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与一同事聊起韩信,我对韩信是惋惜的,可惜一代兵圣,却免不了兔死狗烹的结局,表面看是萧何与吕后合谋诛杀韩信,与刘邦无关,其实如果没刘邦授意,两人有如此大胆子?只不过刘邦为了自己明君的声名而不好亲自出手而已,至少是经过刘邦同意的。同事曰:“韩信如此厉害,为何死于小人之手?事前难道看不穿?”其实他还真的看不穿,帝王心术又有几人能看穿?或者说,古人大多都有忠君思想,明知君要杀我,也不敢反抗。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而且都是非常有名的将领,比如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他为秦国立下的战功谁能逾越?他之一生,纵横六国,为秦国拔下七十多座城,六国军队主力全被其歼灭,长平一战,灭赵国举国兵力四十万。整个战国死于战争的士兵两百多万,其中一半多死于白起之手,他的残酷冷血,如修罗使者,六国君臣闻白起之名无不胆寒,正因此,人们送其绰号“人屠”。即便是同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遇到白起,也不敢出城与之战,而是采取坚守城池的策略,因为白起最擅长打野地战、歼灭战。纵观白起之戎马生涯,大小一百余战,无一不胜,古今罕见,是真正的百胜将军,故此世人送其古今唯一的一个称号“战神”。是的,无论世人关于白起的争论有多少,无论他的残暴遭多少人诟病,他当之无愧战神,他之所以名不经传,是因为他为历代儒学、道义所不容。但越是这样的天才将领,越难逃离兔死狗烹的下场,他被秦王赐死,自刎于杜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事故起因于长平之战后,秦王要白起乘胜进攻,一举荡平六国,但白起认为大战之后,人疲马乏,不宜再战,而且战争旷日持久,生民需要修养,农作物也需生息,遂拒绝出兵。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白起不仅懂军事,也懂人道,他的认识是对的,在这点上秦王是不如他的。秦王赐死白起之后,另派人领兵出征,结果大败。当然,秦王杀白起,史书上记载是秦王听信范雎之言,说白起功高盖主,现在打了胜仗,目中无人,竟然不听大王号令,他日天下平定,白起威望无匹,更难驾驭,遂秦王动了杀白起之心。我觉得吧,秦王只是单纯听信范雎才杀白起的?肯定不是,他其实内心肯定也想杀,所谓听信馋言只是个幌子,这样背上的只是个昏君之名,倘若无缘无故跑去杀了白起,那未免让其他将士心寒。秦王除了忌惮白起之威望,杀他另有重要原因,那就是他的嗜杀与残暴,让六国百姓无不恨之入骨,不仅是恨白起,更是恨秦国。你要知道,每个士兵都有家人,白起每战胜利之后不留活口,对方将士即便投降也一律坑杀,这激起了六国百姓的刻骨深仇大恨,那么这种情况下,将来统一六国,对于人心稳定不利,所以杀了白起可谓一举两得,收了人心,也除了后顾之忧。最重要的是,白起此时作用已经用尽,秦王不是傻瓜,最强大的也是最后唯一的敌人赵国现在已经被白起大败,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放眼九州,已无敌手,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而且秦国还有其他优秀将领,固然不如白起,但收拾六国足够,那么白起留着何用?所以白起的一生是辉煌的也是悲剧的,功劳不在己身,黑锅自己背。
算起来,白起死后出尽风头的是王翦,轰轰烈烈扫荡六国,完成了一统的使命,但其实只是替白起收拾摊子而已,已经遇不到像样敌手。我们再来说说白起的嗜杀与残暴,白起是真的喜欢杀人吗?我觉得不是的,他是看透了战争本质的一个人,有人才有战争,冷兵器时代打的是谁的有生力量多,谁的粮食物资充盈。白起的军事观念正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我觉得不是他擅长打歼灭战,而是故意而为之,人不死,仇恨不灭,战火不息。战国连年战火不息,生民涂炭,何时才是一个头?长平之战胜利后,他曾对某人说:“这四十万人放回去,又会被赵国组织成军队,那么战争无休无止。倘若不放,如何处置?把他们关押在秦国?秦国也没多余粮食来供养他们,也没地方给他们住。如果把他们放归田地中劳作,谁又能保证他们不造反呢?四十万如此庞大的数目,一旦在后方引发动乱,后果不堪设想,即便分散处置,但你别忘了,他们是赵国人,会思念亲人,会思念故国,这一点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今日我杀他们,是为残忍,可长痛不如短痛,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只有消灭了他们的有生力量,才能彻底结束战争…”据说某人听后长叹一声,黯然而去,最后隐于市野。
