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日本历史,跨明治、大正、昭和、平城四个时期,96任内阁总理大臣,共计63人。自1885年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日本首相起,历经129年,平均2年一任。这个任期平均较之于现在的日本,应当说是相当久远了。同时没有明确条文来规定日本首相的任期,日本首相的任期很大程度上是随着多数党领袖的更替来决定的。今天探究的,不是日本首相为何任期之短,而是日本首相与其更替的一些规律。
一直以来,有不少国人认为日本首相都是坏的,这是因为中日两国长久以来的历史问题与关系导致。在此基础上,国人对于日本的政治也不甚关注,所以对于日本首相的更替也逐渐习以为常,同时对于日本的历史,也逐渐淡忘。为什么我们要记住日本的历史?因为日本自明治时期以来,其历史中也夹杂着与中国的关系史。今年是甲午年,两个天干地支轮回,而中日关系也到了一个冰点。《孙子.谋攻》中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然我们不能断言战争是否会发生,但一无所知也必然不是极好的。
日本自维新之后的四任天皇刚好把日本政治分成四部分,关于首相的更替规律也同样依照这四个时期来讲。
明治时期,明治天皇睦仁刚举行完践祚之礼登上皇位,倒幕派为这位少年天子创造了绝佳的执政环境,日本近代化起步。此时,日本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内阁总理大臣(首相)这一职位也应运而出。明治时期的内阁总理大臣更替没有什么可以深步推究的规律,因为这一时期,14任首相是由维新时的几位元老以及他们的徒弟轮流担任。这一时期,首相们主要忙于日本近代化的巩固以及追求日本国际地位和存在感。这一时期,首相大都来自四强藩,即长州藩、萨摩藩、肥前藩、土佐藩,大都有过游历游学的经历,且都参加过倒幕运动,最为著名的例如伊藤博文、松方正义、山县有朋等人。这些人当中有几位曾经参加过对于中国的谋图与策划,所以很多国人对他们有着明显的偏见,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同时,要知道当时的政府是满人的清政府。需要注意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的改良派与革命派一直与日本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很多人曾经盲目诟病那个时候的日本,但难道说我们的改良派和革命派也是汉奸?伊藤博文曾经指导过维新派进行改良,只不过后来因为维新事变的原因离开。而革命派的国父孙中山也是曾经访问日本六十天,与首相桂太郞有过面谈。按照戴季陶的回忆,两人互倾肺腑,商量的是东方民族的复兴。而被国人冠以“侵华先锋”的桂太郞与孙文先生之间又何以解释呢?那么,对于世界政略和民族之间,又何解呢?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这一阶段,在日本军权一定程度。军界第一元老,被称为皇军创始人的山县有朋与他的弟子桂太郞在日本政坛闪闪放光。政党也同样被挪上历史舞台,立宪改进党与自由党逐渐发展为后来的立宪政友会和立宪民政党。
大正时期,这一时期是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时期,短暂却并不平凡。这一时期首相更替也变的条理起来。这一时期是军方与政界的博弈时期,因为日俄战争,也因为日本在东亚的崛起。不可置否的是,主流政党立宪政友会依旧在政治方面占据优势,宪政会的改组,军方势力的增加在其中也很为显眼。作为平民出身的原敬打破来自长州藩和萨摩藩的政治霸主地位,成为首相。但是原敬在任为暗杀,这其中不乏有政治矛盾与政策的缘故,但同样可以看出日本这一时期的民主何在。大正时期,军方人物迈进政权,海军一号人物山本权兵卫和陆军元帅寺内正毅出任首相。这里就可以看出军界势力正在逐步强大。不知是历史巧合还是必然所在,山本权兵卫之子山本五十六与寺内正毅之子寺内寿一都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大干将。这一时期两任首相出身报业,两任首相与经济密切相关,一任首相为科班法学出身。这逐渐符合现代政治中领导者的出身规律。