皆以儒家经典《论语》中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教诲和儒家亚圣孟子所提倡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精神为座右铭,不断充实、完善和提升自己,以备将来入世后有所作为,其中一些入世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立足于朝堂或挤身于官场一展抱负,但他们并不向命运低头,而是以司马迁所描述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的坚忍不拔的意志为精神支柱,或著书立说,或追求科学,或热衷于艺术,为后世创造和留下了象《史记》、《资治通鉴》、《三过演义》、《西游记》、《水浒转》、《红楼梦》、《清明上和图》、《汉宫春晓图》、《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梦溪笔谈》、《山海经》等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精神食粮。这些光辉灿烂的业绩和成果,不能不说是入世的人生态度所使然。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看到,入世的人生态度在积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历史和人们的心灵造成了令人胆寒和发指的的创伤和磨难。庞涓因嫉妒孙膑的才能而使孙膑膑脚;上官大夫、令尹子椒、怀王宠妃郑袖、公子子兰之流因憎恨屈原更张改制而使屈原放逐直至投江自尽;邓通及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一班老臣因嫉恨贾谊变法易俗而使贾谊遭贬最后郁闷而死;秦桧因害怕岳飞主战主张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岳飞于风波亭;等等,等等。象这样血淋淋的例子,在历史上是数不胜数的。这些惨痛的血泪史,件件桩桩无不都遵循这样一个公式:入世——嫉恨——争斗——血腥。而入世恰恰是最终的根源。

如果人们少一点入世的激情,多一点出世的情怀,象老庄主张的那样与世无争,清心寡欲,还会发生这些让人不寒而栗的血腥吗?当然,历史不可以假设。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发现入世的人生态度带来的并不都是美好的,还往往伴随着最丑陋,最狰狞、最残忍的东西时,难道我们不应从中汲取教训,改变和调整我们的人生态度吗?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入世的人生态度虽然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出世的人生态度自始至终没有匿迹和消失,儒家的追随者们虽然把入世的旗帜插遍了社会的大舞台,道家的信徒们却始终坚守在大自然的深山野林捍卫出世的灵魂。那么,究竟为什么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会相伴始终?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过头来对人的本性作一番反思。

人生态度只不过是一种表象,其内在根源是人的本性。那么,人的本性又是什么?简言之,人的本性,和其他一切生命体一样,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为我”,也就是人的言、行、情绪、感情等等,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快乐和幸福。古人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指的就是人的本性。但是,人的本性不是一个道德概念,无善恶对错可言。所谓道德,就是一个人在为我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言、行、情绪、感情等等是否有利于或有损于他人的生存、发展、快乐和幸福。有利于他人的生存、发展、快乐和幸福,就是有道德的人,反之有损于他人的生存、发展、快乐和幸福,就是无道德的人。

人的本性首先通过两种属性表现出来,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就是排他性,就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对其他个体怀有排斥倾向的心理。比如人的征服欲、占有欲、嫉妒心等,都属于人的自然属性。所谓社会性,就是依赖性,就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其他个体怀有依赖倾向的心理。比如人的亲情、爱心、恻隐之心等,都属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这两种属性都根源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所不同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是天生的,与生俱来,或者说是通过一代一代的遗传积淀下来的;而人的社会属性则是后天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渐形成的,人在后天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到,要生存和发展,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需要亲近他人,献出爱心,需要与他人相互协作。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人出生后有一段时间不具有社会属性。人从母体中降生时,就已经感受到了亲情,爱心,因此在其潜意思里就已孕育了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直接决定或左右人生态度,具体讲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决定或左右入世的人生态度,人的社会属性决定或左右出世的人生态度。人在为我的过程中征服欲、占有欲、嫉妒心占据心理的主导位置时,首先会“利其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便是以入世的姿态去争,去抢,去夺。与此相反,人在为我的过程中亲情、爱心、恻隐之心等占据心理的主导地位时,便会仁爱、谦让、施与。

由于人的自然属性是天生的,与生具来,所以是不可改变的,不可能彻底消除,因此由其决定或左右的入世的人生态度也是不可改变和消除的。但是,人的社会属性是后天的,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因此由其决定或左右的出世的人生态度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比如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增强影响力,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完善教育方式增强灌输力等。

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既然入世的人生态度具有积极的一面,是不可改变和消除的,我们就应持客观的态度承认它的存在,而不是加已彻底否定。既然出世的人生态度对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有积极意义,又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我们就应当给予应有的肯定,并加以宏扬。就单个的个人而言,在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立世的问题上,应将入世和出世的两种人生态度结合起来,首先,尽自己所能,尽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自己有才能而不施展是浪费,社会为你提供了条件而不去利用是愚蠢,只有实现人生价值,才不枉人生一世。其次,坚守人性善的节操,做到君子爱才,取之有道。虽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不以牺牲他人的利益获取个人利益,即便不幸身处污泥,也如荷花一样一尘不染。第三,如遭遇挫折,既要有入世者抗衡的毅力,又要有出世者看淡的心态。前途虽然光明,但道路必然曲折,只有那些拥有毅力的人才会最终看到日出,只有那些看淡世俗的人才不会被挫折压跨。第四,节制欲望,勇于功成身退。都说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你要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头脑,在获得了起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后,寻找一块田园般的生活净土。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草蓬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feihua1234推荐:feihua1234
☆ 编辑点评 ☆
feihua1234点评:

音韵和谐,引证确凿。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我愿化作一阵和风,穿过崇山峻岭来到你的窗前,告诉你一句话:晚安,好梦!at:2014年01月27日 晚上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