是的,白起正是一个看透战争本质的人,在白起之前,战国持续战争一百多年,而他出道之后,可以说是他缩短了战争历程。他天生为了战争而生,以杀止杀,就是他的诠释。可笑的是,那些骂他的人永远看不穿这一点的,秦王统一六国,这个朝代只有短短十五年,真是可笑,竟然有很多人为秦王歌功颂德,为什么存在这么短?因为不得人心。所以到最后,我就来驳一驳那些骂白起的蠢货吧,其实也不用驳的,道理很简单,可就是有人看不穿。为什么要骂白起呢?发动战争的难道是白起?致使生民涂炭的人究竟是谁?一切的战争、厮杀、野心、仇恨,是谁引发的?任何将领,士兵,都是身不由己,这是他们的职业,为人驱使而已,你骂他们做什么?你说白起不该坑杀士兵,哦?那么谁该发动战争?不去找罪魁祸首,一是你没那个智慧,二是你没那个胆量和勇气。那个人被包装成千古一帝,所有的功劳都在他身上,无数人歌功颂德,所以你没勇气质疑。所谓家天下,其实就是一家人的天下,能把这些看穿的人,往往成就非凡,比如刘邦,秦始皇有次带领仪仗队威风无比的出游,他也在人群中观望,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但是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言简意赅:“男子汉大丈夫生来就该如此。”虽然史书没记载,但是我可以猜想,他旁边的人估计会嘲讽他,或者不屑一顾。用我的话来翻译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帝王,但更多人愿意匍匐在帝王脚下。”孟子有言:“人人可为尧舜。”我要在后面加一句话:“人人也可成为魔鬼和暴君。”所以,骂白起,不如骂秦王,白起作为将领,无非是一颗棋子,用尽了就杀掉。如果秦王有仁慈,就该下令不许白起杀俘虏,可是秦王乐于如此,反正背黑锅的是白起,享受成果的是他,何乐而不为?这其实说穿了就是帝王心术。当然,这里我把秦昭王说得太有城府了一点,也许秦昭王没有这样的心计。其实是范雎自己嫉妒白起,他听信苏代的话,说将来天下平定,白起之功劳超过三公,他范雎也要屈居白起之下,遂范雎到秦昭王那里挑拨离间。而后来,秦昭王本来只是削去白起一切官职,贬为平民,打发老家去的,但是范雎又进献馋言,说白起心有不服,恐有怨言,这一去要是投奔他国怎么办?秦昭王一听急忙遣差役追到杜邮赐死白起。秦昭王赐死白起之后,结果进攻赵国的战争接连大败,他后来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后来追封白起为武安君,不过斯人已往。 而东方六国闻白起之死讯,众诸侯将相酌酒相贺、弹冠相庆,白起泉下有知,该当作何感想?
历史上有些名人对白起的评价是这样的,如唐太宗李世民:“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乃君过,非臣之罪。”
司马迁:“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毛泽东:“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长平之战是白起戎马生涯的顶峰,开创了很多人类战争史上的先河。后来一千多年后,日本也有个战国时代,不过跟中国的战国时代一比,那就是小打小闹过家家。最大的战役不过双方几千人,至多两人,能在规模上相比吗?这样的战斗,都称不上战役。长平之战前,本来不是白起挂帅,秦赵相持三年,后来范雎派自己门下说客去赵国使了反间计,说赵国唯赵括最为厉害,精通兵法,秦国将领都很畏惧他,可惜不得重用,如用之秦国必败。又说廉颇老了,吃了几次败仗,已无斗志,所以坚守不出,时间一久,恐怕会投降。于是赵王疑心廉颇,又亲自去催廉颇出兵,结果廉颇拒绝,仍采取固守策略,所以疑心一重,拜赵括为上将,把廉颇给换了下来。范雎见赵国中计,立马暗中把白起换为秦军统帅,并下令:“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斩!”为什么会下这样一道命令呢?除了兵法上的出其不意之外,更是因为,白起之威名,六国闻之胆寒,倘若泄露,赵国得知,必有可能重新启用廉颇,或者继续采取坚守策略。其他国家闻讯,也有可能会做出军事调整,会弛援赵国,因为白起太厉害了,这也是一开始不任白起为帅的原因。