我一直在想,大正时期是日本走向法西斯道路的前夜,那么就应该是战争派和发展派的斗争。军界势力介入政治斗争,那本该属于政治团体的政治家也应该有不间断的斗争或者博弈才对。军界自然不会去在意其他方面,所以分成了侵华和侵俄两派。而这一时期看,政治家也是在国外谋求日本的利益,那么也应该被称为发展派。很多人认为有战争派就有主和派。但是对于一个成功迈向近代化大国的日本来说,对于军事家和政治家来说,战争不是打与不打,而是何时打,打哪里。对于这些首相来说,第一时间自然是考虑本国的利益,政治家寻求的削弱军界势力不过是为求自保而不是刻意去避免战争罢了。由此可见,成长在一个逐渐强大并且对外具有扩张倾向的日本,无论是谁执政,都会有一种攻击倾向。这也就是军国主义不能避免的根本所在。
昭和时期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大的时期,同样也是日本首相更替规律逐步形成的时候。这一时期,日本走上军国主义法西斯道路,但日本又体会到了战败的滋味。日本受到美国的接管,但又在美国的帮助下发展为经济强国。这注定是一个矛盾的时期,也必然有其值得推敲的地方。习惯把这一时期分成两个部分。1927年-1945年,为第一个部分。这一部分共有18位首相,而其中军人就占到10位。这在一个已经走向民主与现代化的国家是极为罕见的,也是军国主义的抬头。第一部分的前四任首相中,除第一任首相田中义一军人出身,并纵横军政两界,之后的三任皆是政界出身。滨口雄幸削减军费并支持裁军,奈何任内被暗杀。若椒礼次郎想要支持这种政策,也无奈此时军界势力已经成熟。犬养毅在大局上用政治策略来谋求国家利益,却不想因为其裁减军费而得罪军部,又被激进的军人闯入其官邸将其杀害。因而,军界势力逐渐占据政治舞台。之后的继任者斋藤实和冈田启介偏重军事,扼杀民主。至此,大正时期首相们维系的护宪体制和民主主义萌发走向末路。六任首相死于恐怖袭击,来自狂热军国主义的袭击,这更能说明此时的日本,已经离法西斯只有一步之遥了。1936年2月26日,少壮派发动著名的二、二六事件,将日本这最后一步提前了。自此,日本法西斯势力已完全成型。之后的广田弘毅是战前最后一任首相,但他的内阁已经是军部的内阁了。他也不过是被绳子牵着的木偶罢了。战争开始后的8位首相,除近卫文麿是贵族出身,其他七人尽皆兵戎出身。他们的更替大抵不过是日本法西斯的接力罢了。林铣十郎排除政党成立内阁,但自己又没有胆量去推行极度法西斯,自己想成为建功立业的人物,却没有强大的能力,自己也不过是军界大佬的仆人罢了。继任者近卫文麿,虽不是军界出身,却与天皇有密切联系。近卫家是宫廷五摄政家族之一,祖上又与日本仅存的元老西园寺公望联系密切,所以属于两面都能吃得开。其人虽不是军国主义狂热分子,确是坚实的法西斯分子,更创造了日本式的法西斯。日本的对外侵略,他是主宰者之一。之后接连的的五位首相,平沼骐一郎为军国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东条英机、小矶国昭是臭名昭著的甲级战犯,阿部信行与米内光政两人都不是狂热的军国主义,但同样为军国主义开路。这一阶段,日本的政府已经不能说是民主政府,而不过是专制的军政府。最后两任也值得说道。这时年华的齿轮已经挪动到1945年,铃木贯太郎是在二、二六事件中身中三枪幸存不死的海军司令官,在战时出任教育方面的高官,那时他已经被军国主义推向闲职了。他的最大成就就是当战争陷入艰难,当大和民族即将在军国主义中毁掉时,他压制强硬派结束战争。虽然他在当鱼雷舰舰长时击沉定远舰,但是能以以为和平派的军人去结束这场战争并且功盛身退,这足可见到政治家的一种风范。他比上等兵东条和朝鲜之虎小矶国昭这群军人要强得多。日本战后第一任首相出身皇族,东久迩宫稔彦王。此人不过是为整编日军而上任,不过是为美军掌握日本的暂管权而服务。不难想,东久迩稔彦就是日本推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的代言人。出身皇族,他有身份有说服力有影响力。军人出身,在中国打过徐州、武汉会战决定他对军界也有影响。这样子的烂摊子,同样需要这样子的人来收拾。
战后的昭和时期,为日本现在的政治更替规律埋下了伏笔,个人认为这一段时期是日本政治现代化的奠基期
