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心 栽 花 花 已 发
——张松有《五山山歌选》代序
“不搞出点名堂来,我死不瞑目!”二十年前,我下乡搞摄影,有幸认识了业余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张松有,他豪情满怀、信誓旦旦地说。我感同身受,心生敬意。
张松有,现年六十有余,乐昌市五山镇小山村委会楠木坑人。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那时,农村能读到高中的人极少,他成了村里最有文化的人。加之他虽然身材不高,却长得天庭饱满,仪表堂堂,而且温文尔雅,举手投足像是一位“干大事”的人。当时,他也不相信自己会默默无闻地蜗居在山村里,心想总有那么一天能走出山村,吃皇粮,捧“铁饭碗”,不忧吃穿,大有“春风得意马蹄疾,吾辈岂是弄蓬人”的壮志雄心。可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造化弄人,生不逢时啊。“十年动乱”,“读书无用论”充斥于耳,甚嚣尘上,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他不但没受重用,反而还遭人奚落,嘲笑。无奈,只能在大山里年复一年地“修整”地球。伤心之余,泪眼朦胧中,但见高山流水,云遮雾罩,前路无痕,茫茫无期。他迷惘,困惑,苦闷;他怨过,恨过,绝望过。正是:“孤枕苦忆清贫乐。掌孤灯,吟诗赋。泪溅书章心悲切。”改革开放后,他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重拾梦想,像唐代布衣诗人孟浩然一样“探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当道孰相假?知音世所稀。”可是,命运又一次次捉弄了他。几次机遇,几次又和他擦肩而过,最终,希望的火焰被彻底浇灭了……
所幸,张松有那颗诚挚、友善的心始终没有变,那份对民间文化热切的爱始终没有变,在有生之年完成出版五山山歌选集的心始终没有变。这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为了收集山歌,他在夜里、茶余饭后和劳作之余,不惧疲劳,不畏艰苦,打着手电筒,揣着笔记本到“山歌手”家里,边听边记录;为了整理山歌,他经常挑灯字斟句酌。灯光映照下,是他为此痴痴不倦、永不言弃的身影……
这些年,由于生活所迫,张松有举家搬到乐昌城,替工厂看家护院。由于工资低,无法养家糊口,今年不得不独自南下打工,维持生计。尽管如此,他仍然节衣缩食,为出版山歌集筹措资金,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浩浩寰宇,巍巍中华,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不求得失,不计荣辱,甘于奉献,努力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欧伦彬)
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九日
-全文完-
▷ 进入浪人的天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