话说回来,说白起看透战争本质还有另外原因,长平之战后,秦王要其继续打下去,他拒绝,拒绝的理由前面说了。所以,从这可以看出白起懂民生,百姓是需要休养生息的,军队也是会疲倦的,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就是这个道理。而秦王明显的急功近利,所以杀了白起,又派了其他人出征,结果大败。而后世的韩信同样也是悲剧的,在军事上天纵奇才,可惜墨守成规,不谙政治,也不懂帝王心术,所以死得稀里糊涂,所以上天是公平的,给了一个人某方面的特长,就会给他一个缺陷,军事厉害的人大多不懂政治,不晓得玩弄权谋,最后不过是受人驱使,为人利用,这就是韩信打仗无敌,却为刘邦卖命。蒯通曾以相术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劝韩信背汉自立,韩信不听。蒯通从此装疯卖傻避祸。后来韩信果然被吕后所杀,他临死前叹道:“悔不听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所以他墨守成规,这是他的缺点,如果韩信自立,刘邦打仗绝对不如他,但是刘邦有帝王心术,驾驭人的能力今古罕见,而且懂人心,也懂政治,至于军事么,就不堪用了,但是韩信自立,刘邦也未必败给韩信,除非有谋臣辅助韩信。至于项羽,军事上不如韩信,政治不如刘邦,不败没天理。其实,如果韩信稍微懂人心,他就能看出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的,刘邦几次到军中当着将士的面夺了韩信的帅印,这表明什么?说明刘邦不信任他,如果我是韩信,在你下次把帅印还给我时,我就起兵反了你,宁愿战死,也不愿为人鱼肉,都是男人,没有谁天生要给谁卖命,而且你不信任我,我自然无所谓忠诚!当然,疑心这个是刘邦的缺点,如果我是项羽,绝对可以利用此点,把韩信再劝回来的,韩信本来就效力于项羽,可惜项羽自视甚高,自以为打仗自己最牛逼,竟然放着韩信不用。结果善于识人的萧何发现韩信才能,好说歹说,还来了一出月下追韩信的典故,终于使韩信归汉。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刘邦、项羽、韩信,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刘邦笑到了最后,“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皆故乡。”隔着历史的长河,其实今天看刘邦,他的缺点显而易见,除了疑心,还有他后来也犯了项羽一样的错误,刚愎自用,他不信没了韩信自己就不能打胜仗?所以他御驾亲征了,出征之前顺便削了韩信的爵位,把他打发到淮南老家去了,因为不放心。他御驾亲征的对象是匈奴,结果因轻敌冒进大败,被围在白登山,差点做了匈奴的俘虏。史书没有记载刘邦的心理怎么想,但是我可以猜测,这样一个挫折和打击,肯定使他后来的日子心惊胆颤,常常噩梦,梦到自己被围困在白登山上,匈奴骑兵在山下鸣笳擂鼓,如潮水般涌上来…这件事也重挫了他的雄心,原来自己并不是无敌的。所以后来主动跟匈奴和亲,这一和亲就是几十年,其中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事件就王昭君出塞了。
刘邦如果信任韩信,让他带兵去打匈奴,可能历史都要被改写,在军事方面,我对韩信是极为自信的。毕竟千古以来,被誉为兵圣只他一人,他道出了兵法上的最高境界,刘邦问他能带多少兵,答曰:“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也就是说,真正卓越的军事统帅,指挥大军是超出人数限制的,五十万、一百万都没问题,统率能力与士兵人数成正比,而如果没有相应的统率能力,人数越多,败的越快,失败的几率也越高。打个比方,你只有统率十万人的能力,如果让你统率三十万,或者五十万,你可能会自乱阵脚。比如朝鲜战争期间,老毛为了等栗裕,宁愿多等三个月时间,为什么?因为栗裕组织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是最强的,他指挥的淮海战役,统率42万大军,七战七捷,消灭国军*4.3万人,国军名将张灵甫也死于他之手。在1950年前夕,他是攻台总指挥,直接指挥65万人,本来是准备收复台湾的,但是却爆发了朝鲜战争,老毛心里清楚谁的能力最强,所以把收复台湾这样的重任委予他。你自然会说当时厉害的将领很多,比如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彭德怀,加上栗裕这五人是老毛的五虎上将,但是打仗厉害跟统率能力是两码事,你能指挥十万人打赢一场战争,并不代表你就能指挥五十万人打赢一场战争,五十万人是衡量将领军事才能的分水岭,比如林彪在北平保卫战中就曾败得很惨,统率能力除了某些人天生具备以外,更多是通过战争一步步历练出来的。比如明成祖朱棣,起兵造反时,只带领几万人,后来发展到十几万人,再后来御驾亲征蒙古各部,已经可以带兵五十万。好吧,我又扯远了,不过既然说到朱棣,他其实也是跟刘邦一样看穿的人,所以他果断起兵造反,没办法,谁叫你削藩?不让我活?我还乖乖束手就毙?没有谁天生该让谁杀的,你是皇帝又怎么样?皇帝是什么,大家心知肚明,风水轮流转,你不削藩,我自然不会思反,我做我的王爷,你做你的皇帝。