。原因如下:1、这一时期,以鸠山一郎为首的政治家整合自由党与民主党,建立自民党,自民党连续执政长达半个世纪。2、政治家族的逐步形成,政治方面的纵向继承。日本五大政治家族都是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安倍家族,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岸信介和外叔公佐藤荣作在这一时期当过首相。麻生家族,麻生太郎外祖父吉田茂,岳父铃木善幸为首相。鸠山家族,鸠山一郎。福田家族,福田赳夫。政坛的积累使政治家族迅速崛起,并轮流占据日本最高权力的掌控权。3、政党派筏与派系的形成。日本不似西方国家的政党轮流执政,由于自民党执政时间长达半世纪,而自民党由自由党与民主党整合而成,所以党内就形成了各类派系与派阀。这些派系有的由多个政治家族组成,有的由数位政坛精英组成。派系复杂,且共同利益大方向上一致。派系之间斗争激烈,派系的斗争往往导致内阁的下台与首相的轮换。例如自民党内部,从刚成立时的鸠山派、吉田派、岸派到后来的中曾根派、安倍派、竹下派等等。政党内部由于利益原因,其派系不断转换。而派系又组成大大小小的派阀,派阀的共同利益不同于派系。又以自民党为例,现阶段共分为九个派阀,派阀掌控着议员数量,获得派阀的支持越多就意味着成为党首的可能越大,也就意味着更容易成为首相。但同样,为了获得政治利益,往往会出现与首相意见不合的人士担任内阁成员。这不过是获胜的首相对支持他的派阀的一种妥协罢了。4、政治关系的形成。这里的政治关系,我更多倾向于继承式的政治。日本议员中很多是 从政,子承父业的机会更大。这个可能与日本的传统教育方式有关,同样是政治人脉的传承。不仅仅是纵向的,更有横向的。往往形成政治家族之间的联姻,从而使政治家族联合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这也就形成了家族式的政治。日本几代政治人物,最初的吉田茂这一代的心腹与门生形成了以田中、福田为代表的第二代,第二代的同辈与同事又形成了以竹下为代表的第三代,最后第二三代的亲属成为了第四代。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难以让人理解,不过却符合东方的传统。
最后就是当下的平成时期。这一时期很难用事件来描述日本的政治进程 。日本,依旧是派阀政治。这一时期,鸠山、小泽等人带着家族创立了日本民主党并参政,村山富市成为了日本社会党第一位首相,自民党在政治上长期持有的优势正逐渐削弱,因而出现了联合执政这样一种情况。政党内部纷争不断,经常出现内阁或首相下台。政治上日本与美国关系非常“和谐”,亚洲重点主义为每个政党所接受。但是,我们从这其中的脉络中就能理出一些浅显的规律。本文主要还是从天朝方向来看,所以我所找寻的规律也自然跟天朝息息相关。16位首相中,明确表示对华友好的包括海部俊树、宫泽、细川护熙、村山富市、菅直人以及卸任的鸠山由纪夫。对华表示警惕甚至故意制造事端的大概有森喜朗、小泉纯一郎、麻生太郎以及安倍晋三等。这其中,宫则是鸽派,村山是社会党,细川非自民党派系出身。森喜朗是安倍晋太郎的副手,安倍晋三是小泉纯一郎所提拔,麻生是地地道道的保守党。也就是说,强调中国威胁论的都是政治倾向相似的派别,而且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遗留。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是右派,从小抚养安倍长大,安倍自然有右倾倾向。安倍的政治恩师小泉又是个右派,安倍还能向左派发展?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的保守化与民族主义不断增强,这里面难道没有日本家族式的政治的影响?所谓子承父业,也就大概如是了。
仔细算来,这一篇日本首相浅谈没谈别的,倒是把日本首相给理了一遍,从年前开始到现在,已经有接近20天的时间了,断断续续看了63位日本首相的资料和日本政党、政治方面的资料,对日本也有了初步的认知。虽然在知识水平上非常欠缺,而且文章中自己的看法也的确是采众家之言,但终归是涨了见识。最后的观点,或者也并不能叫做观点,仅仅是自己的角度吧:政治上的利益永远是相对交织并且非常纠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非常常见。没有铁打的政策,只有流水的利益和随这些利益所趋的政治家。
-全文完-
▷ 进入天芒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