当然,有些人要说了,难道为了自己活下去,就要让天下生灵涂炭吗?就要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吗?我觉得真扯,这个问题,应该反问皇帝,更应该反问策划削籓的那些书生,为了集中权力,就该置天下于不顾吗?就该让天下百姓,江山社稷于危险之中吗?你要削藩,对错我们先不谈,就说难道你就没料到会引发什么后果?有人造反怎么办?有人造反就要发兵镇压,就要开启战端,就要生民涂炭,如果镇压失败,甚至葬送江山,这些你自己没考虑清楚?还是你认为别人都是驯化的绵羊?不会反抗皇帝?凡事要有最好的期望,最坏的打算,你自己削藩没有打算好,活该!什么是皇帝?说白了就是成王败寇,你要削藩可以,要杀我也可以,但我不会坐以待毙,我打不过你,我认栽,但如果你败了,不好意思,让出你的位置,我比你强,自然我来做皇帝。自古如此,那些说朱棣不该造反的人好好思考下。
其实削藩这个事情,完全是一起书生误国的事件,一群读饱了书的书呆子自以为胸中有良策,皇帝又这么看重自己,不献些计谋,怎么好意思呢?所以劝说皇帝削藩,明朝才成立几十年,不好好发展经济,注重民生,却想出了削藩这个点子。说什么藩王势力日益壮大,威胁到中央王朝,但明朝法律规定藩王是不准养兵的,一个藩王要想造反,风险极大,首先招兵就是个问题,招多了肯定暴露,招少了那是找死,因为政府有百万大军,你几万人怎么去打?所以一开始削藩很顺利,但并不是人家心甘情愿不想反,而是没条件,所以认栽。朱棣造反不是吃饱了没事干,放着好好的王爷不做把脑袋别裤腰上去造反,前面说了,风险太大,成功几率渺茫,如果不是被逼得被没办法,他也不会反。朝廷最大的失误就是削藩没有先拿朱棣开刀,而是其他藩王,等轮到朱棣的时候,已经过了三年,这给朱棣积累了时间,朱棣正是看到其他藩王一个个被干掉了,才意识到不妙,所以开始秣兵厉马。史书虽然没记载朱棣心里怎么想,但我猜想,他对造反能不能成功也是没有抱多大希望的,毕竟自己才两万人,不过这又怎么样呢?难道我就要束手待毙?no!不管结局怎样,我决定放手一搏,因为我别无选择,也没有退路!
朱棣最终成功了,但这样的成功,说不清是悲剧还是喜剧,他固然杀孽深重,但是谁逼的他?封建社会就是这样而已,如果朱棣在如今,肯定是一个企业家,用不着把脑袋别裤腰去造反。对于明朝,朱棣开创了永乐盛世,郑和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特别是永乐大典我最为惋惜,毁于八国联军。只能说,朱允文太嫩了,登基没多久,就遇到这样几个书生,轻易听信去削藩。很多人为齐澄、黄子泰,方孝孺等鸣不平,为他们的骨气击节赞叹,首先我也表示敬意,值得后人学习。但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是什么?本质是削藩就是齐澄和黄子泰出的主意,他们保持书生的气节值得称赞,但其实最痛苦的就是他们两个,谁能料到会造成今天这个局面?如果能够预料到如今,当初还会不会说动皇帝削藩?所以,他们对朱允文是心怀愧疚的,而这样的愧疚和痛苦只能以死明志。从他们三个身上,看到是什么?看到的是中国人的正道思想,忠君爱国,个个都以死明志。可以说,爱国是必须,至于忠君,有待商讨。孟子说了:“民贵,君轻,社稷次之。”我认为,古代的政治体系,就是君与臣,就是贤臣与明君共同努力,治理好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既然如此,大势已去,朱允文政权已经没了,那么只要你能够好好治理天下做一个明君,那么我辅助你有何不可?毕竟当务之急是安抚民心。可惜,很多人心里只有一个君,别人取而代之就是大逆不道,从来不管缘由是什么,倘若朱棣无缘无故只是为了自己野心造反,我也会反对这种人。
在古代,对于信任自己的明君要忠,但是有些时候,就不要迂腐。迂腐往往没有好结局,比如岳飞,虽说杀他的是秦桧,但是他心里如果不是因为忠于皇帝,又怎会束手就擒?所以,一个人要灵活处世。以前上学时,对于秦桧这样的奸臣总是恨之入骨,也对岳飞表示不理解,其实现在才知道,在南宋那个时代,政局上已经不讲规则了,既得利益集团、奸臣、卖国贼把持着朝政,这群人为了自己利益,采用各种手段杀害政治对手,或者,计谋都不用,直接把你杀了就是了,岳飞又不是第一个受害者。其实南宋灭亡是咎由自取,因此我庆幸辛弃疾没得重用,虽两次被起用,但是并没有站到台前,否则就会跟岳飞一样的下场。当然辛弃疾跟岳飞不同的是,他懂政治,对时局看得很清楚,所以最后隐居去了。
-全文完-
▷ 进入何